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摄影最大的魅力在于主观的艺术表现,如果说客观性是摄影的外壳,那么主观性就是摄影的灵魂。而纪实摄影就是主观艺术表现与客观现实的完美结合,主观的艺术表现使纪实摄影更具有深度,让人们对作品本身以及作品的内涵充满了无限的想象。
关键词:纪实摄影 客观性 主观性 艺术表现
摄影具有真实记录客观事物的能力,这种直接且快速记录真相的能力是其他视觉艺术形式难以复制的。法国电影批评家安德烈·巴赞认为摄影与绘画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除了客观记录,摄影最大的魅力在于主观的艺术表现,如果说,客观性是摄影的外壳,那么主观性就是摄影的灵魂。摄影师按下的每一次快门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相遇,从而触发了创作者的灵感,而纪实摄影就是主观艺术表现与客观真实的完美结合。
一、艺术性使纪实摄影得到升华
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现实生活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它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现摄影师鲜明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判断。卡蒂埃·布勒松说过:“对于摄影师而言, 照相机是摄影师看待社会的眼睛。”它不是一般物理层面上物体、快门、镜头和感光介质之间的逻辑纪实关系,而是摄影师与社会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如果不能从照片中获得这种情感,那么就不能称之为纪实摄影。
真实是纪实摄影的基本属性。而主观艺术表现使纪实摄影得到了升华。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是相辅相成的。换句话说,摄影是绝对无法完全主观的,就如同它不能绝对客观一样,完全客观则谈不上是艺术,完全主观则谈不上是摄影。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纪实摄影服务于客观再现。对于纪实摄影师来说,他们的审美感知可能来自敏锐的观察和选择的技巧,对即时表情的掌握,对光线和色彩的控制,对空间的合理安排和配置等。凭借摄影师的审美直觉,这些东西在一瞬间完成了重组和整合。在拍摄的过程中,一件最小的事情也可能演变成一个很大的话题,一个合乎情理的小细节可以折射出主题思想。 对于纪实摄影的日常生活主题而言,一种有意义的艺术形式显得更为重要,艺术表达就像一剂香料,为平淡直白的图片添加了一些可读性元素。
二、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信仰
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摄影杰作《埃塞俄比亚饥荒》中,迷茫无助的眼神、裹得严严实实的身体、荒芜模糊的山脉,让人感到相当凄凉。摄影师将拍摄对象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起来。从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埃塞俄比亚人民所遭受的饥饿。但在这张照片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人们困惑的表情,他们甚至有一些谨慎的感情。他们似乎在诉说着他们的无助或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张照片中有很多细节。人们很容易被人物的面部表情所吸引,被周围的环境所震撼,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欣赏摄影背后的故事。萨尔加多是一位深思熟虑的摄影师,他有自己的信仰。对于一个像他一样有自己信仰的摄影师来说,他会以信仰为原则去拍摄。他的照片不仅赞美苦难的人们,也揭露了剝削导致的贫穷,但他们拒绝停留在传播苦难的表面。他从血汗工厂的工人身上看到了极大的耐心和尊严,所以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可见,纪实摄影的主观艺术表现并没有扼杀对客观与现实的再现,这一点从萨尔加多在摄影中的地位就可以得到印证。
三、解海龙的真情实感
摄影师解海龙的作品《大眼睛》曾轰动全国。这幅画的构图极其简单。照片中唯一的人物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小女孩,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解海龙通过女孩明亮的眼睛,再现了贫困地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摄影师也向人们表达了他的同情与怜悯,这幅作品也成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摄影师利用镜头动态地选择人物的面部表情、动作和环境。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在性格。拍摄主体与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审美的引导下,他通过主观的选择和构图,集中了原本松散、杂乱的画面。事实上,摄影师在此期间并没有改变任何东西。他只是通过主观的艺术表现和焦点,加强和集中人们容易忽视的东西。艺术的表现并不妨碍它的真实性。在瞬息万变的艺术表现形式中,个人情感总是在寻找一种接近情感的客观联想来发泄。这就好比是用一系列的事物和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纪实摄影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主题,其中摄影师的艺术情感不是个人情感,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集体情感。一些特定的情境正是摄影师用来承载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媒介。对于纪实摄影来说,摄影师最好利用客观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人物、情境和情节来把握和表达一个主题。在这里,艺术的表达只是让客观真实的形象更加鲜活。通过艺术表现形式的运用,主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获得更多的深刻思考。
