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整个世界社会文化价值体系中,“面子”文化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方不同的价值体系以及思想观念直接导致了在“面子”这一观念上的不同。中西方“面子”文化的对比和研究对于消除人类文化交流的障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中西方“面子”的对比与差异,加强中西方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建造中西方文化和谐发展的坚固桥梁。
[关键词]面子;对比;文化交流
作者: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面子,从字面上来看就紧紧与文化连接在一起,因此,我们说面子是人们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rown和Levinson曾对“面子”这一概念做出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面子保全论”。他们这一理论植根于西方文化,对于详细介绍礼貌这一现象的很具影响。“面子”概念对于中西方来说有不同的历史特征和文化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面子”进行具体分析:历史渊源、概念差异、挽救面子策略。
一、历史根源差异
虽然中西方的“面子”在某些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但在文化方面确实存在差异。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了解不同文化的“面子”。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其精神实质是“天人合一”与仁爱思想。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每个人都被看作是集体中的一员。他们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且必须高度重视“社会”这个大家庭。儒家文化提倡以“仁”为本。
在孔子的“仁”的思想中,人们必须和谐相待,因此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根据他们在等级制度中的地位,人们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应该从属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以达到社会道德标准。一句话,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正如孔子论语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西方文化是植根于公元前20世纪倡导自由而平等的古希腊。因此,西方国家自它成立之初就被灌输民主的精神。在倡导神权、蔑视人权的中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打破封建制度,在以人为本的新的资产阶级开始涌现,他们鼓励人权,并使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快,这种人文思想在西方文化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它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形成一种“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面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深受这一历史背景的影响,于是他们倡导的“面子”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不像是中国古代所倡导的等级制度。
二、概念差异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面子”问题是一个严肃而必须要认真对待的事情。中国人的汉文化十分重视谦虚的原则,所谓的谦虚原则就是要求人们不要赞美自己,而是要尽可能地贬低自己。众所周知,中国人因担心面子问题而出名。有许多类似“脸面”、“丢脸”等词语说明了这一点。首先,在中国文化中,大多数情况下,强调的是在公众场合的面子和对群体观念的强调。中国人对面子的概念研究很感兴趣,因为它可以看到人们在社会中的名声及其地位,同时人们会对自己的“面子”产生一种期许。
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分为两种形式: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就是人们如何在社会中为自己赢得积极的社会价值,希望自我形象可以受到别人的赞许,而消极面子指的是人们希望拥有自己的行为权利,话语权力以及在文化交流环境中不受约束的权利。在理想的状态下,人们尽量照顾到别人的感受。然而,这两种面子本身又具有矛盾性,即既要维护好自己的积极面子,又要维持好消极面子。
三、挽救面子策略
在中国,人们必须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以使其仔细和谨慎并符合现状。这里有几个中国人经常使用的面子策略:汉语常用敬词与谦词来体现贬低自己、尊重他人的原则。例如,当我们打电话给别人,我们通常会用到“您”和“你”。“你”通常是用于与说话者处于相似的的阶级地位或比说话者还要低的社会地位。而“您”是用来称呼比说话者地位高的人。另外还有一些词语也适用于这一原则,像是“晚辈”、“拙见”、“谦卑”、“高见”、“贵国”等。
而在西方国家,他们的策略则不同。在西方国家,因为它的文化取向,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等的不同,说话者总是与听者之间保持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在社会交流中,人们尊重彼此的“积极面子”,同时也会因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来给对方“面子”以缓解对方可能丢面的尴尬。陈述者在与对方交谈时,经常会用到:“I like your.””,“Would youlike……”,“I think so…”这是应对积极面子的策略。而对于消极面子,主要体现在维护听者的隐私以及自我决策的权利。通过承认和尊重彼此的消极面子需求,陈述者不干预听话人的行动自由以达到互相尊重。它的主要策略是谦逊的、迂回的、避免突出的。
