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就业形势逐渐严峻,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之一。当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用人单位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未能充分就业的重要原因。高校应着重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 培养 就业能力
就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主要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实现就业理想,适应环境变化,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当前,国内的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发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基本雷同,培养的大多是知识型人才,强调系统知识的掌握,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长期以来,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没有协调发展,导致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错位,最终影响就业。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办学理念滞后,定位不准。一心想提升办学层次,一味追求“大而全”,专科升本科,本科争上硕士点、博士点,致使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替代性,没有市场竞争力,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
三.专业设置滞后,与市场脱节
有些高校盲目申办热门专业,而由于自身师资等办学条件所限,致使教学质量不高;一些高校为降低培养成本,专业陈旧,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滞后,缺乏灵活性,导致毕业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一些高校专业设置过细,学生所学知识过专,与经济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标准差距较大,从而影响毕业生就业。
四.就业指导不到位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有些高校甚至没有相关的就业指导,要么敷衍应付,一些就业指导课有名无实,完全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就业指导不健全,就业服务不完善”、“缺乏学生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就业与职业发展的理解和把握,不利于学生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对接
因此,高校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一.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顶层设计。在知识结构方面,明确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必须了解掌握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在能力结构方面,明确学生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具备的技能和证书;在素质结构方面,明确学生应具备思想、文化、专业、身心等素质。
二.加强专业建设
高校应建立灵敏的市场反应与调整机制,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加强市场调研,适时调整专业设置,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办出特色。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估机制。
三.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高校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应突破单一学科知识的局限,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进行市场调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柔性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合理的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要求宽、求厚,专业方向课要求精、求特色,专业选修课要多样、实用。适当降低必修课比例,扩大选修课比例,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发展。
四.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开设第二课堂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坚持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教学对接,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接,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实习管理,保证实习质量;充分建立实践性教学基地。
五.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应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首先,坚持就业指导“全员化”。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就业指导教师的责任,校内各级领导、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要共同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去,人人參与、全面开展。其次,坚持就业指导“全程化”。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四年整个教学过程,构建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永苍,吴选忠,陈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7-69.
[2]麦可思研究院.201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03-204.
[3][4]王霆,杨玉梅,张瑾.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教育的困惑与挑战[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6.
[6]刘友金,廖湘岳,向国成.经管类本科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0(3):100-103.
[7]李子彦,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3):21-22.
关键词:大学生 培养 就业能力
就大学生而言,就业能力主要指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系统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能够实现就业理想,适应环境变化,满足社会需求,从而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能力。当前,国内的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发面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基本雷同,培养的大多是知识型人才,强调系统知识的掌握,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学生个性发展。长期以来,学生基础知识扎实,而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足,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没有协调发展,导致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素养与用人单位的要求错位,最终影响就业。
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办学理念滞后,定位不准。一心想提升办学层次,一味追求“大而全”,专科升本科,本科争上硕士点、博士点,致使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具有较强的替代性,没有市场竞争力,不能满足社会多样化人才需求。
三.专业设置滞后,与市场脱节
有些高校盲目申办热门专业,而由于自身师资等办学条件所限,致使教学质量不高;一些高校为降低培养成本,专业陈旧,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专业设置滞后,缺乏灵活性,导致毕业生就业供需结构性矛盾。一些高校专业设置过细,学生所学知识过专,与经济社会所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标准差距较大,从而影响毕业生就业。
四.就业指导不到位
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和系统性,内容简单,形式单一。有些高校甚至没有相关的就业指导,要么敷衍应付,一些就业指导课有名无实,完全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就业指导不健全,就业服务不完善”、“缺乏学生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养”直接影响了学生对就业与职业发展的理解和把握,不利于学生与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对接
因此,高校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实现:
一.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应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目标。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顶层设计。在知识结构方面,明确学生通过专业学习必须了解掌握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在能力结构方面,明确学生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和就业能力,以及应具备的技能和证书;在素质结构方面,明确学生应具备思想、文化、专业、身心等素质。
二.加强专业建设
高校应建立灵敏的市场反应与调整机制,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加强市场调研,适时调整专业设置,逐步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专业布局,办出特色。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专业评估机制。
三.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高校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应突破单一学科知识的局限,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进行市场调研,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构建柔性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合理的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要求宽、求厚,专业方向课要求精、求特色,专业选修课要多样、实用。适当降低必修课比例,扩大选修课比例,坚持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和谐发展。
四.加强实践教学,积极开设第二课堂
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是增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手段。把课堂教学、生产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研以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坚持课堂教学与校内实践教学对接,坚持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接,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和创业活动;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技能竞赛、大学生创业大赛,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加强实习管理,保证实习质量;充分建立实践性教学基地。
五.完善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应建立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首先,坚持就业指导“全员化”。就业指导不仅仅是就业指导教师的责任,校内各级领导、辅导员和专业课教师都要共同参与到就业指导工作中去,人人參与、全面开展。其次,坚持就业指导“全程化”。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四年整个教学过程,构建完整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永苍,吴选忠,陈瑛.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8):67-69.
[2]麦可思研究院.2010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03-204.
[3][4]王霆,杨玉梅,张瑾.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就业问题研究———基于企业用人单位、高校教师和毕业生的调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0):93-97.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未来教育的困惑与挑战[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46.
[6]刘友金,廖湘岳,向国成.经管类本科创新性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0(3):100-103.
[7]李子彦,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的责任和使命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研究,2012(3):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