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就在“岚天”下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jiash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样本调查
  岚天乡“人口下山 产业上山”模式
  ——用人口下山集中安置解决“搬得出”“稳得住”,用产业上山规模经营解决“能发展”“可致富”
  2013年3月20日,城口县岚天乡岚溪村。阳光亲吻着海拔2000多米的群山,放眼望去,满目苍翠。
  群山谷底,海拔1100米处,两条小溪从岚溪村穿流而过,河水清澈见底,俯身望去,满目金黄。
  小溪在村口交汇成一块舌型小洲,小洲上新建的广场聚集了前来休闲的村民,这里被村民戏称为岚天乡的“朝天门码头”。
  广场背后,是一片“联排别墅”式的农民新居,这里是438户岚天乡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村民的新家。
  廖文刚正陪着儿子在广场上玩耍,他的家就在不远处的新居内。
  面对眼前的幸福,廖文刚还有点不敢相信,他点燃一支烟,抬头望向大山——他曾经的家的方向。
  九年前的今天,他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
  高处不胜“穷”
  2004年3月20日早上,廖文刚早早起了床。
  他正在厨房忙碌着,给怀孕七个多月的妻子邓良平做早餐。
  “想要儿子,还是女儿?”里屋,正在起床的妻子问。
  “儿子、女儿都行,我都喜欢!”廖文刚边回答,边幻想着孩子出生后的幸福生活。
  “啊”的一声,打破了廖文刚的幻想。
  听到声音,廖文刚几个箭步跑到里屋。
  只见妻子仰倒在地,全身抽搐。
  廖文刚慌了神,拼命高喊:“来人呐,救命!”
  几分钟后,邻居赶到,抬起邓良平就往山下场镇卫生院赶。
  然而,就在半路上,邓良平停止了呼吸。
  “十几分钟就不行了!”岚溪村党支部书记赵国清回忆说。
  一个小时后,他们赶到医院。
  “孕妇高血压发作,母子双亡!”医生惋惜地说。
  廖文刚虚脱在地,从幸福到悲剧,瞬间转换——1600多米的高山,让他失去了原本幸福的家。
  和廖文刚一样,大部分岚天乡居民,都与高山有着说不清的情结。
  “既爱又恨。爱,是因为它是我们成长生活的地方;恨,是因为它把我们的双脚和思想禁锢在这里。”红岸村党支部书记李凯感慨。
  “儿子上学要走两小时山路,早上,我要点着火把送,晚上,我要点着火把接,恼火得很。”星月村村民范中华抱怨。
  “每逢打雷下雨,别人是往家里跑,可我们是往屋外跑。为啥?担心山洪暴发,地质滑坡。”村民甘业和说。
  “山下的女子不愿嫁进来,山上的姑娘不愿留下来。我心里有块石头落不了地啊——两个儿子还没娶媳妇呢。”岚溪村村民张国轩说。
  …………
  岚天乡,素有“九分山水一分地”之称,虽然只有3000多人口,但幅员面积有108平方公里,包括岚溪村、红岸村、星月村、三河村四个行政村。2010年以前,60%的村民都居住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
  高处不胜“穷”,岚天乡村民都有一个心愿——下山。
  人口下山
  2009年初,岚天乡被城口县确定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试点乡,借此机遇,岚天乡吹响了扶贫搬迁的“集结号”。
  “对于下山,村民的积极性都很高,可就是迟迟不肯搬。”时任岚天乡党委书记易廷进说。
  不肯搬,是村民有两个担心:搬下山要建房,钱从哪里来?远离了土地,靠什么生活?
