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四川省阆中市实验小学一直致力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胆研究,谨慎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总结,本文从实际工作出发,结合具体事例,阐述了学校心理辅导教师需要做好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心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7-0052-03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徜徉在校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一颗值得珍视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历经了多年的不懈努力。自2007年我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国家级课题,编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至今,心理健康教育如影随形,在课堂教学中,在社团活动中,在课间调适操里,在辅导谈话里,如隐形的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引領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但是,陪伴与引领,前方是一条充满未知与荆棘的路,怎样保证,在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的路上,老师们始终有正确的方向呢?我想,我们除了需要责任感和爱心之外,还需要具备更多知识和能力,我在实践中归纳了如下三方面。
一、敏锐洞察学生的心理状况
春日乍暖还寒,我和学生们围坐在公园,这是学校一年一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一边观看同学的节目,一边吃着自备的零食。这时,王帅把一袋零食递到我面前,这是一小袋饼干,看看这个文静的男生,我认真地说了声谢谢,收下了饼干。就在另一侧,我听到一个男生说:“你看王帅,他拍老师马屁……”这话自然听得刺耳,让人满心不舒服,此情此景与老师分享零食,却被同学说是拍马屁,王帅会多委屈。看说话者,他的这种看法是否受社会的影响,是否体现“早熟”,是否有家庭教育造成的偏见,他也许内心很想亲近老师,却不会表达。他的这一言,会不会在其他同学间掀起波澜,禁锢了其他同学的人际沟通,影响其他同学的价值观,影响班集体风貌。
活动临近尾声,我们要集体留影,我坐在学生中间,拍照的老师端起相机,就在我被学生簇拥,面露笑意,等着“咔嚓”的时候,听得一高声大语,“赵老师,美不美?”没等我反应,学生众呼,“美——”我自然忍不住咧嘴笑了。伴随着拍照老师按下快门,又听一呼,“刘栋,肥不肥?”“肥——哈哈哈……”。这一呼一应,我不禁敛了笑意,心头一紧。高呼者是谁,我知道,刘栋此时如何,我没看,也不知道。但是我能猜到他此时脸上的尴尬,却猜不到他内心的难受。
活动是过去了,但是,“零食”和“拍照”的插曲,留在我心底,我从中洞察到,学生的价值观需要引导,人际交往需要把握底线,认清界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对此,我及时上了一节主题课——“玩笑该怎么开”,学生们积极参与,兴趣盎然,这是他们刚刚经历的,也是他们需要学习的,把这个小话题堂而皇之请进课题,学生相互讨论、感染,效果甚好。
教育无小事,心理健康教育就在心迹流露处,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带着经验和智慧去洞察,尔后,用爱心和技巧去引导。很多时候,敏锐的洞察,及早地介入,能防止更严重的事情发生,比如校园暴力,施暴者和受暴者都有着特殊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都需要介入、干预,促进涉暴双方和更多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虽然老师们有教材这个工具和范本,但是,面对学生每天发生的事情和困扰,需要老师们结合教材的思路和理论支持,自己精心设计出辅导环节,这主要针对集体,比如班会、队会、每周的社团活动,围绕一个命题,按照设计的环节开展辅导活动,达到解决近期的突出问题的目的,对学生心理某些方面进行针对性引导。
近日,有学生不断找到我,他们为自己的不雅外号(下文简称外号)而烦恼。我观察发现,给别人起外号,虽然只是某几个人热衷的事情,但是影响力不小,有很多人追捧效法,又有很多人深受其苦。对此,我先对这些被外号困扰的学生进行辅导疏通,比如:
“有没有被喊外号你不生气的时候?”
“除了告诉老师,你还做过什么去应对这件事?”
“你的同学遇到这样的事是怎么处理的?”
“你需要老师给你一些建议吗?”
