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登堡计划
建立云端图书馆
说起古登堡计划的缘起,项目负责人梅莹就要讲一个“被震撼”的故事。
2012年五月,译言网CEO赵嘉敏和图书部主编李婷怀着朝圣的心情去了纽约公共图书馆,觉得无比震撼—他们想象的图书馆是高耸到天花板的书架,密密麻麻的书脊,人们围坐在桌子两边埋头阅读,但眼前的场景是,2000平方米的主阅览室两侧还保留着书架,更多区域摆着桌子,桌子上是电脑,几乎在此的所有人的阅读都是通过电子设备完成的。
走出图书馆,聊过一个下午,他们决定做一个名叫“译言古登堡计划”的项目。一方面,他们坚信数字存储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译言网已经集中了大批译者,却常有“无米下锅”的尴尬:购买外版图书版权不仅资金高昂,而且运作时间漫长。“译言古登堡计划”的关键点正在于,将国外公版书翻译成中文。
用项目管理法制作电子书
选择要翻译的公版书,古登堡计划强调首译,“我们会参看国外网站上关于这本书的评论,确认它却有引进的必要”;他们相对重视大作家们相对生僻的作品,“比如一说起狄更斯,大家就想到《双城记》《雾都孤儿》,其实他还有很多别的著作,我们希望能够介绍进来。”同时强调社区推荐选题,一个用户看到一本喜欢的外文书,非常喜欢,想要更多的人看到,即使自己没有翻译的能力,也可以推荐给古登堡计划,以此方式构筑译者和读者之间更广泛和深刻的互动关系。
这些选题会经过“选题编辑”的筛选,通过的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翻译。这部分需要一个负责人的角色,相当于责任编辑,要求他能够具备一些翻译和组织经验,当然,这个角色也有公开的报名通道。确认了负责人之后,由其招募译者,最终从报名的译者中挑选出合适的,建立成小组,进行协作翻译。
如何把控译文质量,是协作翻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传统出版社做一本书是三审三校,我们做了一些改良,初稿出来之后经过自校、复校和通稿,此时负责人的工作宣告结束,接下来还有两道工序,一是精评师将原文和译文逐字逐句阅读,查错译、漏译,达不到标准的会返回重做;而后由通读编辑进行通读,把控整体风格的统一和流畅,同时解决错别字等问题。”
梅莹说,大家一开始说到协作翻译可能都会有一些抵触的情绪,觉得一本文学作品由一个人来翻译风格更为统一,但细想一本书就算由一个人翻译,译者的精神状态也不可能始终一样,或者最初很有干劲,而后渐渐疲惫,都是有变化的。如果前期分工得当,协作翻译可以将单一译者的那种疲倦情绪规避掉,保留每个译者最好的状态。
她以《笔尖下的伦敦》为例,这本书由四名译者翻译,负责人根据每个人的学养背景进行了合理分工,译完之后又互相校对,“更容易看到别人的不足,也能更快了解到自己的不足”。负责人在协调中也会摸索出一些经验,譬如在最初就制定人名翻译统一表格。在古登堡计划工作一年,梅莹觉得,协作翻译并非简单的分工,而是一个流程,项目打磨得多了,流程顺畅了,会产生比传统翻译方式更明显的优势。
“传统出版社要引进一本书需要很多考量,譬如作者的名气、作品的名气、销量……所以简·奥斯丁一本《傲慢与偏见》会一版再版,她其他的几本书则不见得多,因为出版这本书很稳妥。我们在这方面的限制会少一些,譬如发现她的书信集还未引入,那就译过来;还有别人写她的传记,哪怕并不出名,但我们觉得有价值,都会纳入选题库。”一本十万字左右的书,长则六个月、短则三个月,就可以完成整个流程。
古登堡计划,体现的是互联网时代的轻盈。
整个项目的全职人员只有两个,梅莹和毛毛,两人都是二十五六岁的年纪,统筹着整个计划的运行,其他的人员,用她们的说法,“都在云端”。选题编辑小双在香港;译者和负责人都从译言网上招募而来;20位精评师,都有多年的翻译经验;还有三个通读编辑,其中合作较多的小高是正在读中文系的研究生。
