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不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有助于综合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但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主要的目标是实现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现代课堂教学的特征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转变,其实质是由重视“教”的模式转变为重视“学”的模式。在这种转变过程中,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着很多困惑和误区。因此如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几种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一、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教学策略,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为学生发展而教。但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不能把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更不能把强调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理解为就是教师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学习。什么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专家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导学、导思、导做。导学,是使学生乐学、会学;导思,是使学生乐思、会思;导做。是使学生的认知上升到能力,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如一盘散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大胆地转变教学方式,把“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等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各类问题,对全班学生产生乐于思考的感染力,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和有效展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足够的空间,通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满堂灌与满堂问的关系
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课堂上离不开教师的提问,但教师的提问不能简单化、庸俗化。教师的提问关键在于思考性,并对全班学生具有吸引力。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是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
三、知识与能力、情感的关系
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主动积极态度的基础。如果教师盲目地夸大了“能力”的功能,不能从本质上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含义和关系,就会将我们的地理教学引入歧途。
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我认为,基础教育不宜过早提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由于强调提倡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放弃了学生知识的学习。我们不能因知识更新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快,越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的关系
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但不能取代教师的职能,教师要明确手段是为目的服务,而目的是通过手段来实现。
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多媒体代替教师”,片面追求形式化的课堂教学现象。一节课教师不是根据学生需要要求进行教学,而是执行课件程序的过程,教师期望学生按可见的设想去从事学习活动、回答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知道得出预定结果。我们知道,师生交往中情感的交流以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电脑是无能为力的。许多知识需要融会贯通,综合应用,不是靠用电脑能解决的。初中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年龄段,应该遵循他们的心智特点,培养他们多记忆常识性的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储量,为将来打好素质基础。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不同角度进行积极探索。恰到好处地处理地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等能力。今天,我们说传统教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构建现代教育并非否定它的一切,而是要用辩证的观点处理好这些关系,不应盲目地夸大其中任何一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清涧县昆山中学)责任编辑 杨博
一、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
课堂教学要发挥学生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地理教学策略,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为学生发展而教。但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否认教师的重要作用,不能把学生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对立起来,更不能把强调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理解为就是教师撒手不管,让学生自己学习。什么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专家认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导学、导思、导做。导学,是使学生乐学、会学;导思,是使学生乐思、会思;导做。是使学生的认知上升到能力,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如一盘散沙。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大胆地转变教学方式,把“充分尊重学生”、“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等教学理念落实到日常教学中。应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各类问题,对全班学生产生乐于思考的感染力,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设计和有效展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足够的空间,通过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满堂灌与满堂问的关系
教师满堂灌不对,满堂问也不好,课堂上离不开教师的提问,但教师的提问不能简单化、庸俗化。教师的提问关键在于思考性,并对全班学生具有吸引力。提问不等于启发教育,不具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提问是不能达到启发学生调动思维积极性的目的。我们要求的是思维的活跃,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不是追求表面上、形式上的活跃。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参与是正确的,但要区别是实质参与还是形式参与,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
三、知识与能力、情感的关系
扎实的知识功底是提高能力、丰富情感、形成主动积极态度的基础。如果教师盲目地夸大了“能力”的功能,不能从本质上理解“知识”与“能力”的含义和关系,就会将我们的地理教学引入歧途。
强调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并不是否定知识的重要性。我认为,基础教育不宜过早提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这样做的结果是教师由于强调提倡培养学生的能力而放弃了学生知识的学习。我们不能因知识更新快,就不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反,越是知识更新快,越要有广博的基础知识、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
四、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的关系
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但不能取代教师的职能,教师要明确手段是为目的服务,而目的是通过手段来实现。
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多媒体代替教师”,片面追求形式化的课堂教学现象。一节课教师不是根据学生需要要求进行教学,而是执行课件程序的过程,教师期望学生按可见的设想去从事学习活动、回答问题,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知道得出预定结果。我们知道,师生交往中情感的交流以及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电脑是无能为力的。许多知识需要融会贯通,综合应用,不是靠用电脑能解决的。初中阶段是学生记忆的黄金年龄段,应该遵循他们的心智特点,培养他们多记忆常识性的知识,丰富他们的知识储量,为将来打好素质基础。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从不同角度进行积极探索。恰到好处地处理地理教学中的各种关系,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等能力。今天,我们说传统教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构建现代教育并非否定它的一切,而是要用辩证的观点处理好这些关系,不应盲目地夸大其中任何一方面。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 陕西省清涧县昆山中学)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