用如上的一些问句开启辅导,然后,设计出在班会上的辅导流程。
1.观看一段喊外号的视频。这是我提前邀请几个学生拍摄的,在课堂上以视频呈现,让学生站在他人的视角,用眼观察喊外号时的互动,用心反思喊外号的行为。
2.由被喊外号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一是让这些同学疏通情绪,说出内心的观点,学会正确表达和沟通,二是让喊外号的同学听到反馈,如同树一面镜子,让他们看到自己,看到这一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意义。
3.被别人喊外号我们该怎样对待,怎样把生气消化、转移?我们无法阻止别人,但可以由自己选择生气与不生气。让自己强大起来,就可以选择不受伤害。这就需要学生学会管理情绪。
“当你听到外号,或者其他情况,生气了怎么办?”由学生讨论。他们最终给出了很多方法,比如,对着镜子大喊,把生气画下来,把心里话写下来,唱歌,对着树讲话,找朋友倾诉,找老师找家长,去吃好吃的……我把这些答案写下来,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相互学习、了解别人是怎么化解生气的。然后我再给他们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提示。
4.外号可不可以起?怎么起外号?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让他们认识到要把握一个原则——不伤尊严不揭短。其实,他们早就给了一些同学雅号,比如,“背书王子”“不倒翁”等。
在这次热烈的课堂讨论中,学生们不仅明白了,外号有雅与不雅之分,有伤与不伤之别,还学会了怎样与别人更好地相处,怎样表达自己,怎样调节情绪,怎样做一个幽默又有趣的人。 三、用积极的视角建构辅导方向
一次心理社团课上,六年级男生小谭说:“我喜欢的女生今天不理我,我很不高兴。”相信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关于男女生交往的困扰一定屡见不鲜,现在的老师早已明白该怎样引导了,真是庆幸老师们的与时俱进。我听了小谭的话,感受着这份稚气。
“看来,你很在乎这个女生。”
“是的。”
“她一定有什么值得你欣赏的地方,是吗?”
“是的,她很温和,脾气很好,……”
“嗯,你能看到她這么多的好品质,你能欣赏到他人的美,也正是因为你本身就是美好的。”
小谭的脸上已经露出自信的微笑,关注自己的美好,不因他人的行为烦恼,同学们也学会了积极看待他人和自己,积极地、正确地与异性同学相处。
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学生到了中高年级会出现所谓的“早恋”, 大部分人认为,最主要的是网络和各种媒介上的不良信息的影响,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更强的模仿欲望。但是如果从积极的方向看,最主要的是现代家庭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家庭的情感流动很通畅,父母的教养氛围更民主,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如果把情绪情感的表达视为人生的能力,那么“早恋”学生表达喜欢又何尝不是一种健康成长呢?教育者谈早恋色变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需要做的是怎样呵护本就稚嫩美好的心,怎样更积极有效地去对待,我想记住的是,无为而无不为。
比“早恋”更让人色变的是“网瘾”,但是,把“网瘾”这个词、这个标签贴给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暴力行为,更别提对“网瘾”孩子的惩罚,就是一种既暴力又愚昧的行为了。
怎样积极对待中小学生网络沉迷呢?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提出五项具体要求。教育部还发出《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信中提醒家长要善引导,重监督;重表率,立榜样;常陪伴,增亲情;导心理,促健康;多配合,常沟通。不难看出,教育部提出的这五点是积极引导家长,让家长朝着积极的方向去引导孩子。
有句话说,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学校老师教育引导学生,同时也需要与家长建立积极的关系,鼓励家长通过改变方法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良好关系。取代一味的限制、隔离和惩罚,不是站在孩子对立面去“教育”,而是让家长站在孩子身边一同面对问题,无论是监督、做榜样,还是陪伴,都紧紧围绕着关系这个积极的法宝。
