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北京前门箭楼往西,顺着前门西大街,在南侧古香古色的传统建筑中会时不时传来几声京剧,在那抑扬顿挫的曲调声中,满满的京韵便盈溢一路。
在前门西大街靠近大栅栏一侧的仿古建筑中,较为显著的一幢便是老舍茶馆了。这家有着近40年历史的茶馆,是中国第一家民俗茶馆。
从不起眼的茶摊起家,一步步成长、壮大,直到享誉海外,老舍茶馆的发展已历经了两代人。
伴随改革开放步伐成长起来的老舍茶馆,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与岁月的雕琢,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时代变迁,老舍茶馆在传承与创新中有了新的风貌。
时至今日,老舍茶馆已经成为北京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化交流平台。在以茶文化为载体的基础上,老舍茶馆成为集京味茶文化、戏曲文化、餐饮文化等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等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一体的京味茶馆文化集萃地。
“老舍茶馆已经成为一个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在接受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时,北京市大碗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北京老舍茶馆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智君表示,“自创立以来,老舍茶馆累计接待了包括170多位各国政府首脑在内的600多万中外人士,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与赞誉。为什么取得成功?就是因为茶馆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散发出独特的中国魅力。”
很多年后的今天,尹智君依然能记得父亲尹盛喜在前门大街摆摊卖大碗茶的日子。
家里的几块旧门板,一个开水桶,一溜儿白底青花大茶碗,大碗茶里泡的是茉莉花茶,茶摊往前门箭楼旁边一搭,浓厚的茉莉花香便飘逸四处,这成了尹智君最为深刻的记忆。
事实上,不仅仅是尹智君,尹盛喜在前门的那碗大碗茶,于众多老北京而言,同样是不可磨灭的情怀。以致于著名艺术家阎肃还专门为此作词,撰写了知名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歌曲。“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著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寄托的便是众多老北京对前门大碗茶的情感。
“一碗茶就卖二分钱。”于当时的尹智君而言,她并不理解父亲的这种行为。和她的家人一样,在尹智君看来,父亲当时的另一个身份“街道办事处的干部”远比一个“茶摊小贩”更为体面。
但父亲并不认同家人的观点,他有他坚持的理由。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大批返回北京的知青等待安置就业;另一方面,众多外地来京的人没地方喝水,便宜的茶摊是解人口渴最便捷的途径。
尹盛喜的创举,被称为新时代的改革先锋,和安徽凤阳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蛇口工业特区并称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大标志。
“我父亲的责任心和老一辈的奉献精神成就了老舍茶馆。”在尹智君看来,父亲的创业初心在此后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老舍茶馆的每一步发展。
而让尹盛喜没有想到的是,他卖的这碗大碗茶,在今后的几十年依然飘香,也成为老北京文化的标志之一。
茶摊生意稳定后,尹盛喜又带领员工开始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模式发展,经营范围涉及食品、生活用品、手工艺品、珠宝玉器等。到1987年,发展为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拥有2个分公司、14家门店,达到600万元固定资产、年营业额5000余万元;1989年,公司被誉为“首都集体经济的一面旗帜”。
“虽然经商了,但我父亲骨子里特别喜欢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北京的民俗。”在尹智君眼里,父亲是一位爱好极为广泛的人,琴棋书画、花鸟鱼虫,什么都喜欢。“他小时候去厂甸逛庙会,看过很多传统艺人的表演,吃过好多传统美食,等他长大后就学习吹笛子、弹扬琴、拉京胡、唱京剧、画国画,生旦净末丑他全扮过,虾蟹戏水图也画得非常好。”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尹盛喜决定打造一个文化平台。“他希望有一个这样的文化平台,能够容纳各种老北京的传统文化,既让老艺术家的艺术有展示的场所,也让老百姓有机会真正近距离地欣赏到传统的演艺。”
