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的作用在于发展学生的心智,数学是培养这种心智的一种良好的平台,给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活动,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有利途径。
关键词:观察 操作 思考 表现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根本所在。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拿到题目,无从下手,有的停住笔头不动,有的苦思冥想眉头紧锁,有的甚至马上呼喊求救:什么意思啊?怎么做啊?人教版的数学教材为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课程环境资源,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采取“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使课堂教学有了生机,为学生感受数学提供了机会。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提供观察机会,发现问题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比较持久的思维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学会观察。由于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无意注意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只是对图形颜色,人物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兴趣,先让他们随意看,表面的内容看多了,再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使他们在观察中主动支配自己的感知,学会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例如:如在教学“多些少些”时,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鸡和鸭比就要用“多得多”,而鸭和鸡比却要用“多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数量大小情况,相对而言的结论;再如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的设计,首先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事物的图形变化,颜色的变化,观察找到规律,其次设计引导让学生从数量变化认识找到规律,这样教学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奠定基础。
二、提供操作机会,分析问题
由于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和时间、空间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因此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实践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事物的变化情况,逐步增强学生对数量变化的感知能力,可以结合具体事例,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8+5=?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得出先算8+2=10,再算10+3=13;先算5+5=10,再算10+3=13等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凑十法的要领,体会到十进制方法;再如,在钉子板上的图形一课,给学生提供一袋图形,让孩子们照着在钉子板上围出图形,并且给图形取个名字,学生会根据图形直观的边的特点,很快取名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有利地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平面图形的感知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再如比一比高矮,量一量长短,辨一辨方向,拨一拨钟面,小小邮递员,小小售货员等教学的开展,逐步培养学生对事物大小、多少以及空间、时间的感知能力,进而为解决问题扫除障碍。
三、提供思考机会,解决问题
教材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图,每个问题都有一副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都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的能力。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每幅图,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图中出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关系,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拓展学生思路。例如:在学习分类一课时,有一道题是4种交通工具进行分类,有小轿车、自行车、卡车。学生出现以下几种想法:按大小分类;按车轮个数分为3类:2个车轮,3个车轮,6个车轮:按作用分为2类:运人的,运货物的;按快慢分:自行车最慢,其余较快:按坐的人多少分:自行车只能载一人,其余超过1人等等为学生提供多种思考角度的机会,从而开拓学生视野,使得学生思维活跃。
四、提供表现机会,拓展问题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开放性數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使得思维更敏捷,更灵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并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比长短时,有一道题是3只小蚂蚁沿着3条不同的线路从一头到另一头,背景图案是小方格,让同学们判断哪一条路线最长,哪一条路线最短。在课前我把这幅图画在黑板上,并用3根细绳把3条路线表示出来,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提出以下几种方法:用眼睛直接观察,感觉谁长谁短;数哪条路线拐的弯多,拐的弯越多,那条路就越长;数3条路线所占正方形小格的边数,边数越多,路线越长;还有学生竟然想到把3根绳子拉直比一比的办法,由于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想法的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办法,策略多样化,拓展了学生思维。
总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很多途径,只有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手、脑、心、口的作用,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使得学生从想学、爱学、乐学,逐步地达到会学,体味学习给他们的快乐,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观察 操作 思考 表现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除努力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之外,还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面对现实问题,学生能够主动从数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并探索解决方案,也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根本所在。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拿到题目,无从下手,有的停住笔头不动,有的苦思冥想眉头紧锁,有的甚至马上呼喊求救:什么意思啊?怎么做啊?人教版的数学教材为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课程环境资源,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采取“问题情境——数学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模式,使课堂教学有了生机,为学生感受数学提供了机会。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如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在低年级的数学课堂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提供观察机会,发现问题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比较持久的思维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图,让学生学会观察。由于低年级儿童年龄小,无意注意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只是对图形颜色,人物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兴趣,先让他们随意看,表面的内容看多了,再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使他们在观察中主动支配自己的感知,学会用一双智慧的眼睛去寻找身边的数学知识。例如:如在教学“多些少些”时,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鸡和鸭比就要用“多得多”,而鸭和鸡比却要用“多一些”,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个数量大小情况,相对而言的结论;再如一年级下册“找规律”教学的设计,首先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事物的图形变化,颜色的变化,观察找到规律,其次设计引导让学生从数量变化认识找到规律,这样教学安排既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好习惯,为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奠定基础。
二、提供操作机会,分析问题
由于小学生对周围事物和时间、空间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较差,因此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实践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周围世界,让他们在观察中发现事物的变化情况,逐步增强学生对数量变化的感知能力,可以结合具体事例,例如在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时,8+5=?时,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得出先算8+2=10,再算10+3=13;先算5+5=10,再算10+3=13等让学生在动手摆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凑十法的要领,体会到十进制方法;再如,在钉子板上的图形一课,给学生提供一袋图形,让孩子们照着在钉子板上围出图形,并且给图形取个名字,学生会根据图形直观的边的特点,很快取名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有利地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对平面图形的感知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归纳能力:再如比一比高矮,量一量长短,辨一辨方向,拨一拨钟面,小小邮递员,小小售货员等教学的开展,逐步培养学生对事物大小、多少以及空间、时间的感知能力,进而为解决问题扫除障碍。
三、提供思考机会,解决问题
教材为学生提供问题情境图,每个问题都有一副精美的插图,这些插图都有很强的直观性和趣味性,上课时要充分利用这些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的能力。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认真观察每幅图,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图中出现的数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关系,鼓励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拓展学生思路。例如:在学习分类一课时,有一道题是4种交通工具进行分类,有小轿车、自行车、卡车。学生出现以下几种想法:按大小分类;按车轮个数分为3类:2个车轮,3个车轮,6个车轮:按作用分为2类:运人的,运货物的;按快慢分:自行车最慢,其余较快:按坐的人多少分:自行车只能载一人,其余超过1人等等为学生提供多种思考角度的机会,从而开拓学生视野,使得学生思维活跃。
四、提供表现机会,拓展问题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开放性數学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不仅使得思维更敏捷,更灵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并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比长短时,有一道题是3只小蚂蚁沿着3条不同的线路从一头到另一头,背景图案是小方格,让同学们判断哪一条路线最长,哪一条路线最短。在课前我把这幅图画在黑板上,并用3根细绳把3条路线表示出来,然后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独立思考,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提出以下几种方法:用眼睛直接观察,感觉谁长谁短;数哪条路线拐的弯多,拐的弯越多,那条路就越长;数3条路线所占正方形小格的边数,边数越多,路线越长;还有学生竟然想到把3根绳子拉直比一比的办法,由于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想法的机会,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办法,策略多样化,拓展了学生思维。
总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很多途径,只有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发挥手、脑、心、口的作用,给学生一片自由的天空让学生去体验,去创造,使得学生从想学、爱学、乐学,逐步地达到会学,体味学习给他们的快乐,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