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那一腔浓浓的乡情

来源 :云南教育·小学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8369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桂花雨》(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是当代台湾作家琦君写的一篇美文。《桂花雨》所在的这一组精读课文有三篇,第一篇是《白鹭》,第二篇是《落花生》,第三篇就是《桂花雨》了。这几篇课文全是借景物来怀想,来回到童年,来忆起心中的乡愁,来抒发思念家乡的感情。那么,作家是怎样抒发这种感情的呢?
  一、通过对比描写来抒发乡情
  乡情和乡愁,意思很近。读诗的时候,笔者有一个疑问,乡愁是人的普遍情感,那为什么乡愁第一诗没产生在大陆,而产生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笔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后来逐渐明白,情感存在视角切换。琦君写《桂花雨》,视角在大海那边,不在她的家乡。雾里看花,临岸观水,需要一个远处的视点。距离在产生美的同时,也产生了真切的思念。
  课文第二自然段,父亲告诉琦君,这是梅花,那是木兰花,作者并不喜欢。梅花傲雪怒放,花中奇葩;木兰花,尊贵高尚而优雅。一个女孩子,为什么对这些花不喜欢?另有隐情,原来她喜欢的是桂花。不喜欢,只喜欢,前后凑成了一组对比。因为有了前面的不喜欢,后面的喜欢才变得强烈起来。如此写法,先抑后扬,抑扬之间凸显出桂花树笨笨的,桂花树是她家乡的标志性树种。这样安排,这样写,让读者知道了,作者是在为乡情的抒发浓抹一笔。喜欢桂花,是因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是因为作者孤悬海岛。童年、故乡,是一个永远回不去的地方。
  二、通过写母亲的担心来抒发乡情
  泸西县的桂花是五月开放,而江浙一带的桂花是七八月开放,雨季还在拖着长长的尾巴。大海掀起巨浪,台风来了,力拔山兮,铺天盖地,那气势可是见过了的,母亲清清楚楚,满心担忧。台风把桂花吹落,染了浊水,芳香洁白被玷污了,就不能拿来做糕饼,盼望就会落空,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事实。可现在摇桂花又还嫌早了些,还不是时候,担忧还要继续着,等待还要继续着。
  故乡不是概念,不是虚无。她是一片土,是一座山,是一条河,是种植作物的田地,是摇曳的竹林,是丛生的树木,是琐碎的细节,是留在心中的画面。在作者心中,她的故乡就是那栋老房子,是院子里的桂花树,是台风要来时母亲的满脸戚戚和她嘴里的念念叨叨以及那善良的心地,“送一箩给胡家老爷爷,送一箩给毛家老婆婆”。作家回忆这一幕,其实就是在思念她的故乡,抒发她对那片热土的挚爱。
  三、通过写摇花来抒发乡情
  先带一笔桂花飘香,作家说了,桂花开的时候,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一提起桂花,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花香。桂花是以浓浓香气作为品牌,留在人们心中的。笔者的办公室外就种着一株桂花,去上课的时候,还走在距校园老远的街巷里,就有丝丝缕缕的香气扑面而来,让人舒心爽心,觉得这个季节,是桂花称王,是桂花香的世界。一个“浸”字,不但写出了桂花的馥郁,还写出了桂花的缥缈和博大,像雾霭一样。
  研究一下课文第五、六自然段,写的是摇桂花。作家怎样写摇桂花?第一个细节是和母亲的对话,我是急切切的,怎么还不摇?赶紧摇,最好是现在就摇;母亲却是慢悠悠的,不慌不忙,还早呢。第二个细节,风云突变,气候创造了条件,天上布满阴云,台风要来了,再不摇桂花,桂花就要被风吹雨打去,母亲赶紧叫大家提前摇桂花。显然摇桂花的不是作家一个人,还有她的母亲,或是父亲,兄弟姊妹也是参加的。第三个细节,怎样摇?“摇啊摇”写的是用力和使劲,“满头满身都是桂花”写的是花多,写的是童年的乐趣。“真像下雨,好香的雨”,这个比喻把摇桂花诗意化了,同时也是照应和点题。第四个细节,桂花摇下来是混杂着叶子的,要挑拣,要晾晒,要收藏在铁盒子里装好。第五个细节,写桂花的用途,泡茶和做糕饼。笔者饮过茉莉花茶,花的香味把茶叶浸透了,泡出茶来,轻啜一口,沁人心脾,就像走进少女的闺房那样美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故乡的温馨,童年的美丽,也就像桂花一样,透出濃烈的芬芳。
  四、通过送桂花给母亲来抒发乡情
  长大了,琦君外出到杭州去读书。不断向前走去,故乡距离她越来越远。写这篇美文时,作家已经寄寓海岛,为人妇,为人母,故乡在她的心中更是夜里梦里,山里水里。只是那株桂花树,那些摇花乐,仍然像一根线,牵扯着她这只漂泊的风筝,不断勾起她内心深处的回忆。
  杭州有座小山,长满了桂花树。秋天,作者常去那里赏桂花。赏完桂花要捡一包回去送给母亲。这个时候,他们一家已经从故乡迁出来了。也就是说,无论母亲也好,无论孩子也好,他们的故乡遗失了。故乡在他们心中只是一种记忆存在的方式,矮矮的房舍,青绿叶间开着的细碎桂花,盛在竹匾里的桂花饼,还有和善的老爷爷老婆婆。
  可是,当作家把桂花递给母亲的时候,她并没有看见母亲的高兴。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不错,从字面看是轻描淡写,但仔细想想,琦君是永嘉人,永嘉是浙江省的一个县,杭州是浙江省省会所在地,相互距离并不遥远。怎么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呢?“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的滋味是什么,置身其中的人是不理解的,只有那些背井离乡的游子才会强烈地感受到。就是这么一个送桂花的场景描写,把作家思念家乡的感情,再一次推上高潮。
其他文献
