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乡村,我们在场

来源 :农家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g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的一年里,本刊记者行走在中国的乡村版图之上,在正常的采访工作之外,有诸多见闻,有诸多感触,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记录时间:2012年1月
  记录地点:河北定县翟城村
  关联人物:晏阳初
  关键词:乡村建设,他们“在场”
  1927年7月,晏阳初带着自己的家属和“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的成员,搬迁到河北定县翟城村定居下来,开始了“定县乡村试验”。他和李景汉、陈志潜、瞿世英等当时在各个学科有名望的知识分子,对定县进行各个层面的社会调查。经过几年的调查、设计和实验,晏阳初和他的同仁们制定了一系列方案,以“除文盲,做新民”为宗旨,以“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为核心,以“文艺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救穷、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为手段,家庭、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来重新建造乡村。
  在“定县实验”最鼎盛的时候,定县聚集了近500位知识分子,其中有60余位是学有专长的归国博士、大学教授、校长等各个学科的知识分子。和晏阳初几乎同时在做乡村实验的知识分子还有梁漱溟、陶行知等人,他们都身体力行,“走出象牙塔,跨进泥巴墙”,奔走在中国的乡村大地上,他们骑着驴,驮着书,带着家小定居乡村,把思想改革变为实践的操作,寻找中国乡村发展的途径。
  在2012年开端的时候,本刊记者再度沿着先贤的足迹,走访了翟城村。欣慰地发现,现代化急速发展的今天,依然有很多城市精英站在乡村建设的现场,如前些年的溫铁军、邱建生、何慧丽、刘湘波,最近出现的左靖、陈文华、梁慧星,等等。乡村并非被全然抛弃,它还有守护者,还有被反哺的故事。
  记录时间:2012年2月
  记录地点:安徽省黟县碧山村
  关联人物:左靖
  关键词:“丰年祭”
  安徽大学副教授左靖等人之前在安徽省黄山市黟县碧山村举办了“碧山丰年祭”。“丰年祭”本是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一种祭祀仪式,除了向祖先神灵祷告,祈求保佑农作物顺利收获,并预祝来年五谷丰收、人畜两旺。举办者希望借用“丰年祭”这一古老的仪式名称,以恢复和重建这种由来已久的乡村公共生活。
  活动邀约艺术家、建筑师、乡建专家、作家、导演、设计师、音乐人,以及致力于乡土文化研究的当地学者前来参加,同时,还在黟县乃至徽州招募民间手工艺人和民间戏曲艺人,共同合作在碧山村的祠堂和乡间粮仓等公共空间举办与乡土生活相关的建筑、家具和生活用品设计、影像艺术作品以及其他手工艺品的展示;举办乡建学者和乡土建筑研究者的学术研讨;以及举办当地戏曲和舞蹈的演出活动等。
  碧山村古称黄陂,又名三都,为明代黟县十二都之一,隋时,州治一度设在这里,但现在,因为周边乡镇西递宏村等名气远远超过了碧山,这个村庄也渐渐地被人遗忘。
  左靖还计划,将来把村里的一些道路的名字恢复古代时的名字。左靖等人认为,乡村建设不仅仅是经济和社会上的复兴,更是文化和艺术的复兴,应该让大家反思,为什么城里人这么喜欢农村,让大家意识到,传统和乡土的东西是好的。
  记录时间:2012年4月
  记录地点:江西省婺源县上晓起村
  关联人物:陈文华
  关键词:复原原生态村庄
  上晓起村是江西省婺源县的一个著名旅游景点,由下晓起和上晓起两个自然村落组成,这里百年古樟郁郁葱葱、明清古宅高低错落,如果不是新近修成的杭瑞高速公路从村庄边上穿过,喧嚣和尘世仿佛与这里绝缘。
  上晓起村是一个只有90户人家的村庄,在村民们抱怨这里的闭塞和落后时,却有一个70多岁的老人来到这里,他热爱这个古老村庄散发的所有气息,这位中国茶文化研究的顶级大师,像一个隐士一样,在这里进行一个或许永无结果的“乌托邦”试验。
