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样本调查
岚天乡“人口下山 产业上山”模式
——用人口下山集中安置解决“搬得出”“稳得住”,用产业上山规模经营解决“能发展”“可致富”
2013年3月20日,城口县岚天乡岚溪村。阳光亲吻着海拔2000多米的群山,放眼望去,满目苍翠。
群山谷底,海拔1100米处,两条小溪从岚溪村穿流而过,河水清澈见底,俯身望去,满目金黄。
小溪在村口交汇成一块舌型小洲,小洲上新建的广场聚集了前来休闲的村民,这里被村民戏称为岚天乡的“朝天门码头”。
广场背后,是一片“联排别墅”式的农民新居,这里是438户岚天乡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村民的新家。
廖文刚正陪着儿子在广场上玩耍,他的家就在不远处的新居内。
面对眼前的幸福,廖文刚还有点不敢相信,他点燃一支烟,抬头望向大山——他曾经的家的方向。
九年前的今天,他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
高处不胜“穷”
2004年3月20日早上,廖文刚早早起了床。
他正在厨房忙碌着,给怀孕七个多月的妻子邓良平做早餐。
“想要儿子,还是女儿?”里屋,正在起床的妻子问。
“儿子、女儿都行,我都喜欢!”廖文刚边回答,边幻想着孩子出生后的幸福生活。
“啊”的一声,打破了廖文刚的幻想。
听到声音,廖文刚几个箭步跑到里屋。
只见妻子仰倒在地,全身抽搐。
廖文刚慌了神,拼命高喊:“来人呐,救命!”
几分钟后,邻居赶到,抬起邓良平就往山下场镇卫生院赶。
然而,就在半路上,邓良平停止了呼吸。
“十几分钟就不行了!”岚溪村党支部书记赵国清回忆说。
一个小时后,他们赶到医院。
“孕妇高血压发作,母子双亡!”医生惋惜地说。
廖文刚虚脱在地,从幸福到悲剧,瞬间转换——1600多米的高山,让他失去了原本幸福的家。
和廖文刚一样,大部分岚天乡居民,都与高山有着说不清的情结。
“既爱又恨。爱,是因为它是我们成长生活的地方;恨,是因为它把我们的双脚和思想禁锢在这里。”红岸村党支部书记李凯感慨。
“儿子上学要走两小时山路,早上,我要点着火把送,晚上,我要点着火把接,恼火得很。”星月村村民范中华抱怨。
“每逢打雷下雨,别人是往家里跑,可我们是往屋外跑。为啥?担心山洪暴发,地质滑坡。”村民甘业和说。
“山下的女子不愿嫁进来,山上的姑娘不愿留下来。我心里有块石头落不了地啊——两个儿子还没娶媳妇呢。”岚溪村村民张国轩说。
…………
岚天乡,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地”之称,虽然只有3000多人口,但幅员面积有108平方公里,包括岚溪村、红岸村、星月村、三河村四个行政村。2010年以前,60%的村民都居住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
高处不胜“穷”,岚天乡村民都有一个心愿——下山。
人口下山
2009年初,岚天乡被城口县确定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试点乡,借此机遇,岚天乡吹响了扶贫搬迁的“集结号”。
“对于下山,村民的积极性都很高,可就是迟迟不肯搬。”时任岚天乡党委书记易廷进说。
不肯搬,是村民有两个担心:搬下山要建房,钱从哪里来?远离了土地,靠什么生活?
为打消村民顾虑,岚天乡党委、政府打响了三场攻坚战。
外出考察,解放思想。
2009年3月,岚天乡干部带领各村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考察了成都三圣乡、贵州桐梓县娄山关镇等地。
“看着别人发展得那么好,羡慕得很……”一圈走下来,赵国清目瞪口呆,曾经和村民一样有顾虑的他坐不住了,“回去后马上召开社员大会,进行宣传动员。”
和赵国清一样,其他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也把震撼带回了岚天乡。
科学规划,民主商议。
“从县里拨付的50万元试点资金中,拿出10万元,请县规划局做规划。”易廷进说。
“就这么点资金,你们还拿出这么多来做规划?”有人不解。
“必须保证搬迁的科学性。”易廷进说。
为此,岚天乡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村民意见。
一个月后,岚天乡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规划出炉——建设大洪坝、刺坝、学里坝三个集中安置点,并分三期进行建设。
规划做好了,钱怎么办?
