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吉武昌
1962年出生于陕西华县。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现为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汉中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文化建设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元,美术事业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最开明、最昌盛的时期。作为民族文化精粹的中国画在整个美术发展大格局中,其创作的主流形态和形式风格的多样化在社会发展及自身对本体结构的调整变化中正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演进和共同繁荣的局面。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到,今日的中国画形态已历史性地实现了在现代中国“主流形态”中的不断演进和迅速跨跃;体现在人物、山水、花鸟阵营所呈显的不同格局和多样变化,正是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反映。中国画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她始终遵循“内在美学规律,能够以革新了的外在形态表现新时期的审美理想,因而它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始终充满了生命力”,“五四”以来,尽管中国画发展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与磨难,但她始终依靠一代代志士仁人对民族文化的执着与自信顽强地生存至今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之所以冠以“中国”名,不仅仅因为是媒体介质的载体,程式法则的演绎,更重的是其材料和程式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中国画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它以独特的审美形式、审美意蕴适应了国人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精神生活需求,寄托着国人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实现了艺术家对自我审美价值的追求和完善。中国画也是东方文明的文化象征,它也反映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共同追求,并以自身的辉煌丰富着世界文化艺术的精神宝库。
三十年来,中国当代画坛也几曾浮起多次新潮运动,其根本原因在于倡导鼓吹者丧失或者说缺乏对中国民族的文化自信。新潮前卫者有一个共同的主要特征:以西方“现代”为参照标尺,倡导、鼓吹中国画的“现代化”变革,否定民族的传统中国画存在发展的必然性,否定继承与创造的中国画继承模式。在他们的眼里,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经典文化,优秀传统积淀是阻碍中国画走向“多元”与“现代”发展的魔窟。难道民族的、传统的,真的“不合时宜”吗?不!百年中国画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继承传统不是守旧和保守,传统始终是以历史延续性引领着中国画本体向语言和形态的多样化发展。传统随着历史发展生发新的绿叶;传统的根性是永恒和常新不老,是流动的继承和延续,传统永远是艺术生命之树长青的母体和根基。历史发展到21世纪,面对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面对着西方文化的潮流般的涌入,面对着新的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困境,有志于中国画事业的人们都在进行着反省和思考。诚然,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在各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画创作也迎来了空前的繁荣。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物质文明所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却使那些能让我们引以自豪的本民族物质文明标志的资源载体形式不断丧失。百年来太多的社会磨难、外来文化的注入已使我们的民族母体流失了太多的能延续本土文化脉搏的纯正血液,输进了太多的异质文明的“大杂烩”。二十世纪美术与文化教育的严重西化使我们的文化根基已“难臻绝项,甚至下滑”。我们被严重异化了。没有理由怀疑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问题是我们以开放的胸襟主动纳入外来文化的同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姿态?不可否认的是,百年来我们一直把西方文化资讯作为印证和界定本土文化是否“先进”或“落后”的规范标准,民族自卑感支配下一味的“矫枉过正”行为已使我们的思维惯性认定西方的一切文化都是绝对的现代和先进。“几十年来,中国画的文化精神与独立艺术体系,正在现代化变革中逐步瓦解,越来像西画的一个子系统。”“美术理论和批评喜欢套用西方各种观念、主义来指导与批评中国画,破坏了中国画原有的独立的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加速了独立艺术体系的削弱而逐步瓦解。”都市扩张,钢筋水泥林立,物质追求的奢华使我们失去了人性的质朴和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失去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与亲近:脱贫致富,发展经济,无限制地开掘自然,已造成人类赖以维系的生态资源的极大破坏。地球母亲为我们的物质文明承载负出的太多太多。文化是地球文明的象征,文化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在这个文化快餐时代,若一味把作为民族的精粹的中国画“认作应该摒弃的‘旧文化’即把文化艺术简单地类比于旧时代的服饰之类型遗物”而疏离、割裂、抛弃,那么将是中华民族面临文化生态资源的匮乏和危机。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根性是母体,是延续是源流,若一味追求文化艺术的“现代”化、“多元”化而丧失根性和源流,那么,我们的文化艺术最终会变成失去灵魂的华丽躯壳! (吉武昌)
