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树产品缘何化身“摇钱树”?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r_fly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要深入挖掘一棵树皮、花、叶、果的价值,通过深加工进行深层次利用,研发出丰富多样的产品,就能让一棵树形成一根完整的产业链。
  一块皮,经过提取,悄然变成一种液体,最后呈现在你面前的是洗发水;一片叶,经过萃取,能够成为一个颗粒,神奇制作成茶叶;一颗果,经过压榨,能够成为一滴籽油,魔法般变身为面膜……
  出现如此奇迹的是被誉为“植物黄金”的杜仲,而中国杜仲之乡——湖南省张家界慈利县打造了这样的奇迹。在奇迹的背后,凝聚着杜仲大户不断研发进行深加工的心血与汗水。
  慈利县通津铺镇花合村李思进就是通过深加工而直接受益的杜仲种植大户。3月6日,当地杜仲加工研发大户谢友旺兴奋地告诉李思进等种植户,进行深加工后制作成的牙膏等制品已经销售到全国13个省市。从3月中旬起,农户们要赶紧将杜仲树矮化,便于以后采更多的叶,加工成更多的产品。
  正是依靠科技+农业、深加工+种植,中药材深加工不断做“加”法,才让一棵树皮、叶、花、果变身为一个人从头到脚全身所用的生活用品;正是坚持走特色农产品加工之路,让慈利杜仲入选湖南“一县一特”主导特色产业发展名录。
  “挖”一棵树:变追求规模为质量取胜
  “65年前,我们以种植一棵棵杜仲树影响了世界;25年前,我们以拥有多少棵杜仲树致富了家庭;可后来20多年间,我们以砍伐多少棵杜仲树来宣告转型的决心。”李思进感慨地说。
  早在1953年,为了解决国际缺胶的问题,经过周恩来总理批准,在慈利县江娅镇建设了中国第一个杜仲林场,当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极力倡导,农民广泛种植,在1953年至1993年间,慈利县杜仲林种植面积达40万亩,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杜仲林种植基地。一棵杜仲树,当时卖树皮一季就能卖五六百元钱,当地许多农户开展种植杜仲比赛,谁家里种植的杜仲树多,就意味着家里有多少棵“摇钱树”。
  可1996年以后,由于受市场的冲击,加之没有产业化,杜仲树皮难以卖出去或者低价抛售,种植效益低下甚至种树赔本,树皮销售价格从高峰时的30元/公斤下滑到6元/公斤。眼看卖树皮连皮毛钱都赚不到,原来规模种植的农户开始大量砍伐杜仲。
  “当时我们农户规模种树就是为了取皮,因而把宝都押在杜仲树皮上,结果成也树皮败也树皮。”让李思进为难的是,虽然农户都知道杜仲全身都是宝,但能否加工、加工能制作成什么产品,农户心里都没底,因而不敢大胆尝试。
  2014年,慈利县政府在广东东莞开始招商。做茶叶生意的谢友旺本来是到慈利去考察茶业合作,没想到一去就看中了杜仲。“它全身都是寶,只要深入挖掘一棵树皮、花、叶、果的价值,通过深加工进行深层次利用,研发出丰富多样的产品,就能让一棵树形成一根完整的产业链。”信心满满的谢友旺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带上全部身家到慈利投入杜仲树的加工研发。
  为了不盲目追求种植规模,而是以质量取胜,谢友旺建立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张家界茶坤缘杜仲生物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主攻产品加工研发,合作社负责收购、管理,农户负责种植。这样一来,以市场为主体,公司研发出产品,市场受欢迎,以销定产,农户的风险就降到了最低。
  从只售一张皮到“全身当宝卖”:变粗利用为深加工
  俗话说“人要脸,树要皮”,一般的树被剥皮之后都会枯萎,但杜仲树剥皮后不仅能正常生长,而且一段时间后,杜仲树被环剥的部位慢慢又开始长出新的树皮。因为树皮比树干值钱,所以农户长期以来靠卖树皮赚钱。
  “树皮的钱也不好赚。”李思进说,一是杜仲树皮再生长有一个周期,从重新生皮到完全可以剥皮售卖需要8年时间;二是杜仲树剥皮操作难,由于杜仲树至少高达20米,因此农户一般都要架梯子剥皮。
  杜仲树皮价格有时竟跌至6元/公斤。在杜仲树皮市场行情走低的情况下,一棵成年树一般产20~30斤干皮,按8年一个生长周期来算,农户平均每年每亩只有3000元的毛收入。
  “不能惟皮贱卖,必须综合利用。”谢友旺将杜仲的新卖点首先聚焦到杜仲叶子上。杜仲鲜叶采摘期一年长达6个月,杜仲林亩产3000斤鲜叶,以1.5元/斤的鲜叶价格计算,每年每亩鲜叶销售收入就达4500元,卖叶比卖皮还赚钱。
  除皮、叶之外,如能进行深加工,杜仲花、果同样能帮助农户增收。谢友旺决定将一棵树的药用价值和一个人的生活需求连接起来,杜仲“从头到脚”全身都是宝;而杜仲可以研发成洗发水、面膜、洗浴液、茶叶、酒,在杜仲林下还可以养殖杜仲鸡、杜仲猪,这样杜仲多样产品不仅可以“从头到脚”用于人全身,而且覆盖人的吃、喝、用等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喝”的用途被摆在首位,国内著名杜仲研究专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康健教授认为,杜仲皮、杜仲叶富含绿原酸、黄酮、氨基酸、多糖及微量元素,根据这个特性,在杜仲综合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的研发支持和张康健教授的技术指导下,谢友旺和他的团队研发出了杜仲酒。将杜仲叶加以萃取,形成颗粒制作成初制茶,再经过独特的发酵工艺,结合现代的生物技术精制形成杜仲黑茶。
  “杜仲的广泛用途在于‘用’,我说了没用,你们可以当场试试看,看到底管不管用。”谢友旺信心满满地说。经过大家的尝试,在笔者看来,一棵杜仲树产品,可以“覆盖”人的一张脸。为了让杜仲树产品用于人的脸上,谢友旺投入了近千万元研发资金,通过不断的试验、试用,用的产品相继上市。经过深加工,制作成了洗发水、洗面奶、牙膏、敷眼贴,这些生活用品完全和“脸”相关。
  杜仲产品同样可以适用于“吃”。一部分杜仲叶子经常要掉落到地上,以往这些掉落的叶子白白浪费,但为了让这些叶子变废为宝,谢友旺和团队正在研发,将杜仲叶子做成无抗饲料,通过加工研磨成粉末给禽畜吃。这样一来,农户就可以发展林下经济,在杜仲林下养殖杜仲鸡、杜仲猪,让消费者吃到生态健康的无抗鸡肉、无抗猪肉。
其他文献
河南省是我国的农业大省,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均位居全国前列,两者占全国的比重均在10%左右,却不是最大的。如果以第一产业增加值的金额来看,河南省排名全国第三,仅次于山东和四川。如何在新时代实现河南粮食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近日,本刊全媒体记者专访了河南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宇松。  记者:9月16日至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调研时指出,要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牢牢抓住粮食这个核