于是,岚天乡党委、政府打响第三场战役——整合资金,统一推进。
“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整合各类扶贫和项目资金,共同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易廷进说,“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
看到乡里的规划和政策,廖文刚算了一笔账后,一拍大腿:“报名搬迁。”
三场攻坚战之后,人口下山势如破竹。
2009年底,一期大洪坝工程启动。2010年9月,100户高山农户搬进新房。
2011年3月,二期刺坝安置区启动。2013年3月,258户高山农户搬进新房。
…………
“我们即将启动三期工程,将最后200多户村民搬到山下,实现集中居住。”现任岚天乡党委书记陈良丰说。
产业上山
人口下山,为山上产业的规模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
“宅基地复垦,闲置荒地、林地由乡里统一规划。”陈良丰说,“通过鼓励大户带小户、专业合作社带农户,培育林地产业上山。”
2009年初,红岸村村民李明军成立了牛头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开始规模经营林药基地。三年来,流转村民土地从1000亩发展到近3000亩,有247户农民加入李明军的合作社。 大洪坝安置区的范中华就是其中一户。
2009年6月,53岁的范中华将自家部分土地流转了出去,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剩余的林地规模种植了板栗和核桃,自己和儿子两个劳力解放了出来。
“做点什么呢?”范中华有点犯愁。
此时,乡政府的干部来支招了。
“根据岚天的气候条件和红叶等资源,我们要打造乡村旅游,培育‘森林人家’,你可以试试!”岚天乡乡长冯勇说。
“闲着也是闲着。”范中华决定一试。
2012年5月1日,他与儿子合开的“森林人家”农家乐开张营业。
此时,正值旅游旺季,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一个夏季赚了不少钱。
截至2013年3月,岚天乡发展中药材、板栗、中蜂等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20家,规模化种植了5000多亩中药材、1万余亩干果,养殖了10万只山地鸡,发展乡村旅游“森林人家”22家,建立了板栗冷藏库等深加工企业,为搬迁村民创业、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
产业上山,带给村民最直接的利益,就是收入的增加。
范中华算了一笔账:以前山上虽有40亩林地,但大部分闲置,一部分只是种了传统的三大坨——苞谷、土豆、红苕,收入只能糊口;将部分土地流转后,加入中药材合作社,每年租金就有3000元,剩余30多亩林地,规模种植了板栗、核桃和魔芋,第一年收入1万元;2012年开办的“森林人家”,收入达到了6万元。“比之前不知好了多少倍。”范中华感慨。
很多搬下山的村民,跟范中华一样,依靠乡里统一规划打造的立体林业产业,荷包渐渐充实起来。
2012年,搬下山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00多元,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多,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41%。
“产业上山是人口下山的一个保证。”冯勇说,“二期刺坝安置区报名搬迁的村民,增加了一倍多。”
幸福“岚天”下
2010年3月24日,张国轩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这天,是他的大儿子娶媳妇的日子。
就在前不久,他们举家搬进了大洪坝安置区一栋12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
“从没奢望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张国轩对现在的生活感慨不已,“公路通到家门口,煮饭用煤气罐,垃圾有人清运,洗澡有热水,购物有超市……”
2003年,两个儿子初中毕业时,张国轩就告诉他们,“呆在山上永远没出路,下山打工挣钱才能讨得到老婆。”
