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图阿拉的背影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piecee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赫图阿拉——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地名,如果你从汉语的字面意思上去解释,那么它无疑就是一个“乱码”。是的,因为它根本就不是汉语,而是满语的汉字表达,它的意思是“平顶的小山岗”。这个“平顶的小山岗”位于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现在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现在众多的影视作品一直都把演绎历史作为“重头戏”。从数年前风靡一时的《还珠格格》到2015年数台热播的《甄嬛传》、《芈月传》等等,都是想当然地把历史当成可以随意打扮的小姑娘,并且在其中一厢情愿地兜售自己的个人意图,让历史穿越现实或者是虚无化现实。同时,一些地方和一些人更是喜欢张扬历史,在历史的斑驳上涂满胭脂,把历史人物或者事件当成“买卖”去做,从孙悟空的出生地到曹操的墓穴无不如此。
  对于这些所谓的历史剧,对于这些把历史人物或者事件当成“买卖”去做的“景观”或者“历史名胜”等,我从来都嗤之以鼻。我始终相信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是用来时时反观现世的。
  2
  我知道历史永远是一种进展的状态,但是它也必须要留下自己的背影,这毫无疑问,而绝对不可能像诗人渴望的那样:“天空不曾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我所居住的这座城市是满清王朝的发祥地,按照约定俗成的籍贯标准来看,这里就是我的故乡,我生于斯长于斯,而且我的许多先辈也都出生在这里,又长眠在这里。尽管如此,我仍然不会去不加思考地尽情去讴歌这个“发祥地”,去虚无地放大历史,去买卖历史,把历史当成“服务器”,而是一直在想着怎样透过那些凝重或者虚无的遗迹与传说,试图去还原那些曾经有过的真相,去审视这些真相背后所涵盖的假设与可能,去尽力寻找一种逻辑,去努力把这面“镜子”擦拭得更清晰。也许我的想法是偏颇的,甚至是危险的,但是我还是相信英国历史学家柯林伍德所说的那句话:“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既然“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而我们毕竟不是当事人,所以我们就只能从它的背影里去窥探它的“思想”,于是这种窥探与寻找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主观的印记。
  3
  这个叫赫图阿拉的地方,在修建起那个金碧辉煌的小城之前,并没有名气,更没有传说,甚至也没有“赫图阿拉”这个响亮的名字,尽管这里不是贫瘠的不毛之地,但也绝对不是一个神圣的地方。
  西汉时期,这里还是卫氏朝鲜属国沃沮的故地。汉武帝元封二年,西汉征卫满,次年灭其国,置汉四郡,名为玄菟郡、乐浪郡、临屯郡和真番郡,这里就属于玄菟郡。公元前82年,汉昭帝调整玄菟郡疆界,废真番郡和临屯郡,将其并入玄菟郡管辖范围,同时郡治也设在了现在这个叫做“赫图阿拉”的地方。
  此后经历了数百年的战争与建设,盛唐时期,中原文化与辽东文化得到了空前的交融。进入大明王朝后,1384年,明朝在高尔山下兴建了城市,明成祖朱棣给这个城市谕赐了八个字:“抚绥边疆,顺导夷民”,于是这个城市就起名为“抚顺”,同时这个叫做“赫图阿拉”的地方也就一起被并入了抚顺城。
  无法断定朱棣建立的这个“抚绥边疆,顺导夷民”的城市是不是确实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他的后嗣朱由检(崇祯)却在这里发现了一个问题,而且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国是”——这里竟然有龙脉。
  据说有一天,被内忧外患扰得焦头烂额的崇祯皇帝与钦天监夜观天象,忽然发现在辽东方向有望不断的紫气滚滚而来,就像百条神龙在腾云驾雾。对于号称真龙天子的皇帝来讲,有混龙出世绝对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大逆不道之事,于是他立即派遣一个风水先生到辽东去破除这一百条龙脉。风水先生带领一班人马走东沟,串西岗,一发现有龙脉,就在龙脖子上挖一道大深沟,意思就是割了龙首,或在龙头上修一座小庙,镇住龙气……就这样,他们一连破了九十九道龙脉。但是最后还剩下一条离地三尺的“悬龙”。风水先生琢磨着,既然是悬龙嘛,它不附着在地面上,也就形不成龙脉,也就成不了混龙,不破也罢。于是,他便回京复命去了。
  在中国的王朝史上永远贯穿着一种“皇权天授”的惯例。这象征着权力的“正统性”,也是权力的来源。无论是呼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大胜王”,还是神化刘伯温的朱元璋都是如此。每一个新王朝的创建必须要坚决否定它所推翻的旧王朝,而这同时也就意味着需要暂时割断历史的连续性,而这种连续性的断绝又恰恰否定了新王朝的“正统性”。于是,为了确定自己政权的“正统性”,重新建构历史的合理性,权力者就必须要创造出一个政权合理性的来源,而创造这种“来源”最方便简洁的方式就是——神化与神话。
