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象征,也是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当代大学精神的建设普遍弱化。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精神的建设,将其融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把当代大学精神建设真正落在实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精神建设 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1-0070-02
当代大学精神,体现了一所高校办学的宗旨、精神、特色和品味,是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主体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形成后对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它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1]这是对全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精神建设的目标和内涵。
一、当代大学精神建设面临的挑战
大学精神是高校办学的灵魂。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指出:“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2]人不可一日无魂,大学亦不可一时无精神。大学精神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象征,也是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精神的建设普遍弱化,弱化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当代大学精神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价值取向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给大学生带来对主流价值观的重新思考,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模糊,觉得共产主义非常渺茫,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把追求个人的理想和实现自我价值放在第一位。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一种形式和口号。
(二)社会上“重才轻德”的用人倾向对当代大学精神的冲击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挑战与机遇共存,这给人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和引进人才时,看重的是高学历和高学位,这给大学生一些诱导,使他们更看重知识的学习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养的提升。个人主义、现实主义、实用主义的思潮侵蚀着校园文化。高校的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适应商业社会的工具,把教育的目标局限于教会学生某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三)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精神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也开始涌入我国,例如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应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他们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在大学风靡一时,成为大学生标榜自己文明开放的标志。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精神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层次和精神面貌。大学精神虽在表述上各有不同,但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
第一,当代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功能的一致性。两者的建设功能都是为了统一师生的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构建和谐的校园。“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主要是凝练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3] 当代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层次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大学办学的导向和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是灵魂,它可以激励师生奋发向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师生的行为。
第二,当代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目标的一致性。两者的建设目标都是为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立德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使他们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当代大学精神是使大学始终处在不断前进的发展状态中,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处在昂扬进取、发奋建树的人生状态中。这是当代大学精神的立足点,也是检验一所大学的重要标准。“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不断浸透到大学文化的主体和各种文化载体之中,发挥着导向、激励、凝聚、塑造等作用。”[4]
第三,当代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的一致性。两者的建设内容都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意识,体现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和精神面貌。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教育广大师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师生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给当代大学精神的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规定了新的内涵。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精神建设的路径
(一)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大学精神的建设
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潮都涌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在当代大学精神建设中,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放在第一位。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鉴别各种社会思潮的有力武器,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设当代大学精神,才能保证大学的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才能保证当代大学精神本身的独立、自由、批判等特性。其次,当代大学精神建设的核心,就是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真懂、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阵地,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引领校园文化的各种思潮。再者,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广大师生对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进行重新思考,思考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融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
以校风、教风、学风(以下简称“三风”)的建设为抓手,把当代大学精神建设真正落在实处。大学精神往往凝练在校训中,体现在“三风”的建设中,良好的“三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融入“三风”建设中,推动和促进校园和谐文化的发展,形成师生共同认可、共同遵循的,体现师生共同价值取向的当代大学精神。首先,校风体现了全体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广大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的头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其次,教风是校风的本质体现,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风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作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第三,学风反映出学生的品格和素养,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学风建设需要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目标,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个人素质修养,这样同学们才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升文化品位,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在“三风”建设中,通过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广大师生把共同理想与各自的工作、学习结合起来,与个人的人生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将个人理想寄托于共同理想之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中最根本的要素,也是构建现代大学精神的基点。”[5]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它是大学生道德的底线,是当代大学精神建设的基础。要引导大学生明辨荣辱是非,将“八荣八耻”融入师生具体的行为规范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而勇为之,知耻而力避之,并外化为实际的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抓好“三风”的建设,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才能真正体现当代大学精神的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落到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胡适来往书信选[Z].北京:中华书局,1979:503.
[3] 骆郁廷.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7-04-10.
[4] 李志仁.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12.
