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研究认为,大学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与第一课堂具有明显区别,其内涵非常丰富。应用型本科高校有效开展第二课堂,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有助于向学生传播科学前沿的最新信息,发展学生的智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二课堂;必要性;认识
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也是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本科高校的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铸就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打牢成长发展的基础。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1]。西昌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也非常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并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练技能、长才干,培养创新能力和技能。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占了普通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而其中绝大多数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认识不足,对第二课堂概念的理解模糊,对第二课堂的内涵不明等问题。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面对形势的变化,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再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对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任务,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學合理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注重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值得我们深思。为此,本文根据当前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存在对第二课堂的概念不清、内涵不明、认识不足等问题,依据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认识,谈一些可能较肤浅的认识,旨在为高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一定参考。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已逐步展开,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已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实践、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主动性。显然,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正规教学活动,如听课、实验、作业、实训、考试、外出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等,已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开辟第二课堂便成了越来越紧迫的任务。
什么是第二课堂?学术界至今无准确统一的定义。王国辉等认为,第二课堂“是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2]。刘国存认为,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动的总称” [3]。综合分析认为,所谓大学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它包括: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公益性和有酬性(如勤工俭学)、服务性等等活动。第一课堂是对人才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解决的是共性问题,第二课堂则是发展人才的特长,解决的是特殊与个性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的最佳结构,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如果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就会使事物的发展受到阻碍。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个问题上,同样需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二者相互补充又相互配合,共同组成培养现代人才的教育和教学的途径和方式。
二、第二课堂的内涵
根据对第二课堂概念的分析理解,不难明白依据教学大纲与教材,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的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堂。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第二课堂则是指除了第一课堂外的其它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活动。因此,从教学内容上看,第二课堂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完成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学习空间上看,范围非常广阔,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图书馆,也可以在学生活动中心;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开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它以“学”为主[4],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情境性和实践体验性特征[5]。
随着高等教育由培养精英转向大众,由培养专才转向通才,由以社会需要为主转向以人为本,由服务国家战略转向服务人民大众的全面发展[6]。现阶段的第二课堂除了承担与第一课堂相衔接、巩固专业知识的任务外,同时还承载着第一课堂难以实现的任务,即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素质[6]。因此,第二课堂的内涵极其广泛,包括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活动,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供健康、科学的平台和保障。第二课堂既是一种综合理念,又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沟通机制,既是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又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结构开放的个人成长空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有利于服务成长成才的综合制度结合体。自从前几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提出要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之后,现已有很多高校都在使用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平台,如趣拓校园,实现了第二课堂的信息化办公,能对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第二课堂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展现学生大学期间的综合素质类的成果。
围绕高校育人的中心任务,在引导大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社会观察调查、社会工作锻炼、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兴趣培养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借鉴第一课堂的模式机理,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机构合作,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从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客观记录、科学认证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经历和成果,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促进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发挥对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支撑作用,使之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三、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第一课堂仍然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但是,仅靠第一课堂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杨丽等认为,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素,虽然知识的获取通常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但知识的内化,能力和素质的养成需要第二课堂完成[5]。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自主性强,他们自身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强烈需要,而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蓬勃发展能为他们大显身手提供广阔的舞台,也能为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供良机。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有效开展第二课堂,通过提升活动的覆盖面、规范化、专业性,围绕学术科技、学科竞赛、文化艺术、公益服务等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则能引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坚定理想信念。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通过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强精神。通过开设唐诗宋词课,使学生知道除外国有托尔斯豪、雨果或海明威这些人的作品外,中国早就有文学宝库中瑰丽的珍宝和非常伟大的作品,让学生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产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外出参观访问,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他们献身祖国的力量、智慧、勇气;通过举办各种时事报告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中国,激发他们为中华振兴而学的壮志;通过拜访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让学生了解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历尽艰难,为人民求解放的事迹,激发起他们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这一切将化作学生学习的意志和动力,同时也是扭转“厌学风”的得力措施之一。