一晃几年过去,老大还是单身,老二找了个河南姑娘,却不敢带回山上的老家。
张国轩想在山下修房子,可是一直找不到好的地块。
2009年,岚天乡开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新村,由政府提供地基并负责外墙涂漆等。
“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张国轩立即报了名,在大洪坝安置区修了新房。
这年春节,老二带着妻子回家过年了,张国轩一家终于过了一个团圆年。
幸福何止张国轩一个。
“以后孙子上学不用走山路了,下雨天也不用提心吊胆了。”范中华乐呵呵地说,“岚天小学就在集中安置区附近,路程只有五分钟。”
“像做梦一样!”入住刺坝安置区的65岁老人腾代碧说,“终于可以像电视里那些老人一样,每天带着孙子在广场散步了。”
“过去发生的一切,让我更珍惜眼前的幸福。”廖文刚将目光移向广场上玩耍的儿子。妻子去世后,他又组建了新家,儿子是他的新希望。
看着山下人的幸福生活,仍在高山居住的王坤树一家羡慕不已。
“想搬,却没有足够的资金。”王坤树很无奈。
“目前,高山上剩下的村民大都是最困难的,我们会在坚持自愿的基础上,尽量帮他们解决资金和后续就业问题。”冯勇说,“这是我们下一步攻坚的重点,我们马上要启动三期学里坝工程。”
“随着集中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多,场镇上的社会管理成了新问题。”陈良丰说,“我们正在申请成立新社区,创新社会管理,‘岚天’下的幸福来之不易,更需要珍惜和维护。”
【心声】
“搬下山后,乡政府帮我们发展了‘森林人家’,第一年就盈利六万元,收回了成本,希望乡政府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更多游客进山。”
——岚天乡大洪坝安置区村民范明波说
“以前在山上种的是苞谷、土豆、红苕等,现在乡里引导种植天麻、党参和独活等中药材,环境变得更好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收益反而更高了。”
——岚天乡刺坝安置区村民方选平说
“以前难谈对象的小伙子,现在也有胆子追求心仪的姑娘了。”
——岚天乡刺坝安置区村民李明奎说
“新村里,超市、医院、活动广场,啥子都有;家里呢,用的是自来水,龙头一开水就来,煮饭用沼气,一按开关火就燃……跟电视里看到的城里小区房一模一样。”
——岚天乡大洪坝安置区村民梁光珍说
“几十年守着老山沟,脑壳都木了。搬下来以后,人也灵光些了,现在的生活肯定是以前不能比的。”
——岚天乡刺坝安置区村民寥从英说
“住进移民新村,算是真正享福了。出门就有学校,一杆烟的功夫不到就到医院,家门口就有消防栓,还有供休闲锻炼的文化广场,山里人的生活一下子就变得跟城里人差不多了。”
——岚天乡大洪坝安置区村民林国强说
“老百姓住在山上时,每年要烧掉大量木材,等人口全部下山后,山上的生态资源将会得到更好地保护,而同时,我们能够更系统地对全乡产业发展作出规划,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岚天乡党委书记陈良丰说
岚天乡“人口下山 产业上山”模式
——用人口下山集中安置解决“搬得出”“稳得住”,用产业上山规模经营解决“能发展”“可致富”
2013年3月20日,城口县岚天乡岚溪村。阳光亲吻着海拔2000多米的群山,放眼望去,满目苍翠。
群山谷底,海拔1100米处,两条小溪从岚溪村穿流而过,河水清澈见底,俯身望去,满目金黄。
小溪在村口交汇成一块舌型小洲,小洲上新建的广场聚集了前来休闲的村民,这里被村民戏称为岚天乡的“朝天门码头”。
广场背后,是一片“联排别墅”式的农民新居,这里是438户岚天乡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村民的新家。
廖文刚正陪着儿子在广场上玩耍,他的家就在不远处的新居内。
面对眼前的幸福,廖文刚还有点不敢相信,他点燃一支烟,抬头望向大山——他曾经的家的方向。
九年前的今天,他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
高处不胜“穷”
2004年3月20日早上,廖文刚早早起了床。
他正在厨房忙碌着,给怀孕七个多月的妻子邓良平做早餐。
“想要儿子,还是女儿?”里屋,正在起床的妻子问。
“儿子、女儿都行,我都喜欢!”廖文刚边回答,边幻想着孩子出生后的幸福生活。
“啊”的一声,打破了廖文刚的幻想。
听到声音,廖文刚几个箭步跑到里屋。
只见妻子仰倒在地,全身抽搐。
廖文刚慌了神,拼命高喊:“来人呐,救命!”
