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校在2011年春季学期开始,根据课改的要求,结合我校生源的实际情况,对我校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改革,全面推行“立体引学,精讲巧练”的教学模式,如今正式实施已经有整整一年的时间了。实践证明,这套教学模式对我们农村生源的教学和学习非常的适合,同时也收到良好的效果。在这个模式教学环节当中有:情景引入、知识结构、分块引学和反馈巩固共四个环节。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来引入呢?下面是我在一年的教学当中使用情境引入的九种方法:
一、 通过问题,创设情境引入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的知识不是简单的说教或机械的展示就能说清道明的。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逼真的视听效果,打破时空界限,将同学们带入了1654年5月的一天,在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在全市人民面前做的一个实验,只见市长一下令,16匹俊马分别沿着两个相反的方向拉一个两半的铜球,当16匹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二个半圆球拉开,只听一声巨响,周围的市民非常惊讶,只有市长说了一声:没什么,只是空气。当电视屏幕的画面展示完毕时,很多学生都被带入了当时情境,学生置身其中。我抓住时机,掌握学生追源求根的心理,适时用课件呈现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讨论产生的原因,并思考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当学生感到困惑时,再放一段实验录像,学生急于揭开谜底。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当他们的争论没有达成统一意见时,纷纷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此时,我因势利导,导入新课:“大气压强怎么产生的?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大气压强,我们就可以知道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巧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颇具趣味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情境,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心,让学生主动的进入课堂学习。
二、利用故事,创设情景引入
中学生喜欢听故事,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故事、寓言、谜语、趣闻、谚语等,不仅帮助学生思考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他们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如教《浮力》一课,讲捞铁牛的故事;教《测固体体积》时,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教《杠杆》时,讲阿基米德能利用杠杆移动地球(足够长的杠杆)。在课上,教師用准确、凝练、生动、形象、妙趣、典雅的语言,对这些故事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信心倍增。
三、利用实验,创设情境引入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堂堂有实验,教师可恰当的运用各种类型的实验,如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自制小制作,来创设情境。如教学《在流体中运动》一课,我通过用一个倒置的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球不落,反而上升的小实验,顺利地创设在流体中运动的情境,不但吸引了学生,并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了物理探究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下,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四、巧用幽默,创设情境引入
幽默是教学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物理教学中,巧用幽默创设情境,使抽象知识趣味化,经常运用幽默艺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起到发展学生能力,优化学生个性之功能。如教学《惯性》一课,惯性概念比较抽象,只靠平凡的语言叙述,理解起来较难,我把一个关于坐车时“德性”与“惯性”的小幽默,引用到课堂。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对惯性了解更深一层。
五、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成为教学的一重要手段,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展示物理过程,使间断变为连续,变静态为动态,方便学生理解概念、规律、定律原理,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设置一些物理情境,如演示不便操作的物理实验,和利用视听画面营造氛围,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心领神会,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大气压强》一课,用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教师不易演示,并且有毒,因此大部分教师根本不做这个实验,但是这个实验却是本章的重点实验,不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若用现代化手段演示本实验,不但安全方便,并且实验效果理想化,学生理解效果自然很好。
六、利用实验,创设情境引入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堂堂有实验,教师可恰当的运用各种类型的实验,如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自制小制作,来创设情境。如教学《在流体中运动》一课,我通过用一个倒置的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球不落,反而上升的小实验,顺利地创设在流体中运动的情境,不但吸引了学生,并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了物理探究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下,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七、借助图像,创设情境引入
图像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包括课本上的插图、图表、教学挂图、教学自画的漫画,以及师生所画的草图等,借助这些图像建立教学情境,能使教学环境宽松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如教学《功》一课,我画了两幅漫画,“搬石石未起”、“推车车未动”并且两人都大汗淋漓,然后问学生这两人做工了没有?但是从物理角度来说这两个人都没有做功?学生自然感到矛盾,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物理上的功是什么?可想而知,这个时候讲功效果自然不会差。
八、联系STS,创设情境引入
新课程要求“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对物理的学习决不能满足于课堂的分析,而是要求学生走进生活、社会、科技,去分析生活社会科技中的物理,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走进生活社会科技的情境中。如教学《杠杆》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寻找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这样不但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应用。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合理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学习,使这节课在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部制订