2.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现代“人才学”、“创造论”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在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有所建树,除了他本人的先天条件(如智商、能力、身体素质、心理品格)以及外部条件(机遇、偶然的触发)而外,一个主要的因素,即是他本人能否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而想要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知识结构,单靠现行教育体制所设置的课程是难以完成的。在中学阶段,为了高考的需要,也因学生本身的精力所限,许多学校在高中阶段便文、理分科进行教学。进入大学后,更是“专”而不广,致使许多理工科学生不通文史,而文科生不会写简单的化学分子式,甚至连处于边缘学科的各专业也是互不相通。再则各院系各专业按班级授课的第一堂课,不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如何改革,它的宗旨总是按照某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教学,这些课程的具体实践环节,如实习、设计、考察等,也是围绕专业要求进行的。这样,学生在第一课堂所获得的知识,难以超越本专业的狭隘界限,更难以容纳相关学科的内容。
因此,要想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纵向“探入型”培养模式,使学生克服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的基础薄弱、视野狭窄的缺陷。而开展知识性的大学第二课堂,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在第二课堂中,大学生可以广泛地接触纵向的和横向的学科知识。例如华中工学院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先后为学生开设过逻辑学、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历史、世界史、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名著欣赏、美学、音乐、体育竞技、书法绘画艺术、心理学、伦理学、人才学、社会学、科学学、管理学、国际关系、中国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等讲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其掌握了较多的相邻学科知识,为他们从事不同学科领域的综台性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有助于向学生传播科学前沿的最新信息
开展知识性的第二课堂,尤其是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或学术讲座,引导学生阅读各类科技期刊和文摘,可迅速向学生传播科学前沿的最新信息。当前高校使用的教材,普遍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各门课程的教材,其内容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各个学科领域中的新发明和新成果,必須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验证,才能以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和严谨的体系纳入专业教科书中。因此,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有一段距离,很难获悉更广泛的科学技术发展新方向、新特点、新动态。而第二课堂,由于教和学都不受正规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限制,可以邀请专家做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把各个学科领域中的最新发现、最新动态迅速地传播给学生。比如,开展股票知识的讲座,可使同学们很快学到了新东西,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
4.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人的智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五个基本因素组成。观察力是人的智力的“门户”,一个人要想发展自己的智力,就必须把观察的大门敞开,外界的信息才会源源不断地进入。而学生每天生活在大学校园这个小天地里,所观察到的事物是很有限的。因此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同学们走出校门,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记忆力是人们智力活动的“仓库”,如果没有记忆——这个对感性认识的识记和保持,任何事物都不能在头脑中打下印记,那么观察、思维、想象、创造也就无法进行了。所以说,加强记忆力,是发展智能的基础。提高记忆力,必须学会科学用脑,如果大脑过度紧张,精神过度疲乏,记忆力将会大大减弱。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这样一种增强记忆力的方法:就是经常变换学习和思考的内容,使大脑不断用“新鲜”内容去刺激。比如,当一个人连解数十道数学题而颇感疲倦时,打开录音机,播放一段外语教学带,虽能获得短暂的轻松,调节紧张的大脑,却还能不知不觉地记忆许多单词。显然,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文娱和体育活动,无疑对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使脑神经系统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是十分必要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力是人们智力活动的核心,同时又是智力活动的方式。实践证明,没有人们的思维能力,也就没有智力可言。 想象是人们智力活动的翅膀。想象包括幻想和预测,是人类智力结构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想象的作用在于使人的智力奔放、飞腾起来,推动人们去创造。人们的思维力,只有同想象力相结合,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创造性思维[7]。人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总是同感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发展思维力和想象力。心理学上常用“墨迹图”法来确定人们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强弱。试验证明:见多识广、善于思考、想象力丰富的人,能说出很多想象的名称;而孤陋寡闻者则不然。所以,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越丰富,了解和接触的客观事物越多,视野就越开阔,越有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注意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因素。人们的一切智力活动,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都只有在注意力的密切配合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医学研究表明,注意力的强弱,与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患神经衰弱症的人,他的注意力总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只有搞好大学第二课堂,让学生多参加健身性的课外活动,增强体质、调节大脑、活跃气氛,才能有助于同学们扎扎实实学好各门功课。
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校大学生如果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不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产生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毕业后就不能尽快地适应社会。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促使学生联系社会的有效方式,让学生投身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掌握市场经济的形势和特点,自然地萌发竞争意识并逐步地增强竞争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大学第二课堂,绝大多数是由学生自己主持的集体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既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而各种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各类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是摆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教师,都要积极认真地参与这项工作。高等学校在第一课堂加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一定会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多方面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国庆.地方本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速读·上旬.2014(7).