同时,作为学校教师,我们需要保持由内而外的积极思想,谈网色变,只会引起恐慌背后的深深渴求,明令禁止,只会让学生对网络的欲求更加膨胀,而放任疏忽,会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投入中沉迷,当然更不行。积极,是在正确看待学生和家长的前提下,采取适度的行为,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如上三点,只是我的浅言薄论,但也足以昭示一点,我真正为之心流涌动的事情,是一次次贴近学生的心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我们会一如既往,更加投入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大胆地去研究,谨慎地去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提高,保障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如约绽放。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师;心育活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7-0052-03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徜徉在校园的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都有一颗值得珍视的心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历经了多年的不懈努力。自2007年我校围绕心理健康教育国家级课题,编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校本教材,至今,心理健康教育如影随形,在课堂教学中,在社团活动中,在课间调适操里,在辅导谈话里,如隐形的雨露,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引領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但是,陪伴与引领,前方是一条充满未知与荆棘的路,怎样保证,在为学生成长保驾护航的路上,老师们始终有正确的方向呢?我想,我们除了需要责任感和爱心之外,还需要具备更多知识和能力,我在实践中归纳了如下三方面。
一、敏锐洞察学生的心理状况
春日乍暖还寒,我和学生们围坐在公园,这是学校一年一度的社会实践活动。孩子们一边观看同学的节目,一边吃着自备的零食。这时,王帅把一袋零食递到我面前,这是一小袋饼干,看看这个文静的男生,我认真地说了声谢谢,收下了饼干。就在另一侧,我听到一个男生说:“你看王帅,他拍老师马屁……”这话自然听得刺耳,让人满心不舒服,此情此景与老师分享零食,却被同学说是拍马屁,王帅会多委屈。看说话者,他的这种看法是否受社会的影响,是否体现“早熟”,是否有家庭教育造成的偏见,他也许内心很想亲近老师,却不会表达。他的这一言,会不会在其他同学间掀起波澜,禁锢了其他同学的人际沟通,影响其他同学的价值观,影响班集体风貌。
活动临近尾声,我们要集体留影,我坐在学生中间,拍照的老师端起相机,就在我被学生簇拥,面露笑意,等着“咔嚓”的时候,听得一高声大语,“赵老师,美不美?”没等我反应,学生众呼,“美——”我自然忍不住咧嘴笑了。伴随着拍照老师按下快门,又听一呼,“刘栋,肥不肥?”“肥——哈哈哈……”。这一呼一应,我不禁敛了笑意,心头一紧。高呼者是谁,我知道,刘栋此时如何,我没看,也不知道。但是我能猜到他此时脸上的尴尬,却猜不到他内心的难受。
活动是过去了,但是,“零食”和“拍照”的插曲,留在我心底,我从中洞察到,学生的价值观需要引导,人际交往需要把握底线,认清界限,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对此,我及时上了一节主题课——“玩笑该怎么开”,学生们积极参与,兴趣盎然,这是他们刚刚经历的,也是他们需要学习的,把这个小话题堂而皇之请进课题,学生相互讨论、感染,效果甚好。
教育无小事,心理健康教育就在心迹流露处,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带着经验和智慧去洞察,尔后,用爱心和技巧去引导。很多时候,敏锐的洞察,及早地介入,能防止更严重的事情发生,比如校园暴力,施暴者和受暴者都有着特殊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都需要介入、干预,促进涉暴双方和更多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活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虽然老师们有教材这个工具和范本,但是,面对学生每天发生的事情和困扰,需要老师们结合教材的思路和理论支持,自己精心设计出辅导环节,这主要针对集体,比如班会、队会、每周的社团活动,围绕一个命题,按照设计的环节开展辅导活动,达到解决近期的突出问题的目的,对学生心理某些方面进行针对性引导。
近日,有学生不断找到我,他们为自己的不雅外号(下文简称外号)而烦恼。我观察发现,给别人起外号,虽然只是某几个人热衷的事情,但是影响力不小,有很多人追捧效法,又有很多人深受其苦。对此,我先对这些被外号困扰的学生进行辅导疏通,比如:
“有没有被喊外号你不生气的时候?”
“除了告诉老师,你还做过什么去应对这件事?”
“你的同学遇到这样的事是怎么处理的?”
“你需要老师给你一些建议吗?”