1962年出生于陕西华县。198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系。现为陕西理工学院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汉中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文化建设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纪元,美术事业也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最开明、最昌盛的时期。作为民族文化精粹的中国画在整个美术发展大格局中,其创作的主流形态和形式风格的多样化在社会发展及自身对本体结构的调整变化中正呈现出一种积极的演进和共同繁荣的局面。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到,今日的中国画形态已历史性地实现了在现代中国“主流形态”中的不断演进和迅速跨跃;体现在人物、山水、花鸟阵营所呈显的不同格局和多样变化,正是主旋律和多样化的反映。中国画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她始终遵循“内在美学规律,能够以革新了的外在形态表现新时期的审美理想,因而它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始终充满了生命力”,“五四”以来,尽管中国画发展经历了太多的挫折与磨难,但她始终依靠一代代志士仁人对民族文化的执着与自信顽强地生存至今日。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画之所以冠以“中国”名,不仅仅因为是媒体介质的载体,程式法则的演绎,更重的是其材料和程式中所蕴含的文化精神。中国画是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它以独特的审美形式、审美意蕴适应了国人心灵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精神生活需求,寄托着国人的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实现了艺术家对自我审美价值的追求和完善。中国画也是东方文明的文化象征,它也反映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共同追求,并以自身的辉煌丰富着世界文化艺术的精神宝库。
三十年来,中国当代画坛也几曾浮起多次新潮运动,其根本原因在于倡导鼓吹者丧失或者说缺乏对中国民族的文化自信。新潮前卫者有一个共同的主要特征:以西方“现代”为参照标尺,倡导、鼓吹中国画的“现代化”变革,否定民族的传统中国画存在发展的必然性,否定继承与创造的中国画继承模式。在他们的眼里,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经典文化,优秀传统积淀是阻碍中国画走向“多元”与“现代”发展的魔窟。难道民族的、传统的,真的“不合时宜”吗?不!百年中国画发展历史告诉我们,继承传统不是守旧和保守,传统始终是以历史延续性引领着中国画本体向语言和形态的多样化发展。传统随着历史发展生发新的绿叶;传统的根性是永恒和常新不老,是流动的继承和延续,传统永远是艺术生命之树长青的母体和根基。历史发展到21世纪,面对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面对着西方文化的潮流般的涌入,面对着新的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困境,有志于中国画事业的人们都在进行着反省和思考。诚然,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在各方面都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国画创作也迎来了空前的繁荣。然而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物质文明所带来的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却使那些能让我们引以自豪的本民族物质文明标志的资源载体形式不断丧失。百年来太多的社会磨难、外来文化的注入已使我们的民族母体流失了太多的能延续本土文化脉搏的纯正血液,输进了太多的异质文明的“大杂烩”。二十世纪美术与文化教育的严重西化使我们的文化根基已“难臻绝项,甚至下滑”。我们被严重异化了。没有理由怀疑改革开放,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问题是我们以开放的胸襟主动纳入外来文化的同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姿态?不可否认的是,百年来我们一直把西方文化资讯作为印证和界定本土文化是否“先进”或“落后”的规范标准,民族自卑感支配下一味的“矫枉过正”行为已使我们的思维惯性认定西方的一切文化都是绝对的现代和先进。“几十年来,中国画的文化精神与独立艺术体系,正在现代化变革中逐步瓦解,越来像西画的一个子系统。”“美术理论和批评喜欢套用西方各种观念、主义来指导与批评中国画,破坏了中国画原有的独立的价值观念和理论体系,加速了独立艺术体系的削弱而逐步瓦解。”都市扩张,钢筋水泥林立,物质追求的奢华使我们失去了人性的质朴和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失去了人与自然的交融与亲近:脱贫致富,发展经济,无限制地开掘自然,已造成人类赖以维系的生态资源的极大破坏。地球母亲为我们的物质文明承载负出的太多太多。文化是地球文明的象征,文化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在这个文化快餐时代,若一味把作为民族的精粹的中国画“认作应该摒弃的‘旧文化’即把文化艺术简单地类比于旧时代的服饰之类型遗物”而疏离、割裂、抛弃,那么将是中华民族面临文化生态资源的匮乏和危机。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根性是母体,是延续是源流,若一味追求文化艺术的“现代”化、“多元”化而丧失根性和源流,那么,我们的文化艺术最终会变成失去灵魂的华丽躯壳! (吉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