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元和”何以得名?据《苏州府志》记载:“元和三年,苏州刺史李素请于浙西观察使韩皋开常熟塘。自州齐们北抵常熟,长九十里,因名元和塘,化讹名云河。”元和塘贯陆慕、蠡口两镇。元和的前身,正是蠡口和陆慕这两个古镇,要谈元和的历史,那就不得不提及这两个千年古镇。说起来很是幸运,记者拜访的御窑金砖博物馆现馆长沈泉男,正是当年参与编纂《蠡口志》《陆慕志》编委会的副主编。他颇有兴致地向记者娓娓道来。
元和前世,
千年古镇掀起历史长河的浪花
相传,吴王被越国灭亡后,吴国大将范蠡曾隐居在相城区的蠡口镇,从事養鱼,并著有《养鱼经》,后由此入五湖,蠡口故得此名。明郭谏臣有诗写蠡口日:“数里烟帆渔父棹,孤村水野人居。”可见,蠡口镇历史悠久,主要经济以农为本,以种植业为主,辅以水产养殖,耕地年两熟,稻麦交替。
沈泉男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前,蠡口的工业可以说是一张白纸。那时,在民间有一些个体手工业和手工业作坊,主要行业是织机和缂丝,此外便是砖瓦业生产。相对而言,蠡口的织机业、缂丝业是传统产业,特别是缂丝行业,相当发达,出过沈金水这样的缂丝工艺大师,但那时也仅仅是家庭手工业,没能形成相当的规模。解放以后,随着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蠡口的工业也开始萌芽、生长。
20世纪80年代以后,商业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90年代,流通渠道全面放开,商业经济更加兴旺。而蠡口镇的家具行业就在此时异军突起,经过多年开拓和发展,蠡口国际家具城成了“全国第二、华东第一”的家具市场,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配套行业也相继发展起来。
再来说说素有“苏州北大门”之称的陆慕。陆慕,原名“陆墓”,因唐代宰相陆贽的墓地在此,故得名,1993年改用现名陆慕。
陆慕历史悠久,文化卓越,进贡皇家的“金砖”更是陆慕的骄傲,散布镇上大大小小的古建,见证着这座古镇的繁荣与兴盛。这里有千百年来村民皆以烧窑为业的御窑村,这里也有汇集天地灵气的悟真道院,而我们熟悉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和一代兵圣孙武亦长眠于此。一文一武,恰也是陆慕这个古镇的精气神。
此外,陆慕盛产能工巧匠,诞生了御窑金砖、缂丝、蟋蟀盆等相城绝技,直至今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熠熠生辉。
合二为一,
城北一颗新明珠冉冉升起
沈泉男告诉记者,作为古镇,蠡口和陆慕一直风调雨顺,繁荣昌盛。1724年,清割长洲东南部建立元和县,与吴县、 长洲县合城而治。缩小的长洲县包括现虎丘区的虎丘镇、浒关镇和相城区(现相城阳澄湖镇当时属元和县)。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民国,1912年,吴、长洲、元和三县合并为吴县。1928年划吴县城区设苏州市。1930年撤市,城区仍归吴县。相城地区属吴县。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5月,划吴县城区为苏州市,市、县分治。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吴县属苏州市,相城则属于吴县。1995年,吴县撤县建市,相城属吴县市。
进入21世纪不久,苏城又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吴县市撤市设区,陆慕、蠡口合并成立了“元和镇”。“元和”,兼有万物复始,政通人和之意。
沈泉男说,元和的过去一直被皇家偏爱着,故宫殿堂的每一块砖,上朝时的缂丝御袍,就连皇帝闲暇时来斗蟋蟀的蟋蟀盆都来自元和。而今天的元和,更是备受瞩目。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绿色、生态、花园”的高新城区,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冉冉升起,凭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快产城融合,谱写着千年古镇的世纪新篇,成为苏州城北的一颗新明珠。
名人辈出,
在历史画卷中感受浓厚底蕴
历史是永恒的。2500年的文明史,让元和人文荟萃,留下了诸多像范蠡、孙武、顾恺之、陆贽、文徵明等历史文化名人的遗迹和传说故事。这些名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他们对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满天下的兵圣孙武,在吴国建功立业,历史上又称孙吴子。孙武终老吴地,最早记载的历史资料有东汉时期袁康的《越绝书》,书中记载,吴城“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民国时期编纂的《吴县志》引《吴地记》说,平门“西北二里,有吴偏将军孙武坟,地名雍仓”。如今,孙武墓与孙武纪念园均在元和。
画绝、文绝、痴绝的顾恺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他博学多能,工诗善书精丹青。,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为“六朝四大家”。元和悟真道院,建有顾恺之之祠,正是以顾恺之传说为文化主题,结合历史沿革和当地老百姓的风俗,将成为一处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场所。
陆贽,是唐代的著名政治家、政论家。贞元七年(791),陆贽拜兵部侍郎,知贡举。次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出任宰相。执政期间,公忠体国,励精图治。