总之,中西方面子文化具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讲究谦卑原则,而西方人重视适度与民主的原则。讨论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的差异将有助于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并能加深双方之间的沟通,寻求共同点从而为构建和谐世界奠定基础。
[关键词]面子;对比;文化交流
作者: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036
面子,从字面上来看就紧紧与文化连接在一起,因此,我们说面子是人们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Brown和Levinson曾对“面子”这一概念做出系统的阐述,并提出了“面子保全论”。他们这一理论植根于西方文化,对于详细介绍礼貌这一现象的很具影响。“面子”概念对于中西方来说有不同的历史特征和文化特征。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面子”进行具体分析:历史渊源、概念差异、挽救面子策略。
一、历史根源差异
虽然中西方的“面子”在某些方面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但在文化方面确实存在差异。因此,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了解不同文化的“面子”。中华文化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其精神实质是“天人合一”与仁爱思想。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每个人都被看作是集体中的一员。他们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而且必须高度重视“社会”这个大家庭。儒家文化提倡以“仁”为本。
在孔子的“仁”的思想中,人们必须和谐相待,因此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根据他们在等级制度中的地位,人们必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应该从属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以达到社会道德标准。一句话,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大家庭中。正如孔子论语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西方文化是植根于公元前20世纪倡导自由而平等的古希腊。因此,西方国家自它成立之初就被灌输民主的精神。在倡导神权、蔑视人权的中世纪以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打破封建制度,在以人为本的新的资产阶级开始涌现,他们鼓励人权,并使它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很快,这种人文思想在西方文化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它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形成一种“个人主义”的核心价值观。“面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也深受这一历史背景的影响,于是他们倡导的“面子”文化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而不像是中国古代所倡导的等级制度。
二、概念差异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面子”问题是一个严肃而必须要认真对待的事情。中国人的汉文化十分重视谦虚的原则,所谓的谦虚原则就是要求人们不要赞美自己,而是要尽可能地贬低自己。众所周知,中国人因担心面子问题而出名。有许多类似“脸面”、“丢脸”等词语说明了这一点。首先,在中国文化中,大多数情况下,强调的是在公众场合的面子和对群体观念的强调。中国人对面子的概念研究很感兴趣,因为它可以看到人们在社会中的名声及其地位,同时人们会对自己的“面子”产生一种期许。
在西方,Brown和Levinson将面子分为两种形式: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就是人们如何在社会中为自己赢得积极的社会价值,希望自我形象可以受到别人的赞许,而消极面子指的是人们希望拥有自己的行为权利,话语权力以及在文化交流环境中不受约束的权利。在理想的状态下,人们尽量照顾到别人的感受。然而,这两种面子本身又具有矛盾性,即既要维护好自己的积极面子,又要维持好消极面子。
三、挽救面子策略
在中国,人们必须时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以使其仔细和谨慎并符合现状。这里有几个中国人经常使用的面子策略:汉语常用敬词与谦词来体现贬低自己、尊重他人的原则。例如,当我们打电话给别人,我们通常会用到“您”和“你”。“你”通常是用于与说话者处于相似的的阶级地位或比说话者还要低的社会地位。而“您”是用来称呼比说话者地位高的人。另外还有一些词语也适用于这一原则,像是“晚辈”、“拙见”、“谦卑”、“高见”、“贵国”等。
而在西方国家,他们的策略则不同。在西方国家,因为它的文化取向,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等的不同,说话者总是与听者之间保持一种平等民主的关系。在社会交流中,人们尊重彼此的“积极面子”,同时也会因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来给对方“面子”以缓解对方可能丢面的尴尬。陈述者在与对方交谈时,经常会用到:“I like your.””,“Would youlike……”,“I think so…”这是应对积极面子的策略。而对于消极面子,主要体现在维护听者的隐私以及自我决策的权利。通过承认和尊重彼此的消极面子需求,陈述者不干预听话人的行动自由以达到互相尊重。它的主要策略是谦逊的、迂回的、避免突出的。
总之,中西方面子文化具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讲究谦卑原则,而西方人重视适度与民主的原则。讨论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的差异将有助于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和冲突,并能加深双方之间的沟通,寻求共同点从而为构建和谐世界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