很多人她们打了一年多的交道也没见过面,最多的交流是在QQ群里。她们把一本书当成一个项目,敦促着它的流程,去中心化,去精英化。未来这种风格会进一步发扬:她们预计在今年上线新的产品,译言用户可以自己建立项目小组,将图书封面等信息上传,后台只需审核通过,就自动开始招募译者。因为“轻”,她们越来越迅捷。
谨慎,谋求分享
一本书的收益,一半由译言网所得,一半付给负责人和译者,其中负责人的比例固定为10%,即多个译者分获40%的收益。这是古登堡计划上线时就做的比例划分,至今没有改变。上线时曾有人表示译者所得比例太小,但梅莹觉得,这种方式比传统按照稿酬方式一次性支付更能调动译者的积极性。“一般一本书译者的稿费是三四千元,从此之后这本书与你无关,哪怕它卖出一百万本;但我们的电子书一直在那里,每个季度都可以有收益,也有可能这本书慢慢畅销,它一直保持着和译者的关系。”
2013年,古登堡计划共制作了113本电子书上架,这些书的销售情况参差不齐,最多的一本《欢场女子回忆录》已经卖出数千本,也有的书一个月的销量只有个位数,这意味着译者们目前能拿到的钱并不多,可能尚且不及国家规定的稿酬标准。梅莹也承认,当下古登堡计划的翻译,更多还是依靠译者们自己的兴趣,他们往往有自己的职业,无需靠翻译维持生活,能够更纯粹地从喜欢一本书开始,而没有那么在乎收益,所以对于“按版税结算会让译者更倾向于选择好卖的书、生僻的书乏人翻译”的问题,梅莹相对乐观。
已经有多家出版社联系古登堡计划,打算把他们翻译的书籍出版成纸质书,对传统出版社而言,这也是一种便捷的方式—省去了找译者、审校稿子的麻烦和时间成本,直接拿到现成的书稿。古登堡计划的《诸神的黄昏》和《简·奥斯丁传》都是在招募译者阶段就被传统出版社看中,签订了协议。但梅莹仍旧坚持电子书版权在自己手上,给出版社的只是纸质版权,书出版之后,译者和负责人依然能够按照相应的比例获得分成。在和一些出版社打交道的过程中,她们发觉对方会有一种误解,“觉得自己是正统的,自己出的书才是‘书’,好像我们只是提供翻译服务。”但她们并不因为年轻而缺乏底气,“也会看到一些出版社在谋求改变,是合作的态度。我们的坚持是,古登堡计划是一个品牌,我们和任何传统出版社合作,都会要求在书封面的显著位置打上古登堡计划的LOGO,并支付版税。”
她们也在和亚马逊、豆瓣阅读及台湾的泼墨书房合作,谨慎地选择平台。“有的平台觉得我们只需要固定发书给他们就行了,其他不用考虑太多。我觉得他们只是把书拿回去充一下数量,但对我们而言,每一本书都是宝,不想把它们放在几万本书中间,那就是沧海一栗,很难达到效果。如果不做推广、不把它们当真正的书看,很难被人看到,尤其现在电子书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如今,古登堡计划一个月推出15本电子书,2014年会达到每月20本。这些书以文学类型居多,也有一些社科类书籍,甚至还有烹饪和家政管理方面的书。梅莹说标准就是“有价值”,但从这些书中很难看到一个非常清晰完整的价值观,这依然是它的网络社区性质决定的。“未来很难讲,因为这是个太开放的项目,有很多可能性,但我们最终的野心,是做出一个云端的图书馆,有海量的公共领域的作品翻译出来,让更多中文读者看到,而因为电子书不灭的特性,它可以永远被搜到、被看到。”她说起国外古登堡计划的创始人迈克尔·哈特,他在互联网出现早期发动很多人把书电子化、上传到网络,他使很多老版本的书得以保存。现在,他的分享精神正在影响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年轻一代中国人,“让书与读者之间变得通畅,而非因为语言的障碍被隔阻。”
1.多看阅读
通过多看客户端,可以很方便的将阅读进度、书摘、批注等进行云备份,并通过多看账号可以在不同设备间进行同步。
2.字节社
这是一款优秀的中文阅读软件,它的优势是注重字体和阅读体验。字节社拥有优秀的中文电子书商城,发行了不少单行本电子书。