  现在,朱元璋的后嗣崇祯帝正遇到了一个和自己曾经的老祖宗一样,也准备创造那种政权合理性的“混龙”。
  就在风水先生回京向崇祯帝复命时,从紫气滚滚的辽东方向,从那个叫做长白山的山上走下来一个人,一个身背亲人骨骸的人,中国的历史就从这里开始了演变,一个新政权的“正统性”就从这里开始起源,那个叫做“赫图阿拉”的地方,也就同时具有了一种“神圣”。
  4
  那个从长白山上走下来,身背着亲人骨骸的人叫觉昌安。他背着的骨骸是他父亲的,他的父亲叫福满。
  此刻的觉昌安是仓惶逃命的败将,他沿着长白山走下来,是打算给自己的残存部落找一个适合落脚的地方。这天,他走到苏子河畔的一个名叫烟囱山的地方,见天色已晚,就找到了附近的一家客栈。可是店主人看他背著骨骸,无论如何不让他进门,无奈之下,他只好背着父亲的骨骸离开小店,来到了一个叫龙岗山的山脚下。他突然看见这里有一棵大榆树,树干离地三尺开始分杈,于是他便把装骨骸的匣子放在上面,准备第二天再过来取,然后他就重新回到那家客栈里住了下来。
  从逻辑上讲,这家客栈如果当时没有制止觉昌安入住,或者觉昌安将装骨骸的匣子寄存在了其他的什么地方,或者……那么,也许就没有了后来北京煤山上那棵和现在的“赫图阿拉”同样著名的“歪脖松”。
  但是一个新政权的“正统性”是不讲逻辑的,它遵循的唯一原则就是“创造”,无论如何都要创造出一个符合“正统性”的“逻辑”,即使这个“逻辑”是一个神话或者传说。   第二天早晨,觉昌安又来到那棵大榆树下,准备取走骨骸匣子继续赶路,可是奇迹出现了——骨骸匣子无论如何也拿不下来,而且他越使劲匣子就越往树杈里长。他一着急,就借来一把斧子,想把树杈劈开,可是一斧子下去,大榆树竟然流出了几滴血……他赶紧找来了一位风水先生问其究竟,于是“正统性”的理论就此诞生。
  风水先生来到这里,他看了看大榆树,又看了看周围的山形地势说:“这儿是块风水宝地,前有烟囱山相照,后有龙岗山相依,龙岗山有十二个山包,说明你家里将有十二代皇帝可做,天意不可违,你就把尸骨葬在这里吧。”原来,这棵大榆树正是崇祯帝派来的那位风水先生所忽视的那条“悬龙”。
  在“正统性”理论的指导下,觉昌安就在“悬龙”上葬好了父亲福满的骨骸匣子,然后就回到长白山,把残存部落迁到了离龙岗山不远的赫图阿拉住了下来。再然后,从觉昌安的孙子开始,就果真有了大清王朝的十二代真龙天子……
  5
  很多年前,我在河南卫辉的汲县,也曾经听过同样的“正统性”理论传说。
  据说在当时的卫辉府城中,有一个名气最大的算命先生,他就是瞎子二神仙许长义,此公无人知其年岁,曾云游四方,号称东到蓬莱,南至虎门,北到漠河,西抵玉门,天下名山大川,无处不到。
  当年袁世凯被觉昌安的后嗣摄政王载沣罢官之后,暂住卫辉城。他找许长义算命,当微服而至的他报上八字,许长义掐指一算,立刻神色大变,又反复推算了几遍后,口中还“啧,啧”连声,再以“四柱法”掐算确定无疑之后,突然起身说道:“瞎子不敢自称二神仙,外间所传,尽是虚名。不过,在下有几句当紧的话,要告知先生,敬请入内室就坐。”然后,同样是“正统性”的理论就此诞生。袁世凯真的在辛亥年后东山再起,后来做了大总统,最后还做了“皇帝”。不同的只是袁皇帝的“正统性”理论花费了一千块银元,结果只坐了九九八十一天的“龙椅”。
  也许没人知道溥仪或者摄政王载沣晓不晓得袁世凯“创造”出的“正统性”,但是摄政王载沣肯定是像崇祯帝那样派出风水先生去“斩断”袁皇帝的“龙脉”,也许是他们明白龙岗山只有十二个山包吧?
  然而,所有的无谓调侃或者有意赞美,其实都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那天傍晚,我站在汲县的望京楼上,在余晖里,我忽然就想到了我的故乡,想到了那个“平顶的小山岗”——赫图阿拉。
  也许美丽的神话与传说是被人津津乐道的,但是一旦触及这些美丽的背后,便是一种沉重与忧伤,即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其中的疼痛也是自知的。
  望京楼的建造者是明朝的潞王朱翊鏐,他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同胞弟弟。据说朱翊鏐有着帝王一般,或者说在某些地方已经超过帝王的恣肆和骄奢,他死后的陵墓建筑规格就远远超出了明皇陵的规制。这座望京楼就是当时潞王府内的诸多楼阁之一,曾几何时,朱翊鏐带妻妾美眷,夏夜里,四门大开,凉风徐来,轻歌曼舞,好不快意;冬日,四门关闭,丽影绰绰,花天酒地,让这个楼台变成了帝王自家的人间仙境。
  同样,透过这座人间仙境,我看到了它的背后。
  当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朱翊鏐为了尽享富贵安乐,不顾老百姓的生死,接连修建众多楼阁,仅修建这个望京楼就耗费三年的时间,整个卫辉府八个辖县的民工死伤无数,有民谣云:“望京楼,鬼见愁。活着来,抬着走。一人喜,万人忧。恨歪王,不如狗”……我想,五十多年后他的侄孙亡朝亡国,仓惶自缢,绝对与“悬龙”没有任何关系。一切坍塌的东西都存在着自身的发展逻辑,而这种逻辑并不是虚无的神话与传说所能诠释的,那种无边的虚无与夸大都是一种浅薄或者是“顾左右而言他”,为了兜售自己的狗皮膏药而已。
  于是我又想,那个“平顶的小山岗”上金碧辉煌的赫图阿拉的修建,又有着怎样的民谣呢?
