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城乡统筹工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城乡统筹。天津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直辖市大城市小郊区的特点,在统筹城乡发展、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方面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一、出台了一批惠农政策
200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的政策措施,对稳定全市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市区两级财政安排1.2亿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二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三是从2004年起,取消农业税及附加;四是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对使用粮食优良品种与一般品种的差价进行补贴;五是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贷款贴息或补助;六是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主要用于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示范、转化、推广,以及优势产业链的延伸和技术升级;七是从2004年开始,用3年时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实施“351”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八是市和有农业的区县从国有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中拿出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建设高标难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九是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十是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惠农政策之多、含金量之高、受益面之广是历年所没有的,这切切实实让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实事求是地讲,天津作为特大型城市,农业所占的比重不高,这些政策落到每亩农田和每个农民头上都是不小的。
二、城乡统筹发展促使郊区经济高质量增长
2004年,天津郊区农口生产总值完成1266.3亿元,同比增长16%;有农业的区县财政收入完成160.4亿元,同比增长31.4%;农业增加值完成102.29亿元,同比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5元,同比增长11.3%。各项经济指标均全面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赋予农口的奋斗目标。
(一)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业生产实现了全面的增产增收,实现农业总产值216.7亿元,同比增长5.3%。农业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壮大,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26家。公司与广大农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6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二)郊区工业增势强劲
以整顿整合工业园区为契机,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承接工业东移,2004年郊区工业保持了快速高质的增长。乡镇工业实现总产值2260亿元,增长18%;郊区工业增加值达到602亿元,增长19%,其中郊区县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增加值占一半。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异军突起,已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05亿元,同比增长29%,拉动乡镇规模工业增幅上升8.3个百分点。
(三)郊区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
天津市各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加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力度,促使郊区城市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年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14万人,郊区城市化率达到4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郊区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改善,修建镇区道路9.3万平方米,建设给排水管道58.2万延米,城镇住宅楼新开工面积达到460万平方米,投资3.3亿元惠及2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解困工程提前半年完成,狠抓了农村改厕、坑塘整改和垃圾处理三件实事,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郊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强,重点城镇新增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28.3万平方米,免费为全市320万农民进行了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将静海、北辰、大港、东丽四个区县列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试点区县55.6%的农村居民加入了合作医疗体系。
(四)农民增收幅度与城市居民保持同步
天津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促使了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5元,增长11.3%,超过天津城市居民收入增幅0.1个百分点,其中由于政策性因素的增收达到100元以上,拉动了农民增收近2个百分点。收入的快速增长,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为今年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继续加大城乡统筹工作力度
2005年,天津将按照市委“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再上新水平”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继续实施惠农政策
继续对种粮农户实行直补、良种补贴和购置农机具的补贴;落实安排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惠农政策;市财政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郊区工业技术改造、农业科技和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等,以促进郊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对郊区社会事业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明显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和农民就医条件。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深化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为指导思想,加快编制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七大体系”规划,用规划指导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种养殖业优势产业带,提高基地化、规模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今年力争达到1543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达到28.5万户;集中扶持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科技服务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2005年力争全市龙头企业发展到410个,其中,总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13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80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达到50万户。按照“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使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比例达到70%,其中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型契约关系的农户达到55%。
(三)提高郊区工业化整体水平
重点在招商引资、技术改造、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个方面取得突破。鼓励乡镇企业发展为大工业配套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生物医药、自行车及配件、地毯、服装、新型建材和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并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实施名牌战略,扶持规模企业加快发展,力争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0个,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个,超20亿元的企业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到55%。郊区工业增加值达到716亿元,同比增长17%。
(四)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
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做到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充分发挥作为大城市梯度辐射中心的作用,选择确定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比较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按照建设现代化小城市的标准,加快规划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各具特色的新的生产力发展中心。积极发展郊区服务业,引导新型服务业进入郊区社区,2005年,郊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92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用好“绿色家园”贷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向郊区延伸,新建城镇住宅楼500万平方米,完成乡村户厕改造32万座,远郊五区县各建成一座大型的污水处理厂,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重点做好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等几项郊区社会事业。年内向城镇转移人口15万人,郊区城市化率达到46.5%,提高2.5个百分点。
(五)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
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要求,市级工业项目贴息、服务业引导、科技费用等专项资金继续向郊区倾斜,促进郊区经济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对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管网入户工程,继续实施大型灌区改造和节水示范工程、环城四区和中心城镇周边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抗旱水源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六)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大力发展郊区服务业、扶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以增加就业岗位,吸纳郊区富余劳动力。加强城乡就业统筹,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搞好“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拓展农民就业空间,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比重。允许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参股、入股经营,取得土地资本收益。完善税费改革配套制度,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经过上述各项措施的实施,预测2005年天津郊区经济将再上一个新台阶,郊区生产总值可实现1485亿元,增长15%;财政收入193亿元,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363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长10%以上。
