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交响合唱《朝阳沟》是在保持原剧的音乐基本素材的基础上加入了领唱、伴唱、重唱、合唱、交响乐队演奏等元素,赋予了传统戏曲艺术新的生命力。本文依据笔者的演出经验对交响合唱《朝阳沟》中小提琴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交响合唱《朝阳沟》;小提琴;作用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32-01
在中原大地,有一种调调家喻户晓;在全国,它是五大剧种之一;在世界,它被称为“东方咏叹调”……它就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的“豫剧”。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其中有一部表现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反映知识青年的特定历史足迹的作品在中国近现代戏剧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1958年诞生的现代豫剧《朝阳沟》。豫剧《朝阳沟》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经典作品,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情节,再加上各位艺术家精湛的表演,使的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名闻全国,无疑是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而在2013年,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又一次推陈出新,打破了《朝阳沟》50多年的演唱形式,以交响合唱的表现手法,再次展现这一经典之作。交响合唱《朝阳沟》将原作的经典唱段及音乐片段进行整合改编,分序曲、上山、磨炼、冲突、下山、悔悟、回山、尾声8个部分,体现了原剧的基本情节,在保持了原剧的音乐基本素材的基础上加入了领唱、伴唱、重唱、合唱、交响乐队演奏等元素,给传统戏曲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说到交响合唱《朝阳沟》,首先,“交响乐”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交响合唱《朝阳沟》首次将交响乐与豫剧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呈现出一种中西交融、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形式,全方位、立体式的重塑了新时期的“朝阳沟”精神。而在交响乐中,小提琴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就是一名小提琴演奏者,并且很荣幸的参与到了交响合唱《朝阳沟》的排练和演出中。
说到“小提琴”,在更多人看来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弓弦乐器,有着辉煌的声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具有“乐器中的王后”之称。一般情况下,在交响乐演奏时,吸引眼球最多的就是小提琴,有小提琴的存在才会是一场完整的音乐会。而交响合唱《朝阳沟》则是把小提琴和中国戏曲联系在了一起,这也算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接下来,我将对小提琴在交响合唱《朝阳沟》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交响合唱《朝阳沟》的第一乐章为“银环上山”,是豫剧《朝阳沟》中的经典唱段,乐章一开始就以宏伟的气势和欢快的节奏很快的就带我们进入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岁月。交响乐相较于独奏音乐而言,更为重视多种乐器音色的融合,对整体演奏的质量和整体的配合要求很高,这也是对小提琴演奏者的重大考验。在这一部分的演奏中,由于合唱部分的音调略低切浑厚,与小提琴的基本音色相悖,所以在此乐段,小提琴运用了大量的“紧拉慢唱”的表现方式,突出了合唱在其中的色彩,增强了现代气息,与之前的《朝阳沟》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彰显当今祖国建设“一日千里”的大步伐。
在第一乐章中,《上山》一唱段是男女主人公出场的重要段落。女主人公银环以轻快的节奏、甜美的嗓音和活泼的表演手法演唱,描述着一路上所看到的风景和对于农村生活所表现出的新鲜感。在这一段中,小提琴演奏也是跟随者演唱者的起伏而起伏,这其中就涉及到了音乐的“呼吸”一词。在很多人看来“呼吸”更多的是存在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其实“呼吸”在世间万物中是无处不在的。尤其是在音乐中,呼吸的重要程度堪比“节奏”的地位。音乐中的呼吸就是指曲式分析中基本形式结构单位:乐汇、乐节、乐句、乐段间的停顿,了解乐汇、乐节、乐句的划分,演奏者能够较准确的把握结构呼吸并调节自身呼吸,顺应音乐的律动,乐节之间浅呼吸,乐句之间深呼吸,乐节内不呼吸的原则,规划运弓的速度、力度、深浅以及揉弦的频率等。小提琴演奏中的呼吸是指音乐作品演奏中,与音乐表现的力度、速度、情感等因素相匹配的呼吸以及演奏技术的合理应用。在《上山》这一段中,演奏者要根据演唱者的音乐节奏和“呼吸”来对音乐做出相应的处理,尤其是在交响乐中,“呼吸”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以及统一性的把控就更加的难上加难。小提琴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拨弦,颤音,用以点缀。其实就是配合演员演唱时的“呼吸”节奏,用欢快,轻松的方式来表现豫剧当中较为随意的旋律和本段所要表现的场景和气氛。