特级教师孙双金指出:“好的课堂应当是情智共生的课堂,要以情促智,以智生情,让学生情感的闸门不断开启,让学生智慧的火花不断点燃。”的确,“情智语文”更关注“人”与“人”的精神需要,关注“人”的言语潜能、个性情感和心灵等。在教学实践中,“情智语文”更趋向于“工具”和“人文”的和谐统一,趋向于“情感”和“智慧”的同构共生,也更趋向于语文的本体和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智  在语文教学
期刊
在教学中,教师应确立适应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积极、合理、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求知、探索、创新。  一、营造氛围,指导方法  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技能技巧的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叶圣陶说:“不拿现成的解决办法来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指导学生以最短的时间去找到这种办法并利用这种办法来找到别的办法,解决别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数学作业的设计逐渐脱离了僵化的训练模式——题海战术。采取有效的作业设计不仅能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同时还可有效进使学生的智力、思维、意志以及兴趣等方面均得到同步发展。《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参与学习,数学作业的设计应增加趣
期刊
教学内容:  以学生亲身经历本次疫情,及在此过程中引发的思考为主要学习内容。  教学目的:  1.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尊重、崇敬一线抗疫人员,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认同及感谢。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这场“战疫”,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通过本次疫情,让学生领悟到自己是祖国的未来,为了祖国的美好明天,不断刻苦学习、不断强
期刊
教学内容:“左右”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知“左、右”的含义,并能正确辨别“左、右”的位置关系,体验其相对性。  2.学生通过参与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经历建立“左、右”方位感的过程。  3.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与人交流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左、右
期刊
语言建构,是语文教育的四大核心素养之首,是文化、思维、审美之根。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那么,如何利用统编一年级语文教材,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呢?笔者通过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建构
期刊
教材分析:  “加法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有了“1~5的认识”“比多少”“第几”“分与合”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有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作为铺垫,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类比学习。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将已有的经验与加法模型联系起来,通过变换不同的情境,让学生模仿、尝试建立模型,强化、丰富加法含义的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81页例5及练习十五的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自主探索,寻找方法。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试商方法,现在请同学们用你掌握的方法计算240÷26。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反馈交流,展示成果。  师:现在请几位同学上台用除法竖式把你的试商方法及思路和同学们分享,要说出你是怎样想的,你一共调商了几
期刊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大家长,班主任要面对的是班级中几十个可爱的孩子。班主任工作不仅需要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还需要班主任科学管理,付出爱心、耐心与责任心,让班级活动成为师生共同幸福成长的“驿站”。  一、用关爱强化班级凝聚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第106页。  教材分析:本课从“田忌赛马”的故事入手引入“对策论”应用问题,对策论研究的是竞争的双方各自采用什么对策才能战胜对手。“田忌赛马”的故事可能有少数学生了解,但不一定是从数学的角度去理解的。在这里,教学重点是通过故事和活动让学生体会对策论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说,学习优选法、对策论等高深数学知识和方法是比较困难的,要使学生对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