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培养出来的人才很难适应当前软件行业的实际需求。本文阐述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以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为出发点,结合实际探讨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软件工程 人才培养 校内实习基地
国内软件产业在过去几年依托传统大学教育和专业化IT培训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软件人才培养规模。但所培养的人才无论在结构、质量和数量等方面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软件工程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中国软件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教学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依托[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普通高校有必要在实习基地建设上狠下功夫,探索实习基地建设的多元化。
本文对目前的软件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的新途径来解决相应问题。
一、国内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据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需要各类软件开发人员总数超过350万人,而目前学习IT的本专科在校生总人数也不过100万人,供需的巨大差距造成软件人才的极度匮乏。软件人才的缺乏将成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瓶颈。我国现阶段软件工程人才的缺乏,一方面源于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有限,在数量上很难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则更多源于培养体系的局限,高校软件工程教学很难适应软件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不注重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许多院校仍属于封闭或半封闭的办学模式,不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缺少企业的直接参与。虽然少数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注意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但因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学校很难根据这些变化进行调整。这样致使学校很少有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机会,不能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具有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但因为高校很难为学生提供软件工程实践的机会,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实际训练,实践动手能力较弱,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面向“技术”与“工程”层面的结合,重在对先进技术的实际应用[2]。因此,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尽快培养出适合快速发展软件产业所需的软件工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在软件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和在软件实验室进行软件开发实践,是国内高校软件工程相关专业普遍采用的两种实习方式,但近年来从学生、教师等各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这两种方式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受企业业务范围所限,学生们一般不能接触所学的软件技术与业务的全部内容,企业软件技术或业务信息有相当一部分对内、对外保密,学生们只能接触到企业可以公开的技术业务内容,而且,受现场条件所限,每个实习单位不能安排过多的学生,若安排学生过多,每个学生得到训练的机会就会减少,因此,学生统一在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很难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其次,在软件实验室进行软件开发模拟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实验的软硬件条件难以仿真,效果难以达到企业实际要求,而仅仅是满足于类似实验课的要求。
因此,在校外实习基地很难联系且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校内模拟实验也有一定局限性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创建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是必要而紧迫的。构建校内实习基地必须从学校的客观实际和学生实习需求出发,以校内资源为基础构建实习基地软硬件条件,以校内有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及校企合作企业方工程师为依托建立实习导师制度,以弹性的实习组织方式实现校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唯有坚持这样的总体思路,才能使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切实可行。
二、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指导原则
九江学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结合我校自身实际,软件工程实习基地建设指导原则如下:
1.科学规划,充分论证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应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这是一项涉及场地、师资、设施、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系统工程, 需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因此,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充分的论证,确定建设校内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确保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2.以服务实践教学为宗旨,开设实用性课程
软件实训基地开设的实训项目和课程,都必须直接为实践教学服务, 而且要和院系的专业课相互协调,有所侧重。为此,我们在修订软件相关专业教学计划(2006版)时,将软件企业急需的一些实用技术课程融入进去,如:UML统一建模语言、net、J2EE企业级开发等课程。
3.校企合作
“互惠互利、双向受益”是软件工程实习基地建设的必然趋势。在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既可以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也可以在企业里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双方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体系。为此,我校已经与南昌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同方、浙江慧达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4.健全校内实习制度
校内实习基地应健全组织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实习教学体系,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和调控体系。为此我们制订了《九江学院院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和工作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背景与规划
