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失的在场者”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yong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光影的世界里展现反法西斯战争的电影不计其数,但阿托姆·伊戈扬执导的电影《记住》从新的角度讲述了希特勒对犹太人的种族屠杀,这一种族屠杀悲剧,无论对迫害者还是受害者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灵伤痕。在《记住》中,希特勒是“缺失的在场者”。尽管他本人在电影中并未出现,但他对音乐的喜好、犯下的罪行却在影片中无处不在。对希特勒一手造成的那场劫难,再多的追忆和反思都不够。生活在当下的人们,面对惨痛的过去,是选择面对还是选择忘却,都会煎熬在历史的记忆里。钢琴和钢琴演奏在影片中具有重要的反转作用。
  影片《记住》讲述了一个八旬老人为家人复仇的故事,这是一个延迟了半个世界的复仇。在复仇的故事表面掩盖的是寻找真相的故事。该片以复仇开始,以主人公死在赤裸裸的真相面前终结。泽夫·古特曼和麦克斯·罗森堡同在一家老人疗养院。年过八旬的泽夫患上了阿兹海默症,对往事的回忆渐渐淡去,连妻子不久前去世的事也时而忘记,也很少弹钢琴。犹太老人麦克斯从住进疗养院的第一眼就认出了泽夫是70年前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狱长,伙同另一名狱长杀害了他全家的凶手。麦克斯曾帮忙抓获了大批前纳粹分子,这些纳粹分子在德国战败后冒名顶替被处死的犹太人身份,从德国移民到美国或加拿大继续生活。麦克斯发现另一名监狱长,化名鲁迪·库兰德移民到了国外。可在那个时期有四名移民国外的名叫鲁迪·库兰德的人,没有足够的证据逮捕他们其中任何一人。麦克斯由于中风,不能去一一核查这四个名叫鲁迪·库兰德的人,于是就利用泽夫患病失忆,让他去寻找“二战”期间曾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工作过,一个名叫鲁迪·库兰德的德国人。
  泽夫的身上携带着麦克斯写给他的信,上面提示他沿途需要注意的事项、按顺序需要寻找的四个人和此行最大的目的——复仇。在排除了前三个人后,他终于找到了第四个人。然而,电影在此急转直下,泽夫找到的第四个人——库尼伯特·斯德姆揭露了事情的真相:泽夫的真名是奥托·瓦利施,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狱长,是杀害麦克斯全家的凶手之一。德国战败后,为了逃命,泽夫和斯德姆互相文身,冒名顶替在集中营里被处死的犹太人身份。面对不堪回首的真相和过去,泽夫枪杀了斯德姆和他自己。正如麦克斯在影片最后所说:“他杀掉的那个人叫做库尼伯特·斯德姆,而泽夫的真名叫做奥托·瓦利施,就是他们两个杀害了我的家人。”
  在这部电影中,阿托姆·伊戈扬对钢琴曲的利用起到不俗的效果,在推动电影的反转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妻子的离世,泽夫不愿再弹钢琴。麦克斯给泽夫写了一封信,详细勾勒了四位名叫鲁迪·库兰德的地址。泽夫循着麦克斯信的指示,找到第一个名叫鲁迪·库兰德的德国人。然而,这人并没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待过。“二战”时期,他远在北非,与隆美尔将军在一起。第二个名叫鲁迪·库兰德的人在奥斯维辛待过,但他是一个受迫害的犹太人,因为他的胳膊上刻有数字,这是纳粹给犹太人囚犯的编号。泽夫在寻找第一个人的过程中,他自认为他自己就是受迫害的犹太人,所以他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审视第一个名叫鲁迪·库兰德的人。看着躺在病床上的、胳膊上刻着编号的第二个名叫鲁迪·库兰德的人,泽夫对他遭受纳粹迫害的遭遇深表同情,也为自己误认了他的身份而道歉。当泽夫离开他的房间时,这时莫什科夫斯基(1854—1921)的钢琴曲由远及近,慢慢地进入观众的听觉。泽夫循着声音走进了一间屋子,看见有人在弹奏莫什科夫斯基的曲子。他脱口而出称赞莫什科夫斯基是和门德尔松(1809—1847)、梅耶贝尔(1791—1864)并肩的德国三位最伟大的艺术家。弹钢琴的人以为找到了知音,邀请泽夫也弹奏一曲。泽夫充满深情地演奏了门德尔松的G小调1号钢琴协奏曲。这是泽夫第一次在影片中弹钢琴……希特勒对这三位杰出的德国作曲家不屑一顾,这和他们的犹太身份有直接关系。希特勒一上台,就动用纳粹国家机器,企图抹掉门德尔松的影响。从他的既荒诞又灭绝人性的“种族理论”推出了一条纳粹有关音乐艺术的政策:不管是历史上还是当代,凡是犹太作曲家的作品一律在禁演之列,门德尔松和梅耶贝尔名列其中。泽夫演奏门德尔松的曲子,表明他认同犹太人、对希特勒压制犹太作曲家的不满。
《记住》电影原声碟封面

  但泽夫在寻找第三个名叫鲁迪·库兰德的过程中,露出了他残忍的一面,由一个和蔼的老人变成了一个凶狠的人:他射杀了一只狗和名叫约翰·库兰德的人。约翰·库兰德是第三位名叫鲁迪·库兰德的人的儿子。第三个名叫鲁迪·库兰德的人在集中营工作过,但不是直接迫害犹太人的党卫军军官,只是负责做饭的厨子。他虽然只是一个厨子,却是一个狂热的纳粹分子。他的这种狂热也传染了他的儿子——约翰·库兰德。也正是这种狂热让约翰·库兰德死在了泽夫的枪口之下。但泽夫的枪法之准、之狠让人不得不怀疑他的身份——他会是一个一辈子没摸过枪、受迫害的犹太老人吗?