[5] 黄明娣.建构与中华民族精神相统一的现代大学精神[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43.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12-09-19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规划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精神建设的途径研究》(AHSKF09-10D98)。
[作者简介]杨荣(1954-),女,安徽合肥人,安徽省淮南师范学院教授,安徽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精神建设 凝聚力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11-0070-02
当代大学精神,体现了一所高校办学的宗旨、精神、特色和品味,是经过长期发展积淀而形成的。大学精神作为校园文化中的主体精神,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大学精神形成后对学校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它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1]这是对全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当代大学精神建设的目标和内涵。
一、当代大学精神建设面临的挑战
大学精神是高校办学的灵魂。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指出:“大学之大,在于精神之大,大学精神之于大学,犹如人之灵魂之于身体。”[2]人不可一日无魂,大学亦不可一时无精神。大学精神不仅是一所大学的力量源泉和精神象征,也是时代精神和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精神的建设普遍弱化,弱化的原因主要表现为:
(一)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当代大学精神的冲击
随着市场经济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价值取向呈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学校就是社会的缩影,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给大学生带来对主流价值观的重新思考,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模糊,觉得共产主义非常渺茫,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把追求个人的理想和实现自我价值放在第一位。到艰苦的地方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了一种形式和口号。
(二)社会上“重才轻德”的用人倾向对当代大学精神的冲击
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挑战与机遇共存,这给人们展示自己的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和引进人才时,看重的是高学历和高学位,这给大学生一些诱导,使他们更看重知识的学习和个人能力的培养,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素养的提升。个人主义、现实主义、实用主义的思潮侵蚀着校园文化。高校的教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变成适应商业社会的工具,把教育的目标局限于教会学生某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和培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三)西方文化对当代大学精神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社会的各种思潮也开始涌入我国,例如新自由主义、消费主义论、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世界先进文化的代表应是西方资产阶级的文化。他们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和西方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在大学风靡一时,成为大学生标榜自己文明开放的标志。
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精神建设的重要性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它体现了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层次和精神面貌。大学精神虽在表述上各有不同,但在本质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致的。
第一,当代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功能的一致性。两者的建设功能都是为了统一师生的思想,增强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凝聚力,构建和谐的校园。“和谐精神文化的建设,主要是凝练大学的核心价值体系。”[3] 当代大学精神是大学办学层次的具体表现,体现了大学办学的导向和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是灵魂,它可以激励师生奋发向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师生的行为。
第二,当代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目标的一致性。两者的建设目标都是为了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立德育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使他们成长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人才。当代大学精神是使大学始终处在不断前进的发展状态中,使培养的人才具有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处在昂扬进取、发奋建树的人生状态中。这是当代大学精神的立足点,也是检验一所大学的重要标准。“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不断浸透到大学文化的主体和各种文化载体之中,发挥着导向、激励、凝聚、塑造等作用。”[4]
第三,当代大学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内容的一致性。两者的建设内容都是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意识,体现高校办学的根本目标和精神面貌。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教育广大师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的理想,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师生的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要求,给当代大学精神的建设提出了新的任务,规定了新的内涵。
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精神建设的路径
(一)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当代大学精神的建设
当前社会上各种思潮都涌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在当代大学精神建设中,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放在第一位。首先,马克思主义是鉴别各种社会思潮的有力武器,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建设当代大学精神,才能保证大学的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才能保证当代大学精神本身的独立、自由、批判等特性。其次,当代大学精神建设的核心,就是坚定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真懂、真信、真学、真用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阵地,弘扬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引领校园文化的各种思潮。再者,用马克思主义引导广大师生对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进行重新思考,思考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三者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融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
以校风、教风、学风(以下简称“三风”)的建设为抓手,把当代大学精神建设真正落在实处。大学精神往往凝练在校训中,体现在“三风”的建设中,良好的“三风”是大学精神的集中体现。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融入“三风”建设中,推动和促进校园和谐文化的发展,形成师生共同认可、共同遵循的,体现师生共同价值取向的当代大学精神。首先,校风体现了全体师生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广大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的头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其次,教风是校风的本质体现,以良好的教风促进学风建设。加强师德建设,“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处处为学生作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学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做人。第三,学风反映出学生的品格和素养,良好的学风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学风建设需要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目标,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个人素质修养,这样同学们才能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提升文化品位,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
在“三风”建设中,通过共同理想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坚定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使广大师生把共同理想与各自的工作、学习结合起来,与个人的人生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将个人理想寄托于共同理想之中。“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现代大学精神中最根本的要素,也是构建现代大学精神的基点。”[5]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规范大学生的行为,它是大学生道德的底线,是当代大学精神建设的基础。要引导大学生明辨荣辱是非,将“八荣八耻”融入师生具体的行为规范中,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知荣而勇为之,知耻而力避之,并外化为实际的行动,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抓好“三风”的建设,是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保证。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才能真正体现当代大学精神的价值取向,才能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落到实处。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6-10-19(1).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研究室.胡适来往书信选[Z].北京:中华书局,1979:503.
[3] 骆郁廷.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7-04-10.
[4] 李志仁.大学精神与和谐校园建设[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12.
[5] 黄明娣.建构与中华民族精神相统一的现代大学精神[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2):43.
[责任编辑:陈 明]
[收稿时间]2012-09-19
[基金项目]安徽省哲学社会规划项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精神建设的途径研究》(AHSKF09-10D98)。
[作者简介]杨荣(1954-),女,安徽合肥人,安徽省淮南师范学院教授,安徽大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