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 融心
背景资料:
在民主选举区“三好”学生的时候,由于不少学生弃权,导致全班没有一名学生得票过半——此事发生在湖北汉口一所小学六年级某班。
据老师介绍,该班有51名学生,民主选举中得票最多的一名学生可被学校推荐为区“三好”学生。结果,班上有13名学生投弃权票。老师通过作文发现,不少学生认为区“三好”学生可能和升学有一些联系,而自己不能当选也不想让别人当选,因此投了弃权票。
这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条新闻,在南方某个城市,小学四年级某班学生该数学考试了,同学们忽然发现班里数学成绩最好的那个女孩没来,同学们正好奇,老师说女孩的爷爷去世了,女孩请假了。同学们听后一阵欢呼,说她数学之所以第一,是因为她爷爷是个数学教授,现在她爷爷死了,就可以超过她了。同学的亲人去世,孩子们非但没有为她感到难过、伤心,而是欣喜若狂,原因是她的成绩可能下降,自个的排位可能因此上升。 (人民网)
针对同学们的嫉妒心理,我们在一些学校中进行了调查采访,同时也了解了部分家长的想法,并针对这种现象,请专家进行评点。
学生的心思
同学A:今天上数学课时,老师叫一些同学把本子拿回去订正,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一直在下面喊“漂亮,漂亮……”,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可是过了一会儿,老师喊到了他的名字,这时他不说话了,而是低着头走上去。还有,这学期开学时,班主任叫我们把自己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得的所有奖状带过来,根据奖状数量的多少来评区“三好”学生。因为我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的奖状没有我们班某些人多,所以就干脆不带了。再比如,我和我们班的一个同学经常一道补习英语,可是他经常不带本子,听写时总是找我借。我心里根本不想借,但又怕他说我不够朋友,只好勉强借给他。
同学B:我们以前选班干部的时候,我也不愿意为别人投票,却很想为自己投上一票,可又不好意思。爸爸妈妈有时也告诉我,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为自己投票没什么大不了的。有时候别人当选了班干,而我落选了,我便会在心里数落别人的缺点。
同学C: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虚荣心,总是想着自己,这也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不愿意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最棒最好,永远第一。我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事后心里都不好受,感觉受到谴责,觉得自己很虚伪。
同学D:我认为不要有这种自己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的思想,而是应该争当“三好”学生。即使自己落选了也不要灰心,下次再继续争取。成绩不如别人可以努力赶上去,不能有那种嫉妒的心理。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一个同学从别的学校转来,刚开始他每次考试只考60多分,但他从不嫉妒我们这些考得好的同学。后来经过不懈地努力,他现在每次考试都能达到90分。
家长的思想
家长A:“比”的思想在绝大多数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占据着核心位置,总是拿别的孩子优秀之处来要求自己的小孩,时间一久就容易使孩子对“比”产生反感。实际上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孩子在同学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认同,所以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某同学当上了班干部,就有许多同学“不服”。我也常拿班上最优秀的同学来要求我的儿子,有时他承认自己不如该同学,但有时他也不服那些大队长和中队长,说他们表现如何不好,有时考试还不如自己呢。
比来比去的结果是,让孩子不能正确地在同他人的比较中学到长处,而是尽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家长B:不可否认,大人世界里流行的一些世故庸俗的处世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在的中小学生。我的孩子也曾有过这种倾向,当他看到别的同学考砸了,或者没有当选班干部的时候,回家后就显得特别兴奋,还幸灾乐祸似的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后来,我适当地改变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对他说,我不管别的同学怎样,我只关心你是否真的进步了。这样说了以后,孩子再也没有笑话过别的同学,有时还帮助别人一起进步。
专家的评点
姚本先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
朱 敏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件发生并不是偶然的,透过现象探讨本质,我们始终认为孩子是无辜的。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学校方面来说,在价值取向的引导方面、在教书与育人方面存在很多普遍问题,正如文中所说,校方将区“三好”学生与升学挂钩,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引导不好,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培养,可能会增强学生的功利心。正值花季的青少年,对各种事物的看法还并不成熟,他们的思想更容易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而校方能做到的起码育人目的并不完全是教会我们的孩子学到更多知识,考试取得高的分数,更主要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格,如何培养出有素养、有知识、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家庭角度来说,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的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首先能够学有所成。因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通常也是围绕孩子的学业展开的,所谓的“成绩好就一切都好”的思想还是普遍存在的。对孩子思想教育的忽视可能导致许多孩子出现人格障碍,包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与包容心,所以才会出现报道中的悲哀一幕。这其实是我们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悲哀!作为孩子人生最初的启蒙老师,家长对孩子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的形成起决定作用。
