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
学具盒每人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
教学重难点:
1、从物体表面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的意义。
2、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看!大屏幕上写着什么呢?(课件显示:欢迎大家!)老师今天很高兴,欢迎大家来到我的课堂,听我上课(一边拍手一边交谈)你们欢迎老师吗?”(引导学生做拍手动作表示欢迎)
情境导入
看屏幕上是什么啊?(五星红旗)你知道它有多大吗?用手比划一下。这又是什么呢?你知道他有多大吗?
三、探索新知
1.得出面积的意义。
(1)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在小组中,发放学具。一半同学发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另一半同学发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比赛,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涂的满。通过比赛可以得出: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都被涂完,而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没有几个被涂完。(得出:封闭图形有大小)
课件出示:判断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
(2)认识物体表面。
师:“刚才我们拍手时,手掌碰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掌面,请大家举你们的手,和老师的比一比,谁的手的掌面大呢?”(学生观察、比较。)生:“老师的手掌面大!”
师:“下面再请小朋友来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课桌的桌面,你有什么感觉能告诉老师吗?”
学生活动,并自由回答。
老师小结:刚才我们摸的书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都是物体表面的一部分。(板书:物体的表面)
(3)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谁能告诉老师,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谁大谁小呢?”(生答:桌面大,封面小)
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所以物体表面的大小,我们叫它们的面积。(填充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出:“书的封面的面积比课桌桌面的面积小。”举例身边的物体,也像这样说一说.
(4)概括面积的意义。
我们刚才比较的这些物体和图形得大小叫什么呢?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板书齐读)
(5)判断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课件出示)
(6)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
2.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激趣
①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相差较大的长方形直接可以观察。(觀察法)
2、课件出示两个大小相差较小的长方体不能直接观察出来,演示重叠比较。(重叠法)。
3、课件出示两个大小相差较小的长方体不能直接观察出来,重叠也比较不出。那该怎么办?
②请学具来帮忙。给出三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
③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
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质疑产生:
课件出示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一个7个正方形一个9个正方形,所以7个正方形的图形面积小于9个正方形图形面积,这种说法对吗?学生判断,说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虽然9个方格比7个方格的数量多,但是它们用的方格大小不一样。
归纳总结:
在我们测量物体和图形面积大小时,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板书: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
我们在学习长度的时侯用到了不少的单位,同样我们的面积也有不同的单位。
小组合作探究面积单位是怎么规定的?有什么特点?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3)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用面积实际大小的观念。
①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大约有巴掌大。
③指导活动:“如果老师想请同学站在这个1平方米的纸板中,猜想一下能站下多少个人呢?”(学生估计,猜想)老师点名一些同学上来实验,感受1平方米有多大。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习题。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2题、第4题。
五、总结反思,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70――74页。
教学目标:
1、理解面积的意义。
2、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
3、学习选用观察、重叠、数面积单位,以及估测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
教学准备:
学具盒每人一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
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
教学重难点:
1、从物体表面和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两方面理解面积的意义。
2、了解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看!大屏幕上写着什么呢?(课件显示:欢迎大家!)老师今天很高兴,欢迎大家来到我的课堂,听我上课(一边拍手一边交谈)你们欢迎老师吗?”(引导学生做拍手动作表示欢迎)
情境导入
看屏幕上是什么啊?(五星红旗)你知道它有多大吗?用手比划一下。这又是什么呢?你知道他有多大吗?
三、探索新知
1.得出面积的意义。
(1)认识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
在小组中,发放学具。一半同学发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另一半同学发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比赛,在相同的时间内,看谁涂的满。通过比赛可以得出:面积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都被涂完,而面积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没有几个被涂完。(得出:封闭图形有大小)
课件出示:判断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
(2)认识物体表面。
师:“刚才我们拍手时,手掌碰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掌面,请大家举你们的手,和老师的比一比,谁的手的掌面大呢?”(学生观察、比较。)生:“老师的手掌面大!”
师:“下面再请小朋友来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课桌的桌面,你有什么感觉能告诉老师吗?”
学生活动,并自由回答。
老师小结:刚才我们摸的书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都是物体表面的一部分。(板书:物体的表面)
(3)比较物体表面的大小。
师:“谁能告诉老师,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桌面,谁大谁小呢?”(生答:桌面大,封面小)
老师小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出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所以物体表面的大小,我们叫它们的面积。(填充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引导学生进一步说出:“书的封面的面积比课桌桌面的面积小。”举例身边的物体,也像这样说一说.
(4)概括面积的意义。
我们刚才比较的这些物体和图形得大小叫什么呢?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作它们的面积。(板书齐读)
(5)判断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课件出示)
(6)运用“面积”这个术语,叙说比较常见物体大小。
2.认识面积单位。
(1)设疑激趣
①出示两个长宽各异的长方形,让学生体会用观察、重叠的方法难以比较它们的大小
1、课件出示两个大小相差较大的长方形直接可以观察。(觀察法)
2、课件出示两个大小相差较小的长方体不能直接观察出来,演示重叠比较。(重叠法)。
3、课件出示两个大小相差较小的长方体不能直接观察出来,重叠也比较不出。那该怎么办?
②请学具来帮忙。给出三种学具(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正三角形和直径1厘米的圆)让学生选择。
③比较三种方式,得出数正方形个数最合理的方法。
解决设疑中提出的问题,通过数正方形个数得出大小之分。
质疑产生:
课件出示两个正方形组成的图形,一个7个正方形一个9个正方形,所以7个正方形的图形面积小于9个正方形图形面积,这种说法对吗?学生判断,说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虽然9个方格比7个方格的数量多,但是它们用的方格大小不一样。
归纳总结:
在我们测量物体和图形面积大小时,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来测量。(板书:面积单位)
(2)认识面积单位
我们在学习长度的时侯用到了不少的单位,同样我们的面积也有不同的单位。
小组合作探究面积单位是怎么规定的?有什么特点?
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3)汇报学习收获,得出三个常用面积单位的规定,并形成常用面积实际大小的观念。
①各自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②同桌两人互相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大约有巴掌大。
③指导活动:“如果老师想请同学站在这个1平方米的纸板中,猜想一下能站下多少个人呢?”(学生估计,猜想)老师点名一些同学上来实验,感受1平方米有多大。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习题。
2.完成课本练习十八第2题、第4题。
五、总结反思,梳理知识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