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基础学科,针对这个特点,在教学中上好实验课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而言,上实验课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掌握实验步骤和操作要领,以及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结论,而往往忽视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故此,我就如何上好化学实验课谈谈自己的认识。
1. 注重实验课导入
导入的目的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愉快地进行学习,表现高昂的探索精神,达到新课伊始趣味横生的境界。比如我们在上《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课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碳酸饮料——雪碧、可乐,进行导入。在上《钠的性质》实验课的时候,从生活中常见的事实入手,做馒头时用的发酵粉,潜水面具中的供养剂,能够去掉游泳池中污垢的纯碱溶液,冶炼金属钛的强还原剂钠。在上《氮的循环》实验课时,我们可以从美丽的喷泉实验开始,看见美丽的喷泉发生时,学生肯定会有所思考,这么美丽的现象后面隐藏的是什么样的化学原理……使学生从常见的事物中,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后面的实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前准备充分,备用多套实验方案
单纯的实验往往只能起到验证实验结论的效果,而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做实验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自认为可行的方案。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难免有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的心理。故此,教师应考虑实际情况,准备多套方案供学生筛选。 比如在用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比空气大”时,有的学生认为以下方案可行:用二氧化碳和空气分别充气球比较、通过用天平称来比较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和空气的质量、用点燃的高矮蜡烛倒入二氧化碳比较熄灭的顺序。在进行“氯气的化学性质”探究性实验中,与金属钠反应,教材上提供的是将燃烧匙中熔化的金属钠伸入装有氯气的集气瓶,但是因为氯气是一种毒性较强的气体,这样的实验设计是存在缺陷的。所以我们教师可以提供另一种选择:将金属钠放在一支两端通气的硬质试管中,硬质试管可以承受较高温度,且不用垫石棉网,可以直接加热,左边装有单孔橡胶塞,从玻璃管中通入氯气,右边的开口处塞一团蘸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湿棉花团,这样就降低甚至消除了氯气的毒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而,教师在事先应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考虑实验的实际情况,做好准备,以备不时之需,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3. 先猜测,后实验
实验前,应让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猜测,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实验证明他们的观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这样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必然全身心地投入,并怀着一定的目的进行,而不是简单地验证书本中已有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和他们的猜想符合,学生就有成就感,并体会成功的经验。如不符合,学生势必分析原因,这样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有效地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4. 大胆质疑,提出新观点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有时甚至会提出打破常规的见解,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并一同和他探讨,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在说明碳酸的不稳定性实验中,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案是加热碳酸,观察石蕊花的颜色变化。花由红色变为紫色,得到的结论是因为碳酸的分解,导致石蕊变紫色。而有学生就不那么认为,他们认为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案有缺陷。理由是有可能是碳酸的分解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碳酸没有分解,而是碳酸扩散到空气中去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进一步进行探究,起到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和发展学生严谨求学的心理。
5. 注重归纳和小结
实验结束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价,让学生谈谈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样,学生对本次实验的理解和掌握能更上一个台阶,对以后的实验有引导性的作用。
实验教学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还需我们不断地去摸索。以上只是我们对怎样上好化学实验课的一点肤浅的理解。责任编辑潘孟良
1. 注重实验课导入
导入的目的是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愉快地进行学习,表现高昂的探索精神,达到新课伊始趣味横生的境界。比如我们在上《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课的时候,我们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碳酸饮料——雪碧、可乐,进行导入。在上《钠的性质》实验课的时候,从生活中常见的事实入手,做馒头时用的发酵粉,潜水面具中的供养剂,能够去掉游泳池中污垢的纯碱溶液,冶炼金属钛的强还原剂钠。在上《氮的循环》实验课时,我们可以从美丽的喷泉实验开始,看见美丽的喷泉发生时,学生肯定会有所思考,这么美丽的现象后面隐藏的是什么样的化学原理……使学生从常见的事物中,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后面的实验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前准备充分,备用多套实验方案
单纯的实验往往只能起到验证实验结论的效果,而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在做实验时,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自认为可行的方案。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难免有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的心理。故此,教师应考虑实际情况,准备多套方案供学生筛选。 比如在用实验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是否比空气大”时,有的学生认为以下方案可行:用二氧化碳和空气分别充气球比较、通过用天平称来比较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和空气的质量、用点燃的高矮蜡烛倒入二氧化碳比较熄灭的顺序。在进行“氯气的化学性质”探究性实验中,与金属钠反应,教材上提供的是将燃烧匙中熔化的金属钠伸入装有氯气的集气瓶,但是因为氯气是一种毒性较强的气体,这样的实验设计是存在缺陷的。所以我们教师可以提供另一种选择:将金属钠放在一支两端通气的硬质试管中,硬质试管可以承受较高温度,且不用垫石棉网,可以直接加热,左边装有单孔橡胶塞,从玻璃管中通入氯气,右边的开口处塞一团蘸有氢氧化钠浓溶液的湿棉花团,这样就降低甚至消除了氯气的毒性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因而,教师在事先应揣摩学生的学习心理,考虑实验的实际情况,做好准备,以备不时之需,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
3. 先猜测,后实验
实验前,应让学生对所做的实验进行猜测,提出他们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实验证明他们的观点是否符合客观事实。这样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必然全身心地投入,并怀着一定的目的进行,而不是简单地验证书本中已有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和他们的猜想符合,学生就有成就感,并体会成功的经验。如不符合,学生势必分析原因,这样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有效地发展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达到了应有的教学效果。
4. 大胆质疑,提出新观点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有时甚至会提出打破常规的见解,教师要及时鼓励学生并一同和他探讨,引起更深层次的思考。比如,在说明碳酸的不稳定性实验中,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案是加热碳酸,观察石蕊花的颜色变化。花由红色变为紫色,得到的结论是因为碳酸的分解,导致石蕊变紫色。而有学生就不那么认为,他们认为教科书上的实验方案有缺陷。理由是有可能是碳酸的分解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碳酸没有分解,而是碳酸扩散到空气中去了。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并进一步进行探究,起到提高学生实验的兴趣和发展学生严谨求学的心理。
5. 注重归纳和小结
实验结束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所做的实验进行评价,让学生谈谈实验过程中的体会,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这样,学生对本次实验的理解和掌握能更上一个台阶,对以后的实验有引导性的作用。
实验教学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还需我们不断地去摸索。以上只是我们对怎样上好化学实验课的一点肤浅的理解。责任编辑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