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类对于科学的探究是永无止境的,科学教育工作也不能仅仅停留于现有的科学发现和硬性理论上。要培养自主型、创新型人才,为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做出贡献。科学探究教学的目的正在于此,它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运用为培养研究型科学人才奠定了基础。本文分析了科学探究的特征,对小学科学课堂上的探究教学提出了三点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科学探究;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224-02
引言
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教学正在对目标、方法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培養自主探究型人才成为了教师追求的新境界。在此背景下,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运用愈加广泛,对学生各项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提升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对科学探究教学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合理的实施。首先,我们要对科学探究有一个全面、具象的认识。
一、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主要具备以下特征。一,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学生对于问题的猜想、假设,不受限制,可以尽情发挥他们特有的想象力,拓展思维的空间。教师不能为他们设限,更不能否定他们大胆的想法,这样才能保持住学生的热情。二,自主性特征。学生在课堂上要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利,从问题的假设、猜想到验证,都要始终以他们为主体,尊重每一名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能以自身观点来压制学生,否则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三是引导性特征,这是教师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要把握好牵引学生的深度与重度,在启发的同时,又不取代他们的位置,不剥夺他们的权利[1]。体现了以上特征的科学探究教学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1.鼓励质疑。
所有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以质疑为开端的,提出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小培养。其实,小学生在课堂上时常提出问题,只不过在很多情况下,都被教师所无视或否定了。还有一些问题的提出没有较大价值,在利用小学生爱提问,爱质疑的年龄优势同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的牵引下获得科学发现。例如,在讲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前让学生猜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吼出来的、自然产生的、碰撞产生的、摩擦产生的……有些回答已经接近正确答案了,这时再进行分组实验活动,让学生自主弹直尺、弹橡皮筋、敲打瓶子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来源,让学生自主探究声音发生时的特点。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探究后,尤其是将发声的音叉快速放入水槽中后,就会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通过科学探究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体验,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实现学以致用。
2.猜想假设。
在提出了问题的基础上,相信学生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接下来就需要建立一个猜想、假设的空间,为随后的印证提供思路。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更进一步的发挥自我引导作用,让学生们能够抓住重点,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在教学《认识空气》时,出示一个空的烧杯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烧杯中有没有物质?有的学生说“没有,因为烧杯是空的呀,没有东西”;有的学生说:“有空气。”在他们相互争论不休的时候,我提出:“有什么方法能印证你们的猜想吗?”有一位同学高高举着双手,迫不及待的喊:“老师,老师!我来,我玩过空瓶子,把空瓶子口朝下按入水里,瓶子不会进水,再把瓶口歪一点,就会有许多气泡从瓶口跑出来,说明瓶子里有空气,我认为烧杯中也应该有空气。”这样在他们相互猜测的争辩过程中,倾听他人的看法和见解,互相启迪思维,为后面探究泡沫、砖块、粉笔、小卵石、玻璃球等物体中的空气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即使学生提出的猜想或印证方法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要立即否定,要委婉的指出漏洞,让学生自省,否则学生下一次参与猜想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2]。
3.实践验证。
在历经了质疑、猜想的环节后,就需要将面前提出的想法进行印证。一般来说,这一环节都需要以实验的形式开展,在直观的实验现象下,学生刚开始提出的设想是否正确就一目了然了。整个实验过程中,动手操作要让学生自主来完成,也可以组建小组,但决不可由教师代替完成。这样能够让他们在细节中发现问题,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还能够加深印象[3]。我在教学《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时,将一个内部放有许多冰块的杯子放在了讲桌上,让学生观察现象。很快,杯子开始由透明变成了半透明,仔细观察,杯壁上挂满了细细密密的小水珠。此时设置问题:“为什么水杯外部的壁上会出现这么多水珠?”此时有的学生说是从杯中渗透出来的,还有的说是杯子里面的冰块“搞的鬼”,但具体如何“搞的鬼”却说不出。这时,我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假设,即“水杯外壁的水珠是从杯子里渗透出来的”,实验内容在水杯内放人黑色的水,并在黑水里放入冰块,之后重复之前的实验步骤,从而发现水杯外壁水珠并不是黑色的,也就是说水杯外壁水珠不是内部渗透而来的。待到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出“水蒸气遇冷液化”等知识。到了这里,教师要注意学生对水与水蒸气知识的混淆,帮助他们区分,通过引出生活中“眼睛片上的雾气”,“早晨玻璃上的水珠”等生活现象,让学生意识到水与水蒸气的区别。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再认为是杯子里的水渗透到了外壁上才出现了水珠[4]。巧妙的引导为学生理解并印证“水蒸气遇冷液化”这一知识点打下了基础。
三、结语
总之,探究式教学与科学这门学科的特色相一致,与课程改革方向相统一,教师只要合理利用,一定能够达成更高的教学目标。但目前教师在课堂上的实践还存有许多漏洞,对于科学探究教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提出的几点看法希望能够成为一股推动教学改革的力量,使更多教师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力应用,培养出科学研究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孟令红,石新妹.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0-64.
[2]孙志刚.加强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训练学生思维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5):168+170.
[3]陈丹,王珠珠.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83-87+101.
[4]史文静.注重探究,有效生成——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8(35):226-226.