四、主观艺术表现使作品更具深度
纪实摄影的魅力在于摄影师对这个复杂世界的微妙观察。纪实摄影的主观艺术表现存在于对真实事件的记录中,在表达摄影师的情感和思想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实再现需要利用主观的艺术表现来活跃气氛,增加可读的信息。一部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必须是客观真实与主观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结合,是摄影师对特定社会现象和状况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艺术表现。
摄影师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在给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感官享受的同时,也让人对作品本身以及作品的内涵充满了无限的想象。人们从中领会到的东西或许能使他们受益匪浅,这就是主观存在的价值。
五、结语
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是作者在主观性与客观性满足的条件下产生的创作结果。拥有一颗丰富而敏感的心,你才能意识到你眼中的一切,感受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用相机去记录下一切。衡量摄影作品的标准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判断:一是思想本质,二是艺术价值。作品的意识形态本质是创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艺术作品对生活的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所谓再现,就是对客观的复制。所谓表现,就是创作者对事物和生活的主观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其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纪实摄影是审美感知与现实的碰撞与结合,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拍摄者情感的烙印,没有主观的艺术表现,一切作品只是一个躯壳。
参考文献
1.阮义忠.《摄影美学七问》[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思想的眼睛:布列松论摄影》[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
3.[美]苏珊· 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4.阮义忠.《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5.[美]杜舍曼.《视觉之旅:摄影的视觉培养与构图思想》[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6.[英]迈克尔·弗里曼.《摄影师的视界:迈克尔·弗里曼摄影构图与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作者: 李中玲 ,女 ,籍贯:重庆,民族:汉族,学历:硕士,研究方向: 纪录片,单位: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省贵阳市,邮编550009
阮义忠.《摄影美学七问》[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68
[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思想的眼睛:布列松论摄影》[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21
关键词:纪实摄影 客观性 主观性 艺术表现
摄影具有真实记录客观事物的能力,这种直接且快速记录真相的能力是其他视觉艺术形式难以复制的。法国电影批评家安德烈·巴赞认为摄影与绘画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本质上的客观性。除了客观记录,摄影最大的魅力在于主观的艺术表现,如果说,客观性是摄影的外壳,那么主观性就是摄影的灵魂。摄影师按下的每一次快门都是主观与客观的相遇,从而触发了创作者的灵感,而纪实摄影就是主观艺术表现与客观真实的完美结合。
一、艺术性使纪实摄影得到升华
纪实摄影是以记录现实生活为主要诉求的摄影方式,它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展现摄影师鲜明的道德立场和价值判断。卡蒂埃·布勒松说过:“对于摄影师而言, 照相机是摄影师看待社会的眼睛。”它不是一般物理层面上物体、快门、镜头和感光介质之间的逻辑纪实关系,而是摄影师与社会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如果不能从照片中获得这种情感,那么就不能称之为纪实摄影。
真实是纪实摄影的基本属性。而主观艺术表现使纪实摄影得到了升华。纪实摄影的真实性和艺术性是相辅相成的。换句话说,摄影是绝对无法完全主观的,就如同它不能绝对客观一样,完全客观则谈不上是艺术,完全主观则谈不上是摄影。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纪实摄影服务于客观再现。对于纪实摄影师来说,他们的审美感知可能来自敏锐的观察和选择的技巧,对即时表情的掌握,对光线和色彩的控制,对空间的合理安排和配置等。凭借摄影师的审美直觉,这些东西在一瞬间完成了重组和整合。在拍摄的过程中,一件最小的事情也可能演变成一个很大的话题,一个合乎情理的小细节可以折射出主题思想。 对于纪实摄影的日常生活主题而言,一种有意义的艺术形式显得更为重要,艺术表达就像一剂香料,为平淡直白的图片添加了一些可读性元素。
二、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信仰
