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1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2-0010-02
【摘 要】目的 评价康复干预措施对地震后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地震后来安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有心理行为异常的38例患儿,其中年龄≤2岁的14例,年龄≤7岁的15例,≤14岁的9例,采用心理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2~10周后,38例患儿中心理行为恢复正常的有35例,3例伤残患儿未完全恢复。结论 心理行为康复干预是治疗震后患儿的必要措施,通过心理干预能改善患儿的心理异常症状,促进心理康复。康复干预有助于完成灾后患儿的心理重建。
【关键词】儿童 心理行为异常 康复干预
38 Cases of Child Psycholog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in Earthquake Zone
LI Ming-cheng,YANG Yun-fang
Anxian People's Hospital, Anxian 62265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on post-seismic behavior of child psychology. Methods Select 8 cases of abnormal behavior in children, age ≤2 year old had 14 cases, age≤7 year old had 15 cases, ≤14 year old had 9 cases, use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and drug treatment. Results Treatment of 2~10 weeks later, during 38 cases of children, with normal mental acts had 35 cases, 3 cases of disabled children were not fully restored.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were the necessary treatment to children after earthquake, throug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children's mental abnormal symptoms, and promote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ompletion of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Key Words】Children Abnormal psychological behavior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安县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地震对灾区人民的经济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日常生活规律造成严重紊乱,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对于一名亲历了大地震惨状又参与医疗救治的儿科医生,特别关注儿童在这场灾难后的心理症状和心理康复。
对震后来我院就诊儿童中,凡家长描述患儿“与以前不一样”医生又确认存在心理行为异常的38例儿童进行了心理行为干预康复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12日~8月12日来我院就诊的儿童中均系家长描述医生认可有心理行为异常的38例患儿,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2岁14例,≤7岁15例,≤14岁9例。3例伤残,6例轻伤,其余29例在震中受到严重惊吓。
1.2 心理行为改变 年龄≤2岁的14例中主要表现为:烦燥、尖叫、啼哭、不玩耍,整天依赖父母、保姆。食欲下降,睡眠质量降低。≤7岁15例主要表现为:惊恐、依赖家人、不活泼、注意力不集中,看见类似最初受惊吓场景极度紧张、愿住帐蓬,不愿住楼房,食欲下降,学习能力下降;≤14岁9例主要表现为:无助感、注意力不集中,悲观、焦虑、学习和社交能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质量差;3例伤残者中主要表现为:悲观、无助感、愤怒、失望和思念及身体不适等。
2 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
2.1 心理咨询 首先要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从父母那获得患儿的生活习惯,性格,爱好,心理应激反应,与父母共商,获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才能更好的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
医护人员首要的问题是要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要零距离接触患儿,与患儿交流、玩耍、沟通交朋友,只有与患儿相互信任和尊重,患儿才能真实而详细的反应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的将这些问题与患儿家长沟通,同家长共同治疗。
对家离医院较远的患儿,采用电话与家长、年长儿沟通随访,随时掌握家长的心理动态和患儿治疗的反应,指导心理行为干预。
2.2 认知行为的干预治疗 认知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不正确的认知,使患儿情绪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这正是患儿及家属需要帮助的问题,心理行为的治疗,是指用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去改变症状和行为的治疗方法。行为干预的原则是降低患儿对心理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水平,以便余震再来时能适应这些突如其来的危险信号。
