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LEAOD),是临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危及生命。因常伴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目前,介入技术是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介入治疗具有方便、直观、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治疗等优点,既能明确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又能同时进行治疗,有效解除患者痛苦,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我科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行介入治疗动脉硬化闭塞性下肢缺血患者3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56-82岁,平均71.6岁。38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26例,糖尿病17例,高脂血症者15例,冠心病12例,脑梗死5例。有吸烟史者2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 病程2周至3 年不等。
1.2 治疗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根据CTA或MRA选择同侧逆行穿刺股动脉或对侧逆行穿刺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置入鞘管后入超滑导丝,使导丝顺利越过狭窄或闭塞段,后交换超硬导丝,采用不同直径的球囊扩张病变段。对于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再狭窄;残留狭窄大于管腔30%或压力梯度在5mmHg以上;血管腔内广泛性碎片、活瓣形成或假性动脉瘤和动脉闭塞等考虑置入相应长度和直径的支架。如支架置入后仍有狭窄大于20%,则辅以球囊再次扩张。
1.3 治疗结果
38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患肢皮温明显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延长,静息痛消失或明显减轻。1例因肢端坏疽合并感染行左小腿中下1/3截肢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本组38例患者平均年龄大,长期受肢体缺血疼痛的困扰,临床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悲观易怒,情绪波动大。护士在护理中首先要做到患者十知道,即床号、姓名、年龄、护理、饮食、病情、治疗、家庭情况、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结合患者情况给予心理干预。因介入治疗术中出现血管破裂或动脉夹层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较大,所以应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向其讲解疾病和治疗知识,让患者认识疾病,使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了解患者有无介入治疗禁忌证。近期有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者,如心绞痛、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衰竭等,不宜行手术治疗。术前患肢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外伤,注意保暖。糖尿病患者应予以糖尿病饮食,严格控制血糖。护士配合医生做好术前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及影像学检查:超声、MRA 等。检查下肢动脉是否搏动及强度,观察皮肤温度、颜色、感觉情况。做好皮试、备皮、术前禁食水,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吸煙者绝对禁烟。术前晚为患者提供舒适睡眠环境。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血压监测、指氧饱和度监测、氧气吸入。陈宗云认为行介入治疗术后,生命体征可每小时记录1次[2]。并且要密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 倾听患者对疼痛的表述,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心电监护期间保留静脉留置针,保证在紧急状态下可以顺利给药。本组患者中有3例术后收缩压持续在170-190mmHg,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溶液250ml+硝酸甘油20mg+胰岛素4u静脉点滴,根据血压调节静点速度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后遵医嘱改为口服降压药。
2.2.2患肢护理:术后注意观察患肢皮温、颜色、动脉搏动及强度,并与术前所观察相比较。患者采取平卧位,患肢自然伸直,术侧肢体制动24小时,穿刺点绷带加压包扎或沙袋压迫24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和皮下血肿。本组1例患者术后烦躁不能平卧,2小时后自行坐起致使穿刺部位出血,发现后及时按压出血部位,通知医生,更换敷料,重新包扎,延长压迫时间。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侧肢体制动的必要性,指导患者轴型翻身、更换体位。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地西泮10mg肌注。
2.2.3 术后抗凝治疗监测: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必须进行抗凝及长期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以防止血管再狭窄。遵医嘱按时给药,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皮肤及口腔粘膜出血倾向,监测凝血功能。嘱患者或家属在静脉输液拔针后、肌肉或皮下注射后延长穿刺点的按压时间。
2.3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遵医嘱继续服用波立维,拜阿司匹林等药物,服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定时复查凝血功能。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告知患者忌酒,绝对禁烟,因吸烟可导致小血管痉挛加重缺血[3]。坚持适量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进食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饮食,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如发现异常及时复诊。
参考文献:
[1] 彭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进展[J].医学教育探索,2009, 8 (9) :1179-1180.
[2] 陈宗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0):1165.
