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1年我国提出新课改以来,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以崭新的面貌、积极的观念重视教育对象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中学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现在,素质教育理念已全面推开。在全国兴起新课程改革并掀起高潮,且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我们不得不把目光转向新课改成绩提高较慢的广大农村中学。眼下,新课改在农村中学推广举步维艰。广大教师对贯彻新课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模式未能转化。究其原因,我试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教育资源缺乏
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缺乏是农村中学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严重问题。新课改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要求实现的基础在于有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而农村中学呢?来看他们的情况吧:基本的教具不具备,图书藏书量少,且书籍陈旧,有的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教育宽带网络不多。音像资料、实验器材等都不齐全,再加上班额大,上电脑课时,一般是3到6个学生公用一台电脑;上物理、化学实验课时,一般是一个人操作,几个人在旁边看。甚至出现使用新课改教材后,一些实验,连老师都无法做,因为在市场上找不到与教材相配套的实验器材。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何来兴趣和好奇心?谈何探索和研究?就只能从课堂上,从老师身上吸取知识,从课本上接受现成的“答案”,这就无可避免的又回到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上。
二、教师教学行为难以质化
由于农村教师所处环境的局限,使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农村教师长期没有得到系统的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培训,注意我在这里提到的是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培训。诚然,一线的农村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得到过些培训,但这些培训内容和形式基本上都是按照发达地区或城市地区的教育教学模式来指导。在教育发达地区,学生见多识广,无论是从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还是自学能力,教育发达地区的学生,配合老师的积极性、求知欲,都较之农村地区学生要强得多。试想农村教师学到的这些所谓的先进教学方法,怎么能在这种农村的热土试用并推广开来。因此,如能立足于农村教育现状探索适合农村教育的方法,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的班额大,这让教师在开展活动课或分组讨论课时难以全面兼顾,再加上教学资源的缺乏以及在贯彻新课改过程中所遇到底棘手问题难以得到专家的指点等等,使教师的教学行为难以得到质的改变。
三、教材单一
自素质教育倡导以来,教材的编写与运用也被提上了日程,但是,直到今天我们都还没有看到一套适合农村教育实际的教材。试想,城乡区域本来就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无论是从见闻还是经历,都是与城市学生不同的。如果一道作文题目是《公园见闻》,从来不知晓公园为何物的一些乡下学生,如何知道公园里有啥所见所闻?假如是以农村为话题的作文,如放牛、喂猪之类的,想必,农村学生肯定是“言无不尽”、“随手拈来”。所以,教材应结合农村实际,编写适合农村教育的教材。让学生喜欢读书,读得好书,教师发挥的天地就会更加广阔。
四、农村学生的现状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写下这一点,笔者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必须看到:
1.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农村学生由于受地域、科技、经济等条件的束缚,无法像城市的孩子一样可以见识带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会让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2.获取新知识,了解外界的渠道少。农村中学由于教学设备简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外乎两个,一是课本,二是教师的传授。因为大多农村中学,图书室的书籍陈旧,几乎没有电脑设备。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寄宿于学校,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基本上没有教育宽带网络,加上教师的培训、见识、方法相对少,而课本又是差距较大。这使农村学生获取的新知识微乎其微。
3.寄宿于学校,活动受到限制。由于农村的村落距离中学较远,且较偏僻。农村中学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寄宿于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实行全封闭式管理,这就切断了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更让很多活动无法开展。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寄宿式的学生,每天的生活基本上是“三点一线”,除了教室、饭堂、宿舍,他们没有更多的活动空间。这让正处于活跃思维阶段的中学生思想被禁锢了。每天机械性地完成学习生活,无法对知识、学业产生新奇感、有兴趣。
五、尚未健全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无论是社会、教育机构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在评价教育教学成绩时,都未曾健全起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广大群众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升学率。评价教师,在领导或教师眼中,资历、学生成绩这些才是主要的,而关心教师素质也是一个尚待提高方面。另外,外界的压力,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要求,让学生不得不围绕分数上纠缠不休,谈何个性发展?