背景资料:
在民主选举区“三好”学生的时候,由于不少学生弃权,导致全班没有一名学生得票过半——此事发生在湖北汉口一所小学六年级某班。
据老师介绍,该班有51名学生,民主选举中得票最多的一名学生可被学校推荐为区“三好”学生。结果,班上有13名学生投弃权票。老师通过作文发现,不少学生认为区“三好”学生可能和升学有一些联系,而自己不能当选也不想让别人当选,因此投了弃权票。
这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另一条新闻,在南方某个城市,小学四年级某班学生该数学考试了,同学们忽然发现班里数学成绩最好的那个女孩没来,同学们正好奇,老师说女孩的爷爷去世了,女孩请假了。同学们听后一阵欢呼,说她数学之所以第一,是因为她爷爷是个数学教授,现在她爷爷死了,就可以超过她了。同学的亲人去世,孩子们非但没有为她感到难过、伤心,而是欣喜若狂,原因是她的成绩可能下降,自个的排位可能因此上升。 (人民网)
针对同学们的嫉妒心理,我们在一些学校中进行了调查采访,同时也了解了部分家长的想法,并针对这种现象,请专家进行评点。
学生的心思
同学A:今天上数学课时,老师叫一些同学把本子拿回去订正,我们班有一个同学一直在下面喊“漂亮,漂亮……”,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可是过了一会儿,老师喊到了他的名字,这时他不说话了,而是低着头走上去。还有,这学期开学时,班主任叫我们把自己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得的所有奖状带过来,根据奖状数量的多少来评区“三好”学生。因为我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的奖状没有我们班某些人多,所以就干脆不带了。再比如,我和我们班的一个同学经常一道补习英语,可是他经常不带本子,听写时总是找我借。我心里根本不想借,但又怕他说我不够朋友,只好勉强借给他。
同学B:我们以前选班干部的时候,我也不愿意为别人投票,却很想为自己投上一票,可又不好意思。爸爸妈妈有时也告诉我,没什么不好意思的,为自己投票没什么大不了的。有时候别人当选了班干,而我落选了,我便会在心里数落别人的缺点。
同学C:这种现象其实是一种虚荣心,总是想着自己,这也可能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意识,不愿意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最棒最好,永远第一。我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事后心里都不好受,感觉受到谴责,觉得自己很虚伪。
同学D:我认为不要有这种自己得不到,别人也别想得到的思想,而是应该争当“三好”学生。即使自己落选了也不要灰心,下次再继续争取。成绩不如别人可以努力赶上去,不能有那种嫉妒的心理。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一个同学从别的学校转来,刚开始他每次考试只考60多分,但他从不嫉妒我们这些考得好的同学。后来经过不懈地努力,他现在每次考试都能达到90分。
家长的思想
家长A:“比”的思想在绝大多数家长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占据着核心位置,总是拿别的孩子优秀之处来要求自己的小孩,时间一久就容易使孩子对“比”产生反感。实际上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每个孩子在同学中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认同,所以经常会出现这种情况:某同学当上了班干部,就有许多同学“不服”。我也常拿班上最优秀的同学来要求我的儿子,有时他承认自己不如该同学,但有时他也不服那些大队长和中队长,说他们表现如何不好,有时考试还不如自己呢。
比来比去的结果是,让孩子不能正确地在同他人的比较中学到长处,而是尽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
家长B:不可否认,大人世界里流行的一些世故庸俗的处世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现在的中小学生。我的孩子也曾有过这种倾向,当他看到别的同学考砸了,或者没有当选班干部的时候,回家后就显得特别兴奋,还幸灾乐祸似的把这个消息告诉我。后来,我适当地改变了一下自己的看法,对他说,我不管别的同学怎样,我只关心你是否真的进步了。这样说了以后,孩子再也没有笑话过别的同学,有时还帮助别人一起进步。
专家的评点
姚本先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博士
朱 敏 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生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件发生并不是偶然的,透过现象探讨本质,我们始终认为孩子是无辜的。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从学校方面来说,在价值取向的引导方面、在教书与育人方面存在很多普遍问题,正如文中所说,校方将区“三好”学生与升学挂钩,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引导不好,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塑造和素质培养,可能会增强学生的功利心。正值花季的青少年,对各种事物的看法还并不成熟,他们的思想更容易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的影响。而校方能做到的起码育人目的并不完全是教会我们的孩子学到更多知识,考试取得高的分数,更主要是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塑造一个完整的人格,如何培养出有素养、有知识、有理想、有责任感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从家庭角度来说,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我们的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首先能够学有所成。因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通常也是围绕孩子的学业展开的,所谓的“成绩好就一切都好”的思想还是普遍存在的。对孩子思想教育的忽视可能导致许多孩子出现人格障碍,包括以自我为中心、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与包容心,所以才会出现报道中的悲哀一幕。这其实是我们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悲哀!作为孩子人生最初的启蒙老师,家长对孩子世界观和价值取向的形成起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