在豫剧《朝阳沟》中,由于是在原著上进行改编的,所以其中也保留了大量的豫剧特点,跳跃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成为了它的一大特点,例如《咱们说说知心话》《学锄地》等,里面就运用了大量的“颤音”。长颤音,是为了使拖长的单音在演奏上避免其表情呆滞、毫无变化、没有生气、不灵活、单调乏味等缺陷的。因此,长颤音的演奏,要求速度上要快,节奏上要很匀整,技术上要毫不间断,效果要保证清晰明确。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演奏出来的颤音,才能给人以悦耳动听的感觉。否则,它的演奏将会有缺陷与不足。而短颤音则显得生动活泼,赋于乐曲以极其活跃的生命力。
在第三乐章《山水难离》中,有一段室内乐风的间奏曲,乐曲汲取豫剧音乐的典型音调,借鉴西洋复调音乐的写作手法,以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一组弦乐器与单簧管、长笛的重奏,生动而深刻的揭示了女主公银环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交响缠绕的旋律,与不同性格的音乐主题的对奏,就好像银环内心深处的情感与理智的对话。为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音乐表演者需要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对各种艺术的汲取。在表演时,努力发挥潜在丰富的想象力,用心去感受对乐曲的理解,力求达到最美的演奏效果。以自己的亲身体会,通过实际的例子佐证想象力和音乐感知在小提琴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交响合唱《朝阳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豫剧和交响乐的一次跨越。小提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比拟的,一名优秀的音乐人,无论是以何种音乐形式来表达作品的情感,除了要有高超的演奏技能还要有对于音乐作品本身的理解和感知能力,用心、用感觉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出神入化地刻画出来,赋予乐曲以灵魂,使音乐从自己的心里自然地流露出来,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那么,我们的演奏就会在音乐的舞台上如鱼得水,就会在艺术的殿堂里驰骋纵横。
关键词:交响合唱《朝阳沟》;小提琴;作用
中图分类号:J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7-0232-01
在中原大地,有一种调调家喻户晓;在全国,它是五大剧种之一;在世界,它被称为“东方咏叹调”……它就是中国第一大地方剧种的“豫剧”。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以唱腔铿锵大气、抑扬有度、行腔酣畅、吐字清晰、韵味醇美、生动活泼、有血有肉、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著称。其中有一部表现社会主义时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反映知识青年的特定历史足迹的作品在中国近现代戏剧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就是1958年诞生的现代豫剧《朝阳沟》。豫剧《朝阳沟》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经典作品,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情节,再加上各位艺术家精湛的表演,使的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便名闻全国,无疑是现代戏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
而在2013年,河南歌舞演艺集团又一次推陈出新,打破了《朝阳沟》50多年的演唱形式,以交响合唱的表现手法,再次展现这一经典之作。交响合唱《朝阳沟》将原作的经典唱段及音乐片段进行整合改编,分序曲、上山、磨炼、冲突、下山、悔悟、回山、尾声8个部分,体现了原剧的基本情节,在保持了原剧的音乐基本素材的基础上加入了领唱、伴唱、重唱、合唱、交响乐队演奏等元素,给传统戏曲艺术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说到交响合唱《朝阳沟》,首先,“交响乐”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交响合唱《朝阳沟》首次将交响乐与豫剧两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呈现出一种中西交融、具有现代气息的艺术形式,全方位、立体式的重塑了新时期的“朝阳沟”精神。而在交响乐中,小提琴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我就是一名小提琴演奏者,并且很荣幸的参与到了交响合唱《朝阳沟》的排练和演出中。