[2]王国辉,陈明等.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化研究[M].沈阳:遼宁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J].河南财经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4]韩流.从“因材授教”到“因材施教”——第二课堂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5]杨丽,王勇.“应用型本科教育”视阈下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J].文科资料.2015(21).
[6]程琪,马琳琳,马辉.明确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内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4).
[7]魏培徵,马化祥,马莉萍.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项目基金:
四川省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资助项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赵益强( 1963—),男,四川崇州市人,西昌学院农学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硕士。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第二课堂;必要性;认识
本科教育是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阶段,是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的成型期,也是知识架构、基础能力的形成期。本科高校的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铸就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打牢成长发展的基础。第二课堂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利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广、综合素质高、适应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手段[1]。西昌学院作为一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也非常重视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并有针对性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知识、练技能、长才干,培养创新能力和技能。
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占了普通本科院校的半壁江山,而其中绝大多数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担负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对普通本科高校开展第二课堂的认识不足,对第二课堂概念的理解模糊,对第二课堂的内涵不明等问题。随着新时代高等教育面对形势的变化,党的十九大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作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再结合全国教育大会的胜利召开,对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如何应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新任务,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學合理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注重高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值得我们深思。为此,本文根据当前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中,存在对第二课堂的概念不清、内涵不明、认识不足等问题,依据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和认识,谈一些可能较肤浅的认识,旨在为高校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供一定参考。
一、第二课堂的概念
随着现代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已逐步展开,根据社会需要培养人才已是大势所趋,尤其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分析、表达、理解、实践、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造性、灵活性、适应性、主动性。显然,按照教学大纲进行的正规教学活动,如听课、实验、作业、实训、考试、外出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等,已不能完全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开辟第二课堂便成了越来越紧迫的任务。
什么是第二课堂?学术界至今无准确统一的定义。王国辉等认为,第二课堂“是学生通过参加有组织的课余活动以达到陶冶情操、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教学形式,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2]。刘国存认为,第二课堂是“相对第一课堂而言,它是在教学计划规定的必修课程之外,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而开展的一系列有益活动的总称” [3]。综合分析认为,所谓大学第二课堂是指在学校教学计划之外,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它包括:政治性、学术性、知识性、健身性、公益性和有酬性(如勤工俭学)、服务性等等活动。第一课堂是对人才培养提出普遍性的要求,解决的是共性问题,第二课堂则是发展人才的特长,解决的是特殊与个性问题。世界上任何事物的最佳结构,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如果只强调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就会使事物的发展受到阻碍。在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这个问题上,同样需要处理好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构成了高校人才培养的完整体系,二者相互补充又相互配合,共同组成培养现代人才的教育和教学的途径和方式。
二、第二课堂的内涵
根据对第二课堂概念的分析理解,不难明白依据教学大纲与教材,并且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的课堂教学称为第一课堂。相对课堂教学而言,第二课堂则是指除了第一课堂外的其它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活动。因此,从教学内容上看,第二课堂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从完成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从学习空间上看,范围非常广阔,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图书馆,也可以在学生活动中心;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开展。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它以“学”为主[4],具有高度的主体性、情境性和实践体验性特征[5]。
