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晨的校园,绿树环绕,空气清新,学生三五成群来到教室,开始一天的学习。但事实上,不论是我们的早读课还是平时的课堂,鲜有琅琅的书声出现。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深感教会学生朗读的方法,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向“琅琅书声”要效率的重要性。
为何要有琅琅书声?曾国藩说:“四书五经,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再往前追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也有记载:“诵诗三百。”由此可见,高声诵读是历代文人所喜爱和推崇的读书方法。或许有人会问:看书、不出声的看书,不也是读书学习的方法吗?此话固然不错,但相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学习内容以及对此内容必须要达到的熟知程度,绝不是普通人随手翻看以求对内容情节有所了解的看书状态所能比的,学生不仅是了解,更要进一步理解甚至记忆,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借助高声的朗读。
用眼看书,书的内容纯粹通过视觉传到大脑,而大声诵读,人所利用的不仅是视觉还有听觉。纯粹用眼看书,较易产生惰性,容易疲劳。在这样的状态下,很容易犯一目十行、粗枝大叶的毛病。比如在看书的过程中,出现生僻字不会读,往往会习惯性地跳过去,而出声朗读时,则会每字每句不放过,非专心致志不可成诵。如遇到不会读的字,自然会羞怯不再往下读,这样就会逼着自己不得不去查出字的读音、理解字的含义,长此以往自然会增加识字的量,也有利于理解整句的句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此外,大声诵读较之于无声的看书,更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能力。成熟的语言表达能力离不开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熟练的语言技巧,而这些能力是不可能在闲言碎语中培养出来的,也更不可能在默不出声中培养出来。要培养此种能力,唯有一个途径——大声诵读。在诵读中,视觉、听觉一齐参与,体悟书中的思想观点,从感性直觉上认识、体验和领悟名篇佳作的精髓,通过主动地消化吸收,熟练运用其中的佳句妙语,从而在与人交流或写作中熟练地进行表达。若只看不读,只粗略领会其意,效果自然会差很多。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校园有琅琅书声,让学生在书声琅琅中有所进步、有所收获呢?
一、用好课堂,授之以法
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课堂主阵地,首先从思想上让学生明确大声诵读的好处,清除“读和看差不多”的认识误区;其次教给学生具体的朗读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现优秀的朗读资料让学生模仿;第三,充分利用课本的内容鼓励学生朗读,给予学生展现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会朗读的快感。
二、抓好早读,巩固效果
早读课是培养和巩固学生朗读习惯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安排好早读课的具体内容,要对早读课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现实中不难发现,气氛沉闷的早读课,往往是没有具体任务安排的早读。教师即使进教室,也往往是简单的一句“读书”。学生读着读着,声音自然地就小了下去。如果每一节早读课前,教师能合理安排好早读课内容,让学生明确要读什么,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必然会增加,如果教师能在安排具体的内容时,考虑到语文学习的特点,让学生不仅读课文,更穿插以经典的古诗词、古文乃至现代的各种经典文段,那么,小小的语文早读课就会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盛宴。
三、丰富活动,激发兴趣
朗读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单独读、整体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读后可以安排个人展示或检测。教师若能多方面考虑,巧妙安排,丰富活动,自然能让学生不觉单调而更对朗读情有独钟。笔者曾尝试利用语文课和早读课,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了朗读的水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进度,确定一周中要进行诵读的内容及具体的要求,让学生知道该读什么;同时,补充《初中生必读的古诗文》中的相关诗篇,定期进行诵读展示及诵读比赛;另外,每周安排1~2名学生为大家诵读经典名段。这样,早读能针对日常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对学过的内容加以深化和巩固。而相应诗词的引入,又丰富了学生的读背内容,帮助他们积累了相应的诗文。而同学为大家补充的经典语段,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的范围。在某一个阶段结束之后,我会穿插相应的赛诗会、读书成果介绍会等小型竞赛。一段时间后,学生习惯了朗读、爱上了朗读,也真正从朗读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朗读,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读书方法,但若能用心利用、巧妙安排,必定会让学生在每天的琅琅书声中学得快乐、学得高效。