  6
  不管神话与传说有着怎样的记载,真正的赫图阿拉,它的前生与后世总是与它所推翻的那个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公元1370年,也就是明洪武三年,一个女真族男孩在现在的黑龙江省依兰县降生了,他的曾经做过元代“豆漫(佥事)”(即女真各部的上层贵族)的父亲挥厚给他起的中文名为爱新觉罗·孟特穆,别名为猛哥帖木儿。
  关于爱新觉罗这个姓氏,当然也必须是要有着神奇的传说,而且这种传说还是稗官野史,杂说纷纭的。但是最后据《清太祖实录》记载,清朝皇帝都认为自己姓爱新觉罗,这关乎到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有三个仙女曾在长白山天池中沐浴,忽然有一只神鹊衔来一枚果子,落在三仙女佛库伦的衣服上,佛库伦爱不释手,便把果子吞进腹中,从而就有了身孕,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相貌奇异,而且刚出生就能说话,于是佛库伦告诉他,他姓爱新觉罗,名叫布库里雍顺,这个布库里雍顺也就是清朝皇帝的始祖。
  不管这个仙女孕育的男孩是神话还是传说,到了明永乐四年,37岁的猛哥帖木儿成为了大明政府的官员,任职建州卫都指挥使,这应该是真实的。虽然都指挥使只是一名低级官员,但是明成祖朱棣绝对不会想到这个被他欣赏的、“特别聪明能干,颇有远见卓识”的、而且是后来亲自被他“遣使招谕”的低级官员,竟会成为大明王朝的掘墓人——大清肇祖原皇帝。
  当然,明成祖朱棣是不会想到的,因为历史是行进的,只有现实,没有假设。而且,猛哥帖木兒自己也不会想到,就如同陈胜王当初一样,如果没有大泽乡的那场大雨,历史行进的路径就是另外一种走向。但是,真的又只是因为那场大雨吗?嬴政说不出正确的答案,朱棣也同样说不出正确的答案。
  客观地说,猛哥帖木儿是大明王朝的一个英雄。如果没有后来的翻天覆地,也许他就是大明王朝“凌烟阁”上的人物。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7
  1433年,做为明朝将领的猛哥帖木儿,在平息辽东战乱中,牺牲了弟弟和长子的生命后,他自己也英勇地为大明王朝捐躯了,年仅64岁。
  猛哥帖木儿逝去了,他的次子董山接替了他的事业,他所不知的是,董山所建立的事业最后拆毁了他所捐躯的王朝。   1442年,董山率部进入了辽东苏克素浒河(今苏子河)一带,驻防建州卫,从此这里便开启了大清的“圣地”之名,当然此刻还没有那个真正的“赫图阿拉城”。
  此刻,在董山的管辖下,建州卫在抚顺专设马市,依托明朝的经济扶助,这里很快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于是董山便有了事业发展的资本。
  但是,相对于整个大明王朝来说,他的资本实在是太少了,所以他在这场“政治博弈”中,必定输得很惨,以至于在堂堂的大明王朝政府招待所(广宁驿馆)稀里糊涂地被杀害。
  董山逝去了,他的长子拖罗接替了他的事业,但是他所不知的是,拖罗所建立的事业不是继续拆毁杀害他的王朝,而是继续受到这个王朝的“册封”。正德元年(1506年)拖罗去世,其子脱原保袭父职,同年,董山之三子锡宝齐篇古也得皇帝“特许”,“袭升”为指挥佥事。
  如果历史的进程就这样发展下去,“赫图阿拉城”就会是一个距离马市不远的小镇,与千千万万同样的小镇一样,没有任何的历史意义。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同样王朝也没有千秋万代。
  1522年,建州又迎来了新的主人,他就是锡宝齐篇古的儿子福满。福满率领家族正式迁居到了赫图阿拉,开始了这个家族新的创业生活,从此也就有了真正的“赫图阿拉城”,有了这个小镇与千千万万的小镇不同的历史意义。
  8
  1526年,明世宗嘉靖五年,福满的第四子觉昌安出生了。也是在这一年,另外一个大明王朝的将领也出生在辽东的铁岭,他叫李成梁。于是,“赫图阿拉城”与大明王朝的前生后世就从他们两个人开始,又纠缠在了一起。
  无论传说如何的神奇,但是传说永远只是传说。新政权“正统性”的构建,通常都有着一个奇怪的逻辑,那就是——它不是由因推果,而是由果成因。更重要的是,这种“由果成因”一旦被新政权以文字的形式固定下来,它就会被演化成一种“真实”。
  1779年(乾隆43年),乾隆帝第三次东巡祭祖时,将那棵觉昌安放福满骨骸的榆树封为神树,并写下了一篇《神树赋》。从此,这个“正统性”的传说就成为了历史的“真实”,也从此大明的灭亡就有了“合理的解释”,一切阴谋诡计与刀光剑影都融进了“寓教于乐”之中。