几分钟后,邻居赶到,抬起邓良平就往山下场镇卫生院赶。
然而,就在半路上,邓良平停止了呼吸。
“十几分钟就不行了!”岚溪村党支部书记赵国清回忆说。
一个小时后,他们赶到医院。
“孕妇高血压发作,母子双亡!”医生惋惜地说。
廖文刚虚脱在地,从幸福到悲剧,瞬间转换——1600多米的高山,让他失去了原本幸福的家。
和廖文刚一样,大部分岚天乡居民,都与高山有着说不清的情结。
“既爱又恨。爱,是因为它是我们成长生活的地方;恨,是因为它把我们的双脚和思想禁锢在这里。”红岸村党支部书记李凯感慨。
“儿子上学要走两小时山路,早上,我要点着火把送,晚上,我要点着火把接,恼火得很。”星月村村民范中华抱怨。
“每逢打雷下雨,别人是往家里跑,可我们是往屋外跑。为啥?担心山洪暴发,地质滑坡。”村民甘业和说。
“山下的女子不愿嫁进来,山上的姑娘不愿留下来。我心里有块石头落不了地啊——两个儿子还没娶媳妇呢。”岚溪村村民张国轩说。
…………
岚天乡,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地”之称,虽然只有3000多人口,但幅员面积有108平方公里,包括岚溪村、红岸村、星月村、三河村四个行政村。2010年以前,60%的村民都居住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
高处不胜“穷”,岚天乡村民都有一个心愿——下山。
人口下山
2009年初,岚天乡被城口县确定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试点乡,借此机遇,岚天乡吹响了扶贫搬迁的“集结号”。
“对于下山,村民的积极性都很高,可就是迟迟不肯搬。”时任岚天乡党委书记易廷进说。
不肯搬,是村民有两个担心:搬下山要建房,钱从哪里来?远离了土地,靠什么生活?
为打消村民顾虑,岚天乡党委、政府打响了三场攻坚战。
外出考察,解放思想。
2009年3月,岚天乡干部带领各村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考察了成都三圣乡、贵州桐梓县娄山关镇等地。
“看着别人发展得那么好,羡慕得很……”一圈走下来,赵国清目瞪口呆,曾经和村民一样有顾虑的他坐不住了,“回去后马上召开社员大会,进行宣传动员。”
和赵国清一样,其他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也把震撼带回了岚天乡。
科学规划,民主商议。
“从县里拨付的50万元试点资金中,拿出10万元,请县规划局做规划。”易廷进说。
“就这么点资金,你们还拿出这么多来做规划?”有人不解。
“必须保证搬迁的科学性。”易廷进说。
为此,岚天乡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村民意见。
一个月后,岚天乡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规划出炉——建设大洪坝、刺坝、学里坝三个集中安置点,并分三期进行建设。
规划做好了,钱怎么办?
于是,岚天乡党委、政府打响第三场战役——整合资金,统一推进。
“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整合各类扶贫和项目资金,共同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易廷进说,“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
看到乡里的规划和政策,廖文刚算了一笔账后,一拍大腿:“报名搬迁。”
三场攻坚战之后,人口下山势如破竹。
2009年底,一期大洪坝工程启动。2010年9月,100户高山农户搬进新房。
2011年3月,二期刺坝安置区启动。2013年3月,258户高山农户搬进新房。
…………
“我们即将启动三期工程,将最后200多户村民搬到山下,实现集中居住。”现任岚天乡党委书记陈良丰说。
产业上山
人口下山,为山上产业的规模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
“宅基地复垦,闲置荒地、林地由乡里统一规划。”陈良丰说,“通过鼓励大户带小户、专业合作社带农户,培育林地产业上山。”
2009年初,红岸村村民李明军成立了牛头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开始规模经营林药基地。三年来,流转村民土地从1000亩发展到近3000亩,有247户农民加入李明军的合作社。 大洪坝安置区的范中华就是其中一户。
2009年6月,53岁的范中华将自家部分土地流转了出去,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剩余的林地规模种植了板栗和核桃,自己和儿子两个劳力解放了出来。
“做点什么呢?”范中华有点犯愁。
此时,乡政府的干部来支招了。
“根据岚天的气候条件和红叶等资源,我们要打造乡村旅游,培育‘森林人家’,你可以试试!”岚天乡乡长冯勇说。
“闲着也是闲着。”范中华决定一试。
2012年5月1日,他与儿子合开的“森林人家”农家乐开张营业。
此时,正值旅游旺季,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一个夏季赚了不少钱。