3.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拥有大量的用户原创电子书作品,并拥有世界文学、外国文艺、环球科学等杰出的内容提供方。它支持Web、iPad、Android、Kindle等多个平台。
建立云端图书馆
说起古登堡计划的缘起,项目负责人梅莹就要讲一个“被震撼”的故事。
2012年五月,译言网CEO赵嘉敏和图书部主编李婷怀着朝圣的心情去了纽约公共图书馆,觉得无比震撼—他们想象的图书馆是高耸到天花板的书架,密密麻麻的书脊,人们围坐在桌子两边埋头阅读,但眼前的场景是,2000平方米的主阅览室两侧还保留着书架,更多区域摆着桌子,桌子上是电脑,几乎在此的所有人的阅读都是通过电子设备完成的。
走出图书馆,聊过一个下午,他们决定做一个名叫“译言古登堡计划”的项目。一方面,他们坚信数字存储一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译言网已经集中了大批译者,却常有“无米下锅”的尴尬:购买外版图书版权不仅资金高昂,而且运作时间漫长。“译言古登堡计划”的关键点正在于,将国外公版书翻译成中文。
用项目管理法制作电子书
选择要翻译的公版书,古登堡计划强调首译,“我们会参看国外网站上关于这本书的评论,确认它却有引进的必要”;他们相对重视大作家们相对生僻的作品,“比如一说起狄更斯,大家就想到《双城记》《雾都孤儿》,其实他还有很多别的著作,我们希望能够介绍进来。”同时强调社区推荐选题,一个用户看到一本喜欢的外文书,非常喜欢,想要更多的人看到,即使自己没有翻译的能力,也可以推荐给古登堡计划,以此方式构筑译者和读者之间更广泛和深刻的互动关系。
这些选题会经过“选题编辑”的筛选,通过的就可以进入下一个环节:翻译。这部分需要一个负责人的角色,相当于责任编辑,要求他能够具备一些翻译和组织经验,当然,这个角色也有公开的报名通道。确认了负责人之后,由其招募译者,最终从报名的译者中挑选出合适的,建立成小组,进行协作翻译。
如何把控译文质量,是协作翻译经常被问到的问题。“传统出版社做一本书是三审三校,我们做了一些改良,初稿出来之后经过自校、复校和通稿,此时负责人的工作宣告结束,接下来还有两道工序,一是精评师将原文和译文逐字逐句阅读,查错译、漏译,达不到标准的会返回重做;而后由通读编辑进行通读,把控整体风格的统一和流畅,同时解决错别字等问题。”
梅莹说,大家一开始说到协作翻译可能都会有一些抵触的情绪,觉得一本文学作品由一个人来翻译风格更为统一,但细想一本书就算由一个人翻译,译者的精神状态也不可能始终一样,或者最初很有干劲,而后渐渐疲惫,都是有变化的。如果前期分工得当,协作翻译可以将单一译者的那种疲倦情绪规避掉,保留每个译者最好的状态。
她以《笔尖下的伦敦》为例,这本书由四名译者翻译,负责人根据每个人的学养背景进行了合理分工,译完之后又互相校对,“更容易看到别人的不足,也能更快了解到自己的不足”。负责人在协调中也会摸索出一些经验,譬如在最初就制定人名翻译统一表格。在古登堡计划工作一年,梅莹觉得,协作翻译并非简单的分工,而是一个流程,项目打磨得多了,流程顺畅了,会产生比传统翻译方式更明显的优势。
“传统出版社要引进一本书需要很多考量,譬如作者的名气、作品的名气、销量……所以简·奥斯丁一本《傲慢与偏见》会一版再版,她其他的几本书则不见得多,因为出版这本书很稳妥。我们在这方面的限制会少一些,譬如发现她的书信集还未引入,那就译过来;还有别人写她的传记,哪怕并不出名,但我们觉得有价值,都会纳入选题库。”一本十万字左右的书,长则六个月、短则三个月,就可以完成整个流程。
古登堡计划,体现的是互联网时代的轻盈。
整个项目的全职人员只有两个,梅莹和毛毛,两人都是二十五六岁的年纪,统筹着整个计划的运行,其他的人员,用她们的说法,“都在云端”。选题编辑小双在香港;译者和负责人都从译言网上招募而来;20位精评师,都有多年的翻译经验;还有三个通读编辑,其中合作较多的小高是正在读中文系的研究生。