  泽夫洗掉血迹继续上路,他的形象开始变得模糊起来。这部电影的反转为我们解开了谜底。泽夫在最后一个名叫鲁迪·库兰德的家中弹奏瓦格纳 (1813—1883)的音乐。听到泽夫弹奏的瓦格纳的音乐,第四个名叫鲁迪·库兰德的人说:“我女儿说有个我奥斯维辛的老朋友来这里了。”实际上,听到来者演奏瓦格纳的曲子,第四个名叫鲁迪·库兰德的人就知道来者何人了。但泽夫否认和他是朋友。接着鲁迪·库兰德解释道:“可幸存者不该喜欢瓦格纳,不是吗?”泽夫反驳道:“你不能讨厌音乐。”库兰德接着又问:“你喜欢瓦格纳?”泽夫毫不掩饰地说:“是,我一直很喜欢瓦格纳。”影片在此暗示泽夫正是麦克斯要找的纳粹狱长,为影片始料未及的反转埋下了伏笔。 上了年纪的犹太人对瓦格纳的音乐持否定态度,是不会演奏瓦格纳的音乐的。犹太人排斥瓦格纳的音乐,是因为瓦格纳和希特勒一样,厌恶和反感犹太人,是一个种族主义者和反犹太主义者。另一个原因是希特勒崇拜瓦格纳;瓦格纳是希特勒的精神导师,也是希特勒最崇拜的作曲家。希特勒对瓦格纳音乐的崇拜,开始于他在维也纳的流浪时期。希特勒早年来到维也纳讨生活,穷困潦倒,流落街头,每天的收入仅3马克,为了能去欣赏瓦格纳音乐,只好省吃俭用,勒紧裤带去买最廉价的后排站票。对瓦格纳的崇拜伴随了希特勒的一生。希特勒在1942年1月曾经说过:“瓦格纳的每一部作品都给我带来了莫大的愉快。”当他成了大独裁者之后,一直竭尽全力推崇瓦格纳音乐。在德国纳粹时期,德国电台播放最多的音乐,便是瓦格纳的曲子。1923年希特勒曾专程拜访了瓦格纳家族的家乡瓦恩弗雷德,对希特勒来说,这里是圣地。他回忆说:“当我第一次站在瓦格纳墓前时,敬慕之情油然而生。”甚至表示愿意当瓦格纳乐队中的一名鼓手。希特勒说:“在我生命的每个阶段,我都要回向瓦格纳。”希特勒压制犹太作曲家,褒扬瓦格纳,把瓦格纳抬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因此,年老的犹太人是不会弹奏瓦格纳的。所以,当泽夫弹奏瓦格纳的音乐时,即使库兰德只看到了他的背影,那时他就预料到了泽夫不是犹太人。当他走向泽夫,正面面对泽夫时,他就认出了泽夫是他以前的同事。他伸手想挽住泽夫的胳膊以示亲密,却被泽夫推开了。在泽夫的追问下,库兰德显出了原形,但同时也揭露了泽夫的真实身份。泽夫最终回忆起自己的姓名和身份,“我想起来了”,他没有忘记他的身份和名字。博尔赫斯说过:“任何命运,无论如何漫长复杂,实际上只反映于一个瞬间:人们大彻大悟自己究竟是谁的瞬间。”在老人终于回忆起自己是谁的瞬间,真相成了不能直面的痛击,令泽夫不能接受摆在面前的真实的自我。泽夫先枪杀斯德姆,后饮弹自尽。电影在观众猝不及防的反转中结束。影片通过对钢琴曲的运用,把泽夫从一个外表和善的老人复原成了面目狰狞的纳粹狱长。先后弹奏门德尔松和瓦格纳的音乐,是泽夫无意识的自然流露,也无意中透露了他的身份变化。用钢琴曲来诠释人物心理和身份的变化,可说是该影片的亮点。
其他文献
  
期刊
br
他拥有英语六级证书,第一家公司却认为他口语不过关;他是电脑二级程序员,第二家公司嫌他打字速度太慢;第三家呢,他与部门经理不合,他主动炒了老板;接着是第四家、第五家……现在他已经失去了第六份工作。  他神色黯淡地向朋友倾诉自己的沮丧:“一次次全是失败,我浪费了一年的时间。”  朋友一直耐心聆听,此刻说:“讲个笑话给你听吧。一个探险家出发去北极,最后却到了南极。人们问他为什么,探险家回答说:‘因为我带
基斯·萨蒙登山写生  用三维立体声音表现二维绘画  基斯·萨蒙是苏格兰一位享有盛名的风景画家,他从古老崎岖的苏格兰高地得到启示,擅长用富有感情的抽象手法表现巍峨的山峦和缥缈的天际线。不幸的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使萨蒙的视力从20世纪80 年代开始下降,他现在仅一只眼睛有微弱的视力,对其美术创作的影响可想而知。然而在微软“不需要眼睛的美术”(Eyes-Free Art)项目的帮助下,这位被鉴定为盲人的
