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 )
摘要: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政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前高校中的学生参与问题带来了一些契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机制不仅有利于保障高校民主管理的实现,同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管理;问题;原因
随着社会各界对公众参与认识的加深,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学生参与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个国家纷纷颁布了有关学生的教育法律法规,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增强,学生在高校中享有主体地位也成为了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共识。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注重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一、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的机制与环境缺乏互动
在实际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中,与运行环境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机制与运行环境之间发展不平衡,不能够相互协调和适应。在目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机制中,与机制相配套的运行环境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对运行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不够积极和主动,阻碍了运行环境的不断改善。随着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发展,忽视对运行环境的改造,使得运行环境始终保持落后的状态,不能很好的与运行机制相配合。
2、学生参与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在我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机制中,其运行程序的规范性还有待提高。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运行没有严格遵循其运行程序,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个性化色彩。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程序过于复杂,没有厘清和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协调性差,且缺乏明确的运行标准,导致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运行效率较低;缺乏对运行过程的有效控制,运行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3、学生参与价值偏差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这种观点出发,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运行目标呈现出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个人取向,旨在满足学生的需要;另一种是社会取向,旨在满足高校管理的需要。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机制中,其运行目标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运行目标主要以个人取向为主,社会取向较低。
4、学生的参与素质与能力待提升
学生的参与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一些基本条件,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及其参与高校管理的能力。首先,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调查结果显示,31%的学生认为学生有责任参与高校管理,39%的学生认为学生没有责任参与高校管理,剩下 30%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其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能力有待提升。一些学生干部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比较高,表现出了明显的责任意识,而普通同学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相对较低,且参与高校管理的能力一般甚至不足。
5、学生参与范围狭窄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学生事务的管理上,对课程教学及后勤保障事务参与较少,且学生对高校行政事务的参与比重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层次较低。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层次中,主要集中在评价参与和知情参与这两种层次上,较高层次的决策参与较少,甚至有的学生是不参与高校管理。
6、学生参与的渠道单一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途径或者渠道比较单一,学生主要通过,学生主要是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渠道参与高校管理学生校管理,没有学生通过董事会、理事会、校务委员会等行政管理机构参与高校管理。在网络沟通渠道方面,学生主要通过高校网站或论坛参与高校管理。在意见表达渠道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参加座谈会、听证会或见面会等会议实现对高校管理的参与;在权利维护渠道中,学生则主要通过投诉或申诉的方式参与高校管理。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途径或者渠道缺乏多样性,能真正让学生参与的途径或者渠道内容太少,且可操作性差,不易实现,这也充分说明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手段不够多样化。
二、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基本制度体系不全面,诸如学生参与的责任制度、诉讼制度等基本性制度基本制度还没有创设。现有的一些制度之间也缺乏联系性,不能够相互配合,这就造成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制度体系缺失及失衡。我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规在可操作性层次上存在偏颇。从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虽然都明文规定了学生可以参与高校管理,但缺乏对其参与的进一步阐释,导致学生参与在高校管理活动中成为摆设,无法得到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的认同,有关学生参与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实际可行性不强。
2、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受传统文化观念及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现行高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成为了阻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高校管理的运行呈现出一种单向化的趋势,管理过度追求行政效率的最大化,盲目的执行红头文件或上级领导的要求,学生的利益或需求难以得到广泛关注。不健全的行政管理体制造成了高校管理权的变异,逐渐变异或流失为行政管理权,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沦为表面化工作,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参与决定变革的机会及灵活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得不到有效运行。
3、学生参与理念未深入人心
我国学生参与的历史较短,学生参与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因此,我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也是由于我国有关学生参与的理念发展不成熟,在学生自身及学校等方面未能树立良好的学生参与理念。教师、高校管理人员等其他管理主体对学生参与表现出明显的保守性。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参与的推动力度也不够,高校无法形成浓厚的学生参与氛围,这就不利于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實现以及其机制的有效运行。受“官本位”、“尊师重道”等观念影响,学生对参与高校管理的兴趣、热情不足,这导致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或创建参与途径、参与方式等来参与高校管理。
4、学生参与的实践经验欠缺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经验是由实践—改进—再实践—再改进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得来的。而我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历史较为短暂,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欠缺,由此也就造成了有关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经验尚浅。学生在校时间短暂,对高校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有关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经验无法与其它管理主体相提并论。同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业任务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方面的时间、精力等是十分有限的。
参考文献:
[1]王连森、王秀成,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发展的境域转换[J],江苏高教,2006(6)
[2]孙绵涛、康翠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J],教育研究,2006(12)
