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阶段形成概念教学的发现方法举隅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xin1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教学活动里常常看到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概念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概念的理解似是而非,没有抓住本质等。这是由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特点所决定的。而在概念教学中,形成概念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针对以上两种状况,笔者将对形成概念的教学方法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形成概念的几种发现方法
  1.比较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再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2.类比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学习分数时学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3.归纳
  归纳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归纳发现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它仍能从特殊事例中发现该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结论。
  4.操作
  如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的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等),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拼摆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找出原来三角形与所拼成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它们的关系和所拼成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适当运用对比
  比如“整除”与“除尽”的异同,先让学生看下面的算式:
  (1)8÷2=4 (2)48÷8=6
  (3)30÷7=4……2 (4)8÷5=1.6
  (5)6÷0.2=30 (6)1.8÷3=0.6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第(3)题是有余数的除法,当然不能说被除数让除数“整除”或者“除尽”了;其它各题都可以说被除数被除数除尽了,但是只有第(1)、第(2)两题被除数、除数是自然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两道题既可说被除数被除数除尽了,又可以说“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除尽”包含着“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
  2.要及时作出言语概括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是给予了科学的定义,而有些概念则不给定义,是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给出的。在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所学概念准确、精练、及时地概括出来,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在进行言语概括时,注意要让学生动脑总结,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总结准确的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不准确的要及时纠正、予以鼓励。进行言语概括还要注意适时,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后,顺水推舟地揭示概念。如果过早地概括出概念,学生就会对概念死记硬背,使概念的掌握流于形式;过晚就起不到组织、整理概念的作用,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应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如教梯形时,在按教材讲了梯形的认识后,可以做一些图先后给学生看。先看图1,它是不是梯形?当学生回答后,再让他们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接着出示图2,要求和前面一样。最后出示图3,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有无梯形,并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高、上底和下底。有的学生认出a是梯形,有的认出b是梯形,还有的认出a+b是个大梯形。这样改变一下形式,就能了解到学生对梯形是否确实理解和掌握了。
  以上的几种发现方法只是一些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综合运用,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和教师间有讲有练、有问有答,既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演示,又有学生的看书、质疑、讨论、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验证,进而获得概念。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既是认知过程,也是情感过程,认知与情感相伴相随、相辅相成。课堂教学中应适时抓住时机,精心创设课堂教学高潮,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落实。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认识和做法:  一、创设悬念——让学生在期待中积极参与  悬念在心理学上是指人们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或者说就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预知后事的迫切要求。悬念可以使学生集中
期刊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如同罗盘对于茫茫大海中的航船,如果罗盘偏离了航向,航船就很难准确抵达目的地。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常常违背教学目标设计的一般原则,致使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出现了严重的随意性和难以操作的缺陷;语文教学目标的阐述也主宾混淆、用语含混,在现实教学中难以切实执行。目标的设定既然已经缺乏科学的根据,目标的阐述又含混不清,这样的教学在一
期刊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学习兴趣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创设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学习欲望,并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期待感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迫切地去寻求和探索新知识。课堂教学环境是否愉悦和谐,影响着师生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并部分制约着教学效率的提高。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创设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使教学进程始终对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发展他们主动提出问题、
期刊
摘 要: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生物教学应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地位,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加强方法指导和思维点拨,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关键词:生物教学 新课程改革 教学理念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们的教育教学也踏着发展的步伐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新课改要求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构建了新的课程结构,从而对教师有了新的要求,对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活动的先导,是推动数学学习的一种精神力量。它不仅是自觉学习的起点,还能使学习的注意力更为专注,同时也是信心、恒心的源泉。
期刊
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广泛的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之一。阅读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阅读中掌握新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少一点强加,多一些自由,不惟“考试”是尊,不惟“形式”是崇,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一、深化对语文阅读教学本质的认识  阅读是一种综合的学习活动,古代就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说法。如果对阅读
期刊
化学有其独有的特色——化学实验的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这为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空间。化学实验是化学的基石,是化学理论的支柱,通过化学实验可架起化学现象与化学原理之间的桥梁,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那么,在教学过程怎样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设计与学生素质的提高?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拓展传统实验  化学是初三的新课,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课,
期刊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育者,我们要清楚地认识到,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要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激情,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活动的实效性。有效的数学情境不一定都是生动的故事、有趣的谜语或学生喜欢的活动,有时甚至是一句反问。所以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有效的不同情境,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自实施新课标以来,教学情境创造成了一线教师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然而,现实中的情况并不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若建立起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就能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和创新才能。同时,师生关系和谐,教师热爱、信任学生,可以导致健康、愉快、活跃的课堂心理气氛;相反,不和谐的、僵化紧张的师生关系则易酿成消极的、沉闷的课堂气氛,甚至一触即发的紧张的心理气氛就弥漫于整个课堂中。新一轮课改前的课堂教学中,我与学生的人际关系就存在着以我为中心的教和学,管理至上尤为严重,严重地剥夺了学生的自
期刊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旋律,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最迫切的要求,能让课堂焕发真正的生命力,蕴涵着人文交融的和谐氛围。  一、从生活中找到真实的数学生命  对教师而言,数学是一门课程,而对学生来说,数学就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进入数学、理解数学、应用数学,就应该让数学回归生活。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导入生活化  兴趣是学习自觉性的起点,是智慧灵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