1988年,尹盛喜正式创立了老舍茶馆。在尹盛喜艰苦创业和大碗茶老舍茶馆发展的历程中,他确立了“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的理念和“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的经营宗旨。围绕这一宗旨,尹盛喜在老舍茶馆先后引入了老北京各种传统曲艺表演,先后请来骆玉笙、马三立、侯宝林、关学曾、孙书筠等老艺术家以及马季、姜昆、李文华、冯巩等优秀曲艺演员。一度低迷的北京曲艺在老舍茶馆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此之后,老舍茶馆成了北京最早引入传统曲艺表演的商业场所,客人只要花15元,就能欣赏到关学增的北京琴书、孙书筠的京韵大鼓、马增蕙的单弦、马玉萍的河南坠子,还有马三立、侯宝林、马季的相声……凡是叫得上名字的知名艺术家,基本都在老舍茶馆表演过。
尹智君对老舍茶馆当时的表演氛围记忆犹新。“当时演出费也就是十块二十块,但老艺术家觉得可算有一个舞台能展示自己的艺术了,他们那种热情简直比我父亲还要高。”
这项创新之举很受消费者欢迎,于是老舍茶馆又陆续增加了京剧、杂技、魔术、民乐等节目,每场演出都京味十足,后来一些快要失传的民间艺术也开始在这里亮相,逐渐引起了外界的关注,老舍茶馆的名气越来越大了,也由此奠定了老舍茶馆的基础。
“父亲始终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他觉得应该搭建一个能够承载所有传统文化的平台,再把这个平台搭到世界其他国家去,而老舍茶馆这样的传统茶馆,就是这样的平台。”尹智君说。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坚守下,在此后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老舍茶馆一直坚持以茶文化为载体,引入和容纳了各种传统文化,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窗口” “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就像过了200年。”尹智君说,茶馆的运营,是一个精雕细琢的磨炼过程,“我们没有一夜暴富的心态,也没有泡沫化的闪念,不敢有。我们就是老牛犁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走。”
尹智君坦言她当年并未曾想过自己最终会接手老舍茶馆。
2003年,“非典”肆虐,全北京的“生意”都不好做。老舍茶馆也陷入停业。而恰恰又在当时,一生都为企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殚精竭虑的尹盛喜因病去世,留下了身后陷入困难的企业和未完成的志向。尹智君就是在这种窘境中接过了“帅印”。
“实际上,那段时间应该是茶馆最为艰难的时刻,茶馆没有客源、没有收入。”回忆起那段时光,尹智君依然会说,“并不容易。”
刚接手企业的那段日子,尹智君脑海中萦绕的一直是父亲生前的影子,她不停回想父亲办过的事、说过的话、未完成的远大志向等。“当时,我就觉得自己应该是父亲生命的延续。我虽然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在掌管企业的时间里,我要争取把父亲还能活的生命活出来。”正是带着这种信念,尹智君努力把父亲未完成的事情一一落实、逐个呈现。
如何在坚守老传统的基础上,使茶馆得到更好的运营?这个问题在尹智君接手帅印后,曾困挠了她很长一段时期。
“茶馆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市场化问题,这是核心问题。”随着对市场的深入调查和了解,尹智君认识到了茶馆运营的关键所在。“从基础条件来讲,可能依然是需要理念上的突破。茶馆的品牌强化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都需要系统的规划与标准化的经营。”
从此,尹智君开始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经营茶馆,也开始逐渐理解父亲对京味文化的坚守和那份不息的热情。“慢慢就发现,有些东西是不谋而合的,但实现路径可能会有所不同。”尹智君说。
找到了方向,那接下来该如何去做?尹智君又一次陷入了徘徊、迷茫。一方面要让企业在市场中站住脚,就需要迎合市场,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另一方面,要传承传统,就必须有所堅守。
比如一款传统小吃,要传承精髓就要保留原有的“工匠式”的制作方式,但有时候为了迎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年轻人的口味,就必须变材料、变外形、变口感、变工艺,在这其中就难免会丢掉老祖宗赋予这款小吃的某种精神。
