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闻媒体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中的作用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i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传统新闻媒体,报纸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从而反映和引导社会舆论。文化传承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本文以《兰州晨报》为例,从报纸媒体的特征和优势出发,全面论述新闻媒体在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新闻媒体;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兰州晨报》;“文化甘肃”专栏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18-0040-02
  新闻媒体是以新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大众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播的载体和平台,它具有可行性、适宜性和时效性等特征。报纸是以刊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面向社会大众,定期、连续公开发行的印刷出版物,反映和引导着社会舆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是新时期国家实现西部地区战略性发展的总体要求。甘肃省立足于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建设为主题,实现全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文化传承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而报纸作为传统新闻媒体之一,在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媒介作用。本文以《兰州晨报》为例,全面论述新闻媒体在甘肃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过程中重要地位和作用。
  一、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概况
  2013年2月,国务院为实现西部地区战略性发展规划和要求,提出加快建设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总体方案。甘肃省将在打破现有行政界限的基础上,通过统筹省内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各类生产要素,坚持以文化建设为主题,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而实现甘肃省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
  根据《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的战略部署,甘肃省将围绕“一带”,即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通过建设“三区”,包括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进而实现打造“十三板块”的发展目的。“十三板块”的发展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利用、民族文化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红色文化弘扬、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品牌打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节庆赛事会展举办等。
  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过程中,“三区”建设是重中之重。围绕始祖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道教文化等,发展文化旅游、文化创意、红色旅游、工艺美术品制造等产业,建成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围绕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等,促进文化生态发展、保护文化形态多样性,实施综合开发,整体推进,建成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围绕黄河文化、彩陶文化、民族文化、宗教文化等资源充分发挥省会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带动作用,建设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
  甘肃省以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为平台,通过实施重大项目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将保护、传承、展示、创新、发展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结合,进一步健全甘肃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发展,实现其历史性的跨越、转型式发展。
  二、立足现实,创新思路,努力宣传甘肃历史文化
  1997年1月1日,《兰州晨报》正式创刊。自创刊以来,作为甘肃省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之一,《兰州晨报》秉承“辅政、亲民、弘文、助商”的办报宗旨,拒绝平庸,追求卓越,努力打造一个强势媒体的稳定架构,以其独特的品质魅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淋漓尽致地发挥着应有的社会作用。长期以来,《兰州晨报》发行量、零售量等均位居全省平面媒体的前列,覆盖甘肃省14个地州市、86个县。