我校对实习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视,将其纳入学校2008质量工程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2007年,学校申请《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验项目》并获得立项,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软件工程实习基地获得了资源共享和资金支持。此后学校于2007年底批准成立了软件工程实习实训基地立项,从全局上给予了人力和物力保障,目前,我校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及相关13个专业实验室面积总和达到2100平米,相关软硬件总值计426万,实习试验开出率100%。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企业级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手机游戏开发、系统集成等。按软件工程开发主线进行规划,具体的基地平面布局图如下:
此外,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也做了相应规划,努力加大引进力度, 尽快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要引进校外名师来授课, 借机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也要将教师送到合作高校、合作企业中进行短期培训,丰富知识。指导教师的培养要更新观念,打破专业、学科界限,提倡学科融合,形成与软件實训基地配套的师资队伍。指导教师具体分为专职和兼职两个部分,专职教师来源于实训基地和院系的专业教师,兼职教师选择来自于合作企业的技术总监、项目经理和实际参与项目设计开发和工程实施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模拟“软件工厂”工作模式
为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软件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形,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采取了模拟“软件工厂”工作模式,基于项目驱动的培养方法。
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不同角色对完整的项目案例进行模拟真实业务操作,熟悉实际的业务流程,了解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要素,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然后,导师布置任务,创建项目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软件开发项目。导师控制难易程度、规模、总体要求与目标,结合案例讲授软件工程CASE工具的操作方法。为了使学生在学校更真实地感受企业开发流程,导师模拟企业项目开发的方式,选择一些经典的软件开发模型,比如RUP统一开发过程模型,让学生带着任务,在导师的启发、指导下,学习软件工程定义、开发、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同时要求学生以自学为辅,充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案例讲授软件工程方法、工具和过程。通过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由导师分解软件工程的各开发过程,明确各阶段的要求和标准。指导学生按照软件开发方法、开发过程和规范实现各课程小组的项目调研、分析与设计。最后,导师组织项目小组自评,小组之间展示项目、交流体会、互评,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我校在第三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决赛中,取得了1名同学获二等奖、5名同学荣获三等奖、12名同学获得优秀奖的好成绩。实践证明项目驱动的培养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由于每个小组均有组长、组员,在组织形式和项目安排上,创造了足够的交流氛围,从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导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尽可能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模拟的“软件工厂”内经历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缩短了学生就业后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期。
五、结束语
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其有效地提高了实习效益,既节省经费, 又使学生得到了较好的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经济意识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同时,它也使得教师的项目实践经验得以发挥和提高。
参 考 文 献
[1]王爱军.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教育论坛,2007 No18p28~29.
[2]文俊浩.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05(4)p64~65.
[关键词]软件工程 人才培养 校内实习基地
国内软件产业在过去几年依托传统大学教育和专业化IT培训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软件人才培养规模。但所培养的人才无论在结构、质量和数量等方面都难以满足社会需求,软件工程人才的缺乏已严重制约了中国软件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教学实习基地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重要场所,是学校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重要依托[1]。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普通高校有必要在实习基地建设上狠下功夫,探索实习基地建设的多元化。
本文对目前的软件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的新途径来解决相应问题。
一、国内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据教育部的相关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需要各类软件开发人员总数超过350万人,而目前学习IT的本专科在校生总人数也不过100万人,供需的巨大差距造成软件人才的极度匮乏。软件人才的缺乏将成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又一瓶颈。我国现阶段软件工程人才的缺乏,一方面源于培养人才的教育机构有限,在数量上很难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则更多源于培养体系的局限,高校软件工程教学很难适应软件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不注重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许多院校仍属于封闭或半封闭的办学模式,不注重人才培养过程中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缺少企业的直接参与。虽然少数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注意到了社会需求的变化,但因种种因素的限制使学校很难根据这些变化进行调整。这样致使学校很少有根据市场和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软件人才培养体系的机会,不能及时调整培养计划和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具有较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但因为高校很难为学生提供软件工程实践的机会,所培养的学生缺乏实际训练,实践动手能力较弱,满足不了企业的需要。而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强调面向“技术”与“工程”层面的结合,重在对先进技术的实际应用[2]。因此,改革传统的教育模式,尽快培养出适合快速发展软件产业所需的软件工程人才,已成为当务之急。
当前,在软件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和在软件实验室进行软件开发实践,是国内高校软件工程相关专业普遍采用的两种实习方式,但近年来从学生、教师等各方面反馈的信息来看,这两种方式都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首先,在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因为受企业业务范围所限,学生们一般不能接触所学的软件技术与业务的全部内容,企业软件技术或业务信息有相当一部分对内、对外保密,学生们只能接触到企业可以公开的技术业务内容,而且,受现场条件所限,每个实习单位不能安排过多的学生,若安排学生过多,每个学生得到训练的机会就会减少,因此,学生统一在企业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很难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其次,在软件实验室进行软件开发模拟实验,由于条件的限制,实验的软硬件条件难以仿真,效果难以达到企业实际要求,而仅仅是满足于类似实验课的要求。