【关键词】科学探究;小学;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9-0224-02
引言
应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科学教学正在对目标、方法和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培養自主探究型人才成为了教师追求的新境界。在此背景下,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在课堂上的运用愈加广泛,对学生各项素质和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为进一步提升科学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必须对科学探究教学做出更深入的研究,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合理的实施。首先,我们要对科学探究有一个全面、具象的认识。
一、科学探究的特征
科学探究主要具备以下特征。一,具备较强的开放性。学生对于问题的猜想、假设,不受限制,可以尽情发挥他们特有的想象力,拓展思维的空间。教师不能为他们设限,更不能否定他们大胆的想法,这样才能保持住学生的热情。二,自主性特征。学生在课堂上要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利,从问题的假设、猜想到验证,都要始终以他们为主体,尊重每一名学生的想法。教师不能以自身观点来压制学生,否则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三是引导性特征,这是教师所需要完成的任务,要把握好牵引学生的深度与重度,在启发的同时,又不取代他们的位置,不剥夺他们的权利[1]。体现了以上特征的科学探究教学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二、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1.鼓励质疑。
所有伟大的科学发现都是以质疑为开端的,提出问题是一种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小培养。其实,小学生在课堂上时常提出问题,只不过在很多情况下,都被教师所无视或否定了。还有一些问题的提出没有较大价值,在利用小学生爱提问,爱质疑的年龄优势同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的牵引下获得科学发现。例如,在讲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前让学生猜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吼出来的、自然产生的、碰撞产生的、摩擦产生的……有些回答已经接近正确答案了,这时再进行分组实验活动,让学生自主弹直尺、弹橡皮筋、敲打瓶子等,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来源,让学生自主探究声音发生时的特点。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探究后,尤其是将发声的音叉快速放入水槽中后,就会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通过科学探究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学生的体验,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实现学以致用。
2.猜想假设。
在提出了问题的基础上,相信学生们已经有了初步的想法,接下来就需要建立一个猜想、假设的空间,为随后的印证提供思路。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更进一步的发挥自我引导作用,让学生们能够抓住重点,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我在教学《认识空气》时,出示一个空的烧杯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烧杯中有没有物质?有的学生说“没有,因为烧杯是空的呀,没有东西”;有的学生说:“有空气。”在他们相互争论不休的时候,我提出:“有什么方法能印证你们的猜想吗?”有一位同学高高举着双手,迫不及待的喊:“老师,老师!我来,我玩过空瓶子,把空瓶子口朝下按入水里,瓶子不会进水,再把瓶口歪一点,就会有许多气泡从瓶口跑出来,说明瓶子里有空气,我认为烧杯中也应该有空气。”这样在他们相互猜测的争辩过程中,倾听他人的看法和见解,互相启迪思维,为后面探究泡沫、砖块、粉笔、小卵石、玻璃球等物体中的空气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即使学生提出的猜想或印证方法是错误的,教师也不要立即否定,要委婉的指出漏洞,让学生自省,否则学生下一次参与猜想的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2]。
3.实践验证。
在历经了质疑、猜想的环节后,就需要将面前提出的想法进行印证。一般来说,这一环节都需要以实验的形式开展,在直观的实验现象下,学生刚开始提出的设想是否正确就一目了然了。整个实验过程中,动手操作要让学生自主来完成,也可以组建小组,但决不可由教师代替完成。这样能够让他们在细节中发现问题,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还能够加深印象[3]。我在教学《水珠从哪里来》一课时,将一个内部放有许多冰块的杯子放在了讲桌上,让学生观察现象。很快,杯子开始由透明变成了半透明,仔细观察,杯壁上挂满了细细密密的小水珠。此时设置问题:“为什么水杯外部的壁上会出现这么多水珠?”此时有的学生说是从杯中渗透出来的,还有的说是杯子里面的冰块“搞的鬼”,但具体如何“搞的鬼”却说不出。这时,我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假设,即“水杯外壁的水珠是从杯子里渗透出来的”,实验内容在水杯内放人黑色的水,并在黑水里放入冰块,之后重复之前的实验步骤,从而发现水杯外壁水珠并不是黑色的,也就是说水杯外壁水珠不是内部渗透而来的。待到实验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引出“水蒸气遇冷液化”等知识。到了这里,教师要注意学生对水与水蒸气知识的混淆,帮助他们区分,通过引出生活中“眼睛片上的雾气”,“早晨玻璃上的水珠”等生活现象,让学生意识到水与水蒸气的区别。这样一来,学生就不会再认为是杯子里的水渗透到了外壁上才出现了水珠[4]。巧妙的引导为学生理解并印证“水蒸气遇冷液化”这一知识点打下了基础。
三、结语
总之,探究式教学与科学这门学科的特色相一致,与课程改革方向相统一,教师只要合理利用,一定能够达成更高的教学目标。但目前教师在课堂上的实践还存有许多漏洞,对于科学探究教学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提出的几点看法希望能够成为一股推动教学改革的力量,使更多教师认识到科学探究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力应用,培养出科学研究所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孟令红,石新妹.科学探究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60-64.
[2]孙志刚.加强小学科学探究教学训练学生思维能力[J].科技创新导报,2015,12(05):168+170.
[3]陈丹,王珠珠.小学科学探究性学习资源可用性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83-87+101.
[4]史文静.注重探究,有效生成——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18(35):22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