  近年来,《兰州晨报》积极发挥兰州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为市民服务,为都市服务,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办报宗旨,立足社会现实,积极创新发展思路,为达到创办高质量、高水平、高效应的报刊的目标努力探索。文化传承是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兰州晨报》始终以发现、保护、传承、宣传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己任,根据社会形势变化,积极探索有效的发展、宣传新模式,以鲜活、崭新的姿态呈现在社会大众面前,树之以“主流、权威、亲和”的良好媒体形象。
  在积极宣传甘肃历史文化方面,《兰州晨报》始终坚持“倡言正义,尊崇爱心”的报道原则,可谓是尽心尽力,卓有成效。从2007年开始专辟“文化甘肃”特稿专栏,以积极而非被动的姿态进行甘肃历史文化的宣传。长期以来,《兰州晨报》“文化甘肃”专栏,以甘肃富集的文化资源为维度,假以动静之态势,以某个文化节点为端口,以更加真切、活泼、深刻的方式针对性对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不遗余力的发掘、保护和宣传。
  随着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不断深入发展,《兰州晨报》将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以宣传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为己任,发挥其作为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文化甘肃”专栏突出“大文化、大新闻、大纪实”的特征,以更加真切、活泼、深刻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关注甘肃省始祖文化、地理文化、遗产文化、民族文化、民间民俗文化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充分展示甘肃文化魅力的同时,提升甘肃文化影响力,强化甘肃旅游的文化内涵。
  2011年5月,《兰州晨报》“文化甘肃”栏目推出以“兰州八景:古老金城的山水记忆”为题的甘肃兰州文化报道,“兰州八景”包括五泉飞瀑、兰山烟雨、白塔层峦、梨苑花光、河楼远眺、古刹晨钟、虹桥春涨、莲池夜月等,几乎都不存在了,少数留存的也是面目全非,我们只能凭着现收藏在甘肃省图书馆的晚清甘肃临夏人何海楼所绘的《兰州八景》来追溯古老金城的山水记忆。
  2012年8月,《兰州晨报》“文化甘肃”栏目又推出以“天梯山石窟:北凉王国的记忆”为题的甘肃武威地方文化报道,记述了我国最早见于史册记载的由一国之君直接开创近石窟的经过,北凉王沮渠蒙逊开创的武威天梯山石窟在我国石窟发展史乃至整个佛教发展史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这些仅是对《兰州晨报》关于甘肃地方文化的报道个案的摘录,这类实例多不胜举。近年来,《兰州晨报》凭借“文化甘肃”栏目的窗口,大力搜求甘肃地方特色文化,然后真实、有效、及时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兰州晨报》对甘肃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和宣传正可谓是不遗余力。
  随着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进程的加快,“文化甘肃”栏目将以此为契机,充分地利用《兰州晨报》栏目的传统优势,围绕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过程中文化遗址保护、文献资料整理等建设板块进行专题性的介绍和宣传,以彰显新闻媒体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和文化大省建设提供积极的舆论支持。
  三、以“文化甘肃”栏目为平台,积极发挥《兰州晨报》的舆论支持作用
  甘肃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作为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甘肃省必须依托悠久厚重、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契机,推进甘肃文化大省建设以及经济成功转型和崛起,从而实现新时期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目标。但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综合性工程,加快甘肃文化事业和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紧密配合。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既离不开组织、政策、财政金融以及各项具体措施的保障,也需要新闻媒体积极的正面宣传和舆论支持。
  2013年2月20日,《兰州晨报》从第T1版至T8版,连续运用8个版面,占报纸1/4的空间,隆重推出“华夏文明传承区特刊”系列报道,内容涵盖“借助国家平台,建设文化大省”、“‘一带’、‘三区’解释”、“围绕‘一带’、‘三区’,打造‘十三板块’”、“传承华夏文明,共建精神家园”、“资源得天独厚,机遇千载难逢”等五个主题。从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总体思路、功能划分、综合保障等方面对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总体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和论证。
  随着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兰州晨报》将继续依托兰州城市区位优势,坚持“辅政、亲民、弘文、助商”的办报宗旨,强调其服务性、可读性、时效性、权威性,以“文化甘肃”栏目为平台,积极发挥舆论宣传作用。根据《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的战略部署,坚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构建以丝绸之路文化、伏羲文化、敦煌文化、黄河文化为核心,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依托的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格局。具体策划如下:
