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性学习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研究性学习属政府行为,实践中却较少真正的作为
国家规定,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授课288节,实际上有的学校一节课也没有。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一词正式提出是在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文件(教基[2000]3号)中(以下简称《课程计划》)。该计划规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必修课,每周课时为3节,高中三年总授课时数为288节。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不少学校课程表上根本就没有这门课,因为这门课上不上既无人检查,各项考查、考试也不沾边。
2006年5月31日,《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出炉。据悉,该方案将成为2007年高考新方案试行后高校录取考生的重要参考因素,将从2007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开始实施。
方案明确规定:高中三年必修学分116分。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就占23学分,研究性学习占15学分;综合实践要看论文数量,包括三大部分:
(1)道德素养上,考查关心社会,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参加公益活动的表现等等;
(2)文化素养上,考查善于思考,合作学习表现,兴趣表现,自主学习情况,参加学科竞赛及科类获奖情况等;
(3)综合实践上,考查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学习实际提出问题情况,开展研究所涉及领域的专题数量,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或公益活动的次数,已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数量,研究性学习成果表现情况等。
以上,直接涉及到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逻辑上不是并列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关系。“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探求的重要内容。各地级以上市统一命题由各学校设立实验考查考场,负责实施考查。考查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及格三个等级。
考查的等级记入学生电子档案。方案要求校长是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第一负责人。这一真刀真枪的硬指标和“刺刀见红”的规定,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来最为明显的突破性方案。现在距离实施这一方案,仅剩几个月的时间了,那些把研究性学习不当回事的学校和个人,如何应对将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名存实亡”问题
尽管人们都在说研究性学习的设立是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符合国际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符合我国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实际生活中却有不少单位并没有这样做。为了高考拿高分这个硬指标,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到了高三寒暑假和休假日还要加班学习,早把研究性学习丢在脑后。研究性学习中的精神、知识和能力的和谐发展被丢弃,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被封杀,研究性学习中诸如思辨、畅想、感悟、领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索之路被中断。研究性学习的存在价值被大大削弱。
除了人们意识概念上对研究性学习存在一定影响之外,在具体操作上也有一些问题。如:研究性学习这种形态的课程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一样,都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课程,但传统学科课程有部颁教学大纲,部编(或各省、市统编)教材、专职教师,以及整套较为成熟的实施、评价等管理方案。而研究性学习课程除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新课程标准”外,其他则一无所有。由于对研究性学习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多数学校认定高考高分就是教育的本质,高考课目中并没有研究性学习,所以把研究性学习视为副科。
人们认可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各个学科教学要求或渗透的重要内容,但新课程实验区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了,新毕业的师范生却不了解新课程,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学校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关法规不健全,管理上无保障,所以研究性学习有名无实。
二、对研究性学习产生问题的综合分析
(一)缺乏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最佳状态的了解和体验
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最佳状态应该是合理地渗透在各门课程、各项活动中,但一些学校缺乏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而使研究性学习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有的学校在研究性学习中无视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活动课”,大大削弱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实际上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基本理念,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的最佳状态和表现形式。例如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的学生利用休假日和寒暑假走出校门,对自然、社会、环境等诸方面的实地调查,开展得很有成效。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极度窄化是削弱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课程,而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方式或一种策略。这种方式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的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也适用于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安排,对地方和学校来说,有着明显的灵活性和自由度。“研究性学习”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科学、文化与道德;涵盖的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与自我。但是,有些学校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课堂的作业,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加班加点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好的学校则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多写几篇作文,等同于“科学研究”,等同于“科技活动”等等,造成“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极度窄化,值得提出来加以重视和纠正。