“同样的还有京剧,我们有时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擅自调整某个节目,但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就会发现,以前觉得刺耳的声音只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体味。只有真正静下来,才能理解唱腔的委婉度和唱词所描述的内涵。于是就会发现,变来变去还是原来那个好。”尹智君感慨地说。
如今的老舍茶馆,尹智君保留了父亲初创时的大部分元素。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父亲一手创立的传统“老二分”大碗茶。即使是今天,你若来到老舍茶馆,依然能够喝到当年的那碗只需要两分钱的大碗茶,这也成了老舍茶馆的一大标志性特色。在尹智君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处茶摊和“怀旧”的人文景观,还代表着北京的某种精神。
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创新,以更好地传承和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是尹智君自接过帅印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事。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方式。”正如尹智君所说。面对消费转型,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新常态,老舍茶馆在坚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产品服务创新和升级。多年来,尹智君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总结,在传承与创新的矛盾中求索,带领着老舍茶馆从一个辉煌稳健地走向另一个辉煌,持续开创着老舍茶馆的新气象。
在老舍茶馆里,茶叶不只可以喝,还可以做成菜。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不同品类的茶又有不同的色香味和秉性。利用茶叶的这些特点,她带领团队进一步丰富了茶餐、茶菜体系,创造出了“老尹茉莉花茶烤鸭”“大佛龙井豆腐”“正山堂金骏眉辽参”等茶与餐结合的新菜品。
2003年年底,尹智君投资200多万元,全面改造了原老舍茶馆的二楼,在二楼盖起一个“四合院”。在院子里,不仅可以在“绿草旁”品茶聊天,花鸟鱼虫俱全,还能听到蛐蛐“呦呦”的鸣叫。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茶馆开张后,吸引了八方茶客。
接着,尹智君又投资几十万元,全面开发北京小吃,北京的各种小吃名家都被她请到老舍茶馆,为消费者呈现最为地道的北京小吃。这些举措,不但充实了老舍茶馆原有的文化内涵,而且在文化的外延上得到了扩展,使人们在品茶之余,既可听大鼓评书相声,以悦其耳;又可品尝到地道的风味小吃,以饱口福。
与此同时,尹智君还创办了小饮茶会,以“聚焦茶会、融合资源、倡导中国式生活”为宗旨,先后举办了200余场不同主题的茶会活动,形成了“走进老字号”“青年创客”“雅致生活”等多个茶会主题,聚集了一大批“80后”“90后”的青年茶人,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小饮茶会”一开始,就突破了老舍茶馆的空间限制。在尹智君和团队的接洽和组织下,年轻人组团闯入了各大老字号。珐琅厂、内联升、同仁堂、全聚德,各大掌门人纷纷出来站台,迎接这新一波的时代访客。此外,各种中国式生活的活动也纷至沓来,如古琴欣赏、香道、京剧、紫砂文化、插花、文玩、集邮等。每一周,总有更新、更有趣的活动,吸引着新生代消费者前来学习、聆听、鉴赏。
“‘小饮茶会’直接、间接影响了上万名青年,让传统和现代,在这里得到了深度交融。”尹智君对“小饮茶会”寄予了极深的情感。在她看来,“小饮茶会”让饱经岁月沧桑的老舍茶馆焕发了新生。
新品牌带来了新口碑,也带来了新的消费者,“小饮茶会”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而提到它的未来,尹智君没有设限太多。她说:“我就想带着更多的人一起玩儿,这是最根本的想法。也许某一天,‘小饮茶会’能悄然改变中国青年人的气质。” 为弘扬祖国茶文化事业,老舍茶馆还组织成立了自己的茶艺表演队,在茶馆可以欣赏到老北京盖碗花茶、龙井茶等各类名茶茶艺表演。茶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展示中国茶文化和中国民族艺术的场所,同时也是吸引国外观光游客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中外宾客游玩的新景胜。
除了北京的各类传统文化,尹智君还将这种平台意识推而广之,将各地茗茶都吸引进了老舍茶馆。“北京的茶文化就应该体现包容性,历史上作为皇家的集散地是如此,现在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更得这样。所以我想让北京的这个魂儿在老舍茶馆里也有所体现。”
