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月开始的时候,我搬到了A4楼由利亚的房间。这个身高1.8米的学文学的德国女生无论在哪方面都有点大手大脚,可从踏进她房间的那一刻起,我就喜欢上了她那大大咧咧的风格和细细密密的情致。她的床上是自己准备的套着红色格子被罩的鸭绒被,一个罩着同样的红色格子布的胖乎乎的大方枕,床头的墙壁上挂着一整块从红色渐变成黄色的暖色调布料,与床铺很是协调。布料上吊着一个巨大的捕梦器———圆形的网兜下方飘着几根长羽毛,与安娜那铺着脏兮兮的黄绿色碎花布的床比起来,显得异常完美。
由利亚是很注重生活细节的人,具有典型的德国式的严谨,从早上喝的茶到下午的点心再到晚餐都一丝不苟。她竟然还从德国带了宜家的4只瓷碗和10双竹筷过来,一副在吃的方面很专业的架势。她总是喜欢大张旗鼓地做一顿差强人意的饭,可那种热烈的气氛使人也不由自主地活跃起来了。于是很快我们就天天吃中国餐,我的烹调技术也因此得到了一个飞跃。
由利亚晚上10点半准时上床熄灯睡觉,我的生活也就这样跟着她变得规律起来。只是我们隔壁住着两个西班牙男生,夜里时常把音乐调到最响举行派对,我和由利亚逢此便都得戴上耳塞睡觉。有一晚她找不着耳塞,只得用水果软糖充数,我打趣说这下连你的earwax(耳垢)也成甜的了。
早上我们七八点钟起床,这是我最喜爱的时刻之一。每个晴朗的早晨拉开窗帘都像是领取礼物,新一天的阳光呼啦一下把整个巴黎送到鼻子跟前来,你几乎可以看到那些昨天的历史、今天的故事、明天的伏笔如同透明的碎片,与空气中那些轻盈柔软的鸽子的羽絮及植物的种子一起,飘浮在城市上空。发条闹钟原本鲜明的滴答声仿佛从前台退到后台般微弱下去,收音机带着底气十足的嗡嗡声精神抖擞地响着,一种如此贴近生活的气息与声响让人立刻生龙活虎、激动兴奋起来。洗漱完毕,我们分别坐在圆桌的两边吃掉半根长棍面包,喝着用白色瓷碗盛着的热茶,一边趁这功夫看会儿书,然后安排这一天应该做些什么。
由利亚总是喜欢去市中心,走那些街道,逛那些商店,看那些公园广场建筑,哪怕是一个人也永远不会厌倦。我渐渐明白,理解一座城市和理解一个人一样需要时间。
五月下旬,由利亚结束了她为期10个月的巴黎游学之行。最后的那个周末,我们走在去了无数遍的卢森堡公园里。初夏的太阳已渐有骄人的灼热,人们成群坐在椅子上舒展四肢,把身体摊开来暴晒一场。由利亚迫不及待地抹上那瓶每次我们去公寓附近的湖边跑步她都会抹的皮肤上色油,然后坐下来晒两三个钟头。我挑了一个半遮掩在树阴里的位置,闭上眼睛,感受着头顶每一片树叶在阳光下的悸动,倾听它们沙沙的呼吸。树底下的草丛里坐着一个法国小男孩,安静地吃着炸薯条,若有所思。
由利亚回德国的那天,隔壁那两个夜夜笙歌的西班牙男生很爽快地答应帮忙把行李运到火车站,于是最重的两个箱子就安排给他们负责。结果他们竟然在乘地铁的第二站就下了车,天真无辜地说要先去喝杯咖啡,所以就此拜别。我们目瞪口呆地看着他们下车,哭笑不得。这成为最后的让我们啼笑皆非的事儿。
下午我独自在房间里打扫卫生,手洗几件夏天的衣服,然后把它们逐一挂在窗帘的栏杆上。这样一间双人房又是我一个人住了。