  “比起大自然来,历史对人类的感情更严酷,更残暴。大自然要求人们仅仅满足于天赋的本能,而历史却要强制人的理智。”今年五月,我又一次来到永陵,面对永陵西配殿内乾隆御笔的《神树赋》石碑,我忽然就想起了高尔基曾经说过的这句话。
  据说在1863年,这棵枝繁叶茂的大“神树”在一阵狂风中被连根拔掉,而且巨大的树枝压坏了启运殿的屋顶。情况汇报到北京紫禁城后,同治皇帝惶恐不安,他立即命令两位大臣赶往东北,准备用木墩子撑住神树。然而,所有的努力全都无济于事,神树的“天根”最终还是抵挡不住“天意”,连根烂掉了。
  所幸的是,若干年之后,在神树的旁边又长出了一棵小榆树,这棵小榆树被官方命名为“配榆”。但“配榆”终究不是“原榆”,不知道是它先枯萎的,还是溥仪先被逐出紫禁城的,反正这一切都不复存在了。
  现在,在永陵启运殿的后山坡上又亭亭玉立着一棵榆树,它的名字叫“瑞榆”,不管当时栽下这棵榆树的初衷是什么,我想它绝不应该是“神树”,而应是一棵与人类共享太平幸福的象征树,它也不应该仅仅属于赫图阿拉,而应属于整个人类。
  9
  可以说觉昌安还是一个比较安顺的大明官员,但是它的亲家王杲却不安分。当然,在一个摇摇欲坠的腐败王朝统治下,产生不安分的人物十分正常,而且觉昌安的相对“安分”是不是卧薪尝胆,也只有天知道。
  但是,王杲不安分的资本不足,于是在一场阴谋中,稀里糊涂的被朝廷谋取了性命。觉昌安的女婿、王杲的儿子阿台,继续进犯广宁、开原以及辽河一带,但是他却生不逢时,遇到了对手李成梁。
  1583年(万历11年),李成梁亲临督战,明军连攻古勒城两昼夜,但是阿台部仍然坚守,这时负责带路的建州宿敌尼堪外兰亲自跑到阵前,对着城门楼呼叫:“太师有令,杀死城主归降的,任命他做本城城主。”俗话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城楼上的一个兵卒听到这样的奖赏,一刀就刺死了城主阿台,并大声宣布:“我是城主了,开门投降!”
  可以说,一个堡垒如果轻易被攻破,那么最簡洁的方法就是从它的内部入手,古勒城如此,紫禁城也是如此,只不过崇祯此刻还没有出生。
  古勒城的城门被打开了,然而李成梁并没有遵守诺言,而是大开杀戒,两千多名无辜军民被屠,到城中去劝降阿台并营救外孙女的觉昌安,和在城里寻找父亲的塔克世(后追尊为显祖宣皇帝)也都葬身其中。
  也许王朝的历史永远都是简单的重复,没有哪一个王朝可以先进于另外一个王朝。在后来的南明弘光元年,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也就只是在血腥上的又一次更为血腥的涂抹而已。更为讽刺的是,当时下令屠城的指挥官竟然是明军的降清将领李成栋。
  十几年前,我在扬州的北郊,望着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大明寺,望着乾隆皇帝曾经亲笔题书的这个“敕题法净寺”,不禁就想起了我的家乡,想起了同样名扬四海的“赫图阿拉城”,在落日的余晖中,我默默地背诵出了张养浩的那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0
  在古勒城中默默无闻死去的塔克世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是他却留下了一个后来做出惊天动地壮举的儿子,于是他便顺理成章地被追尊为了显祖宣皇帝。
  1559年(明嘉靖38年)2月21日,在赫图阿拉城里,塔克世的长子出生了,他就是后来的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清王朝的开创者。
  我曾在赫图阿拉的塔克世故居里,久久地凝视着那里的布置。看着那里的磨盘、板柜、小悠车,我的脑海中无论如何也不能将它们与努尔哈赤率军征战、逐鹿中原的威猛重叠;也不能将喝着酸汤子,吃着黏火烧的汉子与“手麾黄钺振军锋”的皇帝重叠;更无法将剪着“嬷嬷人儿”窗纸的满族姑娘与垂帘听政的皇太后重叠……   应该说努尔哈赤是受到过中原文化熏陶的新一代赫图阿拉人,他熟读《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等书籍,而且更重要的是,据说他曾经还是李成梁的养子和侍从。
  历史永远在和人们开着这种让人瞠目结舌的玩笑,或者说形成历史的政治就是这样让人不可思议,而又令人无法拒绝。