(三)选题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败
选题决定了自主获取知识的内容、广度和深度。选题必须考虑适合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与客观条件。但是,有些学校对学生如何选题放任自由,忘记了实践是研究性学习科研选题的源泉,因而出现了“水变油”之类的胡思乱想,还有的选题过宽过大。由于选题不能量力而行,又好高骛远,使研究性学习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四)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方向
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参加活动,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要使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关注每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幅度。
对于上述评价要求,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评价模式,就目前而言,要实现这一切,阻力很大,困难很多。虽然国家规定高中三年必修学分116分,其中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就高达23学分,占到高中三年全部必修课近五分之一。实际工作中很少有人领会这一规定,仍然是低学分的“数理化”被重视,3门课只有18学分的“数理化”,课程表上排的满满的,考查、考试不间断,实习、活动、作业等加班加点都完不成。而研究性学习一门就18学分,却无人问津,有的学校三年内一次课也没有,学生仍然得到18学分,照样考大学。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思想相当现实的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考什么学什么”是他们的真实心态,也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的产物。说教式或激励式的评价结果与学生个人利益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相反,那些认真投入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所付出的与高考直接得分无关而感到“不公平”。最后甚至会出现很多学生不认真研究,“混成绩”的现象。
高考制度直接影响着师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同时高考制度也是最有力的杠杆,最大的制约力量。在应试教育深入人心的今天,纵使研究性学习有千般好处,又有几所学校、几个学生愿意拿出与高考无关的精力来参与研究性学习呢?因为教师、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一定要做最重要的事情。这样,即使有上百、上千的论文在歌颂研究性学习,即使有多么严谨的教学评价方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三、对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本文阐述了研究性学习中的种种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虽然个体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但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的热情。当前就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形象一点来说,正如我们使用现代工具做着一些石器时代的事情。这里的对策研究就是希望以石器时代的精神引发研究性学习的新纪元。
研究性学习的质量与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从长远来说,我们需要的不是考试技巧或被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主动创新和发现问题的能力。①
(一)依托相关单位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研究性学习最具有代表性的发现提出问题、文献综述、社会调查、受控对比实验和学科探究学习等方法练习的典型案例为线索,对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练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方法练习进行指导。可以与全国青少年科学论文大赛组委会取得联系,让他们进行指导并进行详细的参评工作。特别要向该组委会索取有关文献资料等②。对于如何创造研究性专题自学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帮助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的健康开放与快速推进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加强研究性学习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练习
研究性学习中,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自己即将研究的专题具有什么样的水平,目前有没有人、有多少人在进行研究。知道自己的研究是属于哪一类型的研究,是理论型还是应用型研究,是知识探究型还是准学术研究型或是创新研究型。
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前人在这一领域中已做过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为什么难以突破,以及这一领域发展的动向。经过了解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了解文献的分类,科学地筛选及整理资料从而获得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的能力和方法。
(三)专题研究前增设科研方法练习课程是一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开设模式
研究性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在专题研究时才去认真地学习科研方法,不但感到时间紧迫,而且力不从心。面对高考的压力,在时间选择和安排上,我国学生不可能与国外学生相提并论。但是在专题研究前增设科研方法练习课程,做一些“知识探究型”的再发现、再发明的小专题训练,岂不是一举两得!
