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供货商”老师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ool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课堂”“高效教学”这样的热词,经常出现在我写的文章中,一是因为自己认同这样的提法,二是因为时髦,自我感觉紧跟了时代的步伐,三是若去投稿,更可能吸引编辑眼球,为自己增加一丝发表的机会。
  显然,有这样想法的我已被当下“流行”的浮躁和功利所迷惑,这不是我的初心,也不是我要追寻的方向。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用什么来涤清灵魂,丰盈生命,让自己浮躁的心静下来,回到它本来该坚守的地方?无疑是阅读。
  最近读完了李帆老师的新作——《打破教育的“迷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对于“有效”和“高效”的理解是多么的狹隘、片面。在我的理解里,“有效”和“高效”就是在有限的时间里,我讲得多,学生记得多。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知道了判定“有效”和“高效”的标准并不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讲更多的知识,而是要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形成了能力。掌握方法,形成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有渗透,有体现。学生应该在这样的语文课中得到滋养。能够在40分钟内,使学生掌握教师讲的知识,从单节课来看,可能是高效的,但是学生并没有掌握知识的意义,不理解知识之间的关联。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是单独的个体,没有发生实际的联系,也没有和生活建立联系,只是知识而已,并未形成能力。知识就是力量,那是一个输入、转化、输出的过程。没有自主地将知识转化为内在的能力,通过方法表达出来,那知识就只是答题的知识而已,不可能凝聚成为力量。
  书中还有这样一个比喻:大多数中国学生的学习就像是一个“建超市”的过程。他们没有选择地把大大小小需要应付考试用的东西搬进自己的“超市”。在考试的时候,再对着那张“提货单”进行提取。学优生就是存货多且分类细致的大型超市,在考试的时候提取方便,容易取得好成绩。而学困生则是存货少且杂乱的小卖铺,在考试时找不到“存货”,不会答题。这样的比喻生动而精辟,在感叹之余,我不禁反思,我的学生,也在这样“建超市”吗?我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呢?其实,学生每次考试前,我都会紧张不安,因为总是担心自己漏讲了知识点,少讲了题型,考试时学生遇到了就不会做。这样想来,学生的确是在努力地“建超市”,而我的角色顶多算是一个“供货商”。那些应付考试的知识点和题型就是我的货物,我不分大小主次地把“货物”塞进学生的超市和杂货铺,不管学生是否掌握了方法,形成了能力,只管输入和输出,缺乏最重要的转化。
  知识是树的叶,方法和能力是树的根。知识点有千千万,且还在不断更新,而根却只有一个。叶是从根上生发而来,所以传授知识,是将大把的叶子塞进学生的“超市”,还是引导他们学会去抓住根呢?“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知道,却没有做到。有时我抱怨,现在的考试根本不是在考学生,而是在考教师。是呀,只要我这个“供货商”提供了这个商品,学生就会答题;如果我没有提供这个商品,学生就不会答题。那么,我所认为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讲更多的知识点,学生记住的更多,算得上是“有效”和“高效”吗?答案不言而喻。
  之后在语文课堂上我要怎样教呢?我想,我已经找到了 答案。浮躁和功利就像那树上的叶子,会枯黄,会掉落,只有那扎根于地下的教育的根,才是我要努力追寻的方向。
  (作者单位:四川成都市泡桐树小学绿舟分校)
  责任编辑 张 艳
其他文献
修修是个精力充沛的孩子,每天无论是午觉还是夜觉,都比同龄孩子的睡觉时间要晚,入睡也难。为此,修修奶奶想出了很多的妙招,来帮助修修提早睡觉时间,加快入睡速度,提高睡眠质量。尝试下来,屡试不爽,收到了很不错的效果。  小枕头想你了  到了睡觉时间,修修还没有打算睡觉的想法,修修奶奶就开始念起来自编的故事。“修修不睡觉,小枕头想你了,小枕头在哭啊,哭啊,修修怎么还不来啊,修修快来和我做朋友啊……”这个故
案例中认为职业教育“没有彻底转型成功”的诸多问题,绝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根本没有意识到有这些问题存在的职业院校不在少数,而知其存在故意逃避的也有很多。归纳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一是学校急功近利,只关注显性指标,只看结果;二是学校对职业教育的大政方针把握不到位,办学方向有偏差。这就涉及职校办学决策的问题。   诸多职业院校可能行政架构有所不同,工作流程有所区别,但决策都应该足够慎重。对于学校中长期规划
秋天来了,孩子们在每日的户外活动中,惊奇地发现路边的树叶随风飘落。仔细一看,真奇怪,怎么树叶宝宝们都不一样呀?有的绿,有的黄,还有的红;有的像扇子,有的像小船,还有的像小鱼的尾巴,真奇妙!好奇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他们敏感、活泼,总是带着清澈的眼睛去发现身边所有美好的事物。恰逢我们正在开展“秋日童话”主题活动,艺术活动“树叶贴画——大树妈妈”就是为了满足幼儿探索树叶探索大自然这一强烈的愿望而生成的
明清时期的白话文小说,是我国文学史上一座亮丽的丰碑,将古代叙事文学推向了全新的高峰。很多经典名著早已成为了教材的“座上宾”,只因其是不可多得的经典文本。教师应该深入研读教材中的这一类文本,開掘其丰富而独有的价值,探寻古典白话文小说教学的基本策略,为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奠基。  一、把握核心要素,洞察情节  1.揣摩联想,感受一波三折  小说之所以能够吸引读者,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故事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言语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朗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常用方式,是帮助学生品味名篇佳作、培养语感的方法之一。朗读能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起到习得语言、内化语言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都比较重视朗读,也意识到朗读指导的重要,但如何结合新课标的理念
毒蘋果
期刊
在教研活动中,听一位教师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少年王冕》一文时,我感触颇多。本课讲述了王冕小时候家境贫寒,但仍勤奋读书学画,最后学有所成的故事,赞美了王冕孝敬母亲、勤奋好学的优秀品质。以下是这位教师的两个教学片段,以及笔者的思考。  【片段一】  师:默读课文第4~7自然段,找找王冕不寻常的地方,并想想原因。(生默读后交流)  生:“每天给的点心钱,他也舍不得花,积攒一两个月……白天牛吃饱了,王冕
小團子的小小愿望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简短的一首儿歌,道出了学习的真正奥秘——实践与思考。作为一名教师和班主任,我不光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也留心他们的综合表现。在长期的一线教学中,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反思:为什么学生在上音乐、美术、科学等课时,兴趣浓厚,参与性强,课堂氛围活跃?经过持续的观察我得出了结论:这些课堂上,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师者,而是陪伴学生体验过程、
《少年王冕》一文节选自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描写了少年时代的王冕虽然家境贫寒,但不忘读书,刻苦学画,最后成为一名画家的故事,也赞扬了王冕勤奋刻苦好学的精神和孝敬母亲的传统美德。对于本文来说,感悟人物形象是教学重点。教学时笔者重点借助动作、语言等描写,让学生在感悟中走进人物,品析人物形象。  师:我们先来看看王冕辍学放牛这件事情,你们现在读一读第2自然段,记住要边读边批注。  (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