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合作:提速升位。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
《四川党的建设》: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我省坚持以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为引领,内陆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请您介绍一下,这些成就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谢开华:我从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和外经合作三方面作一个阐述。
一是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不足80亿美元提升到2010年突破300亿美元,年均增长3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4个百分点,高出西部地区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位比“十五”末提升4位、居全国第11位。在努力扩大外需的同时,坚持不懈推进贸易结构调整,着力优化贸易方式。机电产品进出口、加工贸易进出口均居全国第10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服务贸易进出口均居全国第9位。
二是外商投资增创新优势。“投资西部、首选四川,投资四川、辐射西部”已逐渐成为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的共识。富士康、戴尔、仁宝、德州仪器等一大批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大众、丰田、现代、沃尔沃等汽车制造企业不断来川发展,落户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61家。德阳、广安国家级经开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等开放载体建设扎实推进,成德绵承接“智能型”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连片效应初步形成。“十一五”累计到位外商投资152亿美元,年均增长4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8个百分点,近3年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超过改革开放30年的总和,在全国的排位由2005年的第14位提升到目前的第10位。
三是对外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十一五”外经合作营业额增长了近6倍,累计达到117亿美元,年均增长46.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名由第8位上升到第5位。成达、东电、川铁等一批在川央企进入全球225家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和200家国际设计公司。一大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意识增强,西林对俄罗斯木材加工、汉龙对澳大利亚钼矿、开元对老挝钾矿等资源开发项目取得良好业绩。对外农业合作及房地产、商务服务、医药、食品、机械等多行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境外投资企业累计达到226家。外派劳务管理率先开展地方立法,总体上平稳稳健发展,2010年在外劳务规模保持在8万人次以上。
《四川党的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省开放型经济还有哪些发展重点?
谢开华:在省委九届八次会议上,奇葆书记提出:“要坚持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更加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既是承接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商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十二五”期间,将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坚持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更加注重智力和技术引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积极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在促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中的作用。加大综合保税区等口岸建设力度,加快招商引资平台建设,以重大产业化项目为重点,突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把我省建成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加力助推西部高地建设
《四川党的建设》:2010年我省招商引资取得非凡成就,“大项目排队入川”成了最大亮点。请您对此作一个介绍。
李刚: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全省“一盘棋”的全力推动下,我省的重点产业招大引强取得突破,成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有力支撑。
通过招大引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加快形成全国乃至全球集成电路、软件、光电显示、电脑制造、网络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产业规模有望成倍增长。成功引进我省迄今为止最大的招商项目——富士康光电显示产业系列重大项目,其中仅已投产的全球最领先的新型便携式平板电脑制造项目,总投资即达21亿美元,达产后将形成年产值超干亿元的lT产业链,解决就业人员20万人;成功引进戴尔、联想、仁宝、纬创等全球电脑制造业知名企业重大项目。未来几年,上述企业将形成年产电脑约8000万台的生产能力,并带动数百家配套企业跟进。成功引进全球半导体业巨头德州仪器在川设立中国首个生产基地,成都作为与北京、上海比肩的集成电路产业重要一极的地位更加突出。
通过招大引强,我省汽车制造产业实现突破式发展。成功引进中国重汽年产40万辆商用车项目,总投资30亿元;吉利(沃尔沃)年产3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及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55.4亿元;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年产40万辆商用车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30亿元。未来几年我省年产整车生产规模将超过200万辆,成为又一个“千亿产业”。
通过招大引强,我省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業优势,攀西钒钛钢铁、川东北天然气化工、川南重化工、成乐眉雅绵硅产业等集群不断壮大。
这些重大项目的成功引进,不仅产生了即时的显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招大引强,进一步壮大了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改造,积极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优化和完善了产业链,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了物流环境,金融服务、关务服务、政务服务水平等的提高和功能的提升,促进了干部观念的进一步转变。这些影响,对我省的高地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四川党的建设》:回过头,我们再来总结分析一下我省的投资环境都有哪些独特优势?