随着高等教育由培养精英转向大众,由培养专才转向通才,由以社会需要为主转向以人为本,由服务国家战略转向服务人民大众的全面发展[6]。现阶段的第二课堂除了承担与第一课堂相衔接、巩固专业知识的任务外,同时还承载着第一课堂难以实现的任务,即全面发展学生的各种知识、技能和素质[6]。因此,第二课堂的内涵极其广泛,包括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活动,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提供健康、科学的平台和保障。第二课堂既是一种综合理念,又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方式或沟通机制,既是一种学生成才标准和人才培养导向,又是一种文明、健康、科学、结构开放的个人成长空间以及与之相关联的有利于服务成长成才的综合制度结合体。自从前几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提出要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之后,现已有很多高校都在使用各种各样的第二课堂平台,如趣拓校园,实现了第二课堂的信息化办公,能对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第二课堂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展现学生大学期间的综合素质类的成果。
围绕高校育人的中心任务,在引导大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针对学习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社会观察调查、社会工作锻炼、身体心理情感、志愿公益、兴趣培养和社会参与等普遍需求,借鉴第一课堂的模式机理,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政府有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机构合作,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从工作内容、项目供给、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和整合拓展,客观记录、科学认证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经历和成果,推动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的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促进高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发挥对第一课堂的重要补充和支撑作用,使之成为学校人才培养评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社会单位选人用人的重要依据。 三、开展第二课堂的意义
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第一课堂仍然是实施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但是,仅靠第一课堂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杨丽等认为,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要素,虽然知识的获取通常通过课堂教学实现,但知识的内化,能力和素质的养成需要第二课堂完成[5]。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视野开阔,自主性强,他们自身有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强烈需要,而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的蓬勃发展能为他们大显身手提供广阔的舞台,也能为大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供良机。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有效开展第二课堂,通过提升活动的覆盖面、规范化、专业性,围绕学术科技、学科竞赛、文化艺术、公益服务等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第二课堂活动,深化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课外体育锻炼活动,则能引导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强能力、提高素质、坚定理想信念。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通过对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上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激发他们的民族自尊心和自强精神。通过开设唐诗宋词课,使学生知道除外国有托尔斯豪、雨果或海明威这些人的作品外,中国早就有文学宝库中瑰丽的珍宝和非常伟大的作品,让学生感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产生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通过外出参观访问,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他们献身祖国的力量、智慧、勇气;通过举办各种时事报告会和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中国,激发他们为中华振兴而学的壮志;通过拜访革命前辈和先进人物,让学生了解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历尽艰难,为人民求解放的事迹,激发起他们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这一切将化作学生学习的意志和动力,同时也是扭转“厌学风”的得力措施之一。
2.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现代“人才学”、“创造论”的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想在某一学科或某一领域有所建树,除了他本人的先天条件(如智商、能力、身体素质、心理品格)以及外部条件(机遇、偶然的触发)而外,一个主要的因素,即是他本人能否有一个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知识结构体系,而想要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知识结构,单靠现行教育体制所设置的课程是难以完成的。在中学阶段,为了高考的需要,也因学生本身的精力所限,许多学校在高中阶段便文、理分科进行教学。进入大学后,更是“专”而不广,致使许多理工科学生不通文史,而文科生不会写简单的化学分子式,甚至连处于边缘学科的各专业也是互不相通。再则各院系各专业按班级授课的第一堂课,不管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如何改革,它的宗旨总是按照某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所确定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教学,这些课程的具体实践环节,如实习、设计、考察等,也是围绕专业要求进行的。这样,学生在第一课堂所获得的知识,难以超越本专业的狭隘界限,更难以容纳相关学科的内容。
因此,要想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高等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纵向“探入型”培养模式,使学生克服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的基础薄弱、视野狭窄的缺陷。而开展知识性的大学第二课堂,恰恰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在第二课堂中,大学生可以广泛地接触纵向的和横向的学科知识。例如华中工学院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中,先后为学生开设过逻辑学、科学方法论、科学技术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历史、世界史、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名著欣赏、美学、音乐、体育竞技、书法绘画艺术、心理学、伦理学、人才学、社会学、科学学、管理学、国际关系、中国经济地理、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等讲座,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使其掌握了较多的相邻学科知识,为他们从事不同学科领域的综台性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有助于向学生传播科学前沿的最新信息
