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售随想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80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签售越来越像卖拳头了。
  请来一群大咖站台,叫上一帮兄弟助阵,或侧漏消息,有奖参会,鼓动粉丝追捧;或正面邀请,亲友团一个突击连,拉出荧光字幕墙,抬出长方签名桌,甚至彩灯闪烁,激光飞扬,———作者签名售书开始了!
  如果是作家,签售据说是检验自己文学成就的试金石,群情是否“汹涌”,人头是否“攒动”,排队是否“长龙”……一言蔽之,是否“实力型”,是否“现象级”,签售现场见真章矣,其逻辑是:惟“实力型”方能形成“现象级”,惟“现象级”更能彰显“实力型”。换句话说,是否有写作的“实力”,根本无须批评家的长臂,只消“汹涌”、“攒动”和“长龙”的现象托底就成,因此在微信圈里(书展期间),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类似的描述:“大家呼啸着拾阶而上,把签售桌挤翻……”或者,“……与作者争相合影,乱成一团”。更高明的表述只是淡淡地一句:“……排队的竟然争吵起来。”
  是不是回到了票证短缺时代?那真是烘云托月,群星拱北,一本书热到“快出事故了”,人气爆棚,地气爆浆,作者身价噌噌地往上窜,于是再三鞠躬,谢谢!谢谢各界抬爱!
  静静想来,这都是哪一出啊。我们在干什么啊!



  作者签售,始于何时?记不真切了。彼本非糗事,热闹一番也无大恶,只是要做到真正的“实至名归”的热卖,难。现实中,有好书而不得彰显的;有劣书而瓦釜雷鸣的。现在都被签售敉平了。
  我的印象里,凡死命吆喝的,基本大高不妙。看看“人头攒动”,看看“再三鞠躬”的,其实一场签售下来能卖掉百把本的,不错了。就算亲友团发力,卖掉三四百本又怎么了,想想你印了四五千本,只卖掉了多少?其次,你要觉得签售热闹的必然“饶有价值”,你也太幼稚了。信息爆炸时代,好书当然也要吆喝,吆喝的却不一定是好书,可要看仔细了。
  说说我自己。签售过四五次。第一次是2012年的书展,因为事先准备不足,最开始像个怨妇一样坐了好久也没人搭理,后突然围了大群的人,说是因为发现电视热播节目《心灵花园》的毒舌嘉宾了,我当场哭笑不得:非关本人文字,现场猎获“毒舌”,这不是冬瓜缠进了茄门里嘛,置我这本签售的书于何地呢。写作才是我本业啊。
  有人买了几本《我的最后一张底牌》,瞅着自己怎么就有一种倡优的凄楚感。
  后来几次怕被冷落,就有了策划,热闹之余,内心其实是悲凉的,因为老有个声音在耳边萦绕:虚假热卖。有种,就听其自然,一纸风行,才是真实力、真影响!
  犹记得第一次做“怨妇签”,枯坐时曾想,真正热卖的书有没有?当然有。作者的写作实力加知名度,缺一不可。特别是“层累的知名度”。如果曹雪芹来签售,那真要出人命的。而且曹雪芹一定会签趴的,腱鞘炎并发肾衰竭。蒲松龄呢?施耐庵呢?罗贯中呢?一代一代,这些人名气之“层累”已高到无以复加的高度,乍一现身,书展成人展,踩踏无数,真不敢想下去。
  可见,名气还得有名著。说近的,鲁郭茅巴老曹任何一位的莅临都将是书展“现象级”的重大安全隐患,你可以对他们的某本书不屑,但他们总拿得出一本让你服膺的书。在世的当红作家,所写的书也不一定比前辈差,然能撄其锋者几稀,易中天当年来上海签售,签了几千本,签到后来的字迹走样,难以辨认,已经算是大神级的簽售了,那才叫“热卖”吧!问题是,当年像《中国可以说不》一类的烂书,也可以疯狂热卖,可以让“……排队的排到争吵起来”,那又作何解释呢?
