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栓塞性疾病治疗新进展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ol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脑血管栓塞性疾病是心血管常见疾病之一,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致使血流减少甚至完全闭塞,临床治疗方法较多,本文将对脑血管栓塞性疾病治疗新进展综述如下。
  关键词:脑血管栓塞性疾病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动脉性梗塞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65-02
  脑血管栓塞性疾病是心血管常见疾病之一,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该症主要是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管腔狭窄,致使血流减少甚至完全闭塞。临床研究发现,大脑动脉性梗塞(MCAO)约占闭塞性脑血管疾病的80%以上,并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占重要位置,为此本文将对脑动脉性梗塞(MCAO)疾病的治疗、预后及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其宗旨为进一步治疗脑血管栓塞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1溶栓治疗
  1.1时间窗。目前溶栓治疗已经成为降低栓塞面积和致残率的最有效方法,栓塞面积超过大脑中动脉分布区1/3以上的时候就不应该做溶栓治疗。动脉性梗塞的治疗原则是在有限时间内溶解血栓,促进恢复脑组织血供[1]。由于75%的动脉性梗塞是由于局部脑血管急性闭塞引起的,而溶栓治疗可早期再通闭塞动脉,恢复血供,尽量挽救神经功能。据相关医学研究报道,6h内溶栓有效率为51.4%,7~24h溶栓有效率为8%。因此,溶栓治疗在3~6h时间窗内溶解血栓治疗,可快速恢复脑组织血[2]。
  1.2溶栓药物。
  1.2.1尿激酶(UK)。UK是临床常用的溶栓药物,临床常用量为150万U在30min内静滴完,本品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具有降解纤维蛋白凝块,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的作用,从而发挥溶栓作用,而且还能提高血管ADP酶活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1.2.2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rt-PA是一种糖蛋白,纤维蛋白亲和性高,可激活纤溶酶原成为纤溶酶,达到溶解血栓的作用,且不会出现出血倾向,在动脉性梗塞溶栓治疗中可重复使用。患者出现神经症状3h内给予rt-PA临床效果确切,弥补了3h内时间窗溶栓治疗的空白,其疗效与时间呈正比,早期给药,疗效越好。
  1.2.3重组链激酶(r-SK)。r-SK是从β-溶血性链球菌培养液中提纯精制而成的一种高纯度酶,本品通过使纤维蛋白溶酶原转变为活性的纤维蛋白溶酶,以此达到使血栓内部崩解和血栓表面溶解的溶栓作用。临床常用剂量为150万IU/次,同时辅以阿司匹林160~325mg/d。
  1.2.4重组单链型尿激酶原(rpro-UK)。rpro-UK是由41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血栓部位的纤维蛋白融合,可将血栓吸附的纤溶酶原转化成纤溶酶,引起血栓局部纤溶,且可降低全身出血和脑出血的风险。
  1.3治疗方法及并发症。动脉性梗塞溶栓治疗方法主要通过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并发症主要有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血管再闭塞。
  2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动脉性梗塞在国外较为普遍,AHA指南(2010年)新增推荐治疗方法中,提及抗凝治疗对某些特殊类型的急性脑梗塞有益[3]。从病理生理机制方面观察,抗凝治疗可预防梗塞面积扩展,阻止神经症状恶化,防止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预防早期再血栓栓塞,干扰血栓形成过程,为重要侧枝循环的建立及减慢脑缺血的过程争取时间;改善微循环和血供,改善预后质量。常用药物主要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令等。
  3抗血小板治疗
  由于血小板的聚集性会对促进动脉性梗塞发病起到重要作用,动脉性梗塞发病时,血流缓慢,血液黏滞度高而形成微血栓,为此临床上可给予抗血小板治疗,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滞度,改善微循环。临床常用药物主要有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钠等[4]。
  3.1阿司匹林。临床研究发现,动脉性梗塞患者发病48h内给予阿司匹林100~300mg/d,对降低死亡率和再血栓栓塞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阿司匹林在治疗动脉性梗塞中,具有降低血液粘度、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本品通过失活脂肪酸环化酶,阻止血小板合成血栓素A2,并抑制血小板释放ADP、5-HT、肾上腺素、组胺等活性物质,抑制血小板聚集[5]。
  3.2氯吡格雷。本品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与血小板膜表面ADP受体结合,使纤维蛋白原无法与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相互聚集;除ADP外,氯吡格雷还能通过阻断由释放的ADP引起的血小板活化的扩增,抑制其它激动剂诱导的血小板聚集,而且本品与阿匹林相比,氯吡格雷可显著降低新的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临床给药剂量为75mg/d,一般约在5天内血小板聚集和出血时间逐渐回到基线[6]。
  3.3奥扎格雷钠。奥扎格雷钠是一种血栓烷(TX)合酶抑制剂,能阻碍PGH2生成TXA2,同时促进合成PGI2,以此平衡PGI2与TXA2,从而发挥抑制血小板聚集、扩张血管、抑制脑血管痉挛及增加血流量的作用,以此促进血栓溶解[7]。
  4降纤治疗
  由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会影响血液黏滞度,降低脑血流量,促进血小板聚集,为此给予降纤酶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是治疗动脉性梗塞的重要治疗方法。降纤酶是一种具有溶解血栓,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蛋白水解酶。本品具有分解纤维蛋白原为可溶性纤维蛋白产物,达到降低纤维蛋白原浓度的作用,以此降低血液黏滞度;而且还可促进内源性血浆纤维酶原激活剂(t-pA)的释放,以此抑制血小板及红细胞的聚集,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管阻力,起到部分溶栓的作用[8]。
  5神经保护剂
  动脉性梗塞所造成的半暗区神经毒性物质,常会损伤神经元,为此临床可通过给予神经保护剂阻止Ca2+内流,调节EAAS兴奋毒性,改善脑梗塞的恢复预后[9]。
  5.1Ca2+拮抗剂。本品可进一步减轻神经细胞内Ca2+释放引起的脑损伤,平衡Ca2+浓度,有利于半暗区供血,增肌血流量,减轻脑动脉性梗塞灶部位的血管痉挛,达到保护神经的作用。临床常用尼莫地平作为常用药,临床研究表明尼莫地平可明显缩小缺血损害范围,减轻脑组织损伤,改善神经功能[10]。
  5.2自由基清除剂。脑动脉性梗塞会在脑内产生大量自由基,会进一步扩大梗死病灶范围,增加脑组织损伤,临床应用自由基清除剂可保护细胞和组织免受氧化损伤,减少神经元损伤水肿和梗死范围。临床常见自由基清除剂主要有甘露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糖皮质激素等[11]。
  5.3神经营养增强剂。神经营养增强剂可促进脑细胞还原,兴奋中枢神经,调节神经细胞代谢,修复受损的神经元。临床常见神经营养增强剂主要有脑活素、脑通、脑神经生长素等[12]。
  6展望