  几年前,在上晓起村参观一家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茶厂时,陈文华发现了一套完全用水力带动的辗茶机,这样一套现在还能制茶的活“文物”,却栖身在一间快要坍塌的旧厂房里。当时,他很想找到这里的村长,告诉他这套辗茶机的价值,并希望村里能把茶厂保护起来。
  行程结束时,陈文华头脑里却闪过一个奇异的念头:这件事为什么不能自己来做呢?于是,他一头扎进了上晓起村。在发现和复原这家原生态茶厂的过程中,残存在陈文华心里的“最初商业冲动”也消失了。这个村有1200年的历史,种茶、制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这里气候湿润、山高林深,其出产的茶叶在陆羽的《茶经》中也能找到记载,至今家家户户都会手工制茶。陈文华也渐渐明白,他要保护的不仅仅是一家茶厂,而是一座村庄。
  4年里,他投资80余万元、这差不多是他全部的退休金和稿酬,除了修复了老茶厂外,还筹资办了一家客栈和一所双语幼儿园,并且以“新农村合作社”的方式,承包了村里所有的土地,带领村民种植油菜和白菊花。
  记录时间:2012年6月
  记录地点:四川青神县汉阳镇
  关联人物:梁慧星
  关键词:建一所家乡图书馆
  70岁的法学泰斗梁慧星,变卖了北京长安街上的房产,在家乡四川青神县汉阳古镇上建起了一所图书馆。这位儿时受惠于小镇阅览室的读书人,希望建起一座百年的图书馆,延续与承担乡村文化的传统。
  图书馆建在镇上曾经的乡绅院里,那曾是一座近百年的老宅,解放后长期作为镇政府,后来失火重建,直到汶川地震之后,镇政府选址搬家,现在的地便空闲下来,整整一亩七分地。
  梁慧星儿时朋友杨启贵打电话到北京,告诉他有这样的事,那块地是准备卖的。梁慧星参观完云南腾冲和顺镇的老图书馆,眼见建于清朝戊戌变法时的图书馆依然安然优美,重新回忆起少儿时在汉阳镇彻夜守着沙沙作响的小蚕,想起在那个时代听过的川戏,想起文化站小小的阅览室里读到的《牛虻》、《怎么办》、《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内心再也无法平静。于是他狠心贱卖了位于北京建国门的房子,筹集了105万元,并将这些钱全数买了汉阳镇的那一亩七分地,盖起了古色古香的图书馆,然后热热闹闹地开馆。
其他文献
“我可能做不到更好了,但还是要像朱光潜说的那句话:此时,此地,此身。就是此时我能做到的事,绝不推诿到下一时刻;此地我能做到的事,绝不想着换另外一个境地我再做;此身我能做的事,我绝不妄想于他人来替代。”这是柴静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她写这本书所希望做到的。  柴静2001年进入中央电视台,先后在“时空连线”、“新闻调查”、“24小时”、“面对面”等栏目担任主持人与记者。这本书就是记录她在央视这十年所见的
期刊
孔融是东汉末年北海太守,字文举,鲁国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子,泰山都尉孔宙之子,自幼聪明,人人敬仰。《三字经》上所载“融四岁,能让梨”就是指孔融。  孔融十六岁时,权势熏天的大宦官侯览追捕张俭。张俭逃亡到孔融哥哥孔褒门下,不巧孔褒外出不在家,孔融就把张俭藏了起来。后来事情泄露,孔褒、孔融二人都被抓捕入狱。孔融说:“窝藏张俭是我的事,哥哥不在家,应当坐罪的是我!”而孔褒说:“张俭是投奔我的,与弟弟无关
期刊
工业革命以来两个多世纪,人类文明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伴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类文明发展将得到更大地飞跃。机器人作为一大亮点,已经走出了信息研究,进入了人类生活,从最初的简单对话、肢体动作,到可以代替人们独立完成一系列的工作,尤其是重复性的工作,不仅减轻了人们的工作负担,也缓解了重复、高强度工作对人们心理造成的痛苦。美国亚马逊公司投入巨资用于机器人技术研发,旨在让机器人技术发挥更大、更有意义的作用。
期刊
