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涂自强人物形象的多重性及其意义

来源 :北方文学·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max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涂自强的个人悲伤》是中国“新写实派”作家方方的中篇小说,作者通过平实、冷静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农村青年涂自强个人奋斗的悲剧以及底层小人物生活的悲哀。涂自强渴望通过自己的奋斗改变自己命运,却为奔波生计而积劳成疾,最终默默死去。通过其悲剧性的一生,我们看到了他所代表的多种人物形象,他既是“身负重但奋斗者”、“现实社会的牺牲者”,又是“在梦想和现实之中摇摆不定的矛盾者”和“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无奈者”。而这些形象的呈现,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现实社会。
  关键词:涂自强;人物形象;多重性;社会意义
  来自大山深处,毕业于普通的大学,没有任何的社会背景和经济能力,涂自强就这样一个人在武汉这个偌大的城市奋斗打拼,他拥有梦想,渴望在大城市站稳脚跟,却最终拗不过现实的残酷和命运的捉弄而以悲剧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他是奋斗者、牺牲者,又是无法向命运抗争的无奈者和矛盾者。正是他身上的多重人物形象,让我们看到底层小人物的悲哀,重新审视当下的社会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一、身负重担的底层奋斗者
  和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涂自强也拥有自己的人生理想。他来自贫穷落后的大山深处,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和村里唯一一位大学生,父母和村名都对他寄予厚望,“学好了得去县衙当官”[1]“要当个大官回来”[1]。涂自强担负的是父母亲甚至整个村子走出大山的希望,他信心满满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因此大学期间他不仅学习十分刻苦认真,并且在学习之余打工挣钱养活自己补贴家用,毕业以后,尽管生活有许多不如意,可他依然继续奋斗。在涂自强的意识里,奋斗本就是是他唯一的出路。然而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生活也并没有所改变。一个人坚持不懈的奋斗,本该让人感动,让人对生活充满信心。然而涂自强的奋斗只会让人觉得心酸,甚至看不到任何生活的希望。这就是涂自强的悲伤,这就是所以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奋斗者的悲伤。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底层奋斗者大量存在,来自偏远落后的农村,毕业于普通的大学,背负着家庭和生活的重担,在大城市中孤身奋战。他们也有梦想,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向成功,拥有自己的小幸福,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是“徒自强”,其中的原因正是当下值得我们深思的社会问题。
  二、现实社会的牺牲者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早已成为当下社会的生存法则。人与人之间相互竞争,能够适应坏境的便得意生存。涂自强也并非一个庸庸碌碌的人,虽然大山里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依然努力,克服一切困难考上大学,成为村里的第一位大学生。因此他也算得上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适应得了城市社会激烈的竞争,但他却没能“适者生存”,最终成为现实社会的牺牲者。表面上看是涂自强个人的不幸,实质是社会生存法则的含义早已改变。“适者”已不是能够通过奋斗而适应竞争从而在社会竞争的人,而是指那些有背景、有财力,有社会人际关系的人。“城市不仅意味着经济发达,而且象征着有关系、有背景;农村则意味着一无所有,甚至连翻身的机会也没有”[2]。正如赵同学对涂自强所说:“你既没有背景,又没财力,你有的只是个人奋斗的动力。但是,现在的社会,没有人际关系,个人奋斗到死,也没什么用。”家境优越的赵同学家什么都有,因此毕业以后可以不愁工作,直接到美国留学,回国之后在银行里干着年薪十几万的工作;而涂自强除了奋斗什么都没有,因此他无法在城市立足,也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