截至2013年3月,岚天乡发展中药材、板栗、中蜂等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20家,规模化种植了5000多亩中药材、1万余亩干果,养殖了10万只山地鸡,发展乡村旅游“森林人家”22家,建立了板栗冷藏库等深加工企业,为搬迁村民创业、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
产业上山,带给村民最直接的利益,就是收入的增加。
范中华算了一笔账:以前山上虽有40亩林地,但大部分闲置,一部分只是种了传统的三大坨——苞谷、土豆、红苕,收入只能糊口;将部分土地流转后,加入中药材合作社,每年租金就有3000元,剩余30多亩林地,规模种植了板栗、核桃和魔芋,第一年收入1万元;2012年开办的“森林人家”,收入达到了6万元。“比之前不知好了多少倍。”范中华感慨。
很多搬下山的村民,跟范中华一样,依靠乡里统一规划打造的立体林业产业,荷包渐渐充实起来。
2012年,搬下山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00多元,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多,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41%。
“产业上山是人口下山的一个保证。”冯勇说,“二期刺坝安置区报名搬迁的村民,增加了一倍多。”
幸福“岚天”下
2010年3月24日,张国轩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这天,是他的大儿子娶媳妇的日子。
就在前不久,他们举家搬进了大洪坝安置区一栋12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
“从没奢望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张国轩对现在的生活感慨不已,“公路通到家门口,煮饭用煤气罐,垃圾有人清运,洗澡有热水,购物有超市……”
2003年,两个儿子初中毕业时,张国轩就告诉他们,“呆在山上永远没出路,下山打工挣钱才能讨得到老婆。”
一晃几年过去,老大还是单身,老二找了个河南姑娘,却不敢带回山上的老家。
张国轩想在山下修房子,可是一直找不到好的地块。
2009年,岚天乡开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新村,由政府提供地基并负责外墙涂漆等。
“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张国轩立即报了名,在大洪坝安置区修了新房。
这年春节,老二带着妻子回家过年了,张国轩一家终于过了一个团圆年。
幸福何止张国轩一个。
“以后孙子上学不用走山路了,下雨天也不用提心吊胆了。”范中华乐呵呵地说,“岚天小学就在集中安置区附近,路程只有五分钟。”
“像做梦一样!”入住刺坝安置区的65岁老人腾代碧说,“终于可以像电视里那些老人一样,每天带着孙子在广场散步了。”
“过去发生的一切,让我更珍惜眼前的幸福。”廖文刚将目光移向广场上玩耍的儿子。妻子去世后,他又组建了新家,儿子是他的新希望。
看着山下人的幸福生活,仍在高山居住的王坤树一家羡慕不已。
“想搬,却没有足够的资金。”王坤树很无奈。
“目前,高山上剩下的村民大都是最困难的,我们会在坚持自愿的基础上,尽量帮他们解决资金和后续就业问题。”冯勇说,“这是我们下一步攻坚的重点,我们马上要启动三期学里坝工程。”
“随着集中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多,场镇上的社会管理成了新问题。”陈良丰说,“我们正在申请成立新社区,创新社会管理,‘岚天’下的幸福来之不易,更需要珍惜和维护。”
【心声】
“搬下山后,乡政府帮我们发展了‘森林人家’,第一年就盈利六万元,收回了成本,希望乡政府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更多游客进山。”
——岚天乡大洪坝安置区村民范明波说
“以前在山上种的是苞谷、土豆、红苕等,现在乡里引导种植天麻、党参和独活等中药材,环境变得更好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收益反而更高了。”
——岚天乡刺坝安置区村民方选平说
“以前难谈对象的小伙子,现在也有胆子追求心仪的姑娘了。”
——岚天乡刺坝安置区村民李明奎说
“新村里,超市、医院、活动广场,啥子都有;家里呢,用的是自来水,龙头一开水就来,煮饭用沼气,一按开关火就燃……跟电视里看到的城里小区房一模一样。”
——岚天乡大洪坝安置区村民梁光珍说
“几十年守着老山沟,脑壳都木了。搬下来以后,人也灵光些了,现在的生活肯定是以前不能比的。”
——岚天乡刺坝安置区村民寥从英说
“住进移民新村,算是真正享福了。出门就有学校,一杆烟的功夫不到就到医院,家门口就有消防栓,还有供休闲锻炼的文化广场,山里人的生活一下子就变得跟城里人差不多了。”
——岚天乡大洪坝安置区村民林国强说
“老百姓住在山上时,每年要烧掉大量木材,等人口全部下山后,山上的生态资源将会得到更好地保护,而同时,我们能够更系统地对全乡产业发展作出规划,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岚天乡党委书记陈良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