  万历11年,塔克世死于古勒城时,二十五岁的努尔哈赤和弟弟舒尔哈齐也被俘虏,据《清史稿》载:“太祖及弟舒尔哈齐没于兵间,成梁妻奇其貌,阴纵之归。”但是《明史纪事本末》则说,塔克世虽属王杲一系,但已归附李成梁,因充当这次行动的前驱而战死。所以李成梁将塔克世所遗土地人马派给了努尔哈赤,并给都督敕书,令袭都督指挥衔……胡适说:“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所以无论是《清史稿》还是《明史纪事本末》都不可能真实得如同录像。
  但是无论是《清史稿》还是《明史纪事本末》,都没有传说来得神奇与“正统”,没有传说更能体现王朝开创者的“合理性”。
  据说女皇武则天就有命令冬日里百花盛开的神威,作为王朝开创者的老罕王(在我们这里都称努尔哈赤为老罕王),就更要有镇天的神威。
  现在的抚顺市清原县大苏河乡的龙岗山下,有一个小山沟,沟口处有一个小村子叫御花园。在老罕王没兴兵之前,这里就是一片荒山野岭,后来老罕王觉得这个地方养马不错,就一下子拨来骏马一千多匹,还派来四个牛录和一个姓麻的统领在这里饲养战马,于是这里就成御马圈了。
  这个麻统领有一个种花的爱好,他就在房前屋后都种上了各种鲜花,从初春到深秋,这里是五颜六色,花开不败,结果这里就在养马的同时,又变成了一个大花园。
  第二年盛夏的一天,老罕王来视察,他看到房前屋后有不少士兵都拿着盆罐来来往往地去河里打水浇花,便在宴席上问麻统领说:“这些花草还用天天浇水吗?”麻统领说:“天天浇水倒是不必,只因近来旱情较重,已半月有余滴雨未下,不只是这些花草,就这菜园子也要隔三差五的浇一浇呢!”老罕王又问:“如果老天降雨解旱,须怎么个下法好呢?”麻统领说:“只须七天一场雨就足够了。”带着八九分醉意的老罕王听他这样说,便信口说道:“那好吧!我就叫老天每隔七天给你这里下一场浇花雨!”
  老罕王这随便一说可了不得,打这儿开始还真是一到夏季,每隔七天就会下一场不大不小的浇花雨,即使别的地方都不下,这沟里也是照样下,这个地方的花开得就格外茂盛鲜艳。后来,人们觉得御马圈这个名字不好听,再说马圈也迁走了,就重新给这个地方起了御花园这个漂亮的名字。
  从此可以看出,老罕王一定比他的祖父更神奇,他的祖父觉昌安只是创造了一棵神树,而他却创造了镇天的神威。不知道那时在紫禁城的崇祯是不是也听到过这个传说,更不知道后来的溥仪怎样理解这个传说,只知道这个小村子现在确实就叫御花园。
  11
  公元 1573年是明万历元年,这一年的9月4日朱翊钧登基,年号万历。
  尽管万历年间在中国的历史上,被一些学者称为“万历中兴”,有了“一条鞭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有了李时珍撰写的《本草纲目》和杨继洲撰写的《针灸大成》,有了传教士利玛窦绘制的第一张中文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和西洋油画作品,有了朱载堉出版的《律吕精义》,也有了著名的定陵……但是这些并没有抵挡住这个王朝走向末路的进程。
  1603年(明万历31年),努尔哈赤在他居住的原址上,开始重新修建城堡,真正的赫图阿拉城便诞生了,大明王朝开始走向穷途末路。
  站在赫图阿拉城里,看着金銮衙门,尽管我知道这些凝固的石头不会有智慧的思维,但我还是忍不住在脑海里浮出一幕幕片段……我的思绪里无法将它们与平毁大沽炮台、孤儿寡母仓皇西逃的景象重叠;也无法将巧用疑兵、驱骑驰突、诱敌深入、据险设伏的太祖与优柔寡断、束手无策、迷于酒色、荒废朝政的“四无君”咸丰重叠;更无法将“秋风策马一凭阅”的十万金戈铁马与先逃张园、后潜旅顺,最后做了“儿皇帝”的“康德”重叠……但是这些无法重叠的景象却告诉我,即使历史是一个小姑娘,她的背影仍然是真实的。
  就在建起赫图阿拉这座小城的同年,一台庞大的机械钟表出现在了北京城的街头。然而,在一个习惯了用暮鼓晨钟计时的王朝,却认为那是一个“怪物”,“北京时间”与世界无关。但是,有關或者无关都只是统治者的一厢情愿,世界大势仍然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突变着。
  也许是因为地缘的关系,尽管此刻的明王朝大厦还没有遭受到外辱,不过它的内部已经动摇了。
  还是在建起赫图阿拉这座小城的这一年,远离大明帝国万里之外的法国波旁王朝也诞生了一位小王子,他就是后来的路易十三。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路易十三和明神宗朱翊钧一样,也是十岁即位;也和大学士张居正辅助神宗处理政事一样,他也是由红衣主教黎塞留辅佐;同样一样的是,路易十三执政期间结束了长达三个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霸权,法国波旁王朝成为了新的欧洲霸主;而朱翊钧执政期间则发动了“万历三大征”,巩固了汉家疆土,使江南一带的商品经济高度发达,并且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国家的经济总量竟然达到了中国古代的巅峰。
