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小学生作文觉得无话可写,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作文开辟一条通道。主要从丰富阅读、指导观察、激发情趣、体验农家生活、学写农谚、俗语入手。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作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20-01
作文教学无论对于教师而言,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我们教师害怕教作文,学生更是害怕写作文,遇到作文无从下手,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农村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普遍厌作文,怕作文,作文内容十分贫乏。习作时出现了假大空,废话连篇,写不出真情实感文章的现象,写出来的文章有也是胡编乱造的作文、东拼西凑的作文或者是整篇照抄的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追究原因,农村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课外读物较少,所以农村孩子更觉得无话可写了。
如何激发农村孩子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呢?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作文开辟一条通道。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丰富阅读,为学生作文积累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中的文章多文质兼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
当然,这非一日之功,必须坚持经常,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
二、关注生活,认真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可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孩子们却无动于衷,或虽感到美,却又写不出来。对农村学生来说,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写一写家中养的鸡,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鸡吃食、鸡打架、鸡下蛋等等,帮他们列出观察项目,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让学生每天回忆发生的事,说一说、议一议,久而久之,学生就知道了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了。事不在大小,在事情的内容。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让学生知道,说真话、写事实、叙真情就是作文。
三、指导审视美好生活,激发学生习作情趣
许多孩子觉得生活平淡,毫无新奇之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真情投入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爱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创作的源泉。只要心中有爱,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才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1.热爱家乡环境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学生在“爱家乡”“家乡的变化”等习作题目中才能写出特色,写出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关注身边的人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放弃表象,放弃虚浮,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一声问候、一次守侯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在感受父母之爱、同学之爱、邻里之爱时学会关爱他人。只有关爱他人,享受他人的爱,农村孩子在写人记事中才能情动辞发。
3.留心身边的事
由于学生观察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对事件的认识较肤浅。同时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强。利用学生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的事,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
四、体验农家生活,拓展习作思路
课标指出:教师应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生生活在农村,有着充裕的活动时间,广阔的活动天地。经常参与劳动实践,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布置一些紧扣“农”字的题目,拓宽习作思路。
1.勤写观察日记
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把他们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把种植花果的感受、变化写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氣息的,富裕童趣的日记跃然纸上。
2.乐写“自制玩具”
农村孩子生活在广阔的自然之中,思维不受限制,常常自主开发,创造出许多新玩具。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发现、发明、小制作写下来,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乐中写。
3.练写农事、农活经验小论文
学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常要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的科技知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让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体验,知识不断得以提升,素材不断得以充实。
五、学习农谚,提升习作档次
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干巴巴,没办法写具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多诵读书本上的好词好句。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
1.学习农谚农语,优化习作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是农村在清明前后栽种农作物的谚语。运用这样的谚语既读来朗朗上口,又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写出农村生活的特色。
2.学习农村的俗语,美化习作语言
农民在经过时代的繁衍、变迁,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如“种子浸泡在水中后发芽、长叶”。这是我们的说法,而农民说的是“冒牙、爆青”。仔细推敲一下,农民的“冒牙”、“爆青”比“发芽、长叶”更富情境。一个“冒”“爆”说出了种子发芽那种无比强大的力,说出了种子发芽的色彩。这是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形象的表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收集,交流农村俗语,推敲比较,学习用词的准确,美化习作语言。
只要我们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作文开辟一条通道,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持之以恒,共同努力,一定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农村 小学生 作文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3-0220-01
作文教学无论对于教师而言,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难题。我们教师害怕教作文,学生更是害怕写作文,遇到作文无从下手,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农村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普遍厌作文,怕作文,作文内容十分贫乏。习作时出现了假大空,废话连篇,写不出真情实感文章的现象,写出来的文章有也是胡编乱造的作文、东拼西凑的作文或者是整篇照抄的作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追究原因,农村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课外读物较少,所以农村孩子更觉得无话可写了。
如何激发农村孩子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呢?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作文开辟一条通道。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丰富阅读,为学生作文积累素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中的文章多文质兼美,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到读赏结合,读写结合。
当然,这非一日之功,必须坚持经常,只有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提高。
二、关注生活,认真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作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悟性。在感悟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社会生活中的平凡小事,都可引发我们的思考。可是,面对美丽的大自然孩子们却无动于衷,或虽感到美,却又写不出来。对农村学生来说,农村的风景优美,乡土气息浓厚。美丽的大自然又孕育了千姿百态的动植物。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教师利用这种优势,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使他们“见景生情”。把这种情景教育引进小学作文教学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写一写家中养的鸡,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鸡吃食、鸡打架、鸡下蛋等等,帮他们列出观察项目,学生就会有目的的观察,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让学生每天回忆发生的事,说一说、议一议,久而久之,学生就知道了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了。事不在大小,在事情的内容。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让学生知道,说真话、写事实、叙真情就是作文。
三、指导审视美好生活,激发学生习作情趣
许多孩子觉得生活平淡,毫无新奇之处,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真情投入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回归生活,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爱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创作的源泉。只要心中有爱,学生才会有话想说,才能“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心”。
1.热爱家乡环境
教学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农村环境的美,发现农村独特的韵味。学生在“爱家乡”“家乡的变化”等习作题目中才能写出特色,写出内涵,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2.关注身边的人
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放弃表象,放弃虚浮,从父母的一个眼神、一个爱抚、一声问候、一次守侯中获取情感的慰藉,体验人间温情。在感受父母之爱、同学之爱、邻里之爱时学会关爱他人。只有关爱他人,享受他人的爱,农村孩子在写人记事中才能情动辞发。
3.留心身边的事
由于学生观察缺乏主动性目的性,对事件的认识较肤浅。同时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强。利用学生学习特点,引导学生关心周边的事,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
四、体验农家生活,拓展习作思路
课标指出:教师应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学生生活在农村,有着充裕的活动时间,广阔的活动天地。经常参与劳动实践,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布置一些紧扣“农”字的题目,拓宽习作思路。
1.勤写观察日记
教学中,引导学生多写观察日记,把他们与小动物间的点点滴滴记下来,把种植花果的感受、变化写下来。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氣息的,富裕童趣的日记跃然纸上。
2.乐写“自制玩具”
农村孩子生活在广阔的自然之中,思维不受限制,常常自主开发,创造出许多新玩具。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引导学生把平时的发现、发明、小制作写下来,真正做到在玩中学,在乐中写。
3.练写农事、农活经验小论文
学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经常要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可以接触到很多关于种植的科技知识,了解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特点。教学时,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指导学生写一些科技小论文,让他们在活动中观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体验,知识不断得以提升,素材不断得以充实。
五、学习农谚,提升习作档次
表达是作文教学的重头戏。学生在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甚至干巴巴,没办法写具体。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多诵读书本上的好词好句。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言,用语言。
1.学习农谚农语,优化习作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这是农村在清明前后栽种农作物的谚语。运用这样的谚语既读来朗朗上口,又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知识含量,写出农村生活的特色。
2.学习农村的俗语,美化习作语言
农民在经过时代的繁衍、变迁,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如“种子浸泡在水中后发芽、长叶”。这是我们的说法,而农民说的是“冒牙、爆青”。仔细推敲一下,农民的“冒牙”、“爆青”比“发芽、长叶”更富情境。一个“冒”“爆”说出了种子发芽那种无比强大的力,说出了种子发芽的色彩。这是多么精练的语言,多么形象的表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收集,交流农村俗语,推敲比较,学习用词的准确,美化习作语言。
只要我们教师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作文开辟一条通道,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持之以恒,共同努力,一定能使学生对作文产生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