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今天,明天

来源 :销售与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yan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销商(Distributor),在宝洁的词典里就是负责在指定区域内进行产品的分销覆盖的合作客户。业界有经销商、代理商、批发商等多种类似的字眼,与大多数厂家对分销商单纯要求“回款和完成销售任务”不同的是,宝洁公司则更要求分销商进行分销网络的覆盖和店内表现的维护。
  
  一起走过的日子
  
  自1988年8月18日宝洁公司进入中国以来,宝洁与分销商的合作走过了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1.1988年~1992年:推压阶段
  
  在此期间,宝洁中国公司是合资性质(合资方有广州市轻工局、广州肥皂厂、香港和记黄浦),主要的管理和业务人员大部分为原广州市轻工局和广州肥皂厂的员工,年龄偏大、业务素质普遍较低。这时与宝洁公司合作的分销商主流为各省、市国营百货公司、百货批发站、百货商场等,只有一小部分是私营批发商,基本上是“坐商”。宝洁公司当时的业务人员对分销商的要求也只是回款达标,至于产品再销售如何则不闻不问。此间宝洁公司的产品线只有洗发水和洗衣粉,生意额达几亿元。
  
  2.1995年~1998年:帮助阶段
  
  宝洁公司从1990年开始在各大著名高校招聘管理实习生(Trainee)。到1993年,这些嫡系部队开始发挥威力,显示出极强的工作热情和专业性,并开始陆续取代老业务人员,走向管理岗位。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百货公司/百货批发站日益显示出其无法适应于时代发展的疲态,私有经济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宝洁公司选择分销商的目光也逐步移向了这些有开拓进取意识的个体批发商们。随着一轮又一轮的市场拓展和广告攻势,宝洁公司发展了大量的新分销商(最多时全国接近600个)。这时候的问题是,产品的供不应求与分销商的综合管理水平低下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于是,宝洁公司在业界率先提出“共赢”概念,一方面自身的销售团队大力开展零售覆盖工作,帮助分销商进行产品的再销售;另一方面也不断加强对分销商的培训,并身体力行地帮助分销商提升内部管理水平。如1995年~1996年宝洁公司在分销商阵营中推广分销商生意系统DBS(DistributorBusiness System),1997年~1998年又推广电子订单系统EDR(EIectronlc Distributor Replenishment)等。此间,宝洁公司的生意发展生机勃勃,陆续推出化妆品、卫生巾、香皂、牙膏、薯片等诸多品类,生意额迅速攀升到几十亿元,成为日化行业中的龙头老大,并在1998年全数回购成立时各合资方的股份,成为纯正的独资公司。
  
  3.1999年~2004年:服务转型阶段
  
  1999年,宝洁公司推出了一个具有极大创新味道和挑战性的“分销商2005计划”,该计划中将分销商的未来发展定位做了一个规划:分销商应该为上级和下级合作伙伴提供增值服务,分销商以后的利润来源不是买卖产品之间的差价,而是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来赚取合理的佣金。这个计划产生的背景是: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KA陆续进入中国并迅速扩展,分销商在强大的系统化KA面前很快无力招架,同时分销商向二级客户的批发价格跌破出厂价。应该说分销商受到来自现代KA渠道和传统批发渠道的双重压力,分销商单纯做宝洁产品从收益来说捉襟见肘、举步维艰。在此期间,宝洁公司一方面建立专职的零售客户直营队伍和相关系统,以取代分销商直接与KA合作;另一方面.宝洁公司为了维护分销商的利益,将全国几百个分销商通过取缔、合并等方式整合到100多个,保证了大分销商的经营热情,并在2000年推出了分销商一体化生意管理系统IDS(Integrated Distributor System)。此间,经过冒进的冲动和清醒后对中国市场特点的深刻认识,宝洁公司并不顺利地完成了组织架构和渠道结构的重组。2002年以后宝洁的生意稳定发展,并以100多亿元的年销售额稳坐行业头把交椅。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经过17年的打造,宝洁公司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日化企业,旗下的知名产品均是在各子品类中数一数二的顶尖品牌。但为何在如日中天、无人望其项背的时候,又突然对分销商进行调整呢?
  