[3]洪彩真,学生——高等教育之核心利益相关者[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4]吴静、斯荣喜,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
[5]郭法奇,“学生参与”一个历史与现实的话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
摘要: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政策的推进,在一定程度上给当前高校中的学生参与问题带来了一些契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机制不仅有利于保障高校民主管理的实现,同时能够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在高校管理中的地位與作用。基于此,本文就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管理;问题;原因
随着社会各界对公众参与认识的加深,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学生参与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个国家纷纷颁布了有关学生的教育法律法规,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得到增强,学生在高校中享有主体地位也成为了当今教育改革的一大共识。作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注重从整体上进行把握。
一、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1、学生参与的机制与环境缺乏互动
在实际的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中,与运行环境之间缺乏互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机制与运行环境之间发展不平衡,不能够相互协调和适应。在目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机制中,与机制相配套的运行环境发展还有很大差距。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对运行环境的利用和改造不够积极和主动,阻碍了运行环境的不断改善。随着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发展,忽视对运行环境的改造,使得运行环境始终保持落后的状态,不能很好的与运行机制相配合。
2、学生参与的规范性有待提高
在我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机制中,其运行程序的规范性还有待提高。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运行没有严格遵循其运行程序,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个性化色彩。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程序过于复杂,没有厘清和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协调性差,且缺乏明确的运行标准,导致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运行效率较低;缺乏对运行过程的有效控制,运行质量得不到有效的保证。
3、学生参与价值偏差
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这种观点出发,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运行目标呈现出两种价值取向:一种是个人取向,旨在满足学生的需要;另一种是社会取向,旨在满足高校管理的需要。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机制中,其运行目标的价值取向存在偏差,运行目标主要以个人取向为主,社会取向较低。
4、学生的参与素质与能力待提升
学生的参与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活动过程中所必需的一些基本条件,具体表现为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及其参与高校管理的能力。首先,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主体责任意识不强。调查结果显示,31%的学生认为学生有责任参与高校管理,39%的学生认为学生没有责任参与高校管理,剩下 30%的学生则表示不清楚。其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能力有待提升。一些学生干部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比较高,表现出了明显的责任意识,而普通同学参与高校管理的积极性相对较低,且参与高校管理的能力一般甚至不足。
5、学生参与范围狭窄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内容主要集中在高校学生事务的管理上,对课程教学及后勤保障事务参与较少,且学生对高校行政事务的参与比重极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层次较低。在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层次中,主要集中在评价参与和知情参与这两种层次上,较高层次的决策参与较少,甚至有的学生是不参与高校管理。
6、学生参与的渠道单一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途径或者渠道比较单一,学生主要通过,学生主要是通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渠道参与高校管理学生校管理,没有学生通过董事会、理事会、校务委员会等行政管理机构参与高校管理。在网络沟通渠道方面,学生主要通过高校网站或论坛参与高校管理。在意见表达渠道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参加座谈会、听证会或见面会等会议实现对高校管理的参与;在权利维护渠道中,学生则主要通过投诉或申诉的方式参与高校管理。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途径或者渠道缺乏多样性,能真正让学生参与的途径或者渠道内容太少,且可操作性差,不易实现,这也充分说明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运行手段不够多样化。
二、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基本制度体系不全面,诸如学生参与的责任制度、诉讼制度等基本性制度基本制度还没有创设。现有的一些制度之间也缺乏联系性,不能够相互配合,这就造成了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制度体系缺失及失衡。我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规在可操作性层次上存在偏颇。从我国的《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虽然都明文规定了学生可以参与高校管理,但缺乏对其参与的进一步阐释,导致学生参与在高校管理活动中成为摆设,无法得到高校管理人员及教师的认同,有关学生参与的教育法律法规的实际可行性不强。
2、高校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受传统文化观念及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这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为一种高度集权的行政管理体制。现行高校管理体制的不健全,成为了阻碍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的一个关键性因素。高校管理的运行呈现出一种单向化的趋势,管理过度追求行政效率的最大化,盲目的执行红头文件或上级领导的要求,学生的利益或需求难以得到广泛关注。不健全的行政管理体制造成了高校管理权的变异,逐渐变异或流失为行政管理权,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沦为表面化工作,高校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参与决定变革的机会及灵活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得不到有效运行。
3、学生参与理念未深入人心
我国学生参与的历史较短,学生参与理念还未深入人心。因此,我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也是由于我国有关学生参与的理念发展不成熟,在学生自身及学校等方面未能树立良好的学生参与理念。教师、高校管理人员等其他管理主体对学生参与表现出明显的保守性。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对学生参与的推动力度也不够,高校无法形成浓厚的学生参与氛围,这就不利于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實现以及其机制的有效运行。受“官本位”、“尊师重道”等观念影响,学生对参与高校管理的兴趣、热情不足,这导致学生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找或创建参与途径、参与方式等来参与高校管理。
4、学生参与的实践经验欠缺
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经验是由实践—改进—再实践—再改进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而得来的。而我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历史较为短暂,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欠缺,由此也就造成了有关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经验尚浅。学生在校时间短暂,对高校缺乏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有关参与高校管理的实践经验无法与其它管理主体相提并论。同时,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业任务占据了学生的大部分时间,这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参与高校管理方面的时间、精力等是十分有限的。
参考文献:
[1]王连森、王秀成,利益相关者视角下大学发展的境域转换[J],江苏高教,2006(6)
[2]孙绵涛、康翠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J],教育研究,2006(12)
[3]洪彩真,学生——高等教育之核心利益相关者[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2)
[4]吴静、斯荣喜,大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5(19)
[5]郭法奇,“学生参与”一个历史与现实的话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