2013年1月,英国、瑞典、法国部分牛肉制品中发现了马肉,不久后,爱尔兰、荷兰、罗马尼亚等多个欧洲国家也相继卷入丑闻,引发消费者反感。事实上马肉并不危险,意大利美食家喜欢火腿,其中就有马肉火腿,中国人一年半要吃掉马肉一百吨。然而,贴上“牛肉”标签的却是马肉制品,不仅是一种商业欺诈,更为食品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上世纪一种致命的疯牛病爆发,90年代英国农民必须在奶牛护照上清楚地显示,它们从何而来、到何
期刊
2012年12月11日一早,和力天像往常一样到七河村委会上班,人在办公室,他的心里却一直惦记着上午即将在家门口召开的村民大会。  会场就在仁和村十字路口,可是通知10点半开始的村民大会,11点了,村民还稀稀拉拉未到齐。  老和的妻子已经感冒好几天了,还在输着液。她尽可能地将扎着点滴的左手压低,右手的树杈上高高挂着吊瓶,走进会场后,她找了面墙壁停了下来,在村民的帮助下,吊瓶被挂在她身后的土墙上,得以
期刊
今日中国,城镇人口首超农村人口。中国科学院《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称 :中国内地城市化达到了51.3%。2012年,生活家是一个热门词。城市的条件越来越好,但住在里面的人似乎都忘了怎么生活。我们拥挤在喧嚣的城市,背后的乡村却渐行渐远,然而氤氲在我们心头的乡愁、田园梦和重建乡村的愿望,浓郁成一团化不开的雾。回看2012年和乡村有关的那些事,重新审视乡村,在逆城市化的新潮中看看我们的生活之根,或
期刊
在这片广袤土地上生活的农民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特质:  他们是最坚忍、勤劳的代表。他们靠着自己的双手劳作,用来养活一家老小,辛苦,却又知足常乐。在他们的字典里,有土有羊就是幸,一口薄田就是福。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社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勤劳和坚忍是他们做一切事情的基础。  他们同时充满着生活的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他们永远能够在如何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中,迅速地做出调整。这种调整呈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甚至
期刊
在城市接受教育,回农村搞建设,被认为是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的一种形式,大学生村官也因此被称为“新知青”。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全面实施大学生村官政策以来,截至目前在岗的大学生村官已有29万人。  展望过去的那一年,包括本刊曾采访过的白一彤、蒋正超等人,有村官获封“最浪漫乡镇干部”、“最年轻的女村官”、“正能量的‘小清新’”,或许网友们给的称号未必精准,但这些村官的确有着各自动人的一面。  一、村官
期刊
他从湘中山村走入黄河边的大学,又从偏远的西部前往满城冠盖的首都,从公务员、记者到历史研究爱好者和知名评论人,“十年砍柴”李勇,用十八年时间完成了进城的过程,铸就了一把属于他自己的钢筋水泥森林里的斧头。  于是,他持斧伐柯般从故纸堆里寻觅醒世恒言,在这个不断变幻的国度内寻觅普适价值,包括寻觅自己记忆中的故乡。2011年,他出版了半自传散文集《进城走了十八年:一个70后的乡村记忆》,在城乡结构巨变、农
期刊
1、大爱清尘:寻救中国尘肺病农民  时间:2011年6月  地点:四川甘洛  发起者:王克勤  目标:拯救600万尘肺病农民  2、免费午餐  时间:2011年4月  地点:贵州、河南和湖南三地  发起者:由邓飞等500多名记者和国内数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  目标: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地区学童提供免费午餐,改善学校简陋的厨房条件。  3、爱飞翔·乡村教师培训  时间:2010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