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知识和修养的关系似乎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最近又让我有感而发。
一个人有知识并不代表修养很好,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也不见得他就很有修养,尤其身处价值观快速变化甚至混乱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成功的人说“妈妈的一句话教会了我做人,是我一生受用的财富”云云,往往这类人的修养都不错,这得益于家教,得益于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它和学校里学到的专门知识不同,所以知识和修养既有关联也并非必然。有知识的人修养变坏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更大。比如一个精通化学的人去专门从事毒品的生产,他对社会的危害更加强大。所以一个人既要有完备的知识技能体系,也要有良好的修養,才能成为社会的好公民。
修养,一般公认是人的综合素质或道家的修炼养性等。语出唐代吕岩《忆江南》词:“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里。”修养是修行后的表象,修行是对内心思想和行为的改造,通过修行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修为是修行的程度,而修养只是表象。这种表象实际上是人的第二身份,我们说有的人气场相合,脾气相投,在很大的程度上指是人的第二身份的吻合度高。而知识是指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是我们对某一方面专门知识的知晓程度。人的教育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外,最终通过自我教育完成。同理,知识既可以通过学校的教学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来获得。尽管学校可以集中、系统、快速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而个人的修养与其身处的环境、知识体系、以及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指南的多寡,与自己社会价值观等相关联。所以知识和修养是两个既有关联,也可以说相互独立。它们的关联性在于人一旦具备很多知识,常会反躬自问,自省检讨,积极承担一些职责,会思考怎样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和如何帮助弱者。丰富的知识能促成一个人修养良好,但也有饱读诗书的人却成为了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所以知识多少不能和修养的好坏直接划等号,即使有知识也需要终身修炼自己的行为。
修养体现在日常行为的修为之中,人的行为既有作为动物本能而存在的一面,如衣食住行、趋利避害;也有后天习得,需要修行才能完成的一面,如以众生的进步和福祉为目的,将一己的生死、名利置于身外,这样的修为超出本能的驱使需要一系列理想和情感的积极作用,因为他知道“众人皆死而一己不能独生,众人皆害而一己不能独利”,就像蔡元培先生所言,这些人“亦受情感的推动,不忍独生以坐视众人的死,不忍专利以坐视众人的害。更进一步,与必要时,愿舍一己的生已救众人的死,愿舍一己的利已去众人的害,把人我的分别,一己生死利害的关系,统统忘掉了。”而这些情感推动力的强化是需要用美育来加以陶养的。所以蔡先生又说“人人都有情感,而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所以人的修养需要依赖人的主动修为才能实现。
现实生活中行为不高尚的人比比皆是,有些人有了钱就把别人看得低人一等,不尊重他人的劳动。如某些人随地乱扔垃圾,甚至错误地认为我不扔垃圾你就没有工作了。其实他若若不随地扔垃圾,清洁工的岗位就可以减少一些,有些清洁工就可以安置到其他需要的岗位,社会公共服务性的支出就会减少,如果社会的每个成员皆效仿他,则公共开支会无限加大,所以我们说这类的人就没有高尚的行为。由于以前在外企工作的缘故,身边的两地“飞人”不少,他们将夫人和孩子送去了国外,自己在国内做“事业”,这类人常常受过高等教育,经济条件都尚可,有人“留守”时喜新厌旧,使家庭名存实亡,而太太只能装作视而不见,有的妻子把男方的存在要求降低到只要给家庭供养就行。我知道的最为严重的是女方因抑郁和怨恨导致患病,50岁就过世的。家庭本是社会细胞的最小存在单元,家庭的稳定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家庭也是个人情感的修习养身之所。人间最美好的情感莫过于爱情,无所修为的人把两性的爱降低到动物的本能,而一个有修为的人更能在感官愉悦的基础上感受生命的神圣,因而由着爱产生更多美好的情感,也才由此产生人类的社会。这其中也有男女双方的相互欣赏产生的美,有男性对女性美的赞赏,有女性对男性社会责任承担的赞赏,彼此的水乳交融。以上两个案例,第二类人几乎都是高学历的白领、骨干,忽略个体的差异从群体的眼光来看,他们绝对修养欠缺,人生比较可悲,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真爱,孩子长大了也不亲近,残生多会是妻离子散,孤家寡人一枚。最近就是又看到一个鲜活的实例,引发了我的感叹。对于这样的人很难说他算成功。