很多人她们打了一年多的交道也没见过面,最多的交流是在QQ群里。她们把一本书当成一个项目,敦促着它的流程,去中心化,去精英化。未来这种风格会进一步发扬:她们预计在今年上线新的产品,译言用户可以自己建立项目小组,将图书封面等信息上传,后台只需审核通过,就自动开始招募译者。因为“轻”,她们越来越迅捷。
谨慎,谋求分享
一本书的收益,一半由译言网所得,一半付给负责人和译者,其中负责人的比例固定为10%,即多个译者分获40%的收益。这是古登堡计划上线时就做的比例划分,至今没有改变。上线时曾有人表示译者所得比例太小,但梅莹觉得,这种方式比传统按照稿酬方式一次性支付更能调动译者的积极性。“一般一本书译者的稿费是三四千元,从此之后这本书与你无关,哪怕它卖出一百万本;但我们的电子书一直在那里,每个季度都可以有收益,也有可能这本书慢慢畅销,它一直保持着和译者的关系。”
2013年,古登堡计划共制作了113本电子书上架,这些书的销售情况参差不齐,最多的一本《欢场女子回忆录》已经卖出数千本,也有的书一个月的销量只有个位数,这意味着译者们目前能拿到的钱并不多,可能尚且不及国家规定的稿酬标准。梅莹也承认,当下古登堡计划的翻译,更多还是依靠译者们自己的兴趣,他们往往有自己的职业,无需靠翻译维持生活,能够更纯粹地从喜欢一本书开始,而没有那么在乎收益,所以对于“按版税结算会让译者更倾向于选择好卖的书、生僻的书乏人翻译”的问题,梅莹相对乐观。
已经有多家出版社联系古登堡计划,打算把他们翻译的书籍出版成纸质书,对传统出版社而言,这也是一种便捷的方式—省去了找译者、审校稿子的麻烦和时间成本,直接拿到现成的书稿。古登堡计划的《诸神的黄昏》和《简·奥斯丁传》都是在招募译者阶段就被传统出版社看中,签订了协议。但梅莹仍旧坚持电子书版权在自己手上,给出版社的只是纸质版权,书出版之后,译者和负责人依然能够按照相应的比例获得分成。在和一些出版社打交道的过程中,她们发觉对方会有一种误解,“觉得自己是正统的,自己出的书才是‘书’,好像我们只是提供翻译服务。”但她们并不因为年轻而缺乏底气,“也会看到一些出版社在谋求改变,是合作的态度。我们的坚持是,古登堡计划是一个品牌,我们和任何传统出版社合作,都会要求在书封面的显著位置打上古登堡计划的LOGO,并支付版税。”
她们也在和亚马逊、豆瓣阅读及台湾的泼墨书房合作,谨慎地选择平台。“有的平台觉得我们只需要固定发书给他们就行了,其他不用考虑太多。我觉得他们只是把书拿回去充一下数量,但对我们而言,每一本书都是宝,不想把它们放在几万本书中间,那就是沧海一栗,很难达到效果。如果不做推广、不把它们当真正的书看,很难被人看到,尤其现在电子书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如今,古登堡计划一个月推出15本电子书,2014年会达到每月20本。这些书以文学类型居多,也有一些社科类书籍,甚至还有烹饪和家政管理方面的书。梅莹说标准就是“有价值”,但从这些书中很难看到一个非常清晰完整的价值观,这依然是它的网络社区性质决定的。“未来很难讲,因为这是个太开放的项目,有很多可能性,但我们最终的野心,是做出一个云端的图书馆,有海量的公共领域的作品翻译出来,让更多中文读者看到,而因为电子书不灭的特性,它可以永远被搜到、被看到。”她说起国外古登堡计划的创始人迈克尔·哈特,他在互联网出现早期发动很多人把书电子化、上传到网络,他使很多老版本的书得以保存。现在,他的分享精神正在影响生活在地球另一端的年轻一代中国人,“让书与读者之间变得通畅,而非因为语言的障碍被隔阻。”
1.多看阅读
通过多看客户端,可以很方便的将阅读进度、书摘、批注等进行云备份,并通过多看账号可以在不同设备间进行同步。
2.字节社
这是一款优秀的中文阅读软件,它的优势是注重字体和阅读体验。字节社拥有优秀的中文电子书商城,发行了不少单行本电子书。
3.豆瓣阅读
豆瓣阅读拥有大量的用户原创电子书作品,并拥有世界文学、外国文艺、环球科学等杰出的内容提供方。它支持Web、iPad、Android、Kindle等多个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