李刚:一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带来的物流条件大优化。目前,我省铁路在建里程达到3300多公里,高速公路在建规模是全国第一;成都双流机场是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大航空枢纽。同时,物流通道测试成功,至阿拉山口“五定”货运班列、至欧美货运航班的开通,使我省成为距南亚、西亚、中亚和欧洲最近最大的经济体。
二是雄厚科教实力形成的“人才富矿”四川有各类科研机构1640个,中央在川科研机构188所,高等院校114所,在校大学生104万,各类人才718万人。还有一个新的变化,一批国际知名大企业来川投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批优秀的、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吸引了一批熟练工人技术。
三是日益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套能力,投资便利化程度全国领先,审批事项实行并联审批和“一站式服务”。四川内外资金融机构数居全国前列、中西部第一;成都海关通关效率居全国第六,成都出口加工区综合排名居全国第五。全省国家级园区已经达到了7个,成都综合保税区已经获批并即将封关运行。这些都提升了四川配套能力。
四是独特的政策效应。四川既享有国家为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而推行的系列政策,更享有灾后发展振兴的特殊政策优势,这些政策涵盖面更广、合金量更高、针对性更强。
对外开放:多向出击。变“后方”为“前沿”
《四川党的建设》:“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全
面实施‘三项拓展、四层推进’”被写入我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请您对此作一个解读。
李后强:三向拓展:一是突出南向,以西南出海大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为纽带,扩大与东盟和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二是加强东向,依托通江达海快速通道,强化对日韩等东亚市场的开拓,积极拓展欧美市场;三是畅通西向,大力开发中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四层推进”,就是扩大区域合作,加强西南协作和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强化次区域合作,共同建设成渝经济区;促进泛区域合作,有效对接泛珠三角、长三角合作,加强与台港澳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合作,主动融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充分的开放合作战略,将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变“后方”为“前沿”。
《四川党的建设》:在国内国际的区域合作上,四川迈出了相当大的步子。在“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有哪些战略性的规划?
李后强:省委高瞻远瞩,对未来5年的发展定了调,就是“继续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突出南向,加强东向,畅通西向,拓展对外对内开放合作大通道”。其中的涵义,包括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南亚、中亚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扩大与欧美日韩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与经贸交流,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积极推进与周边省(区、市)的合作,主动融入泛珠三角,有效对接长三角,加强与环渤海、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中部省(市)的合作,深化与对口支援省(市)合作,提升与港澳台的合作水平。
《四川党的建设》:省委九届四次全会以来,我省坚持以充分开放合作战略为引领,内陆开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请您介绍一下,这些成就具体体现在哪几方面。
谢开华:我从对外贸易、外商投资和外经合作三方面作一个阐述。
一是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不足80亿美元提升到2010年突破300亿美元,年均增长32.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7.4个百分点,高出西部地区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位比“十五”末提升4位、居全国第11位。在努力扩大外需的同时,坚持不懈推进贸易结构调整,着力优化贸易方式。机电产品进出口、加工贸易进出口均居全国第10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服务贸易进出口均居全国第9位。
二是外商投资增创新优势。“投资西部、首选四川,投资四川、辐射西部”已逐渐成为世界知名跨国公司的共识。富士康、戴尔、仁宝、德州仪器等一大批电子信息龙头企业纷纷入驻,大众、丰田、现代、沃尔沃等汽车制造企业不断来川发展,落户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61家。德阳、广安国家级经开区、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等开放载体建设扎实推进,成德绵承接“智能型”加工贸易产业转移连片效应初步形成。“十一五”累计到位外商投资152亿美元,年均增长40.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0.8个百分点,近3年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额超过改革开放30年的总和,在全国的排位由2005年的第14位提升到目前的第10位。
三是对外经贸合作取得新突破。“十一五”外经合作营业额增长了近6倍,累计达到117亿美元,年均增长46.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在全国的排名由第8位上升到第5位。成达、东电、川铁等一批在川央企进入全球225家最大的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和200家国际设计公司。一大批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境外投资意识增强,西林对俄罗斯木材加工、汉龙对澳大利亚钼矿、开元对老挝钾矿等资源开发项目取得良好业绩。对外农业合作及房地产、商务服务、医药、食品、机械等多行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境外投资企业累计达到226家。外派劳务管理率先开展地方立法,总体上平稳稳健发展,2010年在外劳务规模保持在8万人次以上。
《四川党的建设》: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省开放型经济还有哪些发展重点?