现在的老舍茶馆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点),有40个景点。在这間3层楼面、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的茶馆里,恢复并再现了包括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在内的6种形态各异的老北京传统茶馆。在老舍茶馆,除了《北京四季·茶》、青年汇相声专场等固定节目外,还有大量不定期登场的曲艺、评书、鼓曲等各种形式的专场演出。
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为了更好地展示老北京的传统文化,从 2014年开始,老舍茶馆还强化连锁发展部的工作职能,正式启动连锁加盟业务。目前,老舍茶馆已在北京万寿路、湖北武汉、安徽蚌埠、山东泰安、山东青岛等地开设了分店,致力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作为老舍茶馆的第二代掌门人,尹智君更喜欢称老舍茶馆为“文化企业”,因为这样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我希望能够做成一个平台,整合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吸收它们的理念,从而将它们推广得更远。”
父亲对尹智君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真诚”是父亲教给尹智君的最为重要的一课。
“父亲从小便教导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实诚。”在尹智君的成长过程中,父亲都恪守着这一准则,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尹智君及她的家人。“在父亲的经商过程中,从来没有过弄虚作假的事,这是他绝不允许的。”
这一传统保留至今。老舍茶馆从不会对着客人推销、兜售自己的产品,更不会斤斤计较去算计或是为了盈利去做手脚。“如果违背了诚信,我们过去近40年的积累就会被打破。”在如今的管理中,尹智君依然会经常毫不避讳地告诫管理团队。
正是因此,在高度商业化的今天,老舍茶馆显得慢了一些、缓了一些,但也扎实了一些、厚重了一些,正如茉莉茶香,鲜灵持久、醇厚浓郁。
“老舍茶馆的市场化过程必须建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尹智君看来,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也给了老舍茶馆新的发展机遇。“比如我们的国学培训项目,让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传统曲艺。”
“对老舍茶馆来说,发展的路径有很多,但如果丢失了老北京文化这个根基,丢失了传统的底线,就不是我们了。”尹智君说,老舍茶馆背负的不仅仅是改革开放这40年的价值,还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父亲亦有着清醒的认知,他曾告诫尹智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一定要通过人与人、心与心、生命与生命的传递才能传承下来。”在不断摸索中,尹智君越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意——要传承传统文化,就要把老北京的生活和性格带到茶馆里,通过心与心的连接传递给客人。
“随着时代的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有挑战性。我父亲那个时代,没有面对全球化,没有面对互联网,没有面对信息智能化。从这个角度说,现在的挑战更大,半秒钟的时间就会有100个选择在你面前。”尹智君说,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老舍茶馆将在未来继续创新,“时代逼着你去改变,但你仍然要留住文化、留住历史。”
在前门西大街靠近大栅栏一侧的仿古建筑中,较为显著的一幢便是老舍茶馆了。这家有着近40年历史的茶馆,是中国第一家民俗茶馆。
从不起眼的茶摊起家,一步步成长、壮大,直到享誉海外,老舍茶馆的发展已历经了两代人。
伴随改革开放步伐成长起来的老舍茶馆,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与岁月的雕琢,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
时代变迁,老舍茶馆在传承与创新中有了新的风貌。
时至今日,老舍茶馆已经成为北京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化交流平台。在以茶文化为载体的基础上,老舍茶馆成为集京味茶文化、戏曲文化、餐饮文化等于一身,融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等六大老北京传统茶馆形式于一体的京味茶馆文化集萃地。
“老舍茶馆已经成为一个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在接受本刊记者的独家专访时,北京市大碗茶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北京老舍茶馆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智君表示,“自创立以来,老舍茶馆累计接待了包括170多位各国政府首脑在内的600多万中外人士,并赢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与赞誉。为什么取得成功?就是因为茶馆承载着厚重的中国传统,散发出独特的中国魅力。”