2.3 运动和心理行为的改变 多数学者认为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对患儿的约束是有害的,应鼓励患儿多参加群体活动,尽可能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2.4 社会支持[1] 特别是对地震伤残患儿的社会支持非常重要,因此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去引导公众关心,爱护他们的同时,也要避免他们受到不必要的打扰和再次心理伤害,通常需要借助行政干预的方式给予保证,对必要的探访,要给予相关人士、医生、护士、家属、采访的媒体和领导等提供相关的心理常识,比如在此时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怎么说,避免激惹,伤残的年长儿,心理压力大,对往后的人生有很多顾虑、悲观、失望,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社会应多关心关怀,帮助和鼓励他们,不能歧视他们。
3 结果
通过药物治疗,心理行为干预等,38例患儿中2~10周心理行为恢复正常的,≤2岁14例,≤7岁的12例,≤14的9例。部分轻伤及3例伤残患儿12周以后心理行为仍未完全恢复正常,有待进一步给予药物和心理行为继续治疗。
4 讨论
亲历“5.12”大地震的惨状,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如何消除心理阴影,重树信心平衡心态,避让强制性的重复记忆解决莫名的身体不适症状是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儿科工作者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儿童临床心理学的治疗和护理的基本知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儿科疾病的治疗康复中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儿童是一个正处于不断发育成长中的人群,从生命的开始,就是社会的一份子,儿科医生不但要有防治体躯疾病的专业,更应该有熟练解决他们心理行为方面的专业知识,二者互为制约。不少躯体疾病往往伴有心理改变,心理的问题也常常引发某些器官的症状。本文38例儿童中有些是因其他病症来就诊的,经追问病史,家长回顾,发病时间可能与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有关,结合病史体征临床表现,符合自然灾害性受到创伤的可能性大,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治疗,患儿的病情好转。
38例患儿中,采用扬氏常用的心理治疗[2]。考虑到儿童有自我改善的潜在能力,以暗示和循循善诱,帮助儿童疏泄内心郁积的心理压抑,激发情绪释放,减轻心理压力和精神障碍的程度。突如其来的灾害,使患儿产生惊恐、焦虑、紧张、悲观和失望,再加上住入陌生的帐蓬,这种环境改变,更使患儿的心情不好,孤独、甚至恐惧、哭闹、尖叫或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有些患儿拒食、拒治、拒睡、拒学习、拒
与人交往等。通过医护人员的心理行为干预耐心、关心、关怀和心理沟通,家长的配合,社会的支持,来完成患儿的灾后心理重建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9)-02-0010-02
【摘 要】目的 评价康复干预措施对地震后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地震后来安县人民医院就诊的有心理行为异常的38例患儿,其中年龄≤2岁的14例,年龄≤7岁的15例,≤14岁的9例,采用心理行为干预和药物治疗。结果 治疗2~10周后,38例患儿中心理行为恢复正常的有35例,3例伤残患儿未完全恢复。结论 心理行为康复干预是治疗震后患儿的必要措施,通过心理干预能改善患儿的心理异常症状,促进心理康复。康复干预有助于完成灾后患儿的心理重建。
【关键词】儿童 心理行为异常 康复干预
38 Cases of Child Psychology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in Earthquake Zone
LI Ming-cheng,YANG Yun-fang
Anxian People's Hospital, Anxian 622651,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on post-seismic behavior of child psychology. Methods Select 8 cases of abnormal behavior in children, age ≤2 year old had 14 cases, age≤7 year old had 15 cases, ≤14 year old had 9 cases, use psychological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and drug treatment. Results Treatment of 2~10 weeks later, during 38 cases of children, with normal mental acts had 35 cases, 3 cases of disabled children were not fully restored. 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were the necessary treatment to children after earthquake, through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improve children's mental abnormal symptoms, and promote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completion of post-disaster psychological rehabilitation of children.