  然而,无论是路易十三还是明神宗朱翊钧,尽管他们都信心满满,自以为老子已经天下第一了,而事实上,他们的专制统治已经走向了穷途末路。到了他的儿子路易十四执政后期,法国的国库已经空虚得濒临破产了,以致于二百年后,曾经的欧洲霸主居然沦为了手下败将德意志帝国的奴隶。而这时的大明帝国同样也处于风雨飘摇中。
  事实上,从1583年,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起兵攻打他的宿敌尼堪外兰开始,大明的丧钟就敲响了。
  12
  尽管历史上曾有过“万历中兴”之说,但是也曾有“明实亡于万历”之说,不管哪一种说法更客观,有一个事实是不能否定的,那就是万历朝的边事在一段时期内很是平静。当然,这种平静的根本就来自于张居正辅政打下的经济基础,同时更依赖于镇守边关的两大名将:东南戚继光,东北李成梁。   在整个王朝都是贪官污吏,整个江山边备废驰的时代,这个东北大帅李成梁却纵横北方边塞四十余年,前后镇守辽东近三十年,屡破强豪,力压各方北方游牧部落,立头功一万五千次,拓疆土近千里,竟然让后来的清人也不得不承认“然边帅武功之盛,(明)两百年来所未有”。 然而,在1591年,李成梁为言官所劾,被朝廷罢免了在辽东的职务,此后明朝边防便暮气难振,十年之间竟然更易了八位主帅,使辽东的邊防一步步废弛,这样就为努尔哈赤的崛起提供了必要的客观条件。
  尽管有学者认为王朝的更迭代表着社会的进步,但是这种历史观似乎总有些一厢情愿的意味。不可否认的是,前王朝的倾覆必定有着自己无法根治的腐朽与没落,而新王朝的胜利也绝不意味着这种腐朽与没落不再重现。所以杜牧才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13
  1615年,这个让努尔哈赤有着“既生瑜何生亮”之慨叹的东北大帅,终于在北京的仰山之北入土为安了。不知道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李成梁的死去正是大清王朝十二代真龙天子正式登台的开始。
  1615年7月,早已憋足力量的努尔哈赤乘叶赫老女(叶赫那拉·布喜娅玛拉)与蒙古成婚之机,发兵三千,屯驻南关旧地,准备一举荡平叶赫部落,但是没想到“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大明还有着巨大的平息能力,于是他只好暂时息兵。
  但是战术上的撤退绝不意味着失败,更况且此刻的老罕王随着势力的逐渐扩大,名号已经逐步从“聪睿贝勒”发展到了“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又称“建州等处地方国王”、再后来就是喀尔喀蒙古上尊号“昆都伦汗”……但是此刻的大明朝廷上下却仍然是能贪污的继续贪污,能腐败的接着腐败,而且欺上瞒下,谎话连篇,镇守蓟辽的总督在向朝廷的奏称里,仍然汇报说努尔哈赤对朝廷是“唯命是从”。
  其实,老罕王并不应该感谢赫图阿拉的那棵“神树”,他更应该庆幸的是大明王朝上上下下的昏庸、腐败。当然,智慧英武的老罕王也许就是这样想的,只是他没有明确告诉我们而已。
  在蓟辽总督向朝廷汇报说努尔哈赤是“唯命是从”的背景下,时间很快就进入了1616年。这一年的努尔哈赤已经攻占了大部分女真部落,于是他正式在赫图阿拉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并立国号“大金”(史称后金),成为了后金大汗,年号天命。
  1618年(万历46年),也就是李成梁死后的第三年,在浓浓的年味中,“覆育列国英明汗”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城的“金銮殿”对诸贝勒正式宣布:“吾意已决,今岁必征大明国!”随后于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檄文告天,正式对大明王朝宣战。
  望着粉刷一新的赫图阿拉城,外形呈八角,重檐攒尖的汗宫大衙门时,我不禁想起了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安禄山攻入潼关,唐玄宗逃亡四川,流着眼泪啃高粱饽饽的情形。
  客观地说,努尔哈赤的先期准备工作并不比安禄山更完善,他的军事力量也绝对不如安禄山那样强大,但是安禄山失败了,而努尔哈赤却成功了,也许在赫图阿拉留给历史的背影里,人们会找到其中的答案吧?