吴门画坛领袖文徵明,官至翰林待诏,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如今文徵明墓位于元和御苑家园社区,占地约5亩,墓区掩隐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香樟、柏树林中。
元和前世,
千年古镇掀起历史长河的浪花
相传,吴王被越国灭亡后,吴国大将范蠡曾隐居在相城区的蠡口镇,从事養鱼,并著有《养鱼经》,后由此入五湖,蠡口故得此名。明郭谏臣有诗写蠡口日:“数里烟帆渔父棹,孤村水野人居。”可见,蠡口镇历史悠久,主要经济以农为本,以种植业为主,辅以水产养殖,耕地年两熟,稻麦交替。
沈泉男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前,蠡口的工业可以说是一张白纸。那时,在民间有一些个体手工业和手工业作坊,主要行业是织机和缂丝,此外便是砖瓦业生产。相对而言,蠡口的织机业、缂丝业是传统产业,特别是缂丝行业,相当发达,出过沈金水这样的缂丝工艺大师,但那时也仅仅是家庭手工业,没能形成相当的规模。解放以后,随着各行各业的繁荣发展,蠡口的工业也开始萌芽、生长。
20世纪80年代以后,商业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90年代,流通渠道全面放开,商业经济更加兴旺。而蠡口镇的家具行业就在此时异军突起,经过多年开拓和发展,蠡口国际家具城成了“全国第二、华东第一”的家具市场,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配套行业也相继发展起来。
再来说说素有“苏州北大门”之称的陆慕。陆慕,原名“陆墓”,因唐代宰相陆贽的墓地在此,故得名,1993年改用现名陆慕。
陆慕历史悠久,文化卓越,进贡皇家的“金砖”更是陆慕的骄傲,散布镇上大大小小的古建,见证着这座古镇的繁荣与兴盛。这里有千百年来村民皆以烧窑为业的御窑村,这里也有汇集天地灵气的悟真道院,而我们熟悉的江南四大才子之一文徵明和一代兵圣孙武亦长眠于此。一文一武,恰也是陆慕这个古镇的精气神。
此外,陆慕盛产能工巧匠,诞生了御窑金砖、缂丝、蟋蟀盆等相城绝技,直至今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依然熠熠生辉。
合二为一,
城北一颗新明珠冉冉升起
沈泉男告诉记者,作为古镇,蠡口和陆慕一直风调雨顺,繁荣昌盛。1724年,清割长洲东南部建立元和县,与吴县、 长洲县合城而治。缩小的长洲县包括现虎丘区的虎丘镇、浒关镇和相城区(现相城阳澄湖镇当时属元和县)。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了民国,1912年,吴、长洲、元和三县合并为吴县。1928年划吴县城区设苏州市。1930年撤市,城区仍归吴县。相城地区属吴县。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5月,划吴县城区为苏州市,市、县分治。1983年,实行市管县体制,吴县属苏州市,相城则属于吴县。1995年,吴县撤县建市,相城属吴县市。
进入21世纪不久,苏城又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巨变——吴县市撤市设区,陆慕、蠡口合并成立了“元和镇”。“元和”,兼有万物复始,政通人和之意。
沈泉男说,元和的过去一直被皇家偏爱着,故宫殿堂的每一块砖,上朝时的缂丝御袍,就连皇帝闲暇时来斗蟋蟀的蟋蟀盆都来自元和。而今天的元和,更是备受瞩目。一个充满现代气息“绿色、生态、花园”的高新城区,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冉冉升起,凭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加快产城融合,谱写着千年古镇的世纪新篇,成为苏州城北的一颗新明珠。
名人辈出,
在历史画卷中感受浓厚底蕴
历史是永恒的。2500年的文明史,让元和人文荟萃,留下了诸多像范蠡、孙武、顾恺之、陆贽、文徵明等历史文化名人的遗迹和传说故事。这些名人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他们对全国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名满天下的兵圣孙武,在吴国建功立业,历史上又称孙吴子。孙武终老吴地,最早记载的历史资料有东汉时期袁康的《越绝书》,书中记载,吴城“巫门外大冢,吴王客齐孙武冢也,去县十里。”民国时期编纂的《吴县志》引《吴地记》说,平门“西北二里,有吴偏将军孙武坟,地名雍仓”。如今,孙武墓与孙武纪念园均在元和。
画绝、文绝、痴绝的顾恺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诗人。他博学多能,工诗善书精丹青。,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僧繇为“六朝四大家”。元和悟真道院,建有顾恺之之祠,正是以顾恺之传说为文化主题,结合历史沿革和当地老百姓的风俗,将成为一处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场所。
陆贽,是唐代的著名政治家、政论家。贞元七年(791),陆贽拜兵部侍郎,知贡举。次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正式出任宰相。执政期间,公忠体国,励精图治。
吴门画坛领袖文徵明,官至翰林待诏,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绘画上与沈周共创“吴派”,又与沈周、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书法上与祝允明、王宠并誉为“吴中三家”。如今文徵明墓位于元和御苑家园社区,占地约5亩,墓区掩隐在一片郁郁葱葱的香樟、柏树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