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授之以鱼,一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受益”。会学永远比学会重要,未来的“文盲”将是不会学习的人。因此要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不断获取和运用生物学知识的自学能力。那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下面就把我在这方面的一些探索介绍如下。
一、激发兴趣,促进学生求知欲望
激发和培养兴趣是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社会热点或实物观察、实验演示或生物事实等以导入新课,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等,可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在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采用先让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在水中游动时,鳃部的变化,然后提问:“鱼在水中游泳鳃部一张一合是在干什么的?”学生回答说:“在呼吸。”又进一步发问:“鱼儿要呼吸,那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这样导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又如,讲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时,我们经常演示的是金鱼藻的放氧实验。这个实验虽不复杂,但常因季节的关系不能成功的演示,如因季节不合适,这部分内容可提前讲或用适宜强度的灯光代替阳光实验。当学生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时,兴奋得不得了,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余烬木条复燃时,这些接触实验甚少的初一学生中有的竟吃惊的“啊!”了出来。再如,在学习“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例举学生熟知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依据这一谜语来设置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在生物学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把知识“权威”地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一种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自己动手,积极思维,大胆提出个人见解,勇敢地与周围的同学争论。在争论中不断自我矫正,得出正确结论。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断的讨论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学习,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而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并,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讲七年级生物第五章第三节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节时,在学完了氮、磷、钾三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时,教师问:“农作物在缺肥时,其产量会怎样?”学生们根据原有的知识答到:“产量不高。”出示农民在大量增加了肥料的用量后,产量仍不高,可激发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主探究来找到问题的答案。再如学生学过了遗传后,再提问:“为什么父子母女,还是兄弟姐妹,甚至同卵双生的双胞胎性状也不完全一样?”这样新旧知识的矛盾来质疑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解决问题,既使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渗透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要不经意地渗透学法指导,力求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明白学生对思想方法的领悟是一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如观察法,如何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进行观察,培养学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等方法,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和“花的结构”、“鲫鱼的外形”、“枝芽的结构”、“根尖的结构”等中反复应用到。又如,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对照实验的控制变量法等是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中必备的技能,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细胞吸水的原理”、“植物是否进行蒸腾作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中总是要运用到。记忆一般包括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两种。生物学绝大多数知识都需理解记忆,而理解记忆又建立在比较、分类、归纳等基础上,此外还有联想记忆等方法。学有法而无定法,因此教师建议学生采用一定的方法或多种方法来记忆生物学知识。如用比较法记忆脊椎动物五纲的特征等。这样使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指导阅读方法。增强自学效果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教师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课文,并要求阅读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例如,在学习“花的结构”时,教师先用现代技术出示以下问题:1.“说出花的各部分的名称,并思考其功能?”2.“比较你所带花(如百合、小麦、黄瓜等)与桃花结构有哪些差别?”3.“在一朵花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因此带着问题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对照课本的桃花的结构模式图观察并解剖自己准备的花,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到内的次序来认识自己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并思考其功能,同时来比较自己手中的花与桃花结构的区别。对于“在一朵花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自学、自己的思考、体验,学生之问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又如,在学习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时,教师要抓住关键。注意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来设置问题,因此教师可先提出“说出花生果实各个部分的名称”来指导学生从外到内解剖花生、对照书本认识花生。接着再让学生回顾:“雌蕊的子房包括哪些结构?”最后再进一步提出“果实、果皮、种子分别是由花的哪些部分发育来的?的问题供学生探究推测,这样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可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