因此,在校外实习基地很难联系且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校内模拟实验也有一定局限性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创建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是必要而紧迫的。构建校内实习基地必须从学校的客观实际和学生实习需求出发,以校内资源为基础构建实习基地软硬件条件,以校内有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教师及校企合作企业方工程师为依托建立实习导师制度,以弹性的实习组织方式实现校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唯有坚持这样的总体思路,才能使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切实可行。
二、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指导原则
九江学院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还不够完善,结合我校自身实际,软件工程实习基地建设指导原则如下:
1.科学规划,充分论证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应与学科建设结合起来。这是一项涉及场地、师资、设施、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方面的系统工程, 需要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因此,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科学的规划和充分的论证,确定建设校内实习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确保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工作顺利进行。
2.以服务实践教学为宗旨,开设实用性课程
软件实训基地开设的实训项目和课程,都必须直接为实践教学服务, 而且要和院系的专业课相互协调,有所侧重。为此,我们在修订软件相关专业教学计划(2006版)时,将软件企业急需的一些实用技术课程融入进去,如:UML统一建模语言、net、J2EE企业级开发等课程。
3.校企合作
“互惠互利、双向受益”是软件工程实习基地建设的必然趋势。在实习基地建设和运行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既可以在校内建立实训基地,也可以在企业里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双方相互支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体系。为此,我校已经与南昌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清华同方、浙江慧达科技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合作,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4.健全校内实习制度
校内实习基地应健全组织实施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实习教学体系,建立教学质量检查、监督、保障和调控体系。为此我们制订了《九江学院院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等规章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证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和工作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背景与规划
我校对实习基地的建设非常重视,将其纳入学校2008质量工程年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点建设工程之一,2007年,学校申请《中央与地方共建高等学校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实验项目》并获得立项,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软件工程实习基地获得了资源共享和资金支持。此后学校于2007年底批准成立了软件工程实习实训基地立项,从全局上给予了人力和物力保障,目前,我校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及相关13个专业实验室面积总和达到2100平米,相关软硬件总值计426万,实习试验开出率100%。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设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向:企业级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开发、手机游戏开发、系统集成等。按软件工程开发主线进行规划,具体的基地平面布局图如下:
此外,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中也做了相应规划,努力加大引进力度, 尽快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要引进校外名师来授课, 借机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也要将教师送到合作高校、合作企业中进行短期培训,丰富知识。指导教师的培养要更新观念,打破专业、学科界限,提倡学科融合,形成与软件實训基地配套的师资队伍。指导教师具体分为专职和兼职两个部分,专职教师来源于实训基地和院系的专业教师,兼职教师选择来自于合作企业的技术总监、项目经理和实际参与项目设计开发和工程实施的专业技术人员。
四、基于项目驱动教学法,模拟“软件工厂”工作模式
为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了解软件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形,感受真实工作环境的氛围,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我们采取了模拟“软件工厂”工作模式,基于项目驱动的培养方法。
首先,在导师的指导下,按照不同角色对完整的项目案例进行模拟真实业务操作,熟悉实际的业务流程,了解软件项目开发过程要素,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然后,导师布置任务,创建项目小组,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软件开发项目。导师控制难易程度、规模、总体要求与目标,结合案例讲授软件工程CASE工具的操作方法。为了使学生在学校更真实地感受企业开发流程,导师模拟企业项目开发的方式,选择一些经典的软件开发模型,比如RUP统一开发过程模型,让学生带着任务,在导师的启发、指导下,学习软件工程定义、开发、运行和维护的全过程。同时要求学生以自学为辅,充分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案例讲授软件工程方法、工具和过程。通过项目的开发与实施,由导师分解软件工程的各开发过程,明确各阶段的要求和标准。指导学生按照软件开发方法、开发过程和规范实现各课程小组的项目调研、分析与设计。最后,导师组织项目小组自评,小组之间展示项目、交流体会、互评,进一步提升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以上的教学实践,我校在第三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决赛中,取得了1名同学获二等奖、5名同学荣获三等奖、12名同学获得优秀奖的好成绩。实践证明项目驱动的培养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由于每个小组均有组长、组员,在组织形式和项目安排上,创造了足够的交流氛围,从而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导师根据学生的能力,尽可能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在模拟的“软件工厂”内经历软件项目的开发过程,缩短了学生就业后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期。
五、结束语
软件工程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是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其有效地提高了实习效益,既节省经费, 又使学生得到了较好的实践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协作精神、经济意识都得到了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同时,它也使得教师的项目实践经验得以发挥和提高。
参 考 文 献
[1]王爱军.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教育论坛,2007 No18p28~29.
[2]文俊浩.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高等工程教育研 究,2005(4)p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