[2]金永天.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教学案例分析
一、 通过问题,创设情境引入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有的知识不是简单的说教或机械的展示就能说清道明的。如在学习《大气压强》时,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逼真的视听效果,打破时空界限,将同学们带入了1654年5月的一天,在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格里克在全市人民面前做的一个实验,只见市长一下令,16匹俊马分别沿着两个相反的方向拉一个两半的铜球,当16匹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二个半圆球拉开,只听一声巨响,周围的市民非常惊讶,只有市长说了一声:没什么,只是空气。当电视屏幕的画面展示完毕时,很多学生都被带入了当时情境,学生置身其中。我抓住时机,掌握学生追源求根的心理,适时用课件呈现相关的知识,让学生讨论产生的原因,并思考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当学生感到困惑时,再放一段实验录像,学生急于揭开谜底。教室里一下子热闹起来。当他们的争论没有达成统一意见时,纷纷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此时,我因势利导,导入新课:“大气压强怎么产生的?大气压强到底有多大?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大气压强,我们就可以知道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巧用了现代教育技术创设颇具趣味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情境,以趣生疑,由疑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使之产生好奇心,让学生主动的进入课堂学习。
二、利用故事,创设情景引入
中学生喜欢听故事,在课堂上,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有关的故事、寓言、谜语、趣闻、谚语等,不仅帮助学生思考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他们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如教《浮力》一课,讲捞铁牛的故事;教《测固体体积》时,讲乌鸦喝水的故事;教《杠杆》时,讲阿基米德能利用杠杆移动地球(足够长的杠杆)。在课上,教師用准确、凝练、生动、形象、妙趣、典雅的语言,对这些故事进行绘声绘色的描述,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兴趣盎然,学习信心倍增。
三、利用实验,创设情境引入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堂堂有实验,教师可恰当的运用各种类型的实验,如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自制小制作,来创设情境。如教学《在流体中运动》一课,我通过用一个倒置的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球不落,反而上升的小实验,顺利地创设在流体中运动的情境,不但吸引了学生,并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了物理探究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下,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四、巧用幽默,创设情境引入
幽默是教学艺术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在物理教学中,巧用幽默创设情境,使抽象知识趣味化,经常运用幽默艺术,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而且能起到发展学生能力,优化学生个性之功能。如教学《惯性》一课,惯性概念比较抽象,只靠平凡的语言叙述,理解起来较难,我把一个关于坐车时“德性”与“惯性”的小幽默,引用到课堂。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对惯性了解更深一层。
五、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技术的应用成为教学的一重要手段,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展示物理过程,使间断变为连续,变静态为动态,方便学生理解概念、规律、定律原理,也可以运用多媒体,设置一些物理情境,如演示不便操作的物理实验,和利用视听画面营造氛围,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心领神会,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大气压强》一课,用水银做托里拆利实验,教师不易演示,并且有毒,因此大部分教师根本不做这个实验,但是这个实验却是本章的重点实验,不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若用现代化手段演示本实验,不但安全方便,并且实验效果理想化,学生理解效果自然很好。
六、利用实验,创设情境引入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几乎堂堂有实验,教师可恰当的运用各种类型的实验,如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教师自制小制作,来创设情境。如教学《在流体中运动》一课,我通过用一个倒置的漏斗向下吹乒乓球,球不落,反而上升的小实验,顺利地创设在流体中运动的情境,不但吸引了学生,并且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了物理探究中,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积极的思考下,顺利地完成了本节课的学习。
七、借助图像,创设情境引入
图像是一种形象直观的语言表达方式,它包括课本上的插图、图表、教学挂图、教学自画的漫画,以及师生所画的草图等,借助这些图像建立教学情境,能使教学环境宽松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如教学《功》一课,我画了两幅漫画,“搬石石未起”、“推车车未动”并且两人都大汗淋漓,然后问学生这两人做工了没有?但是从物理角度来说这两个人都没有做功?学生自然感到矛盾,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物理上的功是什么?可想而知,这个时候讲功效果自然不会差。
八、联系STS,创设情境引入
新课程要求“从物理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社会”,对物理的学习决不能满足于课堂的分析,而是要求学生走进生活、社会、科技,去分析生活社会科技中的物理,教师通过巧妙的引导,让学生走进生活社会科技的情境中。如教学《杠杆》一课,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寻找省力杠杆、费力杠杆、等臂杠杆,这样不但理解了知识,又学会了应用。
总之,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创设合理的情境,就能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绪学习,使这节课在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中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 教育部制订
[2]金永天.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教学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