  1.全球战略发展的需要
  
  宝洁公司是一家跨国公司,知名品牌有300多个。但在中国,到目前为止,通过本地化生产和进口进行销售的品牌不超过其全球品牌数量的1/10,可扩展的空间仍然巨大。如果想管理经营好300多个品牌(估计有近万个规格),对分销商的资金、库存、财务、信息系统、人员的要求之高是可想而知的。宝洁公司可能认为:现在的分销商不具备这样的能力和潜力。
  
  2.国内市场竞争的痛楚
  
  从刚一进入中国市场的纯高端品牌形象,到最近越来越大众化的高、中、低端产品一应俱全,宝洁公司在慢慢地全面把握着中国市场的脉搏。遗憾的是,虽然宝洁公司在中高端产品线中可以顺利地攻城略地,但在更为广阔的低端市场里始终没有很大作为。宝洁公司牢牢占据了一、二线市场.但在三、四线市场里,国内品牌显得更为灵活和生机勃勃。宝洁公司可能会觉得匪夷所思:飘柔、舒肤佳、汰渍等产品价格已经足够低了,产品广告也是天天狂轰滥炸,为什么还不能撼动县、乡市场呢?问题就在分销商那里!激烈的市场竞争演化为宝洁一家孤独地在和各路国外、国内品牌拼杀的局面。
  
  5.要想多赚钱,必须要做大
  
  众所周知,净利润等于销量乘以净利润率。与20世纪末中国市场缺乏优秀品牌相比较,现在的中国市场上知名品牌越来越多。不少品牌各显神通,利用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在一些细分市场占有了一席之地。作为大众化产品厂家,宝洁面对着这样的销售局面:高端产品的市场份额越来越被个性化的品牌和美容养颜类服务产品所蚕食,中低端产品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份额,不得不以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应对此起彼伏的价格战。结果是:产品销量增长有限,但营销费用节节攀升,净利润令人失望。净利润率下降,要想保证利润持续增长,惟一的办法就是再提升销量。可以断言,宝洁对于目前每年销量的增长速度是不满意的,宝洁对目前意识上趋于保守的分销商没有足够的信心。更换的目的直指未来更大的销量。
  
  4.管理水平的不对称
  
  宝洁无论是管理体系还是人员素质,都是日化行业中的佼佼者。作为它的合作伙伴,分销商在跟着宝洁公司一路发展和壮大的过程中,管理水平或多或少地都有所提升。即便如此,两者之间经营意识和管理水平的差距还是显而易见的。一个是跨国企业,不断追求创新和完美;另一个是管理不规范、人才素质不高的分销商,只是被动地跟着宝洁公司走,这样的感情又能走多远呢?从历史来看,我们只看到宝洁在分销商建设上花了不少气力,但从未听说分销商对宝洁公司的企业发展提出过什么合理化建议。更有的分销商,本身经营宝洁公司产品赚不到什么钱,但以经销宝洁公司的产品为旗号,来带动其所经营的其他品牌甚至是宝洁竞争对手产品的销售,主观上还有意控制或压制宝洁公司产品的销售增长,宝洁公司心中有不快也是很自然的了。
  
  5.处处借不上力
  
  作为战略性合作伙伴,宝洁公司希望分销商能够忠诚于己,不仅期望分销商能够投入更多的资金来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也更希望分销商能够帮助自己处理好一些特殊问题。但结果令宝洁失望了,如假货和窜货问题长期得不到遏制,2005年上半年出现的sK-11危机中,分销商也没有坚决地站出来为宝洁分解危难。甚至分销商之间会或明或暗地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宝洁,使得其各种经营战略没有得到有效执行,这更加让宝洁忧心忡忡。
  
