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1版《小学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在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玩和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年龄阶段,在学生音乐训练时不能只是机械重复枯燥的技能训练,更不能停留在单纯模仿和死记硬背某些音节上。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体态律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使得多种感官得到有效训练。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课堂;体态律动即兴能力;策略研究
体态律动是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创造的音乐教学法。体态律动包含两方面:第一:动作,体态律动是一个体验音乐到表达音乐的过程;第二:十韵律与节奏,体态律动中的动作呈现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节奏,它通过控制身体的方式来表达和外化内在的情绪感受。有效运用体态律动教学主张释放学生的天性,并用旋律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与音乐共舞,得到很好的个性发展。
一、 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运用体态律动的重要性
体态律动能锻炼小学生的内心听觉、运动觉和即兴创作能力。它还可以练习相关的视唱练耳和节奏运动。“体态律动”有利于小学生节奏能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可以使小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可以唤醒小学生的音乐本能,还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整体注意力,锻炼小学生的灵敏反应,发展小学生的大脑与身体动作的协调性,遵循学生自然发展的原则,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体态律动即兴能力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体态律动中的潜能,将音乐教学与身体的节奏相结合,引导孩子们利用身体的动作来表达音乐的节奏。例如,花城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课《野兔饿了》,导入课堂时,教师先示范体态律动,跟着音乐拍手与踏步,引导学生感受停顿,认识休止符,再让孩子们与老师一起跟着音乐进行体态律动。身体的律动节奏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种切身体验音乐节奏的方式,使孩子们能够通过自身的体态律动,深入理解音乐的节奏,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体态律动有助于抽象的音乐感变得更形象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但对于音乐中的各种抽象的音调,并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单凭听觉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体态律动教学的运用,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易懂。如高音区如何用动作表现,低音区又如何用动作表现等方式,通过这种形象的体态表现,学生从听觉、视觉、触觉上感受到音调的存在形式,从而更加容易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
二、 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即兴能力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体态律动即兴能力在节奏中的培养运用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音乐的节奏、感受节奏始终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有些音乐,相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可以利用体态律动在音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选择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如花城版一年级第一课《落雨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两个不锈钢的勺子,即兴敲打模仿雨滴的节奏与声音,身体跟着音乐进行摆动,从而形成即兴体态律动,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感受节奏、理解节奏。
(二)体态律动即兴能力在音高中的培养运用
有很多实践可以证明,音调音高和节奏之所以相辅相成、联系紧密,是因为它们的有效结合是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利用體态律动展示音乐的音高时,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人的体态律动来体现。例如,在花城版一年级下册《感知音的高低(三)》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认识新朋友do。教师则可以将之前学过的mi、sol、la结合体态律动将音高分成几个动作,do——将手放在腰间,mi——将手放在肚脐,sol——放在胸前。等学生掌握后,教师还可以播放歌曲配合身体与手部的体态律动即兴做出相关动作,这样就能够更直观更形象地体现出音乐的音高,便于小学生理解音乐的高音。
(三)体态律动即兴能力在欣赏中的培养运用
音乐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即兴体态律动来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例如,花城版一年级欣赏课《牧童谣》,教师可以运用即兴体态律动来表现高音。当听到高音的时候,指导学生将身体稍稍向上延伸,做出踮脚尖飞起来等动作;当听到中音的时候,指导学生将手放平;当听到低音的时候,指导学生将身体蹲下,从中体会节奏的快慢、音调的变化等。指导学生用即兴体态律动来表现音乐中的音高,随着音高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身体动作,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总而言之,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培养学生的体态律动即兴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体态律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更直观更具体地感知音乐的节奏、音高,感受音乐节奏,更容易更轻松地理解音乐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9).
[3]韩志友.音乐课中运用律动教学的实验[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1).
[4]郭艳霞,张兴存.律动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04(7).
[5]贾晓光.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的教学法[J].乐器,2008(4).
