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讲授的四种形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b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课改和新教材都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倡导资助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中都在为贯彻这一原则而努力革新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评价,在师生双方平等的互动中,让学生完成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但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怎样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必要时也需要恰当的“讲”。因为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欣赏水平总是有限的,在师生对话交流中,他们对问题可能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还远没有达到理想的语文教学目的,而教师的讲解可以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讲”要恰到好处,少而精,具体分以下四种:
  
  一、交流中学生不了解的背景资料要“补充讲”
  
  我们常常发现教学中学生所了解的资料很少,对文章的背景、作者的创作过程、写作意图等缺乏必要的了解,这样不利于学生更好的实现与文本的交流,与作者的交流。这是教师若能补充一些相关的资料更能让学生接近文本,触摸作者的心灵,更能让学生充分理解作品的内涵。
  
  二、学习中学生不能总结的语文知识要“准确讲”
  
  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不论怎样自主、合作、研究,学生对学得不深或不透的知识缺乏明确的认识和理解,教师此时不能给予准确地讲解,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如语文教学涉及到修辞、逻辑、语法、文体、写作特点等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模糊时明确讲解,使学生边实践边掌握这些语文基本知识和技能,否则就含糊其辞,无法实现“三个维度”的真正融合,又何谈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三、赏析中学生理解不到位的内容要“深入讲”
  
  教师能否抓住时机进行巧妙讲解,在一定意义上说决定着这堂课所能达到的高度。进行主体教育实践使我们经常营造一种民主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进行讨论甚至争论,并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和赞赏,但这还远远不够,由于学生的阅历以及知识经验所限,他们的认识和感受未必真正逼近了学习的关键之处,如果教师不能给予一定的讲解,就会草草收兵,前面所做的都只是空欢喜,付诸流水了。教师毕竟比学生在某一方面站得高、看得远,对于学生无法深入和拔高的地方,讲出自己的理解哪怕是一面之词、一己之见,也要讲出来,不能让学生在老师不断鼓励表扬中“飘飘然”起来,使他们在自己的肤浅认识中心安理得,应该让学生真正从知识上、情感上、心理上得到充分体验和发展。
  
  四、对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要“介绍讲”
  
  对于教师来说,知识水平和经验使然,在学习中都有自己悟出或积累的一些好的方法和习惯,这些如果在必要讲的时候给学生讲,会给学生以很大的帮助,等于雪中送炭。如读好课文的方法,背诵课文的技巧,怎样学西文洋文,如何搜集资料,提高学习效率有哪些办法,怎样记忆才更有效、更持久,语文积累该如何分门别类等等,介绍这些不是“灌输”,而是一种必要的“指路”,对学生来说,也是他们最想知道的,这些已有好的方法是前人实践的优秀成果,没有必要再走弯路,让他们去交流和探究,可以直接讲给学生。
  总之,在主体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合作、共建,一起体验课程,分享对课程的理解的同时,千万不能忘了当“讲”则“讲”,切实有效地做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单位:黑龙江阿城师范学校
其他文献
这个题目是不是写错了?水怎么会往高处流呢?没有错。不过这里说的是植物体内的水,它从根部跑进来,再从叶片或花瓣上溜出去,毫不疲倦地进行着克服重力的运动。它为什么要从下往上流?是什么力量迫使它做这种运动呢?  下面我们做几个简单的实验,来弄清楚其中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