许习文:有文献价值的书画正逐步获得市场认可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ght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收藏·拍卖》:今季春拍中,一批记录广东明清文人交往痕迹的文献书画在广东崇正拍卖市场现身,这批文献书画的实际市场反映如何?
  许习文:市场反应很好,这批岭南文献全部成交,而且普遍溢价较高。以罗天池赏雨楼诗画册为例,估价才6万-8万元,但最后成交是20.7万元,说明在买家心里,它值这个价甚至高于这个价。
  《收藏·拍卖》: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书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文献价值”“市场价值”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许习文:收藏说到底是收藏“故事”,换个角度说,就是它的文献价值。通过一件藏品去了解背后的故事,从而发现一些过去没被发现或被忽略的历史细节。随着藏家的成熟,近年来,有文献价值的拍品往往出现奇价,这是市场成熟的标志,我们很欣喜地看到这一点。就像我们早几年拍过汉代莱子侯石刻的初拓本,当时拍了2000多万元。上面满满是郭沫若、康生等人的考证文章,这件当时破了拓本类拍品的最高价。为什么?除了这个拓本本身的文物价值,也有后面考证人之间的互动和故事,这是很难得的一件文物,背后有鲜为人知的故事和背景。
  《收藏·拍卖》:一般情况下,题跋多、有话题类的文献书画与普通书画相比,价格差异会有多大?
  许习文:可以大到令人惊讶。就像这次吴荣光女儿吴小荷的牡丹图,如果只有一张画,而没有一长串的名人所题引首、后跋等,市场对它的定价就会低很多,但有了这些引首、后跋,故事就完整了,那个时代岭南名门望族和岭南著名文人之间的互动就鲜活了。通过这个卷子,我们是可以触摸到那时风月和人情,是有温度的。
  《收藏·拍賣》:这类文献书画的收藏价值点在哪里?与名人信札收藏有何区别和优势?
  许习文:它的价值就在于它背后的文献故事。以崇正2020年春拍lot456号拍品罗天池赏雨楼诗画册为例,它就绝对不能当普通书画作品来看。它是一件见证岭南道咸时期文人修禊传统的重要文献,修禊活动中有哪些人参与,在什么地点,当时发生过什么,这些诗文书画中都有蛛丝马迹,这就非常好玩了。它变成了一个时光的穿梭机,让我们有机会回溯那一时期文人雅集的盛况。它兴许就是一份填补岭南文化史空白的颇为完备的文史档案。文献类书画的收藏跟名人书札有很多共通的地方。
  《收藏·拍卖》:目前藏家对这类藏品的认知度如何?在你看来,这类文献书画是否还处于低洼市场?
  许习文:应该说它们的价值正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当然,收藏的好玩在于“发现”。不断会有新的发现,一旦有新的发现,藏家心里又将为它重新定价,这个价格也会反映到市场上。
  《收藏·拍卖》:这类文献书画一般有哪些选择?如果藏家入手,有何建议?
  许习文:属于可遇不可求的非常稀缺的资源,喜欢并且有志于考据,对文献有兴趣的藏家,都可逢机入手。
其他文献
影像结合古物,分享“物性”与“时间性”  多年来,木格一直游走各地进行影像创作,他的作品得到广泛展出,曾获得2013年度美国PDN摄影界新闻杂志《PDN's30》年度摄影师奖,日本IMA杂志评选的16位值得关注的70-80代摄影师等。他一直很重视通过分享传播影像艺术。木格一直特别怀念Blogbus博客时代,大家各自经营着自己的小站,拍完作品赶紧冲洗出来,然后分享到博客,期盼和朋友们去交流各自的心得
期刊
在摄影圈里,有一个名字叫做“三影堂”。它是一家摄影艺术中心,也是一项摄影奖项。每年4月末,总有大批的艺术家赶赴京城,因为“三影堂摄影奖”就在这段日子开展。  自2007年成立以来,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从中国专注于当代摄影艺术的“独苗”到现在“中国影像机构联盟”的成员,已然成为中国当代摄影的要阵之地。从出版到批评,从画廊到博物馆,从教育到收藏,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在中国都是缺失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期刊