  明天会怎样
  
  宝洁一贯乐于并善于做创新,品牌管理如此,渠道管理也如此。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同样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才是优秀厂家和优秀分销商稳定合作的基础。就是像宝洁这种行业巨无霸式的厂家,仍然需要分销商帮助其舒张根脉。但宝洁此举给分销商敲响了一记警钟。它是需要分销商,但它更需要的是具有良好发展理念和开拓进取意识、雄厚的资金和社会背景实力、完善的内部管理水平的现代分销企业,而不是只有几十个人、十几台车、经营意识落伍、管理水平低下的、仅仅具有基本分销功能的个体户。
  宝洁此举否定的不是一两个分销商,而是否定了一代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成长壮大起来的、现在已经慢慢在固步自封的分销商群体。但宝洁此举具有冒险性,它显然给对手制造了机会。虽然说长痛不如短痛,但如果短痛伤了元气,就又另当别论了。
  (作者系广东优识营销管理和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伙人,高级咨询顾问)
其他文献
根据对100位中国高级销售顾问的长时间访谈,以及对销售行为的追踪记录和对记录的分析,项目组的专家一致认为中国卓越的销售顾问首先是右脑发达,其次才是左脑实力。  中国的12年教育制度为中国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左脑训练,因此,参加项目的销售顾问基本上都在左脑水平鉴别中获得了较高的分数,具备比较严密的推理能力,归纳能力的得分也相当优秀。即使那些销售业绩不理想的销售顾问们的左脑逻辑测试的分数也不低。但是,缺乏
期刊
不是我们无能,而是我们无奈!很多时候,市场规划得很好,网络跑得也很勤快,客情也处理得不错,但窜货偏要发生,我们怎么办?治区域市场窜货,就如斗牛士之斗牛,任凭牛脾气如何暴烈,高手只要制其头角,就能驰骋沙场,反之,轻则被摔、被踩,重则竖着进来横着出去!  退缩自然不是办法,“小洞不补,大洞一尺五”;硬对硬对抗,“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也不是办法。如何四两拨千斤,“不战”或“少战”而屈市场之窜货呢?  
期刊
“鞭打快牛”的现象在很多企业都有。一方面,企业为完成销售目标,同时也为了挖掘和培养营销人才,往往会对销售业绩较好的营销精英加以重负,“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希望将其培养成能堪大用的骨干人才;另一方面,企业与一线营销人员缺乏沟通,或者缺乏合理的激励机制,让一些时,却没有让其个人价值得到很好的实现,所以营销队伍不稳定,人员流失在所难免。  企业一方面在挖掘培养快牛,另一方面又在无意地伤害着快牛,这是很
期刊
经销商库存盘点,是一线业务人员拜访经销商时的一项常规工作内容。很多人对此并不重视,简单询问一下经销商,或者看看库存表了事,即便到了仓库也不知该怎么去看。  其实,经销商库存中藏着许多生意经,会看的才能看出门道。    详窥一斑亦知全豹    厂家的一线业务管理人员在对经销商直进行常规业务拜访时,通常都要对经销商的库存进行盘点,然而很多业务人员只是简单询问一下经销商或是看看库存表了事。即使是偶移大驾
期刊
A企业主要销售区域集中在华东和华南,从2002年开始进行渠道转型,将主力渠道撤离批发市场,正式进入K/A终端。经过3年拓展,A企业形成了以下的K/A运作模式:    A企业华东区域K/A运作模式    渠道结构:截至2004年末,A企业已在华东设置了上海、苏南、南京、杭州、宁波、温台及合肥7个分公司,K/A终端全部由分公司直营,K/A产生的销售额在总销售额中的比例已超原有的经销商通过批发市场辐射或
期刊
最近中国一个主要大型制造企业CEO在一次咨询项目中对我说“我们组织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正面对着老板,背面朝着客户。”这是许多经理人在努力体会客户导向型企业模式时,常碰到的问题。  客户服务系统只单向面向顾客,产生矛盾时,公司很易站在客户的对立面疲于应对。好的客户服务系统应是一个闭环。正是这样才产生了客户服务中新的概念:“Trigger”(扳机)。它指的是客户产生不满的瞬间,以及引起他们不满的原因。在“
期刊
几乎在企业营销组织的各个层面,我们都曾经听到过这种或者困惑、或者郁闷的感慨:“该做的都做了,销量还是上不去!”  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前半句。如果细细问究起来,这半句话里还有可推敲的地方:  “该做的”——有哪些工作是该做的?对这个问题回答的深浅粗细,也许是“销量还是上不去”的主要症结所在。  “都做了”——看不到的工作,自然谈不上“做了”;即便是看到了的工作,做到了什么程度,也可以决定结果的不同。
期刊
CEO们追求增长以保住他们的职位并获得更多报酬。当新市场出现时,你的第一目标应该是抢占独具优势的市场份额。然而,太多公司想要在夯实市场地位之前收割利润。  让一家公司强大的不是产品或服务,而是其在心智中占有的地位。赫兹(Hertz)的强势是它的领导地位,不是它的租车服务的质量。保持领导地位比获取领导地位要简单得多。  你能说出一家颠覆领导者的公司吗?佳洁士在牙膏行业做到了,这得感谢美国牙医学院协会
期刊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市场变化巨大。  当商品经济的大潮澎湃在中华大地的时候,正是我们的营销人,在幕后潜心尽力、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我们的思想……  2000年6月18日,是中国营销界的一个标志性日期:首届中国营销金鼎奖登高而呼,恰当其时地将中国营销人从幕后推到了前台。金鼎奖由中国市场学会与销售与市场杂志社共同主办,由上海奇正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专业支持并承办,率先为中国营销人“鼓”与
期刊
现代零售业在国内以超常规的发展速度打破了消费品分销渠道原先的动态平衡,尤其是外资卖场,简直成了KA(重点零售客户)的代名词。KA卖场不仅冲击着固有的零售渠道,而且不断地向上游供应商攫取着经营以外的利益。经销商在与这些KA客户的往来中,很难达成自己原先的期望,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经销商缺乏KA客户运作经验,不了解大型零售商的游戏规则,以及掌握不住零售渠道变化的节奏,不懂得如何管理KA客户。    “求人
期刊