  和涂自强一样来自农村并同在餐厅打工的女孩和同寝室的马同学都曾告诉他穷人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单打独斗是不行的,他们的需要寻找一个有钱的另一半,这样一来便是连涂自强的恋爱权利都给剥夺了。这些事,在根本上体现了贫富悬殊、社会不公的问题,而涂自强这样一个来自农村,什么都没有的底层小人物,便成了社会不公的牺牲品。
  三、在梦想和现实之中摇摆不定的矛盾者
  涂自强是有梦想的。在求学的路上他遇到了许多的好心人,也得到了许多的帮助,这些人性的美好使他对未来对理想充满了信心。初到大学,他看到身边同学和自己天差地别的生活条件,他明白这个世界有很多的不公,但他没有抱怨,依然是斗志昂扬。他想,只要自己踏实肯干,他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父母的生活。这时的涂自强相信梦想,相信奋斗并且拥有无穷的能量,他不相信命运,更不愿意屈服于自己的命运,他要改变。然而,每当生活出现重大的变故,涂自强心里的信心便会崩塌,他找不到自己不幸究竟处于何因,便开始怀疑自己的梦想和自己的奮斗,最终他让自己看清,这就是他的命运,他开始向命运妥协。当生活的一个不幸过去之后,他又在心里重新构建起十足的信心。涂自强就在这样的矛盾中反反复复,只是到最后他也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他的梦想是他生活相对顺利时的信心和动力的源泉,而他对命运的屈服便是生活不顺时自己逃避现实的避风港。其实涂自强自己内心深处对于自己能够在城市立足并没有十足的把握,尽管他告诉自己奋斗可以改变人生,可是面对现实他依然有太多的无奈。涂自强也正是当今社会中那些在大城市拼搏的小人物的缩影,他们的奋斗一直没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现实生活的残酷,使他们总是在梦想和现实之间摇摆不定。这不是涂自强一个人的悲伤,这是一群人的悲伤。
  四、无法与命运抗争的无奈者
  人们常说“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在一个人的奋斗过程中,决定起成败的本来应该是自己的拼搏程度,运气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因素。然而却也有一群人,他们终其一生无论怎样奋斗,都无法摆脱命运的束缚。涂自强便是这样一种人,他不怕苦不怕累一直在奋斗,最终收获的却也是悲剧性的一生。除了现实社会的不公之外,命运的捉弄也是涂自强梦魇的根源。当涂自强下定决心要考研时,他的人生仿佛就要翻开崭新的一页,“读完研读博,读完博就争取留校,将来说不定就是教授了”[1],这样的人生是多么让人充满希望。然而,当考研的日子渐渐逼近,噩耗也随之而来。公路改线,平了涂家的祖坟,涂自强的父亲投诉无门,一气之下身体染病,不幸去世。涂自强因此错过了考研,也错过了通向新人生的机会。“一个随意的举动就改变一家人的命运,甚至不知是谁作的改变”[1]。涂自强依然奋斗者,然而命运却并没有因此放过他,老板携款潜逃,使他没有钱能够回家过年,只能在城里的餐馆里打工赚钱;冬天雪大,压倒了家里的房屋母亲也因此受伤;本有机会到外地学习,开拓事业,母亲却在此时走失,他放下工作寻找母亲,却也因此丢掉了工作。所有的不幸好像都集中在了涂自强的身上,每当他的生活即将有所好转时,命运便开始和他斗争,像他这样活在底层,每日为了生计奔波的人终究是斗不过命运,最后甚至把他斗争的权利也一并剥夺,他积劳成疾,身患癌症,安顿好母亲后,便孤独的死去。他的一生有太多的无奈和心酸,他斗不过命运,斗不过残酷的现实,而他的悲剧也并未随着他的离去而消散。现实的生活中还有太多的“涂自强”,他们悲惨、凄凉的境遇应该唤起我们对人生、命运以及残酷现实的重新思考
  五、结语
  由此可见,在涂自强身上反映出来的多种人物形象,正是作者方方对于社会公正、小人物的人生、生存、命运悲剧的思考。而涂自强的悲伤也并不是他一个人的悲伤,而是一代人的悲伤,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
  参考文献:
  [1]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3.
  [2]刘佳佳.论方方《涂自强的个人悲伤》的底层叙事[J].安徽文学,2015(2).
其他文献
一、木心与木心的研究现状  (一)木心  木心,原名孙璞,其名字据他本人称是取自木铎之心的意思,其人气是在近年来才在大陆引起关注,尤其是弟子陈丹青等人对其的推崇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個拥有了六十多年的创作经验,却在晚年首次在大陆出版作品;一个在知天命的年纪却远渡重洋追求美学的流亡;对于不少读者来说,他们仍然感到困惑,木心是谁?木心是怎么被传播的?为什么木心在这个时代突然出来?木心的阅读群体是哪些人?