(四)研究性学习方式多样化对研究性学习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问题,自主选题。例如深圳龙岭中英文学校是研究性学习中开设创新思维课最早的学校之一。老师们及时引导同学们发现身边的问题,取得了预期效果。“我们梦里想些什么”,“利用抽象思维看成语”,“颠倒思维与逆向思维在学习中的运用”,“灵感思维与直觉思维有哪些表现”,“从古诗欣赏看集中思维的聚焦性”等等,都成了校园文化。
教师、学生的时间普遍不够,如果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发现身边的问题,那么,本来就很少的科学实践课时就能得到有效利用,课业负担与研究性学习所需的大量时间之间存在的矛盾,就能得到合理解决。
注释:
①杨琴、马鸿良、黄友安《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训练》海天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青少年科学论文写作指导编辑委员会《青少年科学论文写作指导》,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0页。
[作者通联: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深圳市布吉高中]
(一)研究性学习属政府行为,实践中却较少真正的作为
国家规定,高中三年研究性学习授课288节,实际上有的学校一节课也没有。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一词正式提出是在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文件(教基[2000]3号)中(以下简称《课程计划》)。该计划规定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必修课,每周课时为3节,高中三年总授课时数为288节。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重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不少学校课程表上根本就没有这门课,因为这门课上不上既无人检查,各项考查、考试也不沾边。
2006年5月31日,《广东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试行)出炉。据悉,该方案将成为2007年高考新方案试行后高校录取考生的重要参考因素,将从2007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开始实施。
方案明确规定:高中三年必修学分116分。其中综合实践活动就占23学分,研究性学习占15学分;综合实践要看论文数量,包括三大部分:
(1)道德素养上,考查关心社会,为他人和社会服务,参加公益活动的表现等等;
(2)文化素养上,考查善于思考,合作学习表现,兴趣表现,自主学习情况,参加学科竞赛及科类获奖情况等;
(3)综合实践上,考查学生联系社会、生活、学习实际提出问题情况,开展研究所涉及领域的专题数量,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或公益活动的次数,已撰写研究报告、论文数量,研究性学习成果表现情况等。
以上,直接涉及到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的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三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在逻辑上不是并列关系,更不是相互割裂关系。“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作为“研究性学习”课程探求的重要内容。各地级以上市统一命题由各学校设立实验考查考场,负责实施考查。考查结果分优秀、合格、不及格三个等级。
考查的等级记入学生电子档案。方案要求校长是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第一负责人。这一真刀真枪的硬指标和“刺刀见红”的规定,是开展研究性学习以来最为明显的突破性方案。现在距离实施这一方案,仅剩几个月的时间了,那些把研究性学习不当回事的学校和个人,如何应对将是一个需要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研究性学习“名存实亡”问题
尽管人们都在说研究性学习的设立是我国新世纪课程改革的一项新举措,符合国际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符合我国新世纪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但实际生活中却有不少单位并没有这样做。为了高考拿高分这个硬指标,在教学过程中,基本上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基本采用单一传递、讲授、灌输的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到了高三寒暑假和休假日还要加班学习,早把研究性学习丢在脑后。研究性学习中的精神、知识和能力的和谐发展被丢弃,学生的个性化探究方式被封杀,研究性学习中诸如思辨、畅想、感悟、领悟等丰富多彩的探索之路被中断。研究性学习的存在价值被大大削弱。
除了人们意识概念上对研究性学习存在一定影响之外,在具体操作上也有一些问题。如:研究性学习这种形态的课程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一样,都是国家《课程计划》中的课程,但传统学科课程有部颁教学大纲,部编(或各省、市统编)教材、专职教师,以及整套较为成熟的实施、评价等管理方案。而研究性学习课程除了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新课程标准”外,其他则一无所有。由于对研究性学习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多数学校认定高考高分就是教育的本质,高考课目中并没有研究性学习,所以把研究性学习视为副科。
人们认可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各个学科教学要求或渗透的重要内容,但新课程实验区已经进入第四个年头了,新毕业的师范生却不了解新课程,这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情。学校对于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关法规不健全,管理上无保障,所以研究性学习有名无实。
二、对研究性学习产生问题的综合分析
(一)缺乏对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最佳状态的了解和体验
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最佳状态应该是合理地渗透在各门课程、各项活动中,但一些学校缺乏对这一问题的理解,而使研究性学习难以发挥应有作用。有的学校在研究性学习中无视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活动课”,大大削弱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实际上一些兴趣小组活动,本身就体现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基本理念,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的最佳状态和表现形式。例如深圳市布吉高级中学的学生利用休假日和寒暑假走出校门,对自然、社会、环境等诸方面的实地调查,开展得很有成效。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极度窄化是削弱研究性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研究性学习不仅仅是课程,而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方式或一种策略。这种方式适用于所有学科、所有的课程,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也适用于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安排,对地方和学校来说,有着明显的灵活性和自由度。“研究性学习”课程所涉及的知识包括科学、文化与道德;涵盖的内容包括自然、社会与自我。但是,有些学校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课堂的作业,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加班加点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好的学校则把研究性学习等同于多写几篇作文,等同于“科学研究”,等同于“科技活动”等等,造成“研究性学习”课程内容的极度窄化,值得提出来加以重视和纠正。