期刊
南阳西峡猕猴桃种植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二,是国际猕猴桃的基因库。目前,西峡已建成猕猴桃人工基地12.5万亩,覆盖60多个专业村,产量7万多吨,产值6.5亿元。为扶持果农发展猕猴桃产业,该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萬元,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对新发展猕猴桃示范园,每亩奖补500元,贫困户种植猕猴桃,每人补助2500元。近年来,该县坚持以产业扶贫为统领,依托特色产业,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提
期刊
河南新县去年8月摘帽后,依托龙头产业建设合作社,延长特色农产品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帮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走上自力更生的好路子;按照不同的贫困类型进行分类管理,确保效果不反弹;出台行动方案,引入金融活水,促进产业持续发展。  帮扶:政府扶持下,致富有了新计划   在大别山深处的新县周河乡西河村,驱车蜿蜒而上,半山腰一户农家飘出的菜香“拦住”路人。进屋一看,是一家名为“海兰之家”的农家乐,取家里男主人
期刊
“滑县半坡店乡闫河屯村第一书记齐尚山,身患尿毒症,需要两天一透析,但他仍坚守岗位。他说,父母养育我、组织培养我不容易,我只想在自己可以走得动、干得了的时候为乡亲们多做点事。”2018年9月25日,河南脱贫攻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河南省委书记王国生点名表扬齐尚山。   今年49岁的齐尚山,有着近30年的党龄,他时刻牢记党的宗旨使命,坚持带病扶贫,与乡亲们结下了深厚情谊。   2016年11月,齐尚山
期刊
产品进城   一根網线打通信息路,“让农产品进城,消费品下乡”;一台电视机顶盒叠加云计算平台,为村级智慧治理提供支撑;一套物联网监测系统,推动传统农业进入大数据时代……随着信息技术进一步普及,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这正是:网线通城乡,产品秀上网。技术搭舞台,农民把戏唱。   图/曹 一 文/实 思  数字果园   每盒梨都有二维码“身份证”,手机扫
期刊
一饭膏粱,维系万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舌尖上的安全”的源头,关乎民生。   在百里平畴的新野县,有这样一个人,成天田间地头,奔波基地企业,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他就是新野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站长乔靖,一位辛勤耕耘在新野农业基层一线21年的农业人。   新野县是农业种植大县,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县,是首批纳入农业部菜篮子工程的县区之一,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示范县,全国农业(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示
期刊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河南的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在近日召开的河南省两会上,“三农”话题备受关注。  乡村振兴不能落下一个村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就是要让每个村庄都实现振兴。但由于历史发展阶段、区位条件等不同
期刊
农历的月份是按朔望月(即月相变化的周期)安排的,一年为12个月。   农历月份名称一般都按数字顺序排列,但也有例外,如一月不叫一月,叫“正月”,十二月一般也不叫十二月,叫“腊月”。一月之所以叫“正月”,是因为历朝君王即位,都要在次年改年号,从一月开始就体现他的正统,所以将一月叫“正月”,本来就读现在第四声的正,据说是秦朝为避秦始皇嬴政的讳,才改了音调读成第一声,一直用到现在。   正月在春天的
期刊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三月的南阳大地,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   3月17日,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深入河南南阳市调研“三农”工作。一路上,韩长赋进农田、访民生、话发展,与市县乡村干部和群众面对面交流,悉心指导工作,共话全面小康。   农业农村部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河南省副省长武国定,河南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申延平,省气象局局长王鹏祥,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市长霍好胜,市委副
期刊
3月18日至22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杜德印带领全国人大农委调研组莅临河南调研乡村产业发展情况,并对乡村振兴促进法和粮食安全保障法立法征求意见。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副书记李文慧,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主任委员、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主任张琼等陪同调研。   “两会”闭幕不久,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杜德印就带队来河南省调研乡村振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