  为打消村民顾虑,岚天乡党委、政府打响了三场攻坚战。
  外出考察,解放思想。
  2009年3月,岚天乡干部带领各村村干部和村民代表,考察了成都三圣乡、贵州桐梓县娄山关镇等地。
  “看着别人发展得那么好,羡慕得很……”一圈走下来,赵国清目瞪口呆,曾经和村民一样有顾虑的他坐不住了,“回去后马上召开社员大会,进行宣传动员。”
  和赵国清一样,其他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也把震撼带回了岚天乡。
  科学规划,民主商议。
  “从县里拨付的50万元试点资金中,拿出10万元,请县规划局做规划。”易廷进说。
  “就这么点资金,你们还拿出这么多来做规划?”有人不解。
  “必须保证搬迁的科学性。”易廷进说。
  为此,岚天乡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征求村民意见。
  一个月后,岚天乡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规划出炉——建设大洪坝、刺坝、学里坝三个集中安置点,并分三期进行建设。
  规划做好了,钱怎么办?
  于是,岚天乡党委、政府打响第三场战役——整合资金,统一推进。
  “按照‘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的思路,整合各类扶贫和项目资金,共同用于安置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易廷进说,“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五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
  看到乡里的规划和政策,廖文刚算了一笔账后,一拍大腿:“报名搬迁。”
  三场攻坚战之后,人口下山势如破竹。
  2009年底,一期大洪坝工程启动。2010年9月,100户高山农户搬进新房。
  2011年3月,二期刺坝安置区启动。2013年3月,258户高山农户搬进新房。
  …………
  “我们即将启动三期工程,将最后200多户村民搬到山下,实现集中居住。”现任岚天乡党委书记陈良丰说。
  产业上山
  人口下山,为山上产业的规模发展和结构调整提供了可能。
  “宅基地复垦,闲置荒地、林地由乡里统一规划。”陈良丰说,“通过鼓励大户带小户、专业合作社带农户,培育林地产业上山。”
  2009年初,红岸村村民李明军成立了牛头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开始规模经营林药基地。三年来,流转村民土地从1000亩发展到近3000亩,有247户农民加入李明军的合作社。   大洪坝安置区的范中华就是其中一户。
  2009年6月,53岁的范中华将自家部分土地流转了出去,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剩余的林地规模种植了板栗和核桃,自己和儿子两个劳力解放了出来。
  “做点什么呢?”范中华有点犯愁。
  此时,乡政府的干部来支招了。
  “根据岚天的气候条件和红叶等资源,我们要打造乡村旅游,培育‘森林人家’,你可以试试!”岚天乡乡长冯勇说。
  “闲着也是闲着。”范中华决定一试。
  2012年5月1日,他与儿子合开的“森林人家”农家乐开张营业。
  此时,正值旅游旺季,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一个夏季赚了不少钱。
  截至2013年3月,岚天乡发展中药材、板栗、中蜂等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20家,规模化种植了5000多亩中药材、1万余亩干果,养殖了10万只山地鸡,发展乡村旅游“森林人家”22家,建立了板栗冷藏库等深加工企业,为搬迁村民创业、就业提供了很多机会。
  产业上山,带给村民最直接的利益,就是收入的增加。
  范中华算了一笔账:以前山上虽有40亩林地,但大部分闲置,一部分只是种了传统的三大坨——苞谷、土豆、红苕,收入只能糊口;将部分土地流转后,加入中药材合作社,每年租金就有3000元,剩余30多亩林地,规模种植了板栗、核桃和魔芋,第一年收入1万元;2012年开办的“森林人家”,收入达到了6万元。“比之前不知好了多少倍。”范中华感慨。
  很多搬下山的村民,跟范中华一样,依靠乡里统一规划打造的立体林业产业,荷包渐渐充实起来。
  2012年,搬下山的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00多元,比2008年增加了一倍多,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41%。
  “产业上山是人口下山的一个保证。”冯勇说,“二期刺坝安置区报名搬迁的村民,增加了一倍多。”
  幸福“岚天”下
  2010年3月24日,张国轩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这天,是他的大儿子娶媳妇的日子。