  书展签售越来越像卖拳头了。越来越像攀比嫁妆,越来越像复盘晒粉了。
  明年的书展还会去,我想,“拳头”是决计不去卖了。一想到为了热卖而挤眉弄眼,我心的某个角落就会隐痛。
  一个读书人最终还是靠真正的好文字传世,而不是签售。
其他文献
有钱就是任性!这不,近来欧美几个有钱的主闲极无聊,用18K黄金打造了一个马桶,并公之于众,轰动一时,令许多好奇者趋之若鹜,争相排队,除了为一睹“芳容”外,还想亲自体验一把,以为将来炫耀吹牛之资。当然,金马桶的主家也不会让你白用,人家自有其生财之道,你想来试试吗?欢迎,一位收费27英镑,一次可使用3分钟。据说已有6000名客人有幸入选,享受了“视金钱如粪土”的快感。  太阳底下无新事。用黄金造马桶的
期刊
9月3日,杭州万松书院相亲角,一大爷冒雨给儿子相亲,相亲板写着:男方35岁杭州本地人,城西某互联网公司工作,有车有房。对女方的要求:KPI(关键绩效指标)3.75优先。为什么对女方有这个要求,男方父亲也做出了解释:其实3.75并非硬性要求,主要是希望女方对工作有责任心。这条消息上了热搜,引发热议。  KPI3.75是个什么概念,简单说就是在公司的考核中是优秀级别。按照传统的说法,可能不是劳模,但至
期刊
在旧时衙门里,官老爷犯懒,觉得起草公文、书信等太麻烦,就请别人来帮忙,这样的幕僚就是“文案”。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唱片业的黄金时代,那时的唱片公司都有文案,我们可以从唱片封套上看到这些作品。如齐豫专辑《敢爱》写的是:个人声音自传。伍佰《浪人情歌》则是:房子盖在海上,所以,也只有一生漂泊了。林良乐《会哭的人不一定流泪》:一张很美、很痛的唱片,给全世界会哭的人。都很文艺,也很煽情。  现在的大牌明
期刊
马克思说:“一步实际行动胜过一打纲领。”这并非否定纲领的作用,而是强调行动的重要。世界上的事都是干出来的,纲领要通过行动才能变现,才具有实际意义。否则,再多的纲领也只是一纸空文。这与我们党一直强调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  干部是群众带头人,“实干兴邦”,首先要求干部“干”字当头,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精神推进各项工作。这就需要切切实实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面对矛盾
期刊
汪曾祺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  岂止小说,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在写语言。  有的作家一上来,就拥有属于自己的语言;有的作家写了一辈子,语言没过关。  有三个问题最突出。  一种是装,装腔作势。一提笔就做出架势:我要像某某某那样写作啦!某某某就是他学习模仿的对象,也就是偶像,或中国作家,或外国作家。一个字没写,先把架势端足,然后开始一个字接一个字地捏腔拿调。写出来的,不是文艺腔、翻译腔,就是学院腔、
期刊
子产是春秋后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很自然的,子产就成了各路段子手的最爱。  战国诸子都是自视极高的人,既然社会上的普通人,已经把子产当作了仁德和聪明的代表,他们就喜欢拿子产来给自己的观点做陪衬,证明还是我更高明。  孟子讲过一个故事:子产做郑国执政的时候,有个地方,民众过河比较困难,子产用自己的车帮别人渡河,大家当然都很感动。  可是孟子说,这叫“惠而不知为政”。子产对民众很好,但怎么做执政者,他还根
期刊
一位朋友近日从乡村中学退休,遇见两件事感觉颇不舒服:一次是某部门比其年轻许多的负责人到他家,进门即大声直呼其名姓;一次是乡政府一年轻女子电话通知他开会,开口即问你是某某某吗?  不得不说,“连个称呼都没有”,并不是指无名无姓招呼,而是怪其轻薄无礼。老师之谓听闻久了,忽一日被人直白地称名道姓,有种斯文扫地的失落,更有“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况味。  前一带衔负责人,未以老师之谓相称,似有其托大的资
期刊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阮简喜欢下棋,任开封令时,有次正与人对弈,县里出现抢劫的贼人,县吏向他报告“劫急”,阮简却回答说:“局上有劫,亦甚急。”堂堂一个县令,为了棋盘上的“劫”,竟不顾现实中的“劫”了。  这样的事看似荒诞不经,却发人深省。当下,也有少数党员干部,只顾自己的“小棋局”,不顾党和国家事业的“大棋局”。他们看似每天也没闲着,但忙的不是本职工作,而是个人私事;图的不是公众福祉,而是一己
期刊
而今很多人,过着一种被社交媒体捆绑的生活。比如发了微信朋友圈,就期待被他人点赞,一旦没被关注,便怅然若失。  这些被社交媒体小心翼翼维护起来的交往,其實大多是无根之浮萍,转瞬就会飘去。  一个人对赞美的态度,一般取决于他对自身清醒的认识和把握。人大多是虚荣的动物,一不小心,很容易掉进赞美的陷阱里。不合体的赞美,就是糖衣炮弹,好比布下的鱼饵,先让你上瘾,最后让你乖乖上钩,还欲罢不能。  老乔是一个特
期刊
有出差经验的人大抵都会产生一种印象:国内城市最堂皇的去处是高级宾馆、会展中心、大型超市、高端饭店、豪华写字楼、游客中心,而不是最能唤醒我们记忆和灵魂的书店。我刚踏入现在生活的这座小城时,不足十万人的城市,书店至少有30家,如今城区人口发展到50万,书店却只剩下五六家,有的还在生存线上挣扎。我有时不禁想:实体书店何时重焕生机呢?  “高颜值”书店的应时而生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想象。  不久前,著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