  14
  “告天”誓师结束后,老罕王便趁热打铁,率步骑两万向明朝发起了进攻,占领了抚顺城以东诸堡。然后又袭占抚顺、清河,并且准备进攻沈阳、辽阳,但终因力量不足,翼侧又受到叶赫部的威胁,同时探知明王朝已决定增援辽东,于是便又一次主动撤退。
  这时的明神宗才恍然大悟,感到事态严重,立即派兵部左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并决定出兵辽东,大举进攻后金。但是他忘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一个行将就木的政权,还会有为之卖命的炮灰吗?大军虽然勉强到达了沈阳地区,但因为粮饷未备,将帅又争权夺利,互相掣肘,士卒们大都逃亡了。
  于是,努尔哈赤的铁骑便横扫辽东,在萨尔浒(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附近)一带,只用了五天的时间,就连破明军的三路进攻,歼灭对方近五万人,史称“萨尔浒大捷”。
  之后,努尔哈赤又智取开原和铁岭,一举攻克叶赫部东西二城,杀叶赫部首领金台石、布扬古,彻底消灭了叶赫部。
  1621年,努尔哈赤迁都辽阳,兴建东京城。
  1625年3月,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修建盛京都城。
  1626年1月,努尔哈赤发起了宁远之战,在这里,他又一次遇到了一个和李成梁一样的劲敌,他就是袁崇焕。历史永远和后世的人们开着玩笑,袁崇焕和努尔哈赤这对冤家的结局都是仰天长叹,一个是悲愤不已,一个是遗憾终生。
  1626年7月中旬,南征北战的努尔哈赤不幸身患毒疽。8月初,病势转危,在乘船顺太子河返回沈阳的途中,于11日病死于叆福陵隆恩门鸡堡(今沈阳市于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这个后来被大清王朝尊为“太祖”的奠基人,竟然没能越过山海关一步……
  乾隆帝后来这样称赞他的祖先:“尔时草创开基。筚路蓝缕。地之里未盈数千。兵之众弗满数万。惟是父子君臣。同心合力。师直为壮。荷天之龙。用能破明二十万之众。每观实录。未尝不流涕动心。思我祖之勤劳。而念当时诸臣之宣力也”,并且做诗曰:“铁背山头歼杜松,手麾黄钺振军锋;于今四海无争战,留得艰难缔造踪。”
  落日下,我伫立在赫图阿拉城堡的最高处,望着天边如血的晚霞,不禁想起了两句诗词,一句是顺治帝的“兆基帝业钦龙兴”,另一句是李后主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面对琉璃瓦顶,面对五彩琉璃蟠龙,我的遐思便被一并牵扯进了“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之中。
  15
  努尔哈赤是遗憾的,但他也是幸运的。在袁崇焕仰天长叹后,后金的政权便一路崛起,冲关越隘,直到杀入了北京城。
  1629年,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后金军队第一次入塞,震动了紫禁城。更为关键的是,此刻大明王朝已经开始腹背受敌了。
  1635年,大明王朝的又一个掘墓人李自成率部攻下了南直隶凤阳,掘开了明皇室的祖坟,焚毁了太祖朱元璋的“圣地”——皇觉寺。一年后,后金建国改清,并且第三次入塞,李自成也被起义军推为“闯王”,继续征战于四川、甘肃、陕西一带。   无法断定大明王朝究竟是毁于“闯王”,还是亡于大清,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荒淫无道的大明王朝即使凌迟了袁崇焕,也仍然逃脱不了大厦将倾的命运。
  当然,历史的意义在于提出正确的问题,而不是给出正确的答案。
  1643年正月,李自成在襄阳称王,号“新顺王”。
  1644年1月,李自成又在西安称帝,并尊他家乡的传奇人物李继迁为太祖,建国号“大顺”。
  1644年4月25日,李自成歷经百战之后,终于在大明太监王德化的引导下,从德胜门入城,经承天门进入了紫禁城内殿。而此时的崇祯帝则带着太监王承恩逃上了煤山……
  但是在北京称帝的李自成并没有坐稳这个龙椅,因为他也同样犯下了“自作孽,不可活”的错误。1644年10月30日,经过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两代人的精心谋划和铁马金戈后,年仅六岁的顺治皇帝终于在紫禁城的武英殿正式坐上了龙椅。
  尽管在后来人编纂的《清史稿》中有着这样的描述:顺治之初,睿王摄政。勤政爱民,孜孜求治,登水火之民于衽席……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听到过英国玄学派诗人约翰·堂恩早在1623年就已经写出的那句箴言:“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努尔哈赤和他的子孙们在敲响大明丧钟的那一刻,也就同时为他们自己的帝国敲响了丧钟。尽管他们也许和秦始皇一样,梦想着铁马金戈能够永葆江山万代,但是历史留给这个末代王朝的结语却是丧权辱国,腐朽没落。在“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的风起云涌中,在武昌城头的一声枪响后,正可谓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也许现实是残酷的,它无视人类情感是否会接受,它只是客观地存在于那里,无论你是爱它还是恨它。
  我不是历史学家,我也不敢去评价一个杰出人物的是非功过,但是在赫图阿拉的背影里,我看见了两个不同的努尔哈赤——一个是横刀立马、推动历史发展进程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和民族英雄;一个是他的马队所到之处,没有先进生产力,没有国民生产指数,没有经济贸易,只有尸横遍野、残屋破瓦,农田变成荒地,平民成为奴隶的一代枭雄。
  也许正如英国历史哲学家柯林武德所表达的那样:“圣奥古斯丁从一个早期基督徒的观点来看待罗马的历史;提累蒙特是从一个十七世纪的法国人的观点来看;吉本从一个十八世纪英国人的观点来看;而蒙森则从一个十九世纪德国人的观点来看。问哪一种观点是正确的,那是没有意义的。每种观点对于采用它的人来说,都只是唯一的一种可能”。
  赫图阿拉的背影是存在的,但它也是对于各自的人来说,有着各自的存在。
  16
  不过努尔哈赤还是幸运的,尽管后来有着万幸中的不幸。
  1616年(明万历44年),也就是至今整整四百年前的农历正月初一,五十八岁的努尔哈赤在身经百战、纵横捭阖后,也终于得到了他梦想的宝座。这一天,他就是在赫图阿拉这个小城里“黄衣称朕”,建立了大金政权,史称后金。他的儿子皇太极在1634年(后金天聪八年),又下诏将这里尊称为“天眷兴京”。
  历史永远后滞,没人知道1616年的农历正月初一那一天,对于中国来说是应该庆幸还是应该悲哀。不过现在可以肯定的是,从这一天开始,这个叫做赫图阿拉的“小山岗”却记入了中国的历史,以至于我们今天可以从这里寻觅到大清帝国的模糊背影。