一、激发兴趣,促进学生求知欲望
激发和培养兴趣是使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社会热点或实物观察、实验演示或生物事实等以导入新课,能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利用学生熟知的生活常识设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思考等,可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如在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采用先让学生观察鱼缸里的鱼在水中游动时,鳃部的变化,然后提问:“鱼在水中游泳鳃部一张一合是在干什么的?”学生回答说:“在呼吸。”又进一步发问:“鱼儿要呼吸,那么植物也要进行呼吸吗?”这样导入新课,效果可想而知。又如,讲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时,我们经常演示的是金鱼藻的放氧实验。这个实验虽不复杂,但常因季节的关系不能成功的演示,如因季节不合适,这部分内容可提前讲或用适宜强度的灯光代替阳光实验。当学生看到成串的气泡从叶片表面冒出时,兴奋得不得了,当收集在试管中的气体使余烬木条复燃时,这些接触实验甚少的初一学生中有的竟吃惊的“啊!”了出来。再如,在学习“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时,例举学生熟知花生的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个白胖子”,依据这一谜语来设置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自学习惯
在生物学课堂上,教师不再是把知识“权威”地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在一种平等、融洽的氛围中,在强烈求知欲的驱使下,自己动手,积极思维,大胆提出个人见解,勇敢地与周围的同学争论。在争论中不断自我矫正,得出正确结论。这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不断的讨论过程中,学会了怎样学习,真正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而在课堂上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标新立并,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讲七年级生物第五章第三节植物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一节时,在学完了氮、磷、钾三种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时,教师问:“农作物在缺肥时,其产量会怎样?”学生们根据原有的知识答到:“产量不高。”出示农民在大量增加了肥料的用量后,产量仍不高,可激发学生提出疑问,引导学生思考、通过自主探究来找到问题的答案。再如学生学过了遗传后,再提问:“为什么父子母女,还是兄弟姐妹,甚至同卵双生的双胞胎性状也不完全一样?”这样新旧知识的矛盾来质疑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来解决问题,既使学生的求知欲不断得到满足,继而又产生新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三、渗透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要不经意地渗透学法指导,力求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激发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可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要明白学生对思想方法的领悟是一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如观察法,如何引导学生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进行观察,培养学生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等方法,在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和“花的结构”、“鲫鱼的外形”、“枝芽的结构”、“根尖的结构”等中反复应用到。又如,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对照实验的控制变量法等是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中必备的技能,在探究“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细胞吸水的原理”、“植物是否进行蒸腾作用”、“口腔内的化学性消化”中总是要运用到。记忆一般包括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两种。生物学绝大多数知识都需理解记忆,而理解记忆又建立在比较、分类、归纳等基础上,此外还有联想记忆等方法。学有法而无定法,因此教师建议学生采用一定的方法或多种方法来记忆生物学知识。如用比较法记忆脊椎动物五纲的特征等。这样使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指导阅读方法。增强自学效果
自学的主要形式是阅读。教师必须在方法上给予正确指导,在阅读时让学生做到眼、口、脑、手并用,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收到良好的自学效果。教师针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出疑问(能反映本课的教学目标、知识重点),使学生清晰地知道这节课内学什么,怎么学,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指定的课文,并要求阅读后作出解答和提出疑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时的积极思维,有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全面深入地理解。
例如,在学习“花的结构”时,教师先用现代技术出示以下问题:1.“说出花的各部分的名称,并思考其功能?”2.“比较你所带花(如百合、小麦、黄瓜等)与桃花结构有哪些差别?”3.“在一朵花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因此带着问题可使学生的注意力具有指向性和集中性,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对照课本的桃花的结构模式图观察并解剖自己准备的花,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到内的次序来认识自己手中花的各部分结构的名称并思考其功能,同时来比较自己手中的花与桃花结构的区别。对于“在一朵花中,什么是最主要的部分?为什么?”这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自学、自己的思考、体验,学生之问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又如,在学习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时,教师要抓住关键。注意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来设置问题,因此教师可先提出“说出花生果实各个部分的名称”来指导学生从外到内解剖花生、对照书本认识花生。接着再让学生回顾:“雌蕊的子房包括哪些结构?”最后再进一步提出“果实、果皮、种子分别是由花的哪些部分发育来的?的问题供学生探究推测,这样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可激发学生积极地独立探求知识的欲望,提高学生的自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