“老二分”的坚守
很多年后的今天,尹智君依然能记得父亲尹盛喜在前门大街摆摊卖大碗茶的日子。
家里的几块旧门板,一个开水桶,一溜儿白底青花大茶碗,大碗茶里泡的是茉莉花茶,茶摊往前门箭楼旁边一搭,浓厚的茉莉花香便飘逸四处,这成了尹智君最为深刻的记忆。
事实上,不仅仅是尹智君,尹盛喜在前门的那碗大碗茶,于众多老北京而言,同样是不可磨灭的情怀。以致于著名艺术家阎肃还专门为此作词,撰写了知名的《前门情思大碗茶》歌曲。“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著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儿叫……”寄托的便是众多老北京对前门大碗茶的情感。
“一碗茶就卖二分钱。”于当时的尹智君而言,她并不理解父亲的这种行为。和她的家人一样,在尹智君看来,父亲当时的另一个身份“街道办事处的干部”远比一个“茶摊小贩”更为体面。
但父亲并不认同家人的观点,他有他坚持的理由。改革开放初期,一方面,大批返回北京的知青等待安置就业;另一方面,众多外地来京的人没地方喝水,便宜的茶摊是解人口渴最便捷的途径。
尹盛喜的创举,被称为新时代的改革先锋,和安徽凤阳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蛇口工业特区并称为改革开放初期的三大标志。
“我父亲的责任心和老一辈的奉献精神成就了老舍茶馆。”在尹智君看来,父亲的创业初心在此后也一直深深地影响着老舍茶馆的每一步发展。
而让尹盛喜没有想到的是,他卖的这碗大碗茶,在今后的几十年依然飘香,也成为老北京文化的标志之一。
茶摊生意稳定后,尹盛喜又带领员工开始向“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模式发展,经营范围涉及食品、生活用品、手工艺品、珠宝玉器等。到1987年,发展为北京大碗茶商贸集团公司,拥有2个分公司、14家门店,达到600万元固定资产、年营业额5000余万元;1989年,公司被誉为“首都集体经济的一面旗帜”。
“虽然经商了,但我父亲骨子里特别喜欢传统文化,尤其是老北京的民俗。”在尹智君眼里,父亲是一位爱好极为广泛的人,琴棋书画、花鸟鱼虫,什么都喜欢。“他小时候去厂甸逛庙会,看过很多传统艺人的表演,吃过好多传统美食,等他长大后就学习吹笛子、弹扬琴、拉京胡、唱京剧、画国画,生旦净末丑他全扮过,虾蟹戏水图也画得非常好。”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尹盛喜决定打造一个文化平台。“他希望有一个这样的文化平台,能够容纳各种老北京的传统文化,既让老艺术家的艺术有展示的场所,也让老百姓有机会真正近距离地欣赏到传统的演艺。”
1988年,尹盛喜正式创立了老舍茶馆。在尹盛喜艰苦创业和大碗茶老舍茶馆发展的历程中,他确立了“大碗茶广交九州宾客,老二分奉献一片丹心”的理念和“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的经营宗旨。围绕这一宗旨,尹盛喜在老舍茶馆先后引入了老北京各种传统曲艺表演,先后请来骆玉笙、马三立、侯宝林、关学曾、孙书筠等老艺术家以及马季、姜昆、李文华、冯巩等优秀曲艺演员。一度低迷的北京曲艺在老舍茶馆重新焕发了生机。
在此之后,老舍茶馆成了北京最早引入传统曲艺表演的商业场所,客人只要花15元,就能欣赏到关学增的北京琴书、孙书筠的京韵大鼓、马增蕙的单弦、马玉萍的河南坠子,还有马三立、侯宝林、马季的相声……凡是叫得上名字的知名艺术家,基本都在老舍茶馆表演过。
尹智君对老舍茶馆当时的表演氛围记忆犹新。“当时演出费也就是十块二十块,但老艺术家觉得可算有一个舞台能展示自己的艺术了,他们那种热情简直比我父亲还要高。”
这项创新之举很受消费者欢迎,于是老舍茶馆又陆续增加了京剧、杂技、魔术、民乐等节目,每场演出都京味十足,后来一些快要失传的民间艺术也开始在这里亮相,逐渐引起了外界的关注,老舍茶馆的名气越来越大了,也由此奠定了老舍茶馆的基础。
“父亲始终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以他觉得应该搭建一个能够承载所有传统文化的平台,再把这个平台搭到世界其他国家去,而老舍茶馆这样的传统茶馆,就是这样的平台。”尹智君说。
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坚守下,在此后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老舍茶馆一直坚持以茶文化为载体,引入和容纳了各种传统文化,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精品的“窗口” “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了,就像过了200年。”尹智君说,茶馆的运营,是一个精雕细琢的磨炼过程,“我们没有一夜暴富的心态,也没有泡沫化的闪念,不敢有。我们就是老牛犁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在走。”