  动脉性脑梗塞是由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脑血管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临床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纤治疗、神经保护剂等,临床应用时应根据临床情况选择恰当的药物,且应注重药物联合使用,发挥各自特点,降低用药量,减少并发症发生,同时也应通过设计不同用药方法随机对照验证不同治疗药物的临床疗效,以便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王晓菊,王枫,张剑平.烟雾病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1,05(06):136-138
  [2]张强,兰晶,池英,等.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基底动脉闭塞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01(03):120-121
  [3]谢平.老年性腔隙性脑梗塞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04(12):295-297
其他文献
摘要: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ACS急性期及其后长期必须抗血小板治疗。阿斯匹林、ADP-P2Y.12受体拮抗剂及GPⅡb/Ⅲa受体拮制剂,提供了有效的抗血小板策略。本文综述了今年来ACS抗血小板方面的进展,以提高对ACS抗血小板治疗的认识。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
期刊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的恢复情况。  方法:对2010年-2012年在某市进行治疗的手足口病儿童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这些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状况。结果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对比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78例患病儿童全部康复,无死亡病例出现。  结论:手足口病患病人群以儿童为主
期刊
摘要:目的:采用黛力新对骨折住院患者精神焦虑症状进行治疗,提高患者治病信心,提高治疗疗效。  方法:对比分析法是对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与采用黛力新对骨折住院患者治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方法,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10月~2012年10月31日收治的300例髋部骨折(股骨颈或骨股粗隆骨折)患者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分析,并观察黛力新对老年髋部骨折病人的情绪调节作用。  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疗效明
期刊
摘要: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性疾病导致心室充盈及(或)射血能力受损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由于心室收缩功能下降射血功能受损,心排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临床表现主要是呼吸困难,无力而致体力活动受限和水肿。该病的治疗应包括防止和延缓心衰的发生,缓解临床心衰的症状,改善其长期预后和降低死亡率。同时,心衰也是心
期刊
摘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是影响育龄妇女内分泌失调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本研究目的在于对62名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育龄妇女与425名较健康妇女的血清促性腺激素水平进行比较,利用ELISA确定血清中断黄体素、促卵泡激素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黄体素的增加及黄体素/促卵泡激素与闭经和雄激素过多症的临床程度密切相关。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促卵泡激素黄体素黄体素/促卵泡激素  【中图分类号】R4【文
期刊
摘要:针刺后效应主要是指在拔针后机体因为针灸治疗而产生的遗留效应。近年对于针刺后效应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对于临床工作的指导及临床工作的疗效上,针刺后效应的研究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慢性疾病的针刺频率的选择上来说,无论是其疗效还是对于患者本人的经济方便都是尤为重要的。本文主要对针刺后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现代关于针刺后效应的研究基本明确了针灸后效应的最佳作用时间、相关体液机制和影像学反应。  关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作业治疗中社会心理干预对脊髓损伤患者的影响。  方法:对20例脊髓损伤后患者随机分两组,实验组进行社会心理干预和作业治疗,对照组只进行作业治疗。治疗前后用Zung自评焦虑量表(SAS)和抑郁量表(SDS)和改良Barthel指数采用进行评定。  结果:经过社会心理干预和作业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焦虑与抑郁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且Barthel指数与对照组比有显著升高。  结论:作业治疗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目前口腔护理的研究进展为临床选择口腔护理提供依据。  方法:阅读1999-2008年国内外相关口腔护理文献,总结其最新进展。  结果:现临床有各种口腔护理方法及新型口腔护理液。  结论:临床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病人个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口腔护理及口腔护理液,以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口腔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
期刊
摘要:目的:对Y型静脉留置针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方法:将Y型静脉留置针的应用优势、注意事项以及现阶段应用效果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Y型静脉留置针实现了一次穿刺后即可进行治疗,减少了反复穿刺而造成的痛苦,安全系数高,适应症比较广泛,适合各年龄段人群并节省了人力和时间。  结论:比起传统的静脉输液方式,Y型静脉留置针在许多方面优势更为明显,值得在院前急救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Y型静脉留
期刊
摘要:肥胖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升高,流行病学显示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明显增加,虽然高血压患者中体瘦的大有人在,但是肥胖者占大多数,肥胖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很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本文研究肥胖通过摄取较多的盐类,容量负荷较大、胰岛素抵抗、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和前列腺素等降压物质减少等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并探讨如何预防高血压或者通过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