我坐在地板上翻着书页,眼角瞥见阳光在我手边照射出水滴从衣角滴下的瞬间的影子,仿佛是时间的一种有形的流逝。在巴黎,再长的时间也不比晒干一件衣服过得慢。一眨眼,我在巴黎也呆了将近7个月。有关巴黎的故事,譬如友情,譬如生活,譬如浪漫精神的某些实质某些细节,它们已与我不可分割,紧密相连。
由利亚是很注重生活细节的人,具有典型的德国式的严谨,从早上喝的茶到下午的点心再到晚餐都一丝不苟。她竟然还从德国带了宜家的4只瓷碗和10双竹筷过来,一副在吃的方面很专业的架势。她总是喜欢大张旗鼓地做一顿差强人意的饭,可那种热烈的气氛使人也不由自主地活跃起来了。于是很快我们就天天吃中国餐,我的烹调技术也因此得到了一个飞跃。
由利亚晚上10点半准时上床熄灯睡觉,我的生活也就这样跟着她变得规律起来。只是我们隔壁住着两个西班牙男生,夜里时常把音乐调到最响举行派对,我和由利亚逢此便都得戴上耳塞睡觉。有一晚她找不着耳塞,只得用水果软糖充数,我打趣说这下连你的earwax(耳垢)也成甜的了。
早上我们七八点钟起床,这是我最喜爱的时刻之一。每个晴朗的早晨拉开窗帘都像是领取礼物,新一天的阳光呼啦一下把整个巴黎送到鼻子跟前来,你几乎可以看到那些昨天的历史、今天的故事、明天的伏笔如同透明的碎片,与空气中那些轻盈柔软的鸽子的羽絮及植物的种子一起,飘浮在城市上空。发条闹钟原本鲜明的滴答声仿佛从前台退到后台般微弱下去,收音机带着底气十足的嗡嗡声精神抖擞地响着,一种如此贴近生活的气息与声响让人立刻生龙活虎、激动兴奋起来。洗漱完毕,我们分别坐在圆桌的两边吃掉半根长棍面包,喝着用白色瓷碗盛着的热茶,一边趁这功夫看会儿书,然后安排这一天应该做些什么。
由利亚总是喜欢去市中心,走那些街道,逛那些商店,看那些公园广场建筑,哪怕是一个人也永远不会厌倦。我渐渐明白,理解一座城市和理解一个人一样需要时间。
五月下旬,由利亚结束了她为期10个月的巴黎游学之行。最后的那个周末,我们走在去了无数遍的卢森堡公园里。初夏的太阳已渐有骄人的灼热,人们成群坐在椅子上舒展四肢,把身体摊开来暴晒一场。由利亚迫不及待地抹上那瓶每次我们去公寓附近的湖边跑步她都会抹的皮肤上色油,然后坐下来晒两三个钟头。我挑了一个半遮掩在树阴里的位置,闭上眼睛,感受着头顶每一片树叶在阳光下的悸动,倾听它们沙沙的呼吸。树底下的草丛里坐着一个法国小男孩,安静地吃着炸薯条,若有所思。
由利亚回德国的那天,隔壁那两个夜夜笙歌的西班牙男生很爽快地答应帮忙把行李运到火车站,于是最重的两个箱子就安排给他们负责。结果他们竟然在乘地铁的第二站就下了车,天真无辜地说要先去喝杯咖啡,所以就此拜别。我们目瞪口呆地看着他们下车,哭笑不得。这成为最后的让我们啼笑皆非的事儿。
下午我独自在房间里打扫卫生,手洗几件夏天的衣服,然后把它们逐一挂在窗帘的栏杆上。这样一间双人房又是我一个人住了。
我坐在地板上翻着书页,眼角瞥见阳光在我手边照射出水滴从衣角滴下的瞬间的影子,仿佛是时间的一种有形的流逝。在巴黎,再长的时间也不比晒干一件衣服过得慢。一眨眼,我在巴黎也呆了将近7个月。有关巴黎的故事,譬如友情,譬如生活,譬如浪漫精神的某些实质某些细节,它们已与我不可分割,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