坚守与创新
尹智君坦言她当年并未曾想过自己最终会接手老舍茶馆。
2003年,“非典”肆虐,全北京的“生意”都不好做。老舍茶馆也陷入停业。而恰恰又在当时,一生都为企业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殚精竭虑的尹盛喜因病去世,留下了身后陷入困难的企业和未完成的志向。尹智君就是在这种窘境中接过了“帅印”。
“实际上,那段时间应该是茶馆最为艰难的时刻,茶馆没有客源、没有收入。”回忆起那段时光,尹智君依然会说,“并不容易。”
刚接手企业的那段日子,尹智君脑海中萦绕的一直是父亲生前的影子,她不停回想父亲办过的事、说过的话、未完成的远大志向等。“当时,我就觉得自己应该是父亲生命的延续。我虽然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在掌管企业的时间里,我要争取把父亲还能活的生命活出来。”正是带着这种信念,尹智君努力把父亲未完成的事情一一落实、逐个呈现。
如何在坚守老传统的基础上,使茶馆得到更好的运营?这个问题在尹智君接手帅印后,曾困挠了她很长一段时期。
“茶馆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市场化问题,这是核心问题。”随着对市场的深入调查和了解,尹智君认识到了茶馆运营的关键所在。“从基础条件来讲,可能依然是需要理念上的突破。茶馆的品牌强化和扩大市场占有率都需要系统的规划与标准化的经营。”
从此,尹智君开始更多地按照自己的想法经营茶馆,也开始逐渐理解父亲对京味文化的坚守和那份不息的热情。“慢慢就发现,有些东西是不谋而合的,但实现路径可能会有所不同。”尹智君说。
找到了方向,那接下来该如何去做?尹智君又一次陷入了徘徊、迷茫。一方面要让企业在市场中站住脚,就需要迎合市场,迎合现代人的口味;另一方面,要传承传统,就必须有所堅守。
比如一款传统小吃,要传承精髓就要保留原有的“工匠式”的制作方式,但有时候为了迎合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和年轻人的口味,就必须变材料、变外形、变口感、变工艺,在这其中就难免会丢掉老祖宗赋予这款小吃的某种精神。
“同样的还有京剧,我们有时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擅自调整某个节目,但是经过时间的沉淀就会发现,以前觉得刺耳的声音只是因为自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体味。只有真正静下来,才能理解唱腔的委婉度和唱词所描述的内涵。于是就会发现,变来变去还是原来那个好。”尹智君感慨地说。
如今的老舍茶馆,尹智君保留了父亲初创时的大部分元素。
这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父亲一手创立的传统“老二分”大碗茶。即使是今天,你若来到老舍茶馆,依然能够喝到当年的那碗只需要两分钱的大碗茶,这也成了老舍茶馆的一大标志性特色。在尹智君看来,这不仅仅是一处茶摊和“怀旧”的人文景观,还代表着北京的某种精神。
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如何创新,以更好地传承和呈现中国传统文化,是尹智君自接过帅印以来一直为之奋斗的事。
“创新是最好的传承方式。”正如尹智君所说。面对消费转型,消费者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的市场新常态,老舍茶馆在坚持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更加重视产品服务创新和升级。多年来,尹智君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总结,在传承与创新的矛盾中求索,带领着老舍茶馆从一个辉煌稳健地走向另一个辉煌,持续开创着老舍茶馆的新气象。
在老舍茶馆里,茶叶不只可以喝,还可以做成菜。茶叶中含有多种营养成分,不同品类的茶又有不同的色香味和秉性。利用茶叶的这些特点,她带领团队进一步丰富了茶餐、茶菜体系,创造出了“老尹茉莉花茶烤鸭”“大佛龙井豆腐”“正山堂金骏眉辽参”等茶与餐结合的新菜品。
2003年年底,尹智君投资200多万元,全面改造了原老舍茶馆的二楼,在二楼盖起一个“四合院”。在院子里,不仅可以在“绿草旁”品茶聊天,花鸟鱼虫俱全,还能听到蛐蛐“呦呦”的鸣叫。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茶馆开张后,吸引了八方茶客。
接着,尹智君又投资几十万元,全面开发北京小吃,北京的各种小吃名家都被她请到老舍茶馆,为消费者呈现最为地道的北京小吃。这些举措,不但充实了老舍茶馆原有的文化内涵,而且在文化的外延上得到了扩展,使人们在品茶之余,既可听大鼓评书相声,以悦其耳;又可品尝到地道的风味小吃,以饱口福。
与此同时,尹智君还创办了小饮茶会,以“聚焦茶会、融合资源、倡导中国式生活”为宗旨,先后举办了200余场不同主题的茶会活动,形成了“走进老字号”“青年创客”“雅致生活”等多个茶会主题,聚集了一大批“80后”“90后”的青年茶人,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极好的作用。