  (一)坚持以宣传甘肃地域特色文化为主
  坚持以包括始祖文化为核心的陇东南文化历史区、以敦煌文化为核心的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和以黄河文化为核心的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的“三区”建设为引领,以此为《兰州晨报》重点采访行迹坐标,通过“文化甘肃”栏目窗口及时、适宜、有效地进行追踪报道,力图展示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历史全貌。
  (二)为实现“十三板块”发展目标提供舆论支持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不仅需要政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予以强有力的支持,还需要包括文化界、教育界等在内的社会各部门、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和支持。《兰州晨报》要切实履行新闻媒体的职责,配合各项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多途径的宣传,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根据《兰州晨报》的实际情况和舆论宣传需要,将重点放在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古籍整理出版等方面。
其他文献
九寨沟·树正群海  一定是被簸箕簸过,才因此有了高低起伏的落差,有了这份与众不同的满满自信!  色彩的海,梦幻的海,像张着翅膀的蝴蝶。就这么被你牵着,在水湄,在树角,轻轻地把心事放入你诱人的胸怀!  这是多么容易让人产生忧怨的风景呀,你不时地发出动人心魄的颤音,激动着每一朵水花,每一缕风,让流动的音符,在起伏间瞬息万变,让九寨沟的大门风情万种,让九寨沟的水风情万种,让我的留恋也风情万种,色彩鲜明。
期刊
在唐代有一个新疆于阗来的画师尉迟乙僧,他的父亲尉迟跋质那是隋代画家,被称为“大尉迟”,乙僧被称为“小尉迟”。乙僧年轻时便有画名,贞观初(627~636),于阗国王因他的“丹青奇妙”,推荐他到京都长安,太宗李世民授以宿卫官,袭封郡公,居长安奉恩寺。初唐时,他与阎立本齐名。他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象,非中华之威仪”。他的画作保留着西域绘画的风格特点,喜欢用凹凸画法,在长安形成了独特的凹凸画派
期刊
5月5日  晚10点多,我们踏上了西去新疆的列车。此行是甘肃画院“朝圣·敦煌”五年计划第二年的具体行动,安书记、马院长亲自带队前往。我能应邀同行深感荣幸,也深感压力很大,除画院全体人员外,院外画家只有我一人,我一定要认真对待,好好画,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并借此向李伟、张兴国老师和诸位画友们好好学习。  5月7日  上午,我们来到吐鲁番的著名景点吐峪沟,这里的农家院落依山而建,高高低低,层层叠叠,很
期刊
2013年5月,甘肃画院西行采风的艺术践行活动,在如同流火的黄金岁月启程了。为了鼓舞画家的意志,激发艺术家的激情,给出征的艺术壮士践行,我同安邕江书记将西行的队伍送别于吐鲁番。现将随行日记摘录于下,从思考中可以窥视出一个道理:真正的藝术既是艰辛的,同时也是孤独的。  5月5日,星期天,坐火车去新疆吐鲁番的路上。  火车奔驰行进在茫茫戈壁上,由白天进入了夜晚,又从黑夜翻转到白天,从高耸如林的水泥都市
期刊
西行的路上,有风也有雨。  朝圣的途中,有雨也有风。  忘却了那一匹白马,伴着玄奘西行的孤寂,带着朝圣的使命,探究丝路文明,重走佛教东渐之路,阳光5月,我们甘肃画院一行十余人一路向西。  5月的南疆风和日丽。吐鲁番的葡萄尚未挂枝,熟透了的桑子倒是落得满地都是,处处流露出南疆春天的浓浓气息。  我们驱车沿吐鲁番市区西行10公里,来到了著名的丝路重镇交河故城。交河故城和高昌故城一样,是古丝绸之路交通重
期刊
不到新疆,很难理解和体会“博大”二字放射的壮观灿烂;不体味新疆丝绸之路玄奘高僧取经的艰辛,很难领悟文化是苦难的辉煌;不到喀什大巴扎,很难体会民族风情的妙不可言;不到龟兹克孜尔石窟,很难想象早期壁画艺术的震撼是信仰的奥秘和艺术的辉煌……走马观花考察新疆之南真是一种享受,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到曾是古代西域的心脏聚集过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风云,才能领略天山之行壮丽的让你心跳痴迷,这块富饶的土地曾改变了多少
期刊
龟兹,古代西域大国之一,丝绸之路北道和中道交汇的重镇,昔日佛国圣地和佛教艺术圣殿。  甘肃画院“朝圣·敦煌”系列活动之“丝绸之路·佛教东渐”万里行采风团,2013年5月5日从兰州启程,怀着对玄奘大师弘扬佛法那份执着信念的敬慕,沿着大师求法的足迹,一路西行。龟兹古国中心所在地新疆库车,是我们这次朝圣活动的重点之一。  丝绸之路横贯欧亚大陆,龟兹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古代印度、希腊、波斯和中国四大文
期刊
甘肅画院2013“丝绸之路·佛教东渐”
期刊
陇上行(外三首)  冯永宁·甘肃  初春郊游  小河宛转见农家,  泥墙院落出杏花。  傍岸芦苇争喧哗,  依云杨柳飘烟霞。  风寒山岭雪未化,  日暖青草野径斜。  忽闻竹笛吹咿呀,  牧歸牛羊夕阳下。  夏日登太子山  陇原天然多奇山,  雪岭翠峰知冷暖。  风吹野花香飘远,  日照幽谷挂白练。  连天石阶入云端,  接地松阴到湖畔。  行行滿目色斑斓,  此身已在九重天。  夏游天祝马牙山 
期刊
元二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是在渭城为他饯行的。渭城就是秦都咸阳之故城,在唐长安西北,也在汉长安西北。出长安,跨渭遂到。应西咸新区邀请,走丝绸之路,回望长安,感受汉唐精神。吾辈也选渭城发踪,然而既无酒,也无茶,尽免一切仪式,不亦乐乎!  2013年8月16日11点15分过茂陵,见汉武帝的大冢松柏青葱,霍去病墓石刻魅力犹存。曾经数至于斯,每每兴致勃勃。  8月17日8点5分辞宝鸡,越千阳,逾陇县,丘起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