古人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一室虽小,情理相通,小室不治,大事难当,此不仅仅为言语而已,一个家庭涉及到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既有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有对双方原生态家庭的关系,还有对孩子的关系,然后才是对外的关系。这么多关系的处理需要人有相当大的情商,修养也在于情商的修炼。虽然当今社会生存的压力很大,个人的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很难想象一个失去了爱情滋养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一个家庭缺了男人,孩子的成长缺乏刚毅和坚强,缺了女人则少了柔美,更甚至不是男人和女人组成的家庭,就没有人类的后代。虽然我们也看到未来的人工繁殖,但缺乏天然的成分,人类会混乱不堪,迟早会毁灭的,如同人们抵制转基因一样。以前有本书,名字大约叫“两性关系推动历史的发展”,我以为恰如其分,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关系。佛学上说,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因和果的对应也许不是立即呈现,但终归会有报应之时。记得年轻时有个就职于一家外国快递公司的外国小伙,年轻阳光,活到到现在该50多岁。前一段听说早就得艾滋病死了。那时国外派海外的员工也都是大学毕业的精英,在中国那更算是高收入一族,加之中国那时候较贫穷,他的女朋友不能说日日新,也能说季季更新吧,如此的性乱和他的艾滋病大概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修养是一个人终身的修为,一旦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偏差,修养也会随之变化,它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地关照,将它融化在血液里,也许经过几代人的修炼,可以成为一个家族人的自觉的行动。我们现实中常听到一句话叫“侧漏”,说的就是一个人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未经修为的本性。修为在于用美的对象来陶养,因为美的东西不因为你的观赏而据为一己之有,譬如名山大川的美,公园造像之美,艺术之美。它具有齐宣王的“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的美的普遍性原则。美就是用这种普遍性的原则来帮助人们突破人我的界限,提高行为标准而达到高尚,使之成为一种好的修养。
知识不等于修养,即使受到良好的教育,也需要不断地自律修为,规范行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我们如何进行日常的修为,元培先生的一段话犹在耳畔: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的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和情感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愿人人都能将修养成为自己时时刻刻关注和爱护的珍品。
一个人有知识并不代表修养很好,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也不见得他就很有修养,尤其身处价值观快速变化甚至混乱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成功的人说“妈妈的一句话教会了我做人,是我一生受用的财富”云云,往往这类人的修养都不错,这得益于家教,得益于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它和学校里学到的专门知识不同,所以知识和修养既有关联也并非必然。有知识的人修养变坏对社会产生的危害更大。比如一个精通化学的人去专门从事毒品的生产,他对社会的危害更加强大。所以一个人既要有完备的知识技能体系,也要有良好的修養,才能成为社会的好公民。
修养,一般公认是人的综合素质或道家的修炼养性等。语出唐代吕岩《忆江南》词:“学道客,修养莫迟迟,光景斯须如梦里。”修养是修行后的表象,修行是对内心思想和行为的改造,通过修行后表现出来的一种状态。修为是修行的程度,而修养只是表象。这种表象实际上是人的第二身份,我们说有的人气场相合,脾气相投,在很大的程度上指是人的第二身份的吻合度高。而知识是指某一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是我们对某一方面专门知识的知晓程度。人的教育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外,最终通过自我教育完成。同理,知识既可以通过学校的教学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来获得。尽管学校可以集中、系统、快速地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但不是唯一的途径。而个人的修养与其身处的环境、知识体系、以及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指南的多寡,与自己社会价值观等相关联。所以知识和修养是两个既有关联,也可以说相互独立。它们的关联性在于人一旦具备很多知识,常会反躬自问,自省检讨,积极承担一些职责,会思考怎样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和如何帮助弱者。丰富的知识能促成一个人修养良好,但也有饱读诗书的人却成为了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所以知识多少不能和修养的好坏直接划等号,即使有知识也需要终身修炼自己的行为。