用如上的一些问句开启辅导,然后,设计出在班会上的辅导流程。
1.观看一段喊外号的视频。这是我提前邀请几个学生拍摄的,在课堂上以视频呈现,让学生站在他人的视角,用眼观察喊外号时的互动,用心反思喊外号的行为。
2.由被喊外号的同学谈谈自己的感受。这个过程非常重要,一是让这些同学疏通情绪,说出内心的观点,学会正确表达和沟通,二是让喊外号的同学听到反馈,如同树一面镜子,让他们看到自己,看到这一行为对自己和他人的不同意义。
3.被别人喊外号我们该怎样对待,怎样把生气消化、转移?我们无法阻止别人,但可以由自己选择生气与不生气。让自己强大起来,就可以选择不受伤害。这就需要学生学会管理情绪。
“当你听到外号,或者其他情况,生气了怎么办?”由学生讨论。他们最终给出了很多方法,比如,对着镜子大喊,把生气画下来,把心里话写下来,唱歌,对着树讲话,找朋友倾诉,找老师找家长,去吃好吃的……我把这些答案写下来,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相互学习、了解别人是怎么化解生气的。然后我再给他们一些情绪调节的方法提示。
4.外号可不可以起?怎么起外号?让学生讨论这个问题,让他们认识到要把握一个原则——不伤尊严不揭短。其实,他们早就给了一些同学雅号,比如,“背书王子”“不倒翁”等。
在这次热烈的课堂讨论中,学生们不仅明白了,外号有雅与不雅之分,有伤与不伤之别,还学会了怎样与别人更好地相处,怎样表达自己,怎样调节情绪,怎样做一个幽默又有趣的人。 三、用积极的视角建构辅导方向
一次心理社团课上,六年级男生小谭说:“我喜欢的女生今天不理我,我很不高兴。”相信在高年级的学生中,关于男女生交往的困扰一定屡见不鲜,现在的老师早已明白该怎样引导了,真是庆幸老师们的与时俱进。我听了小谭的话,感受着这份稚气。
“看来,你很在乎这个女生。”
“是的。”
“她一定有什么值得你欣赏的地方,是吗?”
“是的,她很温和,脾气很好,……”
“嗯,你能看到她這么多的好品质,你能欣赏到他人的美,也正是因为你本身就是美好的。”
小谭的脸上已经露出自信的微笑,关注自己的美好,不因他人的行为烦恼,同学们也学会了积极看待他人和自己,积极地、正确地与异性同学相处。
随着时代的进步,小学生到了中高年级会出现所谓的“早恋”, 大部分人认为,最主要的是网络和各种媒介上的不良信息的影响,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有更强的模仿欲望。但是如果从积极的方向看,最主要的是现代家庭和社会文化的进步,家庭的情感流动很通畅,父母的教养氛围更民主,利于孩子的人格健康发展,如果把情绪情感的表达视为人生的能力,那么“早恋”学生表达喜欢又何尝不是一种健康成长呢?教育者谈早恋色变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需要做的是怎样呵护本就稚嫩美好的心,怎样更积极有效地去对待,我想记住的是,无为而无不为。
比“早恋”更让人色变的是“网瘾”,但是,把“网瘾”这个词、这个标签贴给学生,本身就是一种暴力行为,更别提对“网瘾”孩子的惩罚,就是一种既暴力又愚昧的行为了。
怎样积极对待中小学生网络沉迷呢?2018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对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提出五项具体要求。教育部还发出《致全国中小学生家长的一封信》。信中提醒家长要善引导,重监督;重表率,立榜样;常陪伴,增亲情;导心理,促健康;多配合,常沟通。不难看出,教育部提出的这五点是积极引导家长,让家长朝着积极的方向去引导孩子。
有句话说,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学校老师教育引导学生,同时也需要与家长建立积极的关系,鼓励家长通过改变方法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良好关系。取代一味的限制、隔离和惩罚,不是站在孩子对立面去“教育”,而是让家长站在孩子身边一同面对问题,无论是监督、做榜样,还是陪伴,都紧紧围绕着关系这个积极的法宝。
同时,作为学校教师,我们需要保持由内而外的积极思想,谈网色变,只会引起恐慌背后的深深渴求,明令禁止,只会让学生对网络的欲求更加膨胀,而放任疏忽,会让学生在日复一日的投入中沉迷,当然更不行。积极,是在正确看待学生和家长的前提下,采取适度的行为,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如上三点,只是我的浅言薄论,但也足以昭示一点,我真正为之心流涌动的事情,是一次次贴近学生的心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强调,要加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我们会一如既往,更加投入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大胆地去研究,谨慎地去实践,在实践中反思提高,保障祖国的花朵健康成长,如约绽放。
编辑/刘 芳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