期刊
自古中国人的宇宙观便是一种冲虚中和的系统,十分注重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圆融的、安定的、和谐的生活秩序。我国的先民面临着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并追求着两者的和谐,从而产生了一种主客,天人宏观、混沌合一的“中和之美”。  一、中和之美的哲学背景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中和”它不仅是美学理念,更是哲学思维,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天人合一”這个中国传统古典哲学观念。古人把天与
期刊
摘要:中国文化及文学在美国的接受不是偶然的,美国作家和美籍华人作家通过自己的翻译和创作,推广了中国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文论在美国的发展。在这样背景下,美国文学对中国文化及文学的接受成为必然。  关键词:中国文学;接受;影响  中国文化在欧美文化的影响主要是文学和哲学,其中属孔子学说的影响最大。正如著名史学家范文澜说过,“孔子和儒家学说无可置辫的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1]雖然东西方相隔万里,文化
期刊
摘要: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作为最能发挥人际交流优势的电视访谈类节目应运而生。电视访谈节目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交流互动,因此必然遵循一定的合作原则,但更值得注意的是主持人和嘉宾可能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达到一定会话意图。本文基于合作原则,选取一档热门电视访谈节目《静距离》的一期,通过对主持人及嘉宾之间的会话分析,探讨节目中违背合作原则所产生的会话含义,旨在帮助人们理解电视访谈节目中特有的语言运用技巧,
期刊
摘要:中国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窗口,承载着在中外文明对话中建构中华文化图景的重要使命。在中国文学外译中,如何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尽可能符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要求,又能注重保留中国文学作品的源语文化特色,是广大翻译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以张爱玲《金锁记》英译本为例,考察了张爱玲在自译时对源语文化元素的英译处理,分析了其翻译策略的选择。  关键词:中国文学外译;翻译策略;张爱玲;
期刊
摘要:本文从语言层面上对小说《洛丽塔》(片段1-3)中的隐喻进行分析,以“新批评”派的理论家威廉·K·维姆萨特对隐喻机制的细致分析为理论依托,兼顾英汉两种语言符号系统的特点,最大限度地重现原文的语言风格,尽可能保留原作中生动有力的形象。  关键词:隐喻;新批评文论;《洛丽塔》  引言  隐喻(metaphor),以称为暗喻,是传统修辞学中极为普通的一种修辞格,同时也是“新批评”(New Criti
期刊
摘要:当前社会发展呈现多元趋势,大众消费时代已经正式来临,异彩纷呈的广告已经融入到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在平面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有效应用不仅能够更加精准的展示广告设计者的设计主题及意图,可以让观者在极短的时间里获取大量信息,同时还能够让观者获得更好的视觉体验。本文从图形创意的内涵及其特征着手,对图形创意在广告设计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研究广告设计中图形创意的表现及其应用。  关键词:广告设计;图形创
期刊
摘要:自2005年12月非洲第一所孔子学院—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在肯尼亚落成,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窗口的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在非洲大地上蓬勃发展起来。非洲学习汉语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非洲各孔子学院学生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本文以埃塞俄比亚马克雷大学孔子课堂为例,对非洲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流失现象做了一些考察,并对流失原因作了分析,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以期对广大对外汉语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学生
期刊
摘要:鲜卑拓跋部在力微统治以后,与中原王朝以及临近部落的交往越来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的雁北晋人,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拓跋社会中,他们其中的佼佼者参与到部落的政治活动中,为加强拓跋首领权力出谋画策,受到了拓跋部落首领的重用,成为了拓跋社会中的新贵阶层。新贵阶层占据了国家政治上的重要职位,排挤了部落旧贵族,从而造成了“新旧猜嫌”。随着拓跋首领权力的不断加强,新旧之间的猜嫌越来越严重,并最终演化成了政
期刊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态美育这一新的教育理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它不但有助于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而且有助于提高人的生态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但多数高校尤其是农林高校对于如何有效融入生态美育存在困惑。通过以南京林业大学为例进行调查研究,探寻将生态美育理念融入农林高校文化育人体系的有效途径,为实践这一教育理念提供较为系统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生态美育;农林高校;途径  当今社会,生态环境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