修养体现在日常行为的修为之中,人的行为既有作为动物本能而存在的一面,如衣食住行、趋利避害;也有后天习得,需要修行才能完成的一面,如以众生的进步和福祉为目的,将一己的生死、名利置于身外,这样的修为超出本能的驱使需要一系列理想和情感的积极作用,因为他知道“众人皆死而一己不能独生,众人皆害而一己不能独利”,就像蔡元培先生所言,这些人“亦受情感的推动,不忍独生以坐视众人的死,不忍专利以坐视众人的害。更进一步,与必要时,愿舍一己的生已救众人的死,愿舍一己的利已去众人的害,把人我的分别,一己生死利害的关系,统统忘掉了。”而这些情感推动力的强化是需要用美育来加以陶养的。所以蔡先生又说“人人都有情感,而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情感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所以人的修养需要依赖人的主动修为才能实现。
现实生活中行为不高尚的人比比皆是,有些人有了钱就把别人看得低人一等,不尊重他人的劳动。如某些人随地乱扔垃圾,甚至错误地认为我不扔垃圾你就没有工作了。其实他若若不随地扔垃圾,清洁工的岗位就可以减少一些,有些清洁工就可以安置到其他需要的岗位,社会公共服务性的支出就会减少,如果社会的每个成员皆效仿他,则公共开支会无限加大,所以我们说这类的人就没有高尚的行为。由于以前在外企工作的缘故,身边的两地“飞人”不少,他们将夫人和孩子送去了国外,自己在国内做“事业”,这类人常常受过高等教育,经济条件都尚可,有人“留守”时喜新厌旧,使家庭名存实亡,而太太只能装作视而不见,有的妻子把男方的存在要求降低到只要给家庭供养就行。我知道的最为严重的是女方因抑郁和怨恨导致患病,50岁就过世的。家庭本是社会细胞的最小存在单元,家庭的稳定和谐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家庭也是个人情感的修习养身之所。人间最美好的情感莫过于爱情,无所修为的人把两性的爱降低到动物的本能,而一个有修为的人更能在感官愉悦的基础上感受生命的神圣,因而由着爱产生更多美好的情感,也才由此产生人类的社会。这其中也有男女双方的相互欣赏产生的美,有男性对女性美的赞赏,有女性对男性社会责任承担的赞赏,彼此的水乳交融。以上两个案例,第二类人几乎都是高学历的白领、骨干,忽略个体的差异从群体的眼光来看,他们绝对修养欠缺,人生比较可悲,在现实生活中缺乏真爱,孩子长大了也不亲近,残生多会是妻离子散,孤家寡人一枚。最近就是又看到一个鲜活的实例,引发了我的感叹。对于这样的人很难说他算成功。古人云“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一室虽小,情理相通,小室不治,大事难当,此不仅仅为言语而已,一个家庭涉及到的关系是多方面的,既有夫妻之间的关系,也有对双方原生态家庭的关系,还有对孩子的关系,然后才是对外的关系。这么多关系的处理需要人有相当大的情商,修养也在于情商的修炼。虽然当今社会生存的压力很大,个人的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很难想象一个失去了爱情滋养的社会会是什么样子,一个家庭缺了男人,孩子的成长缺乏刚毅和坚强,缺了女人则少了柔美,更甚至不是男人和女人组成的家庭,就没有人类的后代。虽然我们也看到未来的人工繁殖,但缺乏天然的成分,人类会混乱不堪,迟早会毁灭的,如同人们抵制转基因一样。以前有本书,名字大约叫“两性关系推动历史的发展”,我以为恰如其分,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关系。佛学上说,世间的一切都是有因果关系的,因和果的对应也许不是立即呈现,但终归会有报应之时。记得年轻时有个就职于一家外国快递公司的外国小伙,年轻阳光,活到到现在该50多岁。前一段听说早就得艾滋病死了。那时国外派海外的员工也都是大学毕业的精英,在中国那更算是高收入一族,加之中国那时候较贫穷,他的女朋友不能说日日新,也能说季季更新吧,如此的性乱和他的艾滋病大概也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修养是一个人终身的修为,一旦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偏差,修养也会随之变化,它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地关照,将它融化在血液里,也许经过几代人的修炼,可以成为一个家族人的自觉的行动。我们现实中常听到一句话叫“侧漏”,说的就是一个人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未经修为的本性。修为在于用美的对象来陶养,因为美的东西不因为你的观赏而据为一己之有,譬如名山大川的美,公园造像之美,艺术之美。它具有齐宣王的“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的美的普遍性原则。美就是用这种普遍性的原则来帮助人们突破人我的界限,提高行为标准而达到高尚,使之成为一种好的修养。
知识不等于修养,即使受到良好的教育,也需要不断地自律修为,规范行动,陶冶情操,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我们如何进行日常的修为,元培先生的一段话犹在耳畔:吾人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的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和情感的调和,这样,才算是认识人生的价值了!愿人人都能将修养成为自己时时刻刻关注和爱护的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