(作者单位:天津发展改革委农经处)
一、出台了一批惠农政策
2004年,天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三农”的政策措施,对稳定全市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郊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
一是市区两级财政安排1.2亿元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二是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三是从2004年起,取消农业税及附加;四是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对使用粮食优良品种与一般品种的差价进行补贴;五是市财政安排1000万元,对农民个人、农场职工,农机专业户和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机服务组织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给予贷款贴息或补助;六是市财政安排2000万元,建立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主要用于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引进、示范、转化、推广,以及优势产业链的延伸和技术升级;七是从2004年开始,用3年时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实施“351”工程,培训农村劳动力;八是市和有农业的区县从国有土地出让平均纯收益中拿出15%,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建设高标难农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九是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拓宽信贷资金支农渠道,增加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十是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惠农政策之多、含金量之高、受益面之广是历年所没有的,这切切实实让广大农民尝到了甜头。实事求是地讲,天津作为特大型城市,农业所占的比重不高,这些政策落到每亩农田和每个农民头上都是不小的。
二、城乡统筹发展促使郊区经济高质量增长
2004年,天津郊区农口生产总值完成1266.3亿元,同比增长16%;有农业的区县财政收入完成160.4亿元,同比增长31.4%;农业增加值完成102.29亿元,同比增长5.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5元,同比增长11.3%。各项经济指标均全面超额完成了市委、市政府赋予农口的奋斗目标。
(一)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农业生产实现了全面的增产增收,实现农业总产值216.7亿元,同比增长5.3%。农业龙头企业队伍不断壮大,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26家。公司与广大农户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65%,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二)郊区工业增势强劲
以整顿整合工业园区为契机,通过加大技改投入,实施名牌战略,积极承接工业东移,2004年郊区工业保持了快速高质的增长。乡镇工业实现总产值2260亿元,增长18%;郊区工业增加值达到602亿元,增长19%,其中郊区县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增加值占一半。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异军突起,已成为拉动增长的主要力量,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05亿元,同比增长29%,拉动乡镇规模工业增幅上升8.3个百分点。
(三)郊区城市化水平稳步提升
天津市各有关部门和区县政府加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力度,促使郊区城市化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全年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14万人,郊区城市化率达到4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郊区城镇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改善,修建镇区道路9.3万平方米,建设给排水管道58.2万延米,城镇住宅楼新开工面积达到460万平方米,投资3.3亿元惠及2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解困工程提前半年完成,狠抓了农村改厕、坑塘整改和垃圾处理三件实事,农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郊区各项社会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加强,重点城镇新增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28.3万平方米,免费为全市320万农民进行了体检,并建立了健康档案,将静海、北辰、大港、东丽四个区县列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试点区县55.6%的农村居民加入了合作医疗体系。
(四)农民增收幅度与城市居民保持同步
天津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粮食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促使了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25元,增长11.3%,超过天津城市居民收入增幅0.1个百分点,其中由于政策性因素的增收达到100元以上,拉动了农民增收近2个百分点。收入的快速增长,既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也为今年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继续加大城乡统筹工作力度
2005年,天津将按照市委“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再上新水平”的总体要求,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和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继续实施惠农政策
继续对种粮农户实行直补、良种补贴和购置农机具的补贴;落实安排一定比例的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惠农政策;市财政进一步加大力度支持郊区工业技术改造、农业科技和开展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等,以促进郊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此外,对郊区社会事业的投入将进一步加大力度,明显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和农民就医条件。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
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深化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为指导思想,加快编制种养业良种、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动植物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资源与生态保护、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七大体系”规划,用规划指导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种养殖业优势产业带,提高基地化、规模化水平。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今年力争达到1543个,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农户达到28.5万户;集中扶持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科技服务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2005年力争全市龙头企业发展到410个,其中,总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达到130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80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达到50万户。按照“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新机制,使进入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农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比例达到70%,其中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型契约关系的农户达到55%。
(三)提高郊区工业化整体水平
重点在招商引资、技术改造、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三个方面取得突破。鼓励乡镇企业发展为大工业配套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重点发展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的“专、精、特、新”产业集群。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汽车配件、生物医药、自行车及配件、地毯、服装、新型建材和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并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实施名牌战略,扶持规模企业加快发展,力争产值亿元以上企业达到200个,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20个,超20亿元的企业5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到55%。郊区工业增加值达到716亿元,同比增长17%。
(四)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
完善城镇建设规划,做到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约。充分发挥作为大城市梯度辐射中心的作用,选择确定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比较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按照建设现代化小城市的标准,加快规划建设步伐,使之成为各具特色的新的生产力发展中心。积极发展郊区服务业,引导新型服务业进入郊区社区,2005年,郊区服务业实现增加值592亿元,同比增长15%以上。用好“绿色家园”贷款,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向郊区延伸,新建城镇住宅楼500万平方米,完成乡村户厕改造32万座,远郊五区县各建成一座大型的污水处理厂,镇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30%。重点做好义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建设、社会保障机制建设等几项郊区社会事业。年内向城镇转移人口15万人,郊区城市化率达到46.5%,提高2.5个百分点。
(五)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
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要求,市级工业项目贴息、服务业引导、科技费用等专项资金继续向郊区倾斜,促进郊区经济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对农田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启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管网入户工程,继续实施大型灌区改造和节水示范工程、环城四区和中心城镇周边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工程、抗旱水源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提高农业抗灾减灾能力。
(六)促进农民收入增加
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大力发展郊区服务业、扶持鼓励个体私营经济,以增加就业岗位,吸纳郊区富余劳动力。加强城乡就业统筹,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搞好“农村劳动力‘351’培训工程”,提高农民就业竞争能力,拓展农民就业空间,提高农民非农收入比重。允许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参股、入股经营,取得土地资本收益。完善税费改革配套制度,巩固税费改革成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经过上述各项措施的实施,预测2005年天津郊区经济将再上一个新台阶,郊区生产总值可实现1485亿元,增长15%;财政收入193亿元,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363亿元,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可增长10%以上。
(作者单位:天津发展改革委农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