【Key Words】Children Abnormal psychological behavior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安县是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地震对灾区人民的经济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对日常生活规律造成严重紊乱,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极大伤害。对于一名亲历了大地震惨状又参与医疗救治的儿科医生,特别关注儿童在这场灾难后的心理症状和心理康复。
对震后来我院就诊儿童中,凡家长描述患儿“与以前不一样”医生又确认存在心理行为异常的38例儿童进行了心理行为干预康复治疗。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8年5月12日~8月12日来我院就诊的儿童中均系家长描述医生认可有心理行为异常的38例患儿,其中男28例,女10例。年龄≤2岁14例,≤7岁15例,≤14岁9例。3例伤残,6例轻伤,其余29例在震中受到严重惊吓。
1.2 心理行为改变 年龄≤2岁的14例中主要表现为:烦燥、尖叫、啼哭、不玩耍,整天依赖父母、保姆。食欲下降,睡眠质量降低。≤7岁15例主要表现为:惊恐、依赖家人、不活泼、注意力不集中,看见类似最初受惊吓场景极度紧张、愿住帐蓬,不愿住楼房,食欲下降,学习能力下降;≤14岁9例主要表现为:无助感、注意力不集中,悲观、焦虑、学习和社交能力下降,食欲下降,睡眠质量差;3例伤残者中主要表现为:悲观、无助感、愤怒、失望和思念及身体不适等。
2 心理治疗和行为干预
2.1 心理咨询 首先要同父母进行沟通和交流,从父母那获得患儿的生活习惯,性格,爱好,心理应激反应,与父母共商,获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才能更好的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
医护人员首要的问题是要与患儿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要零距离接触患儿,与患儿交流、玩耍、沟通交朋友,只有与患儿相互信任和尊重,患儿才能真实而详细的反应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的将这些问题与患儿家长沟通,同家长共同治疗。
对家离医院较远的患儿,采用电话与家长、年长儿沟通随访,随时掌握家长的心理动态和患儿治疗的反应,指导心理行为干预。
2.2 认知行为的干预治疗 认知治疗的目的就在于矫正不正确的认知,使患儿情绪行为得到相应的改变,这正是患儿及家属需要帮助的问题,心理行为的治疗,是指用实验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去改变症状和行为的治疗方法。行为干预的原则是降低患儿对心理伤害性刺激的敏感水平,以便余震再来时能适应这些突如其来的危险信号。
2.3 运动和心理行为的改变 多数学者认为运动有利于身体健康,对患儿的约束是有害的,应鼓励患儿多参加群体活动,尽可能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
2.4 社会支持[1] 特别是对地震伤残患儿的社会支持非常重要,因此全社会都应给予关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去引导公众关心,爱护他们的同时,也要避免他们受到不必要的打扰和再次心理伤害,通常需要借助行政干预的方式给予保证,对必要的探访,要给予相关人士、医生、护士、家属、采访的媒体和领导等提供相关的心理常识,比如在此时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怎么说,避免激惹,伤残的年长儿,心理压力大,对往后的人生有很多顾虑、悲观、失望,家长、学校、老师、同学、社会应多关心关怀,帮助和鼓励他们,不能歧视他们。
3 结果
通过药物治疗,心理行为干预等,38例患儿中2~10周心理行为恢复正常的,≤2岁14例,≤7岁的12例,≤14的9例。部分轻伤及3例伤残患儿12周以后心理行为仍未完全恢复正常,有待进一步给予药物和心理行为继续治疗。
4 讨论
亲历“5.12”大地震的惨状,身心受到严重伤害,如何消除心理阴影,重树信心平衡心态,避让强制性的重复记忆解决莫名的身体不适症状是摆在医护人员面前的一个艰巨的任务。儿科工作者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儿童临床心理学的治疗和护理的基本知识。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因素在儿科疾病的治疗康复中的重要性,逐渐被重视。儿童是一个正处于不断发育成长中的人群,从生命的开始,就是社会的一份子,儿科医生不但要有防治体躯疾病的专业,更应该有熟练解决他们心理行为方面的专业知识,二者互为制约。不少躯体疾病往往伴有心理改变,心理的问题也常常引发某些器官的症状。本文38例儿童中有些是因其他病症来就诊的,经追问病史,家长回顾,发病时间可能与突如其来的大地震有关,结合病史体征临床表现,符合自然灾害性受到创伤的可能性大,给予相应的心理干预治疗,患儿的病情好转。
38例患儿中,采用扬氏常用的心理治疗[2]。考虑到儿童有自我改善的潜在能力,以暗示和循循善诱,帮助儿童疏泄内心郁积的心理压抑,激发情绪释放,减轻心理压力和精神障碍的程度。突如其来的灾害,使患儿产生惊恐、焦虑、紧张、悲观和失望,再加上住入陌生的帐蓬,这种环境改变,更使患儿的心情不好,孤独、甚至恐惧、哭闹、尖叫或沉默寡言、闷闷不乐。有些患儿拒食、拒治、拒睡、拒学习、拒
与人交往等。通过医护人员的心理行为干预耐心、关心、关怀和心理沟通,家长的配合,社会的支持,来完成患儿的灾后心理重建是很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薛辛东.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