(三)选题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成败
选题决定了自主获取知识的内容、广度和深度。选题必须考虑适合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的因素与客观条件。但是,有些学校对学生如何选题放任自由,忘记了实践是研究性学习科研选题的源泉,因而出现了“水变油”之类的胡思乱想,还有的选题过宽过大。由于选题不能量力而行,又好高骛远,使研究性学习脱离了学生的实际。
(四)评价体系存在问题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发展方向
研究性学习评价既要考虑学生参加活动,又要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要使认真参加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学生普遍获得成功的体验,也要让研究上卓有成效的少数优秀学生脱颖而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既要着眼于对整个小组的评价,又要关注每个人在课题研究中所承担的角色发挥的具体作用及进步幅度。
对于上述评价要求,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评价模式,就目前而言,要实现这一切,阻力很大,困难很多。虽然国家规定高中三年必修学分116分,其中研究性学习等综合实践活动就高达23学分,占到高中三年全部必修课近五分之一。实际工作中很少有人领会这一规定,仍然是低学分的“数理化”被重视,3门课只有18学分的“数理化”,课程表上排的满满的,考查、考试不间断,实习、活动、作业等加班加点都完不成。而研究性学习一门就18学分,却无人问津,有的学校三年内一次课也没有,学生仍然得到18学分,照样考大学。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思想相当现实的大多数高中生来说,“考什么学什么”是他们的真实心态,也是目前的教育体制下的产物。说教式或激励式的评价结果与学生个人利益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相反,那些认真投入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所付出的与高考直接得分无关而感到“不公平”。最后甚至会出现很多学生不认真研究,“混成绩”的现象。
高考制度直接影响着师生对研究性学习的热情和重视程度,同时高考制度也是最有力的杠杆,最大的制约力量。在应试教育深入人心的今天,纵使研究性学习有千般好处,又有几所学校、几个学生愿意拿出与高考无关的精力来参与研究性学习呢?因为教师、学生的时间毕竟有限,一定要做最重要的事情。这样,即使有上百、上千的论文在歌颂研究性学习,即使有多么严谨的教学评价方案也只能是一纸空文。
三、对研究性学习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
本文阐述了研究性学习中的种种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源,虽然个体没有能力去改变它,但并不妨碍我们解决问题的热情。当前就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形象一点来说,正如我们使用现代工具做着一些石器时代的事情。这里的对策研究就是希望以石器时代的精神引发研究性学习的新纪元。
研究性学习的质量与基础教育的质量一样,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从长远来说,我们需要的不是考试技巧或被动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主动创新和发现问题的能力。①
(一)依托相关单位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研究性学习最具有代表性的发现提出问题、文献综述、社会调查、受控对比实验和学科探究学习等方法练习的典型案例为线索,对学生如何有效地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练习,以及教师如何有效地进行方法练习进行指导。可以与全国青少年科学论文大赛组委会取得联系,让他们进行指导并进行详细的参评工作。特别要向该组委会索取有关文献资料等②。对于如何创造研究性专题自学的环境和条件,以及帮助研究性学习必修课程的健康开放与快速推进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加强研究性学习查找文献资料的方法练习
研究性学习中,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自己即将研究的专题具有什么样的水平,目前有没有人、有多少人在进行研究。知道自己的研究是属于哪一类型的研究,是理论型还是应用型研究,是知识探究型还是准学术研究型或是创新研究型。
通过查找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前人在这一领域中已做过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还存在哪些问题,这些问题为什么难以突破,以及这一领域发展的动向。经过了解查阅文献资料的途径,了解文献的分类,科学地筛选及整理资料从而获得对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的能力和方法。
(三)专题研究前增设科研方法练习课程是一种新型的研究性学习开设模式
研究性学习中大部分学生在专题研究时才去认真地学习科研方法,不但感到时间紧迫,而且力不从心。面对高考的压力,在时间选择和安排上,我国学生不可能与国外学生相提并论。但是在专题研究前增设科研方法练习课程,做一些“知识探究型”的再发现、再发明的小专题训练,岂不是一举两得!
(四)研究性学习方式多样化对研究性学习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问题,自主选题。例如深圳龙岭中英文学校是研究性学习中开设创新思维课最早的学校之一。老师们及时引导同学们发现身边的问题,取得了预期效果。“我们梦里想些什么”,“利用抽象思维看成语”,“颠倒思维与逆向思维在学习中的运用”,“灵感思维与直觉思维有哪些表现”,“从古诗欣赏看集中思维的聚焦性”等等,都成了校园文化。
教师、学生的时间普遍不够,如果使研究性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发现身边的问题,那么,本来就很少的科学实践课时就能得到有效利用,课业负担与研究性学习所需的大量时间之间存在的矛盾,就能得到合理解决。
注释:
①杨琴、马鸿良、黄友安《中小学生创新思维训练》海天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②青少年科学论文写作指导编辑委员会《青少年科学论文写作指导》,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年版,第3~130页。
[作者通联:深圳大学师范学院;深圳市布吉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