谢开华:在省委九届八次会议上,奇葆书记提出:“要坚持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更加突出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这既是承接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是我们商务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十二五”期间,将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和服务贸易,加快培育出口竞争新优势,促进出口结构转型升级。坚持把利用外资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相结合,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更加注重智力和技术引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规范发展对外劳务合作,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积极发挥跨境人民币业务在促进贸易与投资便利化中的作用。加大综合保税区等口岸建设力度,加快招商引资平台建设,以重大产业化项目为重点,突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把我省建成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招商引资:招大引强。加力助推西部高地建设
《四川党的建设》:2010年我省招商引资取得非凡成就,“大项目排队入川”成了最大亮点。请您对此作一个介绍。
李刚: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在全省“一盘棋”的全力推动下,我省的重点产业招大引强取得突破,成为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的有力支撑。
通过招大引强,我省电子信息产业正在加快形成全国乃至全球集成电路、软件、光电显示、电脑制造、网络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产业规模有望成倍增长。成功引进我省迄今为止最大的招商项目——富士康光电显示产业系列重大项目,其中仅已投产的全球最领先的新型便携式平板电脑制造项目,总投资即达21亿美元,达产后将形成年产值超干亿元的lT产业链,解决就业人员20万人;成功引进戴尔、联想、仁宝、纬创等全球电脑制造业知名企业重大项目。未来几年,上述企业将形成年产电脑约8000万台的生产能力,并带动数百家配套企业跟进。成功引进全球半导体业巨头德州仪器在川设立中国首个生产基地,成都作为与北京、上海比肩的集成电路产业重要一极的地位更加突出。
通过招大引强,我省汽车制造产业实现突破式发展。成功引进中国重汽年产40万辆商用车项目,总投资30亿元;吉利(沃尔沃)年产30万辆整车、30万台发动机及研发中心项目,总投资55.4亿元;韩国现代汽车集团年产40万辆商用车生产基地项目,总投资30亿元。未来几年我省年产整车生产规模将超过200万辆,成为又一个“千亿产业”。
通过招大引强,我省资源优势加快转化为产業优势,攀西钒钛钢铁、川东北天然气化工、川南重化工、成乐眉雅绵硅产业等集群不断壮大。
这些重大项目的成功引进,不仅产生了即时的显性影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招大引强,进一步壮大了传统优势产业,加快了传统产业的改造,积极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形成、优化和完善了产业链,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转变了物流环境,金融服务、关务服务、政务服务水平等的提高和功能的提升,促进了干部观念的进一步转变。这些影响,对我省的高地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具有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四川党的建设》:回过头,我们再来总结分析一下我省的投资环境都有哪些独特优势?
李刚:一是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带来的物流条件大优化。目前,我省铁路在建里程达到3300多公里,高速公路在建规模是全国第一;成都双流机场是全国第五、中西部第一大航空枢纽。同时,物流通道测试成功,至阿拉山口“五定”货运班列、至欧美货运航班的开通,使我省成为距南亚、西亚、中亚和欧洲最近最大的经济体。
二是雄厚科教实力形成的“人才富矿”四川有各类科研机构1640个,中央在川科研机构188所,高等院校114所,在校大学生104万,各类人才718万人。还有一个新的变化,一批国际知名大企业来川投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一批优秀的、具有国际化背景的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才,吸引了一批熟练工人技术。
三是日益完善的服务体系和配套能力,投资便利化程度全国领先,审批事项实行并联审批和“一站式服务”。四川内外资金融机构数居全国前列、中西部第一;成都海关通关效率居全国第六,成都出口加工区综合排名居全国第五。全省国家级园区已经达到了7个,成都综合保税区已经获批并即将封关运行。这些都提升了四川配套能力。
四是独特的政策效应。四川既享有国家为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而推行的系列政策,更享有灾后发展振兴的特殊政策优势,这些政策涵盖面更广、合金量更高、针对性更强。
对外开放:多向出击。变“后方”为“前沿”
《四川党的建设》:“以大开放促大发展,全
面实施‘三项拓展、四层推进’”被写入我省“十二五”规划建议。请您对此作一个解读。
李后强:三向拓展:一是突出南向,以西南出海大通道、南方丝绸之路为纽带,扩大与东盟和南亚国家的经贸联系;二是加强东向,依托通江达海快速通道,强化对日韩等东亚市场的开拓,积极拓展欧美市场;三是畅通西向,大力开发中亚、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四层推进”,就是扩大区域合作,加强西南协作和与周边省市的合作;强化次区域合作,共同建设成渝经济区;促进泛区域合作,有效对接泛珠三角、长三角合作,加强与台港澳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区域合作,主动融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充分的开放合作战略,将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努力变“后方”为“前沿”。
《四川党的建设》:在国内国际的区域合作上,四川迈出了相当大的步子。在“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有哪些战略性的规划?
李后强:省委高瞻远瞩,对未来5年的发展定了调,就是“继续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突出南向,加强东向,畅通西向,拓展对外对内开放合作大通道”。其中的涵义,包括加快融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与南亚、中亚国家的经贸交流与合作,扩大与欧美日韩和新兴市场国家的投资与经贸交流,全面参与国际经济合作;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的国际影响力;加快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积极推进与周边省(区、市)的合作,主动融入泛珠三角,有效对接长三角,加强与环渤海、海峡西岸经济区和中部省(市)的合作,深化与对口支援省(市)合作,提升与港澳台的合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