丹麦艺术家Dea Trier M?rch(1941—2001)在美国为人们所熟知很可能是缘于1976年小说《冬之子》的出版。小说故事发生在产房里,书中一系列与内容紧密相扣的配图生动描绘了经过漫长而艰难孕期后进入临产期的准妈妈们。在等待新生命到来之际,她们彼此交流,相互支持,因为相同的身体情况而团结在一起。尽管这部小说并没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但在封套上却表明了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观点。M?rch提到了为人
马伶传  【清】 侯方域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金陵为明之留都,社稷百官皆在;而又当太平盛时,人易为乐。其士女之问桃叶渡、游雨花台者,趾相错也。梨园以技鸣者,无论数十辈。而其最著者二:曰兴化部,曰华林部。  一日,新安贾合两部为大会,遍征金陵之贵客文人,与夫妖姬静女,莫不毕集。列兴化于东肆,华林于西肆,两部皆奏《鸣凤》①,所谓椒山先生者。迨半奏,引商刻羽,抗坠疾徐,并称善也。当两相国论河套,而西
《斯卡布罗集市》是我最喜爱的歌曲之一,每闻旋律,思绪总会浸入遥远群岛温柔黯淡的风雨中,难以自拔。或许是古欧洲的多利亚调式太过动人,才让这首诞生自苏格兰乡野的民谣,如它歌词所唱的那四种植物——“你会去斯卡布罗集市吗?欧芹、鼠尾草、迷迭香、百里香”——于世界各地静静生长到如今。  在多数人耳中,《斯卡布罗集市》不过是一首古朴的情歌。但稍加考究,便能窥见歌中凄婉的凯尔特风情。吟唱者借即将前往斯卡布罗的旅
布勃卡享有“撑竿跳沙皇”的美誉。  一天,他照例来到训练场训练,却怎么也打不起精神来。布勃卡沮丧极了,对教练说:“我实在跳不过去!”教练平静地问:“起跳时,你心里是怎么想的呢?”他如实回答:“我只要一踏上起跑线,看到那根高悬的横杆时,心里就怕。”  当布勃卡再次起跳时,教练突然断喝一声:“布勃卡,你现在要做的就是闭上眼睛,先把你的心从横杆上‘摔’过去!”  布勃卡如梦初醒,撑起撑竿一跃而过!  (
埃及古代统治者木乃伊游行  成群好奇的埃及人在街道上排队,期待见证他们国家的古代统治者穿过首都开罗的历史性游行。这场耗资数百万美元的奢华奇观展现了22具木乃伊(包括18位国王和4位王后)从新古典埃及博物馆运送到5公里外的埃及文明国家博物馆的全过程,新地点严密的安保措施更加符合他们的皇室血统和国家宝藏的身份。每一具木乃伊都被装在一辆装有特殊减震器的车上,并被车队包围着大张旗鼓地按照统治的时间顺序一一
前不久上映的影片《碟中谍5:神秘国度》想必大家还记忆犹新,影片英文原名为Mission: Impossible-Rogue Nation,这一次的阿汤哥更出色地完成了从片头就开始的扒飞机、水下憋气长达三分多之久到卡萨布兰卡的摩托漂移等各种“不可能的任务”, 又一次以突破自我的演技诠释了阿汤哥不老的神话,另外还有集性感美貌、智慧冷静和充满英伦作风的文戏武唱为一体的抢眼女主,还有派拉蒙公司斥巨资打造的
英语中,表示“打”这个动作的动词有hit,beat, strike等,同学们常常容易将它们混淆。下面结合实例,辨析其异同。  ◎ hit  1. 表示具体的打击  (1) 常指速度极快地击打、冲击,击中、命中某人(或某物)一次(或一下)。如:  The robber hit him heavily on the head with a baseball bat. 抢劫犯用一根棒球棍重重地打在他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