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生物现象只有通过实验才能得到解释,很多生物体的形态结构必须通过实验才能观察清楚,生物学的理论也是人们通过实验总结出来的。实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生物概念。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就初中生物实验课目标式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谈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教学策略
传统的实验课上,主要是讲授和演示,而学生主要通过模仿和操作来获得知识。我通过学习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研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意识到这样的实验课,学生虽然中规中矩地完成了实验流程、获得了知识,但是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没有亲历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就难以养成生物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所以很有必要构建一套高效的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一、展示实验教学目标
新时期的基础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为基础,而全面发展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重点教育目标。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会发现理论课上遇不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反复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性、和谐性的发展过程,其中,科学实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发展,这些能力正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明确、具体和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可以很好地引导教师的教,也能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来引导学生的学和思,它是一节实验课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学生在实验课上通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强化目标和检测目标等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养成生物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我们将其称之为目标式教学模式。
二、实验教学遵循的原则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第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类改造自然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制定目标,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提高了操作能力,获得了知识,正体现了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2.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主动学习的意愿,都具有学习潜能。该教学模式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学生的学为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该模式的各模块都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通过情境来制定目标,通过小组协作来实施目标,通过会话来强化目标。
三、目标式实验教学的实施
以“练习使用显微镜”这节实验课为例,具体说明该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制定目标。目标是整节实验课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相比教师直接展示教学目标,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制订出学习目标,印象会更加深刻,学习会更加有动力,课堂也就会更加高效。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中,教师结合学情,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已经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但你能说出细胞有哪些细微的结构吗?细胞能用肉眼看到吗?如果我们要观察细胞,了解细胞的结构,需要借助什么工具来观察啊?显微镜你曾经使用过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产生学习兴趣,制定以下学习目标: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学会正确规范地使用显微镜,发展实验能力;在科学态度和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2.实施目标。在学案的引导下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将评价贯穿始终,有利于学生不断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例如,认识显微镜的构造这个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达成,所以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对照学案同桌两人相互评价;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个目标对于学生来说达成有难度,学生先自学,教师对其中重点步骤进行点拨,然后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在完成过程中,对照学案中的评价表进行互评。此外,学生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将大目标划分为若干个小目标来完成。例如,学案引导学生进行五个方面的观察,分别让学生根据观察得出结论,进而达成大的目标。
3.强化目标。学生表达和交流实验的结论以及使用显微镜的感受,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进而强化目标。
4.检测目标。通过学案的课堂检测部分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看本节课目标是否达成。
四、目标式教学的特点
1.一改以往获得知识的单一目标,实现了实验课的多重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分析解決问题的能力。
2.一改以往单向传输的操作模仿式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3.评价贯穿于整节实验课,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并且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结构设计上,“制定目标、实施目标、强化目标和检测目标”这四个板块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求这四个板块的完整性,板块的长度、多少都要根据实际,突出重点,灵活运用,一切都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来确定。在时间分配上,原则上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和交流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不能研究学术。”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的生物实验课,在实验课上鼓励学生自由地思想,不拘泥于教材,不仅获得真理,而且要培养科学素养。那么,这个“自由”要到什么程度?太过自由可能会使实验课秩序混乱,效率低下;教师干涉太多,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度的把握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尝试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完善该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新华.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3(10).
[2]曾瑞清.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实验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83).
[3]姚伟娜,梁彦刚.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1(27).
关键词:初中生物 实验教学 教学策略
传统的实验课上,主要是讲授和演示,而学生主要通过模仿和操作来获得知识。我通过学习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研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意识到这样的实验课,学生虽然中规中矩地完成了实验流程、获得了知识,但是并没有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没有亲历整个科学探究的过程,也就难以养成生物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所以很有必要构建一套高效的实验课的教学模式。
一、展示实验教学目标
新时期的基础教育应以全面发展为基础,而全面发展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重点教育目标。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会发现理论课上遇不到的问题,通过分析、反复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综合性、和谐性的发展过程,其中,科学实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探索创新能力均得到了发展,这些能力正是科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明确、具体和操作性强的教学目标可以很好地引导教师的教,也能作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来引导学生的学和思,它是一节实验课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学生在实验课上通过制定目标、实施目标、强化目标和检测目标等活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养成生物科学素养和理性思维,我们将其称之为目标式教学模式。
二、实验教学遵循的原则
1.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实践是第一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人类改造自然必须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知规律。学生在现有认知的基础上制定目标,在实施目标的过程中,提高了操作能力,获得了知识,正体现了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2.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主动学习的意愿,都具有学习潜能。该教学模式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以学生的学为主。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该模式的各模块都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通过情境来制定目标,通过小组协作来实施目标,通过会话来强化目标。
三、目标式实验教学的实施
以“练习使用显微镜”这节实验课为例,具体说明该模式的操作程序:
1.制定目标。目标是整节实验课的出发点,也是归宿。相比教师直接展示教学目标,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制订出学习目标,印象会更加深刻,学习会更加有动力,课堂也就会更加高效。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节中,教师结合学情,创设这样的情境:“我们已经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但你能说出细胞有哪些细微的结构吗?细胞能用肉眼看到吗?如果我们要观察细胞,了解细胞的结构,需要借助什么工具来观察啊?显微镜你曾经使用过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最终产生学习兴趣,制定以下学习目标:掌握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学会正确规范地使用显微镜,发展实验能力;在科学态度和方法的熏陶中,树立初步的科学意识。
2.实施目标。在学案的引导下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并将评价贯穿始终,有利于学生不断了解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达成,并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例如,认识显微镜的构造这个目标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达成,所以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对照学案同桌两人相互评价;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个目标对于学生来说达成有难度,学生先自学,教师对其中重点步骤进行点拨,然后在小组内合作完成,在完成过程中,对照学案中的评价表进行互评。此外,学生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可以将大目标划分为若干个小目标来完成。例如,学案引导学生进行五个方面的观察,分别让学生根据观察得出结论,进而达成大的目标。
3.强化目标。学生表达和交流实验的结论以及使用显微镜的感受,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进而强化目标。
4.检测目标。通过学案的课堂检测部分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看本节课目标是否达成。
四、目标式教学的特点
1.一改以往获得知识的单一目标,实现了实验课的多重教学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分析解決问题的能力。
2.一改以往单向传输的操作模仿式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3.评价贯穿于整节实验课,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并且评价方式多样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在结构设计上,“制定目标、实施目标、强化目标和检测目标”这四个板块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要求这四个板块的完整性,板块的长度、多少都要根据实际,突出重点,灵活运用,一切都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情来确定。在时间分配上,原则上教师讲授时间不超过10分钟,学生进行实验和交流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不能研究学术。”这句话也适用于我们的生物实验课,在实验课上鼓励学生自由地思想,不拘泥于教材,不仅获得真理,而且要培养科学素养。那么,这个“自由”要到什么程度?太过自由可能会使实验课秩序混乱,效率低下;教师干涉太多,又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度的把握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尝试和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完善该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新华.浅谈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J].内蒙古教育,2013(10).
[2]曾瑞清.初中生物实验有效教学实验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83).
[3]姚伟娜,梁彦刚.新课程标准下初中生物教学方法的探讨[J].考试周刊,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