“小饮茶会”一开始,就突破了老舍茶馆的空间限制。在尹智君和团队的接洽和组织下,年轻人组团闯入了各大老字号。珐琅厂、内联升、同仁堂、全聚德,各大掌门人纷纷出来站台,迎接这新一波的时代访客。此外,各种中国式生活的活动也纷至沓来,如古琴欣赏、香道、京剧、紫砂文化、插花、文玩、集邮等。每一周,总有更新、更有趣的活动,吸引着新生代消费者前来学习、聆听、鉴赏。
“‘小饮茶会’直接、间接影响了上万名青年,让传统和现代,在这里得到了深度交融。”尹智君对“小饮茶会”寄予了极深的情感。在她看来,“小饮茶会”让饱经岁月沧桑的老舍茶馆焕发了新生。
新品牌带来了新口碑,也带来了新的消费者,“小饮茶会”已经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而提到它的未来,尹智君没有设限太多。她说:“我就想带着更多的人一起玩儿,这是最根本的想法。也许某一天,‘小饮茶会’能悄然改变中国青年人的气质。” 为弘扬祖国茶文化事业,老舍茶馆还组织成立了自己的茶艺表演队,在茶馆可以欣赏到老北京盖碗花茶、龙井茶等各类名茶茶艺表演。茶馆不仅为游客提供了一个展示中国茶文化和中国民族艺术的场所,同时也是吸引国外观光游客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中外宾客游玩的新景胜。
除了北京的各类传统文化,尹智君还将这种平台意识推而广之,将各地茗茶都吸引进了老舍茶馆。“北京的茶文化就应该体现包容性,历史上作为皇家的集散地是如此,现在作为全国文化中心更得这样。所以我想让北京的这个魂儿在老舍茶馆里也有所体现。”
现在的老舍茶馆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点),有40个景点。在这間3层楼面、5000平方米营业面积的茶馆里,恢复并再现了包括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野茶馆、清音桌在内的6种形态各异的老北京传统茶馆。在老舍茶馆,除了《北京四季·茶》、青年汇相声专场等固定节目外,还有大量不定期登场的曲艺、评书、鼓曲等各种形式的专场演出。
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为了更好地展示老北京的传统文化,从 2014年开始,老舍茶馆还强化连锁发展部的工作职能,正式启动连锁加盟业务。目前,老舍茶馆已在北京万寿路、湖北武汉、安徽蚌埠、山东泰安、山东青岛等地开设了分店,致力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
作为老舍茶馆的第二代掌门人,尹智君更喜欢称老舍茶馆为“文化企业”,因为这样可以做更多的事情。“我希望能够做成一个平台,整合传统文化、传统艺术,吸收它们的理念,从而将它们推广得更远。”
传承是心与心的连接
父亲对尹智君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真诚”是父亲教给尹智君的最为重要的一课。
“父亲从小便教导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实诚。”在尹智君的成长过程中,父亲都恪守着这一准则,言传身教地影响着尹智君及她的家人。“在父亲的经商过程中,从来没有过弄虚作假的事,这是他绝不允许的。”
这一传统保留至今。老舍茶馆从不会对着客人推销、兜售自己的产品,更不会斤斤计较去算计或是为了盈利去做手脚。“如果违背了诚信,我们过去近40年的积累就会被打破。”在如今的管理中,尹智君依然会经常毫不避讳地告诫管理团队。
正是因此,在高度商业化的今天,老舍茶馆显得慢了一些、缓了一些,但也扎实了一些、厚重了一些,正如茉莉茶香,鲜灵持久、醇厚浓郁。
“老舍茶馆的市场化过程必须建立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尹智君看来,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复兴也给了老舍茶馆新的发展机遇。“比如我们的国学培训项目,让中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欣赏传统曲艺。”
“对老舍茶馆来说,发展的路径有很多,但如果丢失了老北京文化这个根基,丢失了传统的底线,就不是我们了。”尹智君说,老舍茶馆背负的不仅仅是改革开放这40年的价值,还有中华五千年的文明。
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父亲亦有着清醒的认知,他曾告诫尹智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和文明一定要通过人与人、心与心、生命与生命的传递才能传承下来。”在不断摸索中,尹智君越发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意——要传承传统文化,就要把老北京的生活和性格带到茶馆里,通过心与心的连接传递给客人。
“随着时代的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有挑战性。我父亲那个时代,没有面对全球化,没有面对互联网,没有面对信息智能化。从这个角度说,现在的挑战更大,半秒钟的时间就会有100个选择在你面前。”尹智君说,对于传统文化的推广,老舍茶馆将在未来继续创新,“时代逼着你去改变,但你仍然要留住文化、留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