[3] 谢新朵,齐少春,樊桂莲等.经股动脉置管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8):71-7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 ,LEAOD),是临床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发病率逐渐增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可危及生命。因常伴有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是目前世界上死亡率、致残率最高的疾病。目前,介入技术是临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首选。介入治疗具有方便、直观、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治疗等优点,既能明确诊断动脉狭窄或闭塞的部位、范围及程度,又能同时进行治疗,有效解除患者痛苦,避免截肢或降低截肢平面,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我科2012年8月至2013年2月行介入治疗动脉硬化闭塞性下肢缺血患者38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8例,男26例,女12例,年龄56-82岁,平均71.6岁。38例患者中合并高血压者26例,糖尿病17例,高脂血症者15例,冠心病12例,脑梗死5例。有吸烟史者21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间歇性跛行, 病程2周至3 年不等。
1.2 治疗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根据CTA或MRA选择同侧逆行穿刺股动脉或对侧逆行穿刺股动脉或肱动脉穿刺。置入鞘管后入超滑导丝,使导丝顺利越过狭窄或闭塞段,后交换超硬导丝,采用不同直径的球囊扩张病变段。对于球囊扩张成形术后再狭窄;残留狭窄大于管腔30%或压力梯度在5mmHg以上;血管腔内广泛性碎片、活瓣形成或假性动脉瘤和动脉闭塞等考虑置入相应长度和直径的支架。如支架置入后仍有狭窄大于20%,则辅以球囊再次扩张。
1.3 治疗结果
38例患者经介入治疗后患肢皮温明显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延长,静息痛消失或明显减轻。1例因肢端坏疽合并感染行左小腿中下1/3截肢术。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本组38例患者平均年龄大,长期受肢体缺血疼痛的困扰,临床上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悲观易怒,情绪波动大。护士在护理中首先要做到患者十知道,即床号、姓名、年龄、护理、饮食、病情、治疗、家庭情况、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结合患者情况给予心理干预。因介入治疗术中出现血管破裂或动脉夹层及术后并发症的风险较大,所以应根据患者的理解能力和承受能力向其讲解疾病和治疗知识,让患者认识疾病,使其能够以平和的心态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了解患者有无介入治疗禁忌证。近期有重要器官严重病变者,如心绞痛、脑血管意外、肝肾功能衰竭等,不宜行手术治疗。术前患肢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外伤,注意保暖。糖尿病患者应予以糖尿病饮食,严格控制血糖。护士配合医生做好术前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及影像学检查:超声、MRA 等。检查下肢动脉是否搏动及强度,观察皮肤温度、颜色、感觉情况。做好皮试、备皮、术前禁食水,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吸煙者绝对禁烟。术前晚为患者提供舒适睡眠环境。
2.2 术后护理
2.2.1 生命体征监测: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给予心电血压监测、指氧饱和度监测、氧气吸入。陈宗云认为行介入治疗术后,生命体征可每小时记录1次[2]。并且要密切观察患者面部表情, 倾听患者对疼痛的表述,注意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报告异常情况。心电监护期间保留静脉留置针,保证在紧急状态下可以顺利给药。本组患者中有3例术后收缩压持续在170-190mmHg,遵医嘱给予5%葡萄糖溶液250ml+硝酸甘油20mg+胰岛素4u静脉点滴,根据血压调节静点速度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以后遵医嘱改为口服降压药。
2.2.2患肢护理:术后注意观察患肢皮温、颜色、动脉搏动及强度,并与术前所观察相比较。患者采取平卧位,患肢自然伸直,术侧肢体制动24小时,穿刺点绷带加压包扎或沙袋压迫24小时,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和皮下血肿。本组1例患者术后烦躁不能平卧,2小时后自行坐起致使穿刺部位出血,发现后及时按压出血部位,通知医生,更换敷料,重新包扎,延长压迫时间。向患者及家属讲解术侧肢体制动的必要性,指导患者轴型翻身、更换体位。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地西泮10mg肌注。
2.2.3 术后抗凝治疗监测: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必须进行抗凝及长期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以防止血管再狭窄。遵医嘱按时给药,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有无皮肤及口腔粘膜出血倾向,监测凝血功能。嘱患者或家属在静脉输液拔针后、肌肉或皮下注射后延长穿刺点的按压时间。
2.3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遵医嘱继续服用波立维,拜阿司匹林等药物,服药期间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定时复查凝血功能。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在正常范围。告知患者忌酒,绝对禁烟,因吸烟可导致小血管痉挛加重缺血[3]。坚持适量运动,避免剧烈运动。进食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饮食,禁食生冷、辛辣等刺激性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服用缓泻剂。如发现异常及时复诊。
参考文献:
[1] 彭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进展[J].医学教育探索,2009, 8 (9) :1179-1180.
[2] 陈宗云.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3,24(10):1165.
[3] 谢新朵,齐少春,樊桂莲等.经股动脉置管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