  英国著名的史学家卡尔曾经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命题:历史就是与现实不断的“对话”。从这个命题出发,我想如果今天与赫图阿拉或者是勒马沉思的努尔哈赤去“对话”,一定会有各自的收获,而绝对不是仅仅让这里成为拉客赚钱的“招牌”,或者仅仅是某种虚无的“自恋”。然而,历史只有残酷的“繁华转瞬即逝,都作昙花一现,往事渺渺随风已成烟。”
  17
  毫无疑问,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多尔衮都是彪悍的,能够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历史的进程绝对不会因为有了某一个成功的起点就会永远延续,那种开始的彪悍与强大很可能会化为最终的狼狈不堪。
  英国历史哲学家沃尔什认为,在历史学中没有普遍的、大家一致接受的历史评价,只有能为某一群体认可和接受的历史评价。那么,我望着赫图阿拉的背影所感受到的一切,并不是一种评价,而仅仅是一种触景生情的感悟而已。
  几年前,我在西安北侧的龙首原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也就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有北京紫禁城四倍多大、被誉为千宫之宫的大唐帝国宫殿群驻足时,曾经就想起过这样的几句歌词:“亭台宫阙,都成残垣。繁华落尽,王侯长眠。昨日辉煌,今在何方。我思我想,亦歌亦狂……”
  1616年的农历正月初一,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登基称汗时,在这里以“七大恨”焚香告天,誓师伐明时,在这里运筹帷幄发号施令指挥萨尔浒大战时……他与后金的命运都像公元690年10月16日登基的武周皇帝那样,是处在上行的时候,一切希冀都显得来之太迟;而在这些越过了生命最高的坳口开始下滑时,一切贪婪和向往就又都显得远远不够。于是,从汗宫大衙门的金銮殿到《宣统帝退位诏书》,大清帝国就这样在历史的进程中,一个倏忽接着一个趔趄地走到了尽头……
  尽管“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但是赫图阿拉的历史背影并不孤单,与它南北遥对的就是北京城的制高点——煤山……没人知道那时站在歪脖树下的朱由检最后想了些什么,难道就只有“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之误朕也……”就没有想到“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
  当然也没人知道那时踌躇满志的睿亲王多尔衮想了些什么,也许在“春风得意马蹄疾”中只是想着“以建万年不拔之业”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没有想曾经反复跌宕的历史;没有想“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更没有去想“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而后又落得个被毁墓掘尸的下场……只迷信于阴谋与枪矛的他,绝对不会知道有过这样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18
  诗人聂鲁达曾说: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四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新站在赫图阿拉这个“小山岗”上,已经看不到铁马金戈,风中也没有了当年的血腥。但是,在它背影的底色上,却隐隐约约地叠加着明将杜松在萨尔浒从马背上坠落的画面,这是不是预示着大明王朝的摇摇欲坠呢?
  多年前,我曾经也像现在站在赫图阿拉这个“小山岗”上一样,站在北京城中轴线上的制高点景山公园高处,俯视着金碧辉煌的古老紫禁城。也是在这样思索着这座城楼留给我的背影:假如当年的杜黑子(杜松)不是刚愎自用、有勇无谋,萨尔浒大战也没有兵败如山倒,或者是明军取得了大捷,那么眼前这座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就能永世姓朱吗?
  可惜历史只有背影,没有答案。
  〔特约责任编辑 王雪茜〕
其他文献
曹乃谦和李锐都是原生态乡土写作的代表。《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厚土》两书描写的地域和内容相近。本文将以《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厚土》为例比较曹乃谦与李锐的原生态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中世纪是古代文明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段黑暗的时期,在这一期间文明“衰落”了,但是中世纪抄本绘画顺应时代发展在这一时期兴盛起来.本文简要分析中世纪时期抄本绘画艺术的特
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自1987年首次用于临床以来,其操作技术逐渐成熟,目前已成为根治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安全、有效方法。本文报告我们用RFCA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结果,其目的旨在
优秀的文学艺术,是先进文化中极富色彩的一部分.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神圣职责的电台文学节目,在编辑策划上,涉及到媒体的意识形态性、新闻背景、地方特征、社会美育以及娱情大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在我看来,每一段时间的结束,每一幅作品的完成——都是从人的精神内核剥离出来的外壳,它不必完美,也可能充满错误,但它应该是生命中一种真实的感受,它是生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
期刊
苏童原名童中贵,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在作品中创造了一个奇异的类似莫言“高密东北乡”的“香椿树街”,这条街道的原型就是苏童小时候生活过的苏州城北小街,苏童曾在他的小说
甲状腺癌是颈部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 ,但早期峡部甲状腺癌并不多见。近 7年来 ,重庆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对 1 0例早期峡部甲状腺癌施行简易的根治术 ,短期效果满意 ,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