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鲜为人知的是,他还是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对应设计师的这个身份,鲁迅最著名的作品要数1917年8月完成的北京大学校徽。
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起用当时稍有名气的鲁迅,眼光可谓独到。他在给鲁迅的信中写道:“余想请先生为北京大学设计一枚校徽,也不必多复杂,只需将先生一向倡导的美育理念融会贯通即可。”
当时的鲁迅虽有些忐忑不安,但提交的草案却让蔡元培校长连声叫好。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的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面的“北”字是背对背的两个人像,下面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的人像。校徽的構图及设计突出了“以人为本”,一直沿用至今。
除此之外,鲁迅还是一位书籍封面设计师,他一生曾设计过六十多个书籍封面,《呐喊》与《引玉集》堪称鲁迅设计书籍封面的经典之作。《呐喊》的封面颇具深意,整张封皮以暗红色铺满渲染,象征着受害者的血迹,又预示着斗争和光明;封面中间靠上的位置是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外加黑色细线框围住,仿佛一个铁屋子;书名“呐喊”两字像用利刀镌刻一般,寓意着铁屋中强有力的发声,其写法更是奇特,三个“口”字,两个偏上,一个偏下,仿佛在齐声呐喊着什么,充满力量,势不可当。正如有的学者说:“这个封面不遣一兵,却似有千军万马;它师承古籍,却发出令人觉醒的新声。”
《引玉集》是鲁迅满怀敬仰之情,用“三闲书屋”名义自费出版的。封面用浅米黄做底色,铺满版面,上面印红色色块,色度饱满,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欢乐气氛;横排手写苏联版画家的外文名字和“木刻59幅”字样用横线隔开,活泼却不凌乱;一个圆形的反阴“全”字加强装饰性,显得别有趣味;封面最左边有一黑色边线,漫过书脊,流向整个封底。整个封面大方、热烈而又静雅,暖色调充满着东方韵味,寓意着欣欣向荣,令人备感亲切。
在书籍装帧史上,鲁迅也是一面旗帜。他非常注重装帧设计的整体性,在译文的插图设计中,鲁迅通常会把中国民族传统元素和原文插图结合起来,使插图形式与文章的描述互为补充。例如在《铁流》中,鲁迅尽量采用原书中的苏联插图,将作品的文学性与插图的唯美性融合,在保持原有文学特色的基础上,使得读者可以管窥苏联文学的全貌。而对于原作,鲁迅通常会采用自己创作的插图,或者与绘画家进行合作。鲁迅的书籍装帧融合了东西方、古今文化,并融会贯通,对书籍内容的把握及内涵的表达,均通过插画及美术字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兼具民族性及现代性。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一种对苦难的抗争的话,那翻译也许是一种伤痛的润滑,而对美术的终生热爱则是鲁迅快乐的源泉。鲁迅对美术之爱,甚至超越了他对文学的抒发、史学的考辨和哲学的思辨。美术,占据了鲁迅生命的始终。”鲁迅博物馆研究员肖振鸣这样解释。
也许设计之于鲁迅,正是展现他刚毅背后柔情那一面的最好方式。
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起用当时稍有名气的鲁迅,眼光可谓独到。他在给鲁迅的信中写道:“余想请先生为北京大学设计一枚校徽,也不必多复杂,只需将先生一向倡导的美育理念融会贯通即可。”
当时的鲁迅虽有些忐忑不安,但提交的草案却让蔡元培校长连声叫好。鲁迅设计的北京大学校徽的造型是中国传统的瓦当形象,“北大”两个篆字上下排列,上面的“北”字是背对背的两个人像,下面的“大”字是一个正面的人像。校徽的構图及设计突出了“以人为本”,一直沿用至今。
除此之外,鲁迅还是一位书籍封面设计师,他一生曾设计过六十多个书籍封面,《呐喊》与《引玉集》堪称鲁迅设计书籍封面的经典之作。《呐喊》的封面颇具深意,整张封皮以暗红色铺满渲染,象征着受害者的血迹,又预示着斗争和光明;封面中间靠上的位置是书名和作者的名字,外加黑色细线框围住,仿佛一个铁屋子;书名“呐喊”两字像用利刀镌刻一般,寓意着铁屋中强有力的发声,其写法更是奇特,三个“口”字,两个偏上,一个偏下,仿佛在齐声呐喊着什么,充满力量,势不可当。正如有的学者说:“这个封面不遣一兵,却似有千军万马;它师承古籍,却发出令人觉醒的新声。”
《引玉集》是鲁迅满怀敬仰之情,用“三闲书屋”名义自费出版的。封面用浅米黄做底色,铺满版面,上面印红色色块,色度饱满,有一种压抑不住的欢乐气氛;横排手写苏联版画家的外文名字和“木刻59幅”字样用横线隔开,活泼却不凌乱;一个圆形的反阴“全”字加强装饰性,显得别有趣味;封面最左边有一黑色边线,漫过书脊,流向整个封底。整个封面大方、热烈而又静雅,暖色调充满着东方韵味,寓意着欣欣向荣,令人备感亲切。
在书籍装帧史上,鲁迅也是一面旗帜。他非常注重装帧设计的整体性,在译文的插图设计中,鲁迅通常会把中国民族传统元素和原文插图结合起来,使插图形式与文章的描述互为补充。例如在《铁流》中,鲁迅尽量采用原书中的苏联插图,将作品的文学性与插图的唯美性融合,在保持原有文学特色的基础上,使得读者可以管窥苏联文学的全貌。而对于原作,鲁迅通常会采用自己创作的插图,或者与绘画家进行合作。鲁迅的书籍装帧融合了东西方、古今文化,并融会贯通,对书籍内容的把握及内涵的表达,均通过插画及美术字相结合的方式表现出来,兼具民族性及现代性。
“如果说文学创作是一种对苦难的抗争的话,那翻译也许是一种伤痛的润滑,而对美术的终生热爱则是鲁迅快乐的源泉。鲁迅对美术之爱,甚至超越了他对文学的抒发、史学的考辨和哲学的思辨。美术,占据了鲁迅生命的始终。”鲁迅博物馆研究员肖振鸣这样解释。
也许设计之于鲁迅,正是展现他刚毅背后柔情那一面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