针对以上农村中学的现状,笔者提出一些解决困难的对策:
首先,在评价学生方面,要建立起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其次,在评价教师方面,要建立起能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最后,学校主管部门在评价学校时,不要总是看升学率。应建立起一套能促进新课改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总之,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城市的新课程改革,更是广大农村中学的改革,只要我们能认真面对这些“坎”,披荆斩棘,相信农村中学定能找到他发展的春天。
(作者单位:广西省来宾市第六中学)
一、教育资源缺乏
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缺乏是农村中学不得不正视的一个严重问题。新课改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而这些要求实现的基础在于有一个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而农村中学呢?来看他们的情况吧:基本的教具不具备,图书藏书量少,且书籍陈旧,有的已经跟不上时代要求。教育宽带网络不多。音像资料、实验器材等都不齐全,再加上班额大,上电脑课时,一般是3到6个学生公用一台电脑;上物理、化学实验课时,一般是一个人操作,几个人在旁边看。甚至出现使用新课改教材后,一些实验,连老师都无法做,因为在市场上找不到与教材相配套的实验器材。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何来兴趣和好奇心?谈何探索和研究?就只能从课堂上,从老师身上吸取知识,从课本上接受现成的“答案”,这就无可避免的又回到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上。
二、教师教学行为难以质化
由于农村教师所处环境的局限,使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农村教师长期没有得到系统的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培训,注意我在这里提到的是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培训。诚然,一线的农村教师都或多或少的得到过些培训,但这些培训内容和形式基本上都是按照发达地区或城市地区的教育教学模式来指导。在教育发达地区,学生见多识广,无论是从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还是自学能力,教育发达地区的学生,配合老师的积极性、求知欲,都较之农村地区学生要强得多。试想农村教师学到的这些所谓的先进教学方法,怎么能在这种农村的热土试用并推广开来。因此,如能立足于农村教育现状探索适合农村教育的方法,是急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农村中学的班额大,这让教师在开展活动课或分组讨论课时难以全面兼顾,再加上教学资源的缺乏以及在贯彻新课改过程中所遇到底棘手问题难以得到专家的指点等等,使教师的教学行为难以得到质的改变。
三、教材单一
自素质教育倡导以来,教材的编写与运用也被提上了日程,但是,直到今天我们都还没有看到一套适合农村教育实际的教材。试想,城乡区域本来就存在很大的差距,学生无论是从见闻还是经历,都是与城市学生不同的。如果一道作文题目是《公园见闻》,从来不知晓公园为何物的一些乡下学生,如何知道公园里有啥所见所闻?假如是以农村为话题的作文,如放牛、喂猪之类的,想必,农村学生肯定是“言无不尽”、“随手拈来”。所以,教材应结合农村实际,编写适合农村教育的教材。让学生喜欢读书,读得好书,教师发挥的天地就会更加广阔。
四、农村学生的现状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写下这一点,笔者的心情是十分沉重的,但又不得不面对的事实,必须看到:
1.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农村学生由于受地域、科技、经济等条件的束缚,无法像城市的孩子一样可以见识带更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会让农村学生的接受能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2.获取新知识,了解外界的渠道少。农村中学由于教学设备简陋,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不外乎两个,一是课本,二是教师的传授。因为大多农村中学,图书室的书籍陈旧,几乎没有电脑设备。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寄宿于学校,切断与外界的联系,基本上没有教育宽带网络,加上教师的培训、见识、方法相对少,而课本又是差距较大。这使农村学生获取的新知识微乎其微。
3.寄宿于学校,活动受到限制。由于农村的村落距离中学较远,且较偏僻。农村中学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学生寄宿于学校。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学校实行全封闭式管理,这就切断了学生与外界的交流,更让很多活动无法开展。如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等等。寄宿式的学生,每天的生活基本上是“三点一线”,除了教室、饭堂、宿舍,他们没有更多的活动空间。这让正处于活跃思维阶段的中学生思想被禁锢了。每天机械性地完成学习生活,无法对知识、学业产生新奇感、有兴趣。
五、尚未健全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
无论是社会、教育机构还是家长,甚至是学生在评价教育教学成绩时,都未曾健全起一套完善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广大群众评价一个学校的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升学率。评价教师,在领导或教师眼中,资历、学生成绩这些才是主要的,而关心教师素质也是一个尚待提高方面。另外,外界的压力,父母的期望,老师的要求,让学生不得不围绕分数上纠缠不休,谈何个性发展?
针对以上农村中学的现状,笔者提出一些解决困难的对策:
首先,在评价学生方面,要建立起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
其次,在评价教师方面,要建立起能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最后,学校主管部门在评价学校时,不要总是看升学率。应建立起一套能促进新课改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总之,新课程改革,不仅是城市的新课程改革,更是广大农村中学的改革,只要我们能认真面对这些“坎”,披荆斩棘,相信农村中学定能找到他发展的春天。
(作者单位:广西省来宾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