开展知识性的第二课堂,尤其是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或学术讲座,引导学生阅读各类科技期刊和文摘,可迅速向学生传播科学前沿的最新信息。当前高校使用的教材,普遍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各门课程的教材,其内容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目的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各个学科领域中的新发明和新成果,必須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验证,才能以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和严谨的体系纳入专业教科书中。因此,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有一段距离,很难获悉更广泛的科学技术发展新方向、新特点、新动态。而第二课堂,由于教和学都不受正规教材和教学大纲的限制,可以邀请专家做学术报告或专题讲座,把各个学科领域中的最新发现、最新动态迅速地传播给学生。比如,开展股票知识的讲座,可使同学们很快学到了新东西,弥补了第一课堂的不足。
4.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人的智力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五个基本因素组成。观察力是人的智力的“门户”,一个人要想发展自己的智力,就必须把观察的大门敞开,外界的信息才会源源不断地进入。而学生每天生活在大学校园这个小天地里,所观察到的事物是很有限的。因此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使同学们走出校门,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加深对事物的理解。记忆力是人们智力活动的“仓库”,如果没有记忆——这个对感性认识的识记和保持,任何事物都不能在头脑中打下印记,那么观察、思维、想象、创造也就无法进行了。所以说,加强记忆力,是发展智能的基础。提高记忆力,必须学会科学用脑,如果大脑过度紧张,精神过度疲乏,记忆力将会大大减弱。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这样一种增强记忆力的方法:就是经常变换学习和思考的内容,使大脑不断用“新鲜”内容去刺激。比如,当一个人连解数十道数学题而颇感疲倦时,打开录音机,播放一段外语教学带,虽能获得短暂的轻松,调节紧张的大脑,却还能不知不觉地记忆许多单词。显然,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尤其是文娱和体育活动,无疑对消除疲劳、恢复精力,使脑神经系统始终保持最佳状态,是十分必要的。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思维力是人们智力活动的核心,同时又是智力活动的方式。实践证明,没有人们的思维能力,也就没有智力可言。 想象是人们智力活动的翅膀。想象包括幻想和预测,是人类智力结构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因素。想象的作用在于使人的智力奔放、飞腾起来,推动人们去创造。人们的思维力,只有同想象力相结合,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创造性思维[7]。人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总是同感知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掌握得越多,越有助于发展思维力和想象力。心理学上常用“墨迹图”法来确定人们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强弱。试验证明:见多识广、善于思考、想象力丰富的人,能说出很多想象的名称;而孤陋寡闻者则不然。所以,学生参加的课外活动越丰富,了解和接触的客观事物越多,视野就越开阔,越有助于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力和想象力。注意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因素。人们的一切智力活动,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象,都只有在注意力的密切配合下,才能有效地进行。医学研究表明,注意力的强弱,与人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患神经衰弱症的人,他的注意力总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所以,只有搞好大学第二课堂,让学生多参加健身性的课外活动,增强体质、调节大脑、活跃气氛,才能有助于同学们扎扎实实学好各门功课。
5.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入,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校大学生如果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不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然产生的、复杂的社会现象,毕业后就不能尽快地适应社会。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促使学生联系社会的有效方式,让学生投身到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掌握市场经济的形势和特点,自然地萌发竞争意识并逐步地增强竞争能力,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大学第二课堂,绝大多数是由学生自己主持的集体活动,在这样的活动中,既能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而各种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对于学生毕业后胜任各类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组织好第二课堂活动,是摆在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各级领导干部和教师,都要积极认真地参与这项工作。高等学校在第一课堂加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一定会培养出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多方面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崔国庆.地方本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速读·上旬.2014(7).
[2]王国辉,陈明等.高等教育第二课堂素质拓展学分化研究[M].沈阳:遼宁大学出版社.2006.
[3]刘国存.对经管类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地位及作用的思考[J].河南财经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4]韩流.从“因材授教”到“因材施教”——第二课堂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5]杨丽,王勇.“应用型本科教育”视阈下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构建[J].文科资料.2015(21).
[6]程琪,马琳琳,马辉.明确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内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10(4).
[7]魏培徵,马化祥,马莉萍.高校第二课堂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关系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0).
项目基金:
四川省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资助项目“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各环节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的探索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赵益强( 1963—),男,四川崇州市人,西昌学院农学教授、教务处副处长,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