香港某藏家约同观赏一册李鸿章书法,李中堂的大字对联多见,小字除了书信,倒是颇为罕见的,因此撩动了笔者的好奇心。  这是一册旧裱的册页,开本不小,大概每半开有一平尺大小,封面是老的楠木夹板,已经开裂。打开第一页,扑面而来的气息就是典型的李鸿章。第一开左边有一行小字:十月初四日,此后每一开的左边同样位置,都有标示日期,最后一开是“十月十四日”,总共十天。  李中堂所写的,是《大唐三藏圣教序》,这是很有
期刊
今季9月份春拍中,一批记录广东明清文人交往痕迹的文献书画现身广东崇正拍卖市场。包括有“岭南文化符号”之称的陈白沙先生诗稿;有清代著名画家谢观生为十三行总商伍元华所绘的《听涛楼图》,体现岭南文化中文化精英与官僚、富商交往频繁诗画雅集的特质;而另一位清代著名画家罗天池《赏雨楼诗画册》则重现广州在道咸时期的文学活动盛况……引起文史研究者和藏家关注的,除了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还有文献价值——这些文献价值在
期刊
大千先生1976年1月(七十八岁)定居台北。之前行踪漂泊,于中国香港、日本、美国、南美诸地生活交友。众所周知的是,其晚年由于目疾而变法,创造了“泼墨泼彩”的艺术表现方式,惊艳全球。但是具体而论,其目疾发作之确切年龄与病情发展程度却需进一步证实。  笔者所见的关于大千先生的艺术传记有三: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1982)、李永翘:《张大千全传》(1998)、黄天才:《张大千的后半生》(2013),
期刊
画中话,老广州的旧楼  亮灰色调与粗放的笔触,整体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岁月流逝的气息。黄德华把拆下来的建筑废料,化成了一种大笔触的肌理,这种看似凌乱的肌理穿插在不规整的建筑中间反而显得出乎意料的协调。( 谢砚文)  时间深处的灰烬  《陈寅恪故居》画出岁月的纹理,画出时间深处的灰烬,只是这时间的叶片至今还在隐隐燃烧,摇曳不定。在斑驳的画面里,唯有大师门前的那张空着的藤椅以发光的线条缓慢地释放出风雨之后
期刊
以馆藏联动重现西南古国  李飞是三年前才到贵州省博物馆担任副馆长,此前从事考古工作多年,曾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系,史学博士,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西南考古、土司考古,长期主持遵义海龙囤遗址的发掘与资料整理工作,发掘成果荣膺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0年3月起正式担任贵州省博物馆馆长。  采访自然从此次广州展出的《寻找夜郎》讲起,李飞回忆:“展览最初由广州南越王博物馆策划。历史上,南
期刊
江孔殷(186-1951),广东南海张槎人。字韶选,又字少泉,小字江霞,号百二兰斋主人,世称霞公,谑称江虾。祖上为广东茶商,巨富,有“江百万”之称。1904年赴京会试,中甲辰恩科(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二甲第27名进士,赐进士出身,入翰林院,授职庶吉士。  朱汝珍(1870-1943),字玉堂,号聘三,又号隘园,广东清远人,清末民初书法家、文章家。光绪三十年(1904)高中末科榜眼,赐进士及
期刊
也许,世间只有珠宝最能跨越文明的隔阂,即使跨越古今,甚至流转四方,依旧是备受欢迎的万人迷。它们可能被制成项链、手镯、耳环等饰物装点过古人的生活,也可能被视为异邦奇珍而伴随主人长眠地下,或被当作战利品屡遭抢夺而遗落诸野。  不过,既为“万人迷”,便总有人能慧眼识珠,即使一些古董饰品因为年代久远而变得七零八落,也能经过巧妙的设计演绎,重新赋予它们新的生命,甚至摇身一变,可以成为戴着去旅行的同伴。只要开
期刊
釉中彩,赋予彩绘更多可能  这种“新瓷语”的主创者叫刘平,他已在景德镇沉淀多年,瓷上作画别具新意,妻子杨溢一直相随,两人自求学时就已相识,一起学习彩绘,一起创办了汉先工作室,琴瑟和鸣,携手画出有别于前人的新意。  刘平与杨溢视彩绘为创作,他们选择了一种“年轻”的彩绘门类——釉中彩。这是一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新型陶瓷彩绘技艺。釉中彩创作时要在瓷坯上先施釉,趁釉未干时快速进行彩绘,经高温快速熔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