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教学活动里常常看到学生在学习和运用概念的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对概念的理解似是而非,没有抓住本质等。这是由小学生掌握数学概念的特点所决定的。而在概念教学中,形成概念的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针对以上两种状况,笔者将对形成概念的教学方法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形成概念的几种发现方法
1.比较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再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2.类比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学习分数时学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3.归纳
归纳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归纳发现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它仍能从特殊事例中发现该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结论。
4.操作
如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的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等),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拼摆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找出原来三角形与所拼成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它们的关系和所拼成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适当运用对比
比如“整除”与“除尽”的异同,先让学生看下面的算式:
(1)8÷2=4 (2)48÷8=6
(3)30÷7=4……2 (4)8÷5=1.6
(5)6÷0.2=30 (6)1.8÷3=0.6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第(3)题是有余数的除法,当然不能说被除数让除数“整除”或者“除尽”了;其它各题都可以说被除数被除数除尽了,但是只有第(1)、第(2)两题被除数、除数是自然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两道题既可说被除数被除数除尽了,又可以说“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除尽”包含着“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
2.要及时作出言语概括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是给予了科学的定义,而有些概念则不给定义,是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给出的。在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所学概念准确、精练、及时地概括出来,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在进行言语概括时,注意要让学生动脑总结,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总结准确的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不准确的要及时纠正、予以鼓励。进行言语概括还要注意适时,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后,顺水推舟地揭示概念。如果过早地概括出概念,学生就会对概念死记硬背,使概念的掌握流于形式;过晚就起不到组织、整理概念的作用,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应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如教梯形时,在按教材讲了梯形的认识后,可以做一些图先后给学生看。先看图1,它是不是梯形?当学生回答后,再让他们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接着出示图2,要求和前面一样。最后出示图3,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有无梯形,并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高、上底和下底。有的学生认出a是梯形,有的认出b是梯形,还有的认出a+b是个大梯形。这样改变一下形式,就能了解到学生对梯形是否确实理解和掌握了。
以上的几种发现方法只是一些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综合运用,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和教师间有讲有练、有问有答,既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演示,又有学生的看书、质疑、讨论、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验证,进而获得概念。
一、形成概念的几种发现方法
1.比较
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先给出一些自然数,让学生分别找出这些数的所有约数,再比较每个数的约数的个数,然后根据约数的个数把这些数进行分类:①只有一个约数的;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③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即约数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最后引导学生根据三类数的不同特点,总结出“质数”和“合数”的定义。
2.类比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根据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即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或除法中的被除数,比号相当于分数线或除号,后项相当于分母或除数,比值相当于分数值或商;再根据学习分数时学到的分数的基本性质和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大胆进行猜测,在“比”这部分知识中是不是也有一个比值不变的规律;最后通过验证,得到“比的基本性质”。
3.归纳
归纳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大量的个别材料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从特殊中归纳出一般的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或结论。归纳发现是一种不完全归纳,但它仍能从特殊事例中发现该类事物的一般规律,因此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发现方法。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实例的直接观察,进行归纳推理,得出结论;也可以让学生对实际例子进行分析,归纳出结论。
4.操作
如讲解“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不同的三角形(任意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直角等腰三角形等),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拼摆出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然后找出原来三角形与所拼成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再根据它们的关系和所拼成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二、形成概念的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适当运用对比
比如“整除”与“除尽”的异同,先让学生看下面的算式:
(1)8÷2=4 (2)48÷8=6
(3)30÷7=4……2 (4)8÷5=1.6
(5)6÷0.2=30 (6)1.8÷3=0.6
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第(3)题是有余数的除法,当然不能说被除数让除数“整除”或者“除尽”了;其它各题都可以说被除数被除数除尽了,但是只有第(1)、第(2)两题被除数、除数是自然数,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这两道题既可说被除数被除数除尽了,又可以说“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除尽”包含着“整除”,整除是“除尽”的一种特殊情况。对近似的概念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区分,既能培养学生对易混概念自觉地进行比较的习惯,也能提高学生理解概念的能力。
2.要及时作出言语概括
数学中的有些概念是给予了科学的定义,而有些概念则不给定义,是通过描述或举例说明的方法给出的。在形成概念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所学概念准确、精练、及时地概括出来,使其条理化,便于学生记忆。在进行言语概括时,注意要让学生动脑总结,教师不要包办代替;总结准确的要加以肯定、予以表扬,不准确的要及时纠正、予以鼓励。进行言语概括还要注意适时,要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丰富了感性认识后,顺水推舟地揭示概念。如果过早地概括出概念,学生就会对概念死记硬背,使概念的掌握流于形式;过晚就起不到组织、整理概念的作用,达不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3.用变式引导学生理解
在学生初步掌握了概念之后,应经常变换概念的叙述方法,让学生从各个侧面来理解概念。概念的表述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质数,可以说是“一个自然数除了1和它本身,不再有别的约数,这个数叫做质数”,有时也说成“仅仅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叫做质数”。学生对各种不同的叙述都能理解,就说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是透彻的,是灵活的,不是死背硬记的。有时可变概念的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来辨析,加深他们对本质特征的理解。
如教梯形时,在按教材讲了梯形的认识后,可以做一些图先后给学生看。先看图1,它是不是梯形?当学生回答后,再让他们指出这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接着出示图2,要求和前面一样。最后出示图3,要求学生说出图中有无梯形,并分别指出这些梯形的高、上底和下底。有的学生认出a是梯形,有的认出b是梯形,还有的认出a+b是个大梯形。这样改变一下形式,就能了解到学生对梯形是否确实理解和掌握了。
以上的几种发现方法只是一些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综合运用,把各种方法结合起来,使学生和教师间有讲有练、有问有答,既有教师的启发、引导、讲解、演示,又有学生的看书、质疑、讨论、操作。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验证,进而获得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