为何要有琅琅书声?曾国藩说:“四书五经,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不能得其雄伟之概。”再往前追溯,两千多年前的《论语》也有记载:“诵诗三百。”由此可见,高声诵读是历代文人所喜爱和推崇的读书方法。或许有人会问:看书、不出声的看书,不也是读书学习的方法吗?此话固然不错,但相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所面对的学习内容以及对此内容必须要达到的熟知程度,绝不是普通人随手翻看以求对内容情节有所了解的看书状态所能比的,学生不仅是了解,更要进一步理解甚至记忆,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必须借助高声的朗读。
用眼看书,书的内容纯粹通过视觉传到大脑,而大声诵读,人所利用的不仅是视觉还有听觉。纯粹用眼看书,较易产生惰性,容易疲劳。在这样的状态下,很容易犯一目十行、粗枝大叶的毛病。比如在看书的过程中,出现生僻字不会读,往往会习惯性地跳过去,而出声朗读时,则会每字每句不放过,非专心致志不可成诵。如遇到不会读的字,自然会羞怯不再往下读,这样就会逼着自己不得不去查出字的读音、理解字的含义,长此以往自然会增加识字的量,也有利于理解整句的句意,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此外,大声诵读较之于无声的看书,更有利于提高语言的能力。成熟的语言表达能力离不开严密的逻辑思维和熟练的语言技巧,而这些能力是不可能在闲言碎语中培养出来的,也更不可能在默不出声中培养出来。要培养此种能力,唯有一个途径——大声诵读。在诵读中,视觉、听觉一齐参与,体悟书中的思想观点,从感性直觉上认识、体验和领悟名篇佳作的精髓,通过主动地消化吸收,熟练运用其中的佳句妙语,从而在与人交流或写作中熟练地进行表达。若只看不读,只粗略领会其意,效果自然会差很多。
那么,如何才能让我们的校园有琅琅书声,让学生在书声琅琅中有所进步、有所收获呢?
一、用好课堂,授之以法
语文教师应该利用课堂主阵地,首先从思想上让学生明确大声诵读的好处,清除“读和看差不多”的认识误区;其次教给学生具体的朗读方法,利用多媒体展现优秀的朗读资料让学生模仿;第三,充分利用课本的内容鼓励学生朗读,给予学生展现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会朗读的快感。
二、抓好早读,巩固效果
早读课是培养和巩固学生朗读习惯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安排好早读课的具体内容,要对早读课进行有效的管理。在现实中不难发现,气氛沉闷的早读课,往往是没有具体任务安排的早读。教师即使进教室,也往往是简单的一句“读书”。学生读着读着,声音自然地就小了下去。如果每一节早读课前,教师能合理安排好早读课内容,让学生明确要读什么,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必然会增加,如果教师能在安排具体的内容时,考虑到语文学习的特点,让学生不仅读课文,更穿插以经典的古诗词、古文乃至现代的各种经典文段,那么,小小的语文早读课就会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盛宴。
三、丰富活动,激发兴趣
朗读可以有很多种形式,单独读、整体读、分组读、分角色读,读后可以安排个人展示或检测。教师若能多方面考虑,巧妙安排,丰富活动,自然能让学生不觉单调而更对朗读情有独钟。笔者曾尝试利用语文课和早读课,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提高了朗读的水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进度,确定一周中要进行诵读的内容及具体的要求,让学生知道该读什么;同时,补充《初中生必读的古诗文》中的相关诗篇,定期进行诵读展示及诵读比赛;另外,每周安排1~2名学生为大家诵读经典名段。这样,早读能针对日常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对学过的内容加以深化和巩固。而相应诗词的引入,又丰富了学生的读背内容,帮助他们积累了相应的诗文。而同学为大家补充的经典语段,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阅读的范围。在某一个阶段结束之后,我会穿插相应的赛诗会、读书成果介绍会等小型竞赛。一段时间后,学生习惯了朗读、爱上了朗读,也真正从朗读中获得了很大的收益。
朗读,是一种很常见很普通的读书方法,但若能用心利用、巧妙安排,必定会让学生在每天的琅琅书声中学得快乐、学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