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的摄影杰作《埃塞俄比亚饥荒》中,迷茫无助的眼神、裹得严严实实的身体、荒芜模糊的山脉,让人感到相当凄凉。摄影师将拍摄对象与周围环境充分结合起来。从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人们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埃塞俄比亚人民所遭受的饥饿。但在这张照片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人们困惑的表情,他们甚至有一些谨慎的感情。他们似乎在诉说着他们的无助或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这张照片中有很多细节。人们很容易被人物的面部表情所吸引,被周围的环境所震撼,我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理解和欣赏摄影背后的故事。萨尔加多是一位深思熟虑的摄影师,他有自己的信仰。对于一个像他一样有自己信仰的摄影师来说,他会以信仰为原则去拍摄。他的照片不仅赞美苦难的人们,也揭露了剝削导致的贫穷,但他们拒绝停留在传播苦难的表面。他从血汗工厂的工人身上看到了极大的耐心和尊严,所以他的作品充满了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由此可见,纪实摄影的主观艺术表现并没有扼杀对客观与现实的再现,这一点从萨尔加多在摄影中的地位就可以得到印证。
三、解海龙的真情实感
摄影师解海龙的作品《大眼睛》曾轰动全国。这幅画的构图极其简单。照片中唯一的人物是一个来自农村的小女孩,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解海龙通过女孩明亮的眼睛,再现了贫困地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摄影师也向人们表达了他的同情与怜悯,这幅作品也成为了“希望工程”的形象标志。摄影师利用镜头动态地选择人物的面部表情、动作和环境。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展现了人物的内在性格。拍摄主体与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但在审美的引导下,他通过主观的选择和构图,集中了原本松散、杂乱的画面。事实上,摄影师在此期间并没有改变任何东西。他只是通过主观的艺术表现和焦点,加强和集中人们容易忽视的东西。艺术的表现并不妨碍它的真实性。在瞬息万变的艺术表现形式中,个人情感总是在寻找一种接近情感的客观联想来发泄。这就好比是用一系列的事物和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纪实摄影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主题,其中摄影师的艺术情感不是个人情感,而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集体情感。一些特定的情境正是摄影师用来承载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媒介。对于纪实摄影来说,摄影师最好利用客观真实世界中存在的人物、情境和情节来把握和表达一个主题。在这里,艺术的表达只是让客观真实的形象更加鲜活。通过艺术表现形式的运用,主题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获得更多的深刻思考。
四、主观艺术表现使作品更具深度
纪实摄影的魅力在于摄影师对这个复杂世界的微妙观察。纪实摄影的主观艺术表现存在于对真实事件的记录中,在表达摄影师的情感和思想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现实再现需要利用主观的艺术表现来活跃气氛,增加可读的信息。一部优秀的纪实摄影作品必须是客观真实与主观艺术表现力的完美结合,是摄影师对特定社会现象和状况的客观性与主体性相结合的艺术表现。
摄影师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和体验。在给观众带来无与伦比的感官享受的同时,也让人对作品本身以及作品的内涵充满了无限的想象。人们从中领会到的东西或许能使他们受益匪浅,这就是主观存在的价值。
五、结语
艺术作品的诞生,都是作者在主观性与客观性满足的条件下产生的创作结果。拥有一颗丰富而敏感的心,你才能意识到你眼中的一切,感受发生在你身上的一切,用相机去记录下一切。衡量摄影作品的标准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判断:一是思想本质,二是艺术价值。作品的意识形态本质是创作者通过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艺术作品对生活的反映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所谓再现,就是对客观的复制。所谓表现,就是创作者对事物和生活的主观情感,同时也表达了其对社会生活的理解。纪实摄影是审美感知与现实的碰撞与结合,因此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拍摄者情感的烙印,没有主观的艺术表现,一切作品只是一个躯壳。
参考文献
1.阮义忠.《摄影美学七问》[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
2.[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思想的眼睛:布列松论摄影》[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
3.[美]苏珊· 桑塔格.《论摄影》[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4.阮义忠.《二十位人性见证者:当代摄影大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
5.[美]杜舍曼.《视觉之旅:摄影的视觉培养与构图思想》[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6.[英]迈克尔·弗里曼.《摄影师的视界:迈克尔·弗里曼摄影构图与设计》[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
作者: 李中玲 ,女 ,籍贯:重庆,民族:汉族,学历:硕士,研究方向: 纪录片,单位: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省贵阳市,邮编550009
阮义忠.《摄影美学七问》[M].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5:68
[法]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思想的眼睛:布列松论摄影》[M].北京: 中国摄影出版社,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