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不应只是知识的凝聚和知识方法的验证,而应是一个探究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学生探究性学习品质孕育于探究发现的学习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同时突出教学最本质的目的——充分注重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自由地探究自己心中的数学世界中自主建构知识,获得丰富的探究体验,走向富于创新精神的主动学习,促进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的成长。
一、小学数学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彻底摒弃充斥于教师头脑中的偏执的知识本位教学观,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将探究作为核心,让学生在与数学进行智慧的对话中,达到学习与探究的统一,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2.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让学生借助于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发现过程,学习有意义的数学,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获得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在探究动机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世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式,以对应和帮助学习者的学习,如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强烈期待心理动机,吸引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去。
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在一个口袋中装有一红二白三个乒乓球,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球,问:摸三次有几种可能情况?学生一般会回答:有四种可能,即全是白球、两白一红、两红一白、全是红球。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你认为上述哪一种可能性最大?这样,教师适时巧妙地设置问题,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既有利于学生内化新知,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能力的发展。
2.找准探究目标,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设置清晰的、可依据的探究目标,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反复实践建立起较为牢固和清晰的数学模型,真正明白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和价值。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先问学生:“你对年、月、日的知识已经知道了哪些?”然后设定了如下探究问题:“闰年、平年怎么判断,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大月、小月?”这样,找准探究目标,不仅为学生的深入探究指明了方向,而且摆脱了“多余情境、繁琐提问、僵化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展现建构轨迹,关注探究性学习的重点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这种过程不是学科教材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简单“复印”,而是知识的生成和生长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性学习的渐进过程,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在体验、感受和思考中经历、体验数学的发现和形成过程,生发对知识的独特领悟,实现对数学理解过程的意义建构。
如,“梯形面积”一课重点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剪切、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来探讨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结果学生不仅想出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想到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甚至有的学生还想到了把梯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实现了“再创造”。
4.知识体验反思,升华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任何知识的探究,都只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借助这个具体的探究过程,达到举一反三,从而掌握探究方法,以支持其经常性的探究性学习呢?我想,很重要的一条途径是让学生反思探究过程,自我调节和改进学习行为,重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理解,获得更深刻、更独到的数学见解,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在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获取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并提出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说对吗”“是不是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就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问题,将探究引向纵深,促使学生由指向问题的认知转移到指向自身的认知,使学生更好地评价、调节自身的认知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总之,只有激发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动力,让学生自主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使学生自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从而促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谛。
(责编 黄春香)
一、小学数学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改革强调重视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发展需要,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彻底摒弃充斥于教师头脑中的偏执的知识本位教学观,改革课堂教与学的方式,将探究作为核心,让学生在与数学进行智慧的对话中,达到学习与探究的统一,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2.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施“探究性学习”
布鲁纳说过:“探索是数学学习的生命线,没有探索就没有数学的发展。”让学生借助于探究和发现的学习过程,不仅可以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发现过程,学习有意义的数学,而且可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数学问题的欲望,增强数学学习的内驱力,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和形成主动学习的心态,获得意义上的数学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以及问题解决的策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内在探究动机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应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世界。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随着教学情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式,以对应和帮助学习者的学习,如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持学习者探索、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强烈期待心理动机,吸引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数学知识的探究活动中去。
如,在教学“可能性”时,在一个口袋中装有一红二白三个乒乓球,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球,问:摸三次有几种可能情况?学生一般会回答:有四种可能,即全是白球、两白一红、两红一白、全是红球。在此基础上,我继续提问:你认为上述哪一种可能性最大?这样,教师适时巧妙地设置问题,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既有利于学生内化新知,又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促进能力的发展。
2.找准探究目标,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
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设置清晰的、可依据的探究目标,促进学生进行有意义、有价值的探究。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反复实践建立起较为牢固和清晰的数学模型,真正明白数学知识的本质,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效率和价值。
如,在教学“年、月、日”时,先问学生:“你对年、月、日的知识已经知道了哪些?”然后设定了如下探究问题:“闰年、平年怎么判断,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大月、小月?”这样,找准探究目标,不仅为学生的深入探究指明了方向,而且摆脱了“多余情境、繁琐提问、僵化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3.展现建构轨迹,关注探究性学习的重点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知识和能力。因此,这种过程不是学科教材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简单“复印”,而是知识的生成和生长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探究性学习的渐进过程,运用自己的智慧,通过动手操作实践去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在体验、感受和思考中经历、体验数学的发现和形成过程,生发对知识的独特领悟,实现对数学理解过程的意义建构。
如,“梯形面积”一课重点是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因此教学时我让学生自己通过剪切、平移、旋转等操作活动来探讨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结果学生不仅想出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还想到了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了一个长方形,甚至有的学生还想到了把梯形分成了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使学生在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实现了“再创造”。
4.知识体验反思,升华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任何知识的探究,都只是一个具体的过程,如何让学生借助这个具体的探究过程,达到举一反三,从而掌握探究方法,以支持其经常性的探究性学习呢?我想,很重要的一条途径是让学生反思探究过程,自我调节和改进学习行为,重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理解,获得更深刻、更独到的数学见解,提高探究学习的能力。
如,在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后,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自己获取知识的思路和过程,并提出如“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这样说对吗”“是不是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就一定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等问题,将探究引向纵深,促使学生由指向问题的认知转移到指向自身的认知,使学生更好地评价、调节自身的认知活动,从而促进学生探究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总之,只有激发学生数学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动力,让学生自主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使学生自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真正使探究性学习成为学生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从而促进学习的可持续发展,这才是数学教学的真谛。
(责编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