  就在前不久,他们举家搬进了大洪坝安置区一栋120多平方米的小洋房。
  “从没奢望能过上这样的生活。”张国轩对现在的生活感慨不已,“公路通到家门口,煮饭用煤气罐,垃圾有人清运,洗澡有热水,购物有超市……”
  2003年,两个儿子初中毕业时,张国轩就告诉他们,“呆在山上永远没出路,下山打工挣钱才能讨得到老婆。”
  一晃几年过去,老大还是单身,老二找了个河南姑娘,却不敢带回山上的老家。
  张国轩想在山下修房子,可是一直找不到好的地块。
  2009年,岚天乡开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新村,由政府提供地基并负责外墙涂漆等。
  “没想到还有这样的好事。”张国轩立即报了名,在大洪坝安置区修了新房。
  这年春节,老二带着妻子回家过年了,张国轩一家终于过了一个团圆年。
  幸福何止张国轩一个。
  “以后孙子上学不用走山路了,下雨天也不用提心吊胆了。”范中华乐呵呵地说,“岚天小学就在集中安置区附近,路程只有五分钟。”
  “像做梦一样!”入住刺坝安置区的65岁老人腾代碧说,“终于可以像电视里那些老人一样,每天带着孙子在广场散步了。”
  “过去发生的一切,让我更珍惜眼前的幸福。”廖文刚将目光移向广场上玩耍的儿子。妻子去世后,他又组建了新家,儿子是他的新希望。
  看着山下人的幸福生活,仍在高山居住的王坤树一家羡慕不已。
  “想搬,却没有足够的资金。”王坤树很无奈。
  “目前,高山上剩下的村民大都是最困难的,我们会在坚持自愿的基础上,尽量帮他们解决资金和后续就业问题。”冯勇说,“这是我们下一步攻坚的重点,我们马上要启动三期学里坝工程。”
  “随着集中居住人口的不断增多,场镇上的社会管理成了新问题。”陈良丰说,“我们正在申请成立新社区,创新社会管理,‘岚天’下的幸福来之不易,更需要珍惜和维护。”
  【心声】
  “搬下山后,乡政府帮我们发展了‘森林人家’,第一年就盈利六万元,收回了成本,希望乡政府进一步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让更多游客进山。”
  ——岚天乡大洪坝安置区村民范明波说
  “以前在山上种的是苞谷、土豆、红苕等,现在乡里引导种植天麻、党参和独活等中药材,环境变得更好了,劳动强度降低了,收益反而更高了。”
  ——岚天乡刺坝安置区村民方选平说
  “以前难谈对象的小伙子,现在也有胆子追求心仪的姑娘了。”
  ——岚天乡刺坝安置区村民李明奎说
  “新村里,超市、医院、活动广场,啥子都有;家里呢,用的是自来水,龙头一开水就来,煮饭用沼气,一按开关火就燃……跟电视里看到的城里小区房一模一样。”
  ——岚天乡大洪坝安置区村民梁光珍说
  “几十年守着老山沟,脑壳都木了。搬下来以后,人也灵光些了,现在的生活肯定是以前不能比的。”
  ——岚天乡刺坝安置区村民寥从英说
  “住进移民新村,算是真正享福了。出门就有学校,一杆烟的功夫不到就到医院,家门口就有消防栓,还有供休闲锻炼的文化广场,山里人的生活一下子就变得跟城里人差不多了。”
  ——岚天乡大洪坝安置区村民林国强说
  “老百姓住在山上时,每年要烧掉大量木材,等人口全部下山后,山上的生态资源将会得到更好地保护,而同时,我们能够更系统地对全乡产业发展作出规划,使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岚天乡党委书记陈良丰说
其他文献
“古佛公路一大怪,不通县内通县外。”这曾是流传于大足区宝顶镇古佛村的一句顺口溜。  这句顺口溜道出了村民对出行不便的抱怨,更道出了他们对交通改善的期盼——过去,由于全村只有一条从宝顶镇到邻区的过境道,各村民小组之间不通公路,造成村民在区内赶场、办事比到临近区县还远。  如今,古佛村实现了村组通硬化路,户户通人行便道,交通之“怪”成为历史。  交通之“怪”破解的背后,正是古佛村探索“党建 ”引领乡村
2019年11月20日,南岸區广阳镇银湖村。  顺着银湖村干净整洁的休闲步道,拾阶而上,440亩水库平如明镜,一幢幢崭新的白墙灰瓦小洋房掩映于青山绿水间,颇有“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  家住弹子石的李喻言和朋友驱车30分钟到此,一下车便被这景色吸引了,“太美了,就像在画里”。  然而李喻言不知道,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破旧的村居。  之所有能有如今的风貌,完全得益于近年来南岸区践行“绿水青山
★生态文明  ——学好用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走深走实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径,切实加大保护生态、保障民生的力度,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  2018年10月31日,巫溪县宁厂镇官山林场。  宁厂镇曾是著名的制盐之地,虽然盐厂已停产20多年,但严重石漠化、盐碱化的土地,成了山体上难以消除的疤痕。  为了治愈这些分布在悬崖峭壁上的疤痕,当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行走于峭壁间,硬是