作者简介:
谭金玲,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水南小学。
关键词:小学生;音乐课堂;体态律动即兴能力;策略研究
体态律动是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创造的音乐教学法。体态律动包含两方面:第一:动作,体态律动是一个体验音乐到表达音乐的过程;第二:十韵律与节奏,体态律动中的动作呈现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和节奏,它通过控制身体的方式来表达和外化内在的情绪感受。有效运用体态律动教学主张释放学生的天性,并用旋律加以引导使学生在课堂上与音乐共舞,得到很好的个性发展。
一、 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运用体态律动的重要性
体态律动能锻炼小学生的内心听觉、运动觉和即兴创作能力。它还可以练习相关的视唱练耳和节奏运动。“体态律动”有利于小学生节奏能力的发展。培养良好的节奏感,可以使小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可以唤醒小学生的音乐本能,还可以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整体注意力,锻炼小学生的灵敏反应,发展小学生的大脑与身体动作的协调性,遵循学生自然发展的原则,从而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体态律动即兴能力有利于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体态律动中的潜能,将音乐教学与身体的节奏相结合,引导孩子们利用身体的动作来表达音乐的节奏。例如,花城版二年级下册第四课《野兔饿了》,导入课堂时,教师先示范体态律动,跟着音乐拍手与踏步,引导学生感受停顿,认识休止符,再让孩子们与老师一起跟着音乐进行体态律动。身体的律动节奏可以为孩子们提供一种切身体验音乐节奏的方式,使孩子们能够通过自身的体态律动,深入理解音乐的节奏,化抽象为形象,从而激发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二)体态律动有助于抽象的音乐感变得更形象
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奇心,但对于音乐中的各种抽象的音调,并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单凭听觉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体态律动教学的运用,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易懂。如高音区如何用动作表现,低音区又如何用动作表现等方式,通过这种形象的体态表现,学生从听觉、视觉、触觉上感受到音调的存在形式,从而更加容易理解相关的音乐知识。
二、 小学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即兴能力运用的有效策略
(一)体态律动即兴能力在节奏中的培养运用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音乐的节奏、感受节奏始终是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有些音乐,相对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师可以利用体态律动在音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选择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如花城版一年级第一课《落雨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两个不锈钢的勺子,即兴敲打模仿雨滴的节奏与声音,身体跟着音乐进行摆动,从而形成即兴体态律动,让孩子们在具体的感受节奏、理解节奏。
(二)体态律动即兴能力在音高中的培养运用
有很多实践可以证明,音调音高和节奏之所以相辅相成、联系紧密,是因为它们的有效结合是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方式。在利用體态律动展示音乐的音高时,教师在课堂上也可以通过人的体态律动来体现。例如,在花城版一年级下册《感知音的高低(三)》的教学过程中,需要认识新朋友do。教师则可以将之前学过的mi、sol、la结合体态律动将音高分成几个动作,do——将手放在腰间,mi——将手放在肚脐,sol——放在胸前。等学生掌握后,教师还可以播放歌曲配合身体与手部的体态律动即兴做出相关动作,这样就能够更直观更形象地体现出音乐的音高,便于小学生理解音乐的高音。
(三)体态律动即兴能力在欣赏中的培养运用
音乐课堂中,老师可以通过即兴体态律动来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例如,花城版一年级欣赏课《牧童谣》,教师可以运用即兴体态律动来表现高音。当听到高音的时候,指导学生将身体稍稍向上延伸,做出踮脚尖飞起来等动作;当听到中音的时候,指导学生将手放平;当听到低音的时候,指导学生将身体蹲下,从中体会节奏的快慢、音调的变化等。指导学生用即兴体态律动来表现音乐中的音高,随着音高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身体动作,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总而言之,在音乐课堂中,教师培养学生的体态律动即兴能力,通过多种形式的音乐体态律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使他们更直观更具体地感知音乐的节奏、音高,感受音乐节奏,更容易更轻松地理解音乐的相关知识,从而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音乐美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2]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6(9).
[3]韩志友.音乐课中运用律动教学的实验[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1).
[4]郭艳霞,张兴存.律动教学[J].中国音乐教育,2004(7).
[5]贾晓光.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的教学法[J].乐器,2008(4).
作者简介:
谭金玲,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市从化区太平镇水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