说到“小提琴”,在更多人看来是一种来自西方的弓弦乐器,有着辉煌的声音、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具有“乐器中的王后”之称。一般情况下,在交响乐演奏时,吸引眼球最多的就是小提琴,有小提琴的存在才会是一场完整的音乐会。而交响合唱《朝阳沟》则是把小提琴和中国戏曲联系在了一起,这也算是一种大胆的尝试。接下来,我将对小提琴在交响合唱《朝阳沟》中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交响合唱《朝阳沟》的第一乐章为“银环上山”,是豫剧《朝阳沟》中的经典唱段,乐章一开始就以宏伟的气势和欢快的节奏很快的就带我们进入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那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岁月。交响乐相较于独奏音乐而言,更为重视多种乐器音色的融合,对整体演奏的质量和整体的配合要求很高,这也是对小提琴演奏者的重大考验。在这一部分的演奏中,由于合唱部分的音调略低切浑厚,与小提琴的基本音色相悖,所以在此乐段,小提琴运用了大量的“紧拉慢唱”的表现方式,突出了合唱在其中的色彩,增强了现代气息,与之前的《朝阳沟》形成鲜明对比,更加彰显当今祖国建设“一日千里”的大步伐。
在第一乐章中,《上山》一唱段是男女主人公出场的重要段落。女主人公银环以轻快的节奏、甜美的嗓音和活泼的表演手法演唱,描述着一路上所看到的风景和对于农村生活所表现出的新鲜感。在这一段中,小提琴演奏也是跟随者演唱者的起伏而起伏,这其中就涉及到了音乐的“呼吸”一词。在很多人看来“呼吸”更多的是存在于人体的生理活动中,其实“呼吸”在世间万物中是无处不在的。尤其是在音乐中,呼吸的重要程度堪比“节奏”的地位。音乐中的呼吸就是指曲式分析中基本形式结构单位:乐汇、乐节、乐句、乐段间的停顿,了解乐汇、乐节、乐句的划分,演奏者能够较准确的把握结构呼吸并调节自身呼吸,顺应音乐的律动,乐节之间浅呼吸,乐句之间深呼吸,乐节内不呼吸的原则,规划运弓的速度、力度、深浅以及揉弦的频率等。小提琴演奏中的呼吸是指音乐作品演奏中,与音乐表现的力度、速度、情感等因素相匹配的呼吸以及演奏技术的合理应用。在《上山》这一段中,演奏者要根据演唱者的音乐节奏和“呼吸”来对音乐做出相应的处理,尤其是在交响乐中,“呼吸”的高低起伏,抑扬顿挫,以及统一性的把控就更加的难上加难。小提琴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拨弦,颤音,用以点缀。其实就是配合演员演唱时的“呼吸”节奏,用欢快,轻松的方式来表现豫剧当中较为随意的旋律和本段所要表现的场景和气氛。
在豫剧《朝阳沟》中,由于是在原著上进行改编的,所以其中也保留了大量的豫剧特点,跳跃的节奏和欢快的旋律成为了它的一大特点,例如《咱们说说知心话》《学锄地》等,里面就运用了大量的“颤音”。长颤音,是为了使拖长的单音在演奏上避免其表情呆滞、毫无变化、没有生气、不灵活、单调乏味等缺陷的。因此,长颤音的演奏,要求速度上要快,节奏上要很匀整,技术上要毫不间断,效果要保证清晰明确。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演奏出来的颤音,才能给人以悦耳动听的感觉。否则,它的演奏将会有缺陷与不足。而短颤音则显得生动活泼,赋于乐曲以极其活跃的生命力。
在第三乐章《山水难离》中,有一段室内乐风的间奏曲,乐曲汲取豫剧音乐的典型音调,借鉴西洋复调音乐的写作手法,以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等一组弦乐器与单簧管、长笛的重奏,生动而深刻的揭示了女主公银环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交响缠绕的旋律,与不同性格的音乐主题的对奏,就好像银环内心深处的情感与理智的对话。为了充分发挥想象力在小提琴演奏中的作用,音乐表演者需要不断扩大和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和对各种艺术的汲取。在表演时,努力发挥潜在丰富的想象力,用心去感受对乐曲的理解,力求达到最美的演奏效果。以自己的亲身体会,通过实际的例子佐证想象力和音乐感知在小提琴演奏中的重要作用。
交响合唱《朝阳沟》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是豫剧和交响乐的一次跨越。小提琴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比拟的,一名优秀的音乐人,无论是以何种音乐形式来表达作品的情感,除了要有高超的演奏技能还要有对于音乐作品本身的理解和感知能力,用心、用感觉把自己最大的潜能出神入化地刻画出来,赋予乐曲以灵魂,使音乐从自己的心里自然地流露出来,使听众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那么,我们的演奏就会在音乐的舞台上如鱼得水,就会在艺术的殿堂里驰骋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