2017年2月11日,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向重庆市委反馈巡视“回头看”情况,市委常委会第一时间召开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巡视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研究部署市委落实中央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工作。2月18日,市委落实中央第十一巡视组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整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进一步细化整改任务、明确整改措施、落实整改责任。  目前,全市上下正以巡视整改为契机,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这两年,重庆南北大道和210国道渝北茨竹路段,成了祖映力最熟悉的一条路线。  2015年,祖映力工作的重庆顺驰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在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高滩园区投资建设了四川鼎玺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承接重庆顺驰公司所有生产任务。  2018年,四川鼎玺公司建成投产。从那时起,祖映力和同事们便过上了重庆、四川两地跑的生活。  不过,从今年开始,祖映力不再习惯说“两地”,而喜欢称“同城”——成渝地区双城经
深秋的早晨,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文凤村宛如一幅美丽的画。  在这里,有水车、草甸、小木屋、儿童乐园,还有童话般的房车。  小石桥边,几个农家小孩正踩着水车在嬉戏。一位50岁出头的农妇笑嘻嘻地走近他们,招呼娃儿回家吃早饭。  眼前的这一幕,让人很难相信,三五年前既脏又乱的深山穷村文凤村,竟然变成了风景如画的“聚宝盆”。  后坪苗族土家族乡地处武隆区的崇山峻岭深处,是重庆市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 
初夏时节,江西赣州,于都河畔,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碑巍然矗立。  5月20日下午,正在江西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此处,倾听历史的回响,追寻红色的记忆。  当年,中央红军出发时,于都河有600多米宽,水深浪急。为了架设浮桥,于都人民拆下了自家的门板、床板,一位老大爷还把自己的寿材也送到了架桥现场。  听到此事,周恩来同志感慨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  苏区群众无私奉献支援革命,红军
邀请信从大海飞来,要交两首爱情诗,供诗会汇编成册。主办方认为,这对于任何一个诗人来讲,都是小菜一碟。我却被难住了,我说啥诗都有,就是没有爱情诗。写太阳的算不算,不算;写山水的算不算,不算。哦哦,难过。对方一句哈哈,那就更要请你来写一首。我说要得,但是我知道,一个古稀老人,哪里还有力气来写爱情诗嘛。  想想这辈子写诗都半个多世纪了,怎么会找不出一两首爱情诗呢?难道你没有年轻过,没有爱过?当然不是。但
绶溪公园 图/莆田市委宣传部  青青木兰溪,悠悠母亲河。  行走在福建省莆田市的街头巷尾,很难不被这碧水环绕、风景如画的城市景观所打动。  然而,千百年来,这座城市却饱受洪涝之苦,一代代兴业儿女无不“谈溪色变”。  木兰溪流域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干流全长105公里。流域治理前,下游河段防洪能力不足两年一遇,洪水频发;河道千回百转、弯多且急,地基都是淤泥,治理难度罕见。  这片土地,何以发生了如
长江、黄河都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都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通观中华文明发展史,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长江流域人杰地灵,陶冶历代思想精英,涌现无数风流